什么是“只是存在”?
什么意味着“只是存在?”乔纳森·罗森探讨了这一主题,并引用了过去的思想家的观点。
照片 © Colourbox.com
尼采最引人深思的一句话是:“人没有耳朵去聆听那些经验无法触及的事物。”有时候你根本无法处理一个想法,因为你没有理解它的心理工具或参考点。
有时候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可能会被忽略,因为你不明白这种体验状态是可能的。经典的例子是HG威尔斯的短篇小说《盲人的国度》,其中一位有视力的人无法向盲人传达第五感的存在,即他能看到。相反,他被认为“不稳定”,因为他对“视觉”的“痴迷”。
这些考虑与正念有关,因为正念实践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减少“做”,增加“存在”。 “不要只是做些什么,坐下来!”这是捕捉正念指令的一种通俗方式。
但是,“只是存在”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你没有冥想的经验,“只是存在”听起来像是被动、无意义和放纵的。但如果你尝过那种自由的感觉,感觉你不必“做”任何事,你会知道这常常是非常清爽的,甚至是富有成效的。此外,从“存在”的角度来看,许多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活动看起来是狂热的、傲慢的和徒劳的。
重点不是我们都应该停下来什么都不做,而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如果我们每天都有“只是存在”的体验,我们的行动会更加有创造力、更加周到和明智。确实,虽然西方的正念是一种主要的世俗实践,但“存在”应为“做”奠定基础和支持的想法在精神领域有着显赫的历史。基督的名言“天国就在你心中”的世俗翻译可能是“去冥想吧。”也许印度圣书《博伽梵歌》的核心信息是“以存在为基础,进行行动。”这是合理但抽象的建议。老子更甜美地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审视你的内心,方法就是存在。”
从西方经典中,帕斯卡曾著名地说过,我们所有的苦难都源于无法独自坐在安静的房间里。卡夫卡则写道:“你不需要离开你的房间。继续坐在你的桌子旁并倾听。甚至不要听,只需等待,保持安静、静止和孤独。世界会自由地向你展现自己,它别无选择,它会在你的脚下欣喜若狂。”
问题是,作为个人和集体,我们倾向于做得太多而存在得太少。卡夫卡没有说的是,要能够“安静、静止和孤独”需要一定的训练。讽刺的是,那些最重视“完成任务”的人往往不是不愿意,而是无法坐下来。他们唯一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只是存在”。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们过于活跃、分心和不安。即使是真正试图改变世界的人都有可能让他们的急切成为障碍。在《正念宣言》中,由乔恩蒂·希弗斯博士和埃德·哈利韦尔(第4页)这样描述:
“一些人非常渴望做些事情,以至于他们投身于政治。他们设计并实施旨在从上解决我们问题的计划——改善社区、国家甚至地球的状况……计划的内容可能不同,但潜在的信息通常是相同的:如果我们要使世界变得更快乐,我们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
但如果所有这些行动实际上是问题的一部分呢?如果,与其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我们实际上需要减少行动呢?如果我们为了使事情变得更好而不断努力的习惯实际上是我们如此焦虑的原因之一呢?如果我们不需要技术加速,而是我们自己减缓速度呢?”
遗憾的是,这样的观点并不为我们的媒体所接受。认为“做”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的感觉像是一种现代的异端,当我写下这些话时,我几乎感到内疚。当英国人之间的对话接近核心时,他们会用一些幽默来减轻沉重感,所以这里有一些关于“做”和“存在”的名言。更严肃地说,我怀疑最后一条离真相很近。
‘存在即行动’ ——苏格拉底
‘行动即存在’——让-保罗·萨特
Do-be-do-be-do-be-do. ——弗兰克·辛纳屈
这篇文章最初发布在RSA项目博客上,作者是RSA伦敦社会脑项目的副主管乔纳森·罗森博士。RSA是一个多学科组织,政治独立,结合前沿研究和政策发展与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