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保持情绪稳定

==================================

一项新研究探讨了正念是冥想的结果、自然倾向还是自发的心理状态。

studiostoks/Adobe Stock

在过去十年中,科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正念练习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身体和行为。如今,我们开始理解正念如何改变生活的某些生理和心理机制。

在科学研究领域,正念被认为是多方面的。例如,一些研究将正念定义为集中于当下的注意力,而另一些则将其描述为对当前体验的开放监控,不带任何评判。在心理学科学中,正念被视为一种心态、个性特质、冥想练习,也是一种心理干预。问卷调查,如 五因素正念问卷 (FFMQ),也设计用于捕捉正念的不同方面,如“观察性”、“意识性”、“描述性”、“非评判性”或“非反应性”。

最近的一项研究 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希望解决正念研究中的一些概念细微差别。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是:哪些方面的正念负责与正念相关的情绪调节效果?这是 1) 作为一种冥想练习,2) 作为一种心态,还是 3) 作为一种自然的个性特质?

快速了解这项研究:解构正念的情绪调节特性

为了找出答案,他们招募了68名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的女性,这些女性之前从未练习过正念。为了测量她们的自然正念特质(即她们的“自然正念”),她们填写了FFMQ并获得了“有意识行动”得分。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女性要么听一段引导正念冥想(听众被指示以开放、非评判的方式关注当下的体验,注意出现的感觉、想法或身体感觉),要么听一段非冥想的语音录音(关于第二语言的TED演讲);第二部分,她们随后需要观看一系列图像,其中一些设计用于引发负面情绪反应(例如,血淋淋的尸体),其他则是情绪中性的。在第二部分中,女性被告知自然地观看图片,或者她们被给予具体的指示,以正念的方式观看图片,同时意识到出现的任何感觉、想法和情绪,但不要试图改变或评判它们。

在观看这些图像时,科学家还使用了一种非常敏感的方法来测量大脑信号(从这些女性头皮表面)。这种特定的大脑信号称为晚期正电位(LPP),是情感反应的“电气签名”,在她们每次观看图像后立即出现。LPP信号在女性情绪反应更强时更大、更强,而在她们情绪反应较弱时更小。

通过查看每位女性在观看令人不安的图像时LPP有多大,作者能够确定情绪调节效果是否来自 1) 实际的正念冥想,或 2) 仅从简单地处于正念状态的指示,或 3) 只是从自然的正念特质。

那些天生正念的人即使没有冥想也能有效调节情绪,但对于那些不是天生正念的人来说,仅仅强迫自己“当下”正念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正念冥想才能有效地调节情绪。

简而言之,他们的发现是这样的:那些天生正念的人即使没有冥想或正念观看指令,其LPP(情绪反应较小)也较低;简短的引导正念冥想可以有效降低LPP(减少情绪反应);仅指示诱导正念状态而不进行冥想不会影响LPP(没有情绪调节效果)。

研究结果: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那些天生正念的人即使没有冥想也能有效调节情绪,但对于那些不是天生正念的人来说,仅仅强迫自己“当下”正念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正念冥想才能有效地调节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中“自然正念”的概念仅定义为个体的“有意识行动”程度,这一特质可能会根据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增减,也可能因定期的冥想练习习惯而变化。

正念练习帮助我们关注并存在于作为人类所经历的各种不同感觉和体验中,尤其是我们倾向于想要回避的负面情绪。这项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点,仅靠告诉自己“要正念”是不够的。相反,重要的是要保持定期练习,以维持一致的正念状态——就像植物一样,我们需要定期浇水,而不仅仅是在它即将枯萎时。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