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raham Maslow及其理论与对心理学的贡献
Abraham Maslow, His Theory & Contribution to Psychology
29 Sep 2017 by Nicole Celestine, Ph.D.
Scientifically reviewed by Jo Nash, Ph.D.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他对心理学的众多贡献中,他推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并发展了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职业生涯远远早于现代积极心理学运动,但如果没有他,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积极心理学可能会大不相同。
本文将讨论马斯洛的一些形成性经历、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以及他的工作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关系。
在继续之前,您可能想下载我们的三份免费积极心理学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的练习将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包括优势、价值观和自我同情,为您提供提升客户、学生或员工幸福感的工具。
本文包含: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生活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年出生于纽约。他是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像当时的许多其他人一样,从东欧移民到美国以逃避迫害并寻求更好的未来(Hoffman, 2008)。
在多次采访中,马斯洛描述自己在青少年和二十多岁时性格内向、害羞、孤独且自我反思。部分原因是他因为犹太人的外貌而遭受种族和民族偏见。然而,他自己并不信教。
马斯洛也不喜欢待在家里,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度过,在那里他发展了自己的学术天赋(DeCarvalho, 1991)。因此,马斯洛后来将其对自我实现的兴趣以及优化人类体验的关注归因于他腼腆的性格以及这种孤立造成的孤独感(Frick, 2000)。
教育和职业生涯
马斯洛在纽约一个工人阶级社区的公立学校上学后,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心理学。起初,他对哲学感兴趣,但他很快对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感到沮丧,并转向心理学(Frick, 2000)。
马斯洛最初从事行为主义研究,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条件反射来解释和改变。按照当时实验室为基础的方法,马斯洛用狗和猿猴进行了研究,他最早的作品之一是研究狗的厌恶情绪以及灵长类动物的学习过程(DeCarvalho, 1991)。
虽然马斯洛最终放弃了行为主义,但人们观察到他整个教育和职业生涯中都坚守实证主义的原则,这是这门心理学分支的基础(Hoffman, 2008)。
根据这一哲学,只有通过科学验证或逻辑或数学证明的东西才被认为是有效的。
因此,马斯洛坚信实证数据和可测量性对于推进人类知识的力量。他被观察到抵制了20世纪6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神秘主义兴趣,更倾向于研究企业和创业(Hoffman, 2008)。
马斯洛最终在纽约新学院社会研究所学习了格式塔心理学。后来,他加入了布鲁克林学院的教职队伍,并成为布兰代斯大学韦茅斯分校的心理学系主任,直至1969年(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1)。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马斯洛与他人共同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1961年),以及《超个人心理学杂志》(1969年)(Richards, 2017)。如今,这两本期刊都是各自领域的高度引用和备受尊敬的出版物,是对马斯洛心理学遗产的致敬。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马斯洛的学术焦点据称发生了变化,这时他的工作开始改变了心理学领域的格局。当时,马斯洛已经33岁,并且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在他的著作中,他哀叹美军不了解德国对手,并认为心理学领域可以帮助促进理解和恢复和平(Hoffman, 1999)。
因此,在战争的恐怖面前,马斯洛的研究带着一种新的紧迫感进行。这导致他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表了关于自我实现概念的著名作品,并引入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Hoffman, 2008)。
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广为人知的需求层次模型,所有人类都有五个关键领域的需求:
- 生理
- 安全
- 爱/归属感
- 尊重
- 自我实现。
马斯洛最初认为这些需求具有层级顺序,表明最基础的需求需要先得到满足,然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如金字塔所示。
根据这一层次顺序,我们最基本的需求与生理需求有关(即营养、温暖和休息),而最高层次的需求则与自我实现相关(即实现个人潜能和自我实现)。多年来,马斯洛(1970)对其最初的理论做了重要修订,承认:
- 层次的顺序并不是他最初提出的那样严格;相反,它是灵活的,基于外部环境和个体差异。
- 大多数人类行为是多动机驱动的,意味着任何行为同时旨在满足多种需求。
- 可以添加三个额外的层次: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超越需求(例如,神秘的、审美的、性体验等)。
泰和迪纳(2011)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无论文化差异如何,人类需求都是普遍存在的,但需求的重要程度受文化影响。
此外,这项研究表明需求可以独立运作,这意味着即使基本需求未得到满足,人们仍可以从满足其他层次的需求中获益。所以,即使我们很冷,我们仍然可以与朋友在一起感到快乐。
积极心理学领域内的研究和实践旨在通过利用人们的优点、价值观和内在动机来支持个人在各个层面满足其需求,从而增强幸福感(Proyer et al., 2015)。
马斯洛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
马斯洛在职业生涯早期就开始感到不满的是当时心理学界的两大主导力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心理学(Koznjak, 2017)。
