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依恋风格:它是什么(及其隐藏的力量)
焦虑依恋风格:是什么以及其隐藏的力量
8 Jul 2024 由 劳拉·科普利博士
科学审校 艾丽西亚·诺特杰博士
在人类关系的领域中,依恋风格塑造了我们对亲密感和情感满足的感知。
焦虑依恋风格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其特征是渴望不断的情感联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关系中渴望与恐惧之间复杂舞蹈的视角。
当我们探索依恋不安全感和创伤时,不仅揭示了它们带来的挑战,还发现了潜在的深刻转变和韧性(Winston & Chicot, 2016)。
继续阅读前,我们建议您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以免费获取这些资源。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来访建立健康、丰富生活的亲密关系。
本文包含
- 依恋理论简述
- 三种不安全依恋风格
- 理解焦虑依恋风格及其原因
- 焦虑依恋触发因素
- 成人焦虑依恋见解
- 克服焦虑依恋风格的10种方法
- 焦虑依恋如何成为一种力量
-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实用资源
- 总结信息
- 常见问题解答
- 参考文献
依恋理论简述
依恋理论的核心在于依恋风格,这是一种由早期与主要照顾者互动形成的关联行为模式和信念。根据约翰·鲍尔比(1973年)的依恋理论,婴儿与其主要照顾者发展出的关系对其心理发展和情感福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表明,这些早期互动塑造了个体在其一生中形成稳定、健康关系、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的方式(Ainsworth等,1978;Bowlby,1973)。
依恋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依恋的质量——无论是安全还是不安全——影响一个人形成稳定、健康的亲密关系、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Ainsworth等,1978;Bowlby,1973)。在这个框架内,依恋风格反映了对亲近和距离的不同舒适度,塑造了我们的关系模式,并影响了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导航的方式(Copley,2023;Johnson,2008)。
早期的依恋体验为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影响了行为模式和人际动态,直至成年期。
三种不安全依恋风格
在不安全依恋的范畴内,有三种独特的风格出现,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动态(Ainsworth等,1978)。
这些风格不仅仅是行为;它们是早期人际关系动态和未满足需求的反映,塑造了个体在其一生中如何寻求亲密和连接(Ahnert,2021;Firestone,2018)。
焦虑回避依恋
也被称为焦虑-矛盾依恋或简单的“焦虑依恋风格”,焦虑回避依恋表现为对他人不断确认和认可的强烈需求,源自于早期经历的一致性照顾不足和情感饥饿。
在儿童时期,那些在环境中经历了照顾者反应不一致或情感缺失的人可能会内化对被抛弃和拒绝的深深恐惧。
在童年时期,具有这种依恋风格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粘人的行为,不断寻求照顾者的注意和认可。
在成年关系中,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伴侣来获得验证和确认,经常感到被拒绝的恐惧并表现出嫉妒或占有欲。
回避忽视依恋
这种不安全依恋风格是在回应情感疏远或不可用的照顾者时形成的。这种依恋风格的特点是对他人的依赖性较低,倾向于优先考虑独立性。
具有回避忽视依恋的个体通常成长在环境中,照顾者对他们的情感需求反应冷淡或不可靠,导致他们发展出一种自我依赖的应对机制。
在童年时期,这些人可能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并优先考虑自主性,通常避免向照顾者寻求安慰或亲密接触。在成年关系中,他们可能会保持情感距离,并淡化亲密的重要性,倾向于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或拒绝。
恐惧回避依恋
也称为混乱依恋,恐惧回避依恋结合了回避和焦虑依恋风格的特点,导致关系中复杂且常常矛盾的行为模式。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早期的创伤或虐待经历,个体在强烈渴望亲密和联系的同时,深陷于对脆弱性和背叛的恐惧之中。
在童年时期,他们可能经历过不一致的照顾或创伤事件,使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和缺乏信任。
作为成年人,他们可能会在寻求情感联系和从亲密关系中退缩之间摇摆不定,努力在亲密和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依恋风格往往在关系中表现出不可预测的行为,随着他们试图在亲密和信任的复杂领域中导航,个体可能会在强烈的感情表达和情感疏离之间来回切换。
下载3个积极关系工具包(PDF)
填写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
姓名*
-
电子邮件地址*
-
您的专业领域*
您的专业领域治疗师教练教育咨询师医疗保健其他
-
电话
此字段用于验证,请勿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17').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17');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17').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17').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17').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17').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delay the scroll by 50 milliseconds to fix a bug in chrome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17').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17').val();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17,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17').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17').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17]);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17').text());}else{jQuery('#gform_17').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17"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17,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理解焦虑依恋风格及其原因
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将重点关注探讨焦虑依恋风格。由于婴儿期照顾不一致,这种不安全依恋风格的特征是对分离的持续恐惧和对照顾者不断寻求确认的需求。
早期的经历,例如照顾者对哭泣