马斯洛认为精神分析关注的是“心理学病态的一半”(Koznjak, 2017, p. 261)。同样,他认为行为主义没有足够关注人类与行为主义者研究的动物之间的区别。因此,他为应对这种不满而贡献了心理学的第三股力量: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中叶获得了影响力,因为它关注个体内在驱动的自我实现、表达自我以及实现自身潜力。
这样的焦点代表了一种显著的转变,从过去病理化和行为主义的视角来看,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工作被认为是这一运动的核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核心理念源自格式塔心理学,即人类不仅仅是其各个部分的总和,并且精神追求是心灵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斯洛本人被认为非常相信这一观点;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以乐观著称。此外,他的作品是最早偏离心理学主流的病理化视角,转而探讨人类达到其最佳状态所需的条件的作品之一。
马斯洛的工作之所以能引发一场运动,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将人类潜意识的作用定位的方式。像弗洛伊德这样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支持者一样,马斯洛承认人类潜意识的存在(Maslow, 1970)。
然而,与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无法接触到自己的动机和驱动力不同,马斯洛认为人们对自己动机和驱动力有敏锐的认识,并且在追求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的过程中不断前进。这些思想最终反映在他的关于自我实现和人类需求层次的开创性作品中(Maslow, 1970)。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马斯洛发表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人类动机理论》,该文章发表在《动机与人格》杂志上(DeCarvalho, 1991)。在论文中,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欲望尽管意识层面的欲望多种多样,但却是相似的”(Zalenski & Raspa, 2006, p. 1121)。
根据该理论,人类拥有高阶和低阶需求,这些需求按层次排列。
这些需求是: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归属和爱的需求;
- 尊重;
- 自我实现(Maslow, 1943)。
在他的文章中,马斯洛(1943)描述这些需求是按优先级排列的。
换句话说,第一层的需求最重要,并会垄断意识直到它们被解决。一旦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思维就会转移到下一个层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级别
让我们检查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每一级。
位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生理需求,这些需求被认为是普遍的。生理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睡眠、健康、衣服和住所。这些需求位于金字塔底部,表明它们是人类福祉的基础需求,总是优先于其他需求。
接下来在层次结构中的是安全需求。如果一个人感觉不到周围环境的安全,他们就不太可能将注意力转向尝试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特别是,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和情感安全(例如,免受虐待)、经济安全和健康。
第三层是爱和归属感的需求,通过家庭关系、友谊和亲密关系获得。人类天生需要连接,这意味着我们寻求来自他人的接受和支持,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如俱乐部、专业组织或在线社区。缺乏这些联系,我们容易陷入诸如临床抑郁症等不良状态(Teo, 2013)。
需求层次的第四级是尊重需求。根据马斯洛的说法,尊重有两种亚型。第一种是他人对我们看法的尊重。即,尊重的形式包括声望、地位、认可、注意、欣赏或钦佩(Maslow, 1943)。
第二种尊重源于对自己自信、力量、独立性和能力的渴望。此外,马斯洛指出,当我们受到尊重需求的阻碍时,可能会产生自卑、软弱或无助的感觉(Maslow, 1943)。
自我实现、巅峰体验和超越需求
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顶部的是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说法,人类只有在满足所有较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寻求这一需求的满足(Maslow, 1943)。
虽然学者们在过去几年里细化了“自我实现”的定义,但马斯洛将其与一种不满和不安的感觉联系起来,即当一个人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时:
“一个音乐家必须创作音乐,一个艺术家必须绘画,一个诗人必须写作,如果他要最终幸福的话。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
马斯洛(1943, p. 382)
自我实现需求的例子包括获得浪漫伴侣、养育孩子、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以及追求目标(Deckers, 2018)。
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马斯洛重新审视了他最初的金字塔概念,并提出了第六个需求。他称之为超越需求,定义为“为了超越自我的事业而努力,以及通过巅峰体验超越自我界限的愿望”(Koltko-Rivera, 2006, p. 303)。
反映超越需求追求的行为例子包括致力于发现“真理”,支持某种事业,如社会正义或环境保护,或者加强与被认为超越或神圣的事物的关系(例如,加强与上帝的关系)(Koltko-Rivera, 2006)。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人更有可能经历巅峰体验,这是一种深刻的爱、狂喜、理解或喜悦的瞬间(Maslow, 1961)。
巅峰体验的例子可以包括神秘体验、与自然的互动以及性体验,其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超越了个人自我(Koltko-Rivera, 2006)。
免费个性化资源供您使用 - 做个小测验
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批评和现代应用
尽管现代研究证实了普遍人类需求的存在(Tay & Diener, 2011),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需求确实存在在一个层级结构中。
这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及其工作的几个批评之一。其他由学者提出的批评还包括:
- 没有充分考虑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处的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社会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个人对其需求的优先级排序(Wahba & Bridwell, 1976);
- 在层次结构中将性置于生理需求之下的定位,马斯洛认为性属于生理需求的一部分(Kenrick et al., 2010);
- 根据区域、地缘政治等因素,需求的排序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战争时期,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在层次结构中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Tang & West, 1997)。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仍然是任何入门心理学课程的必修内容。此外,该理论已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发展、管理和警务(de Guzman & Kim, 2017; Scheller, 2016; Zalenski & Raspa, 2006)。
这些现代应用中的一些将理论改编为适用于社区而非个人(de Guzman & Kim, 2017; Scheller, 2016),这表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许多方面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这可能是他当初未曾预料到的。
视频
为什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重要——The School of Life
亚伯拉罕·马斯洛与积极心理学
那么,亚伯拉罕·马斯洛与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尼尔森·古德的说法,“最近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关注的主题是马斯洛五十多年前就已经讨论过的主题。”古德还相信“马斯洛会鼓励积极心理学所采用的这种研究积极主题(如幸福、流畅、勇气、希望和乐观、责任感和文明礼仪)的学术方法”(Goud, 2008, p. 450)。
最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的支持者和马斯洛都坚信,传统心理学抛弃了全面研究人类经验的努力,转而专注于研究精神疾病(Rathunde, 2001)。
实际上,马斯洛坚持认为,现有的任何可用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人类心智的方法都无法公正地对待健康人类的功能、生活方式或目标(Buhler, 1971)。
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支持者来说,这种观点听起来很熟悉。事实上,马斯洛甚至使用“积极心理学”一词来指代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尽管像马丁·塞利格曼这样的现代积极心理学家声称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足够的实证验证(Rennie, 2008)。
归根结底,无论是积极心理学的支持者还是马斯洛,他们都相信人性不仅仅是由其各部分组成的,尤其不仅仅是其疾病或缺陷的总和。对于积极心理学家来说,优化一个健康人的生活和福祉与治愈一个生病的人同样重要,而亚伯拉罕·马斯洛帮助使这种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合法化。
收尾信息
如果我们总结马斯洛对心理学的影响,我们可以称赞他鼓励了一代心理学家更全面地思考研究人类状况的方法。
对于当时的心理学家来说,病理化和行为主义动物研究的理论是了解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唯一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是不充分的,因为它们未能考虑到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受他童年经历和二战经历的影响,马斯洛引入了一整套全新的工具给心理学家的工具箱,使科学家和从业者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超越精神疾病和治疗症状。
很明显,马斯洛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认识到每个人的独特人性来帮助人们过上最好的生活。愿他的工作和对人类幸福的奉献精神激励我们所有人。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份免费积极心理学练习。
参考文献
- Buhler, C. (1971). 基本理论概念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26(4),378-386。https://doi.org/10.1037/h0032049
-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流畅:最优体验心理学。纽约,NY:HarperCollins。
- DeCarvalho, R. J. (1991). 亚伯拉罕·H·马斯洛(1908-1970):智力传记。《思想:福特汉姆大学季刊》,66(1),32-50。https://doi.org/10.5840/thought199166141
- Deckers, L. (2018). 动机:生物、心理和环境(第5版)。纽约,NY:Routledge。https://doi.org/10.4324/9781315178615
- de Guzman, M. C., & Kim, M. (2017). 社区需求层次和警务模式:构建新的警察组织行为理论。《警察实践与研究》,18(4),352-365。https://doi.org/10.1080/15614263.2016.1242425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21).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检索自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braham-H-Maslow
- Frick, W. B. (2000). 回忆马斯洛:对1968年采访的反思。《人类心理学杂志》,40(2),128-147。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0402003
- Goud, N. (2008). 亚伯拉罕·马斯洛:个人陈述。《人类心理学杂志》,48(4),448-451。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8320535
- Hoffman, E. (1999). 《人本》: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传记(第2版)。纽约,NY:麦格劳-希尔。
- Hoffman, E. (2008). 亚伯拉罕·马斯洛:传记作者的反思。《人类心理学杂志》,48(4),439-443。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8320534
- Kenrick, D. T., Griskevicius, V., Neuberg, S. L., & Schaller, M. (2010). 重新装修需求金字塔:当代扩展建立在古代基础上。《心理科学观点》,5(3),292-314。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0369469
- Koltko-Rivera, M. E. (2006). 重新发现马斯洛较晚版本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超越以及统一理论、研究和整合的机会。《一般心理学评论》,10(4),302-317。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10.4.302
- Koznjak, B. (2017). 科学革命的心理学:库恩遇到马斯洛。《一般哲学科学杂志》,48(2),257-287。https://doi.org/10.1007/s10838-016-9352-x
- Maslow, A. H. (1943). 人类动机理论。《心理学评论》,50(1),370-396。
- Maslow, A. H. (1961). 顶峰体验作为急性身份体验。《美国心理学期刊》,21(2),254-262。https://doi.org/10.1007/BF01873126
- Maslow, A. H. (1970). 动机与个性。
- Proyer, R. T., Wellenzohn, S., Gander, F., & Ruch, W. (2015). 什么是让积极心理学干预有效:基于“人-干预匹配”的长期跟踪研究。《应用心理学:健康与福祉》,7(1),108-128。https://doi.org/10.1111/aphw.12039
- Rathunde, K. (2001). 超越人类功能的积极心理学:詹姆斯、杜威和马斯洛的经验转向对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人类心理学杂志》,41(1),135-153。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1411008
- Rennie, D. L. (2008). 关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两点思考。《人类心理学杂志》,48(4),445-448。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8320537
- Richards, W. A. (2017). 亚伯拉罕·马斯洛对致幻剂研究的兴趣:致敬。《人类心理学杂志》,57(4),319-322。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16670997
- Scheller, D. S. (2016). 社区需求层次。《城市事务杂志》,38(3),429-449。https://doi.org/10.1111/juaf.12229
- Tang, T. L. P., & West, W. B. (1997). 和平时期、回顾和平时期及波斯湾战争期间人类需求的重要性。《国际压力管理杂志》,4(1),47-62。https://doi.org/10.1007/BF02766072
- Tay, L., & Diener, E. (2011). 全球各地的需要和主观幸福感。《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01(2),354-365。https://doi.org/10.1037/a0023779
- Teo, A. R. (2013). 社交隔离与抑郁:社交回避症病例报告。《国际社会精神病学杂志》,59(4),339-341。https://doi.org/10.1177/0020764012437128
- Wahba, M. A., & Bridwell, L. G. (1976). 重新评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绩效杂志》,15(2),212-240。https://doi.org/10.1016/0030-5073(76)90038-6
- Zalenski, R. J., & Raspa, R. (2006).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临终关怀中的框架。《姑息医学杂志》,9(5),1120-1127。https://doi.org/10.1089/jpm.2006.9.1120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理论与书籍
道德发展是什么?探究科尔伯格的六个阶段
8 Oct 2024
0
10 Nov 2024
当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上的不公、不平等、勇敢、极端善良的故事时,我们会正确地感受到一系列情绪,从愤怒到同情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oral-development/)
[
理论与书籍
需求层次:2024年对马斯洛发现的解读
8 Jan 2024
1
2 Oct 2024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探讨人类幸福感追求的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尽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ierarchy-of-needs/)
[
理论与书籍
儿童的情感发展:三种理论的解释
26 Dec 2023
0
10 Nov 2024
我们都见过婴儿可爱的微笑。那种小宝宝的甜甜笑容让我们也忍不住微笑。婴儿出生时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emotional-development/)
分类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心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伤与哀悼 (19)
- 幸福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CBT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职场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疗法练习 (39)
- 疗法类型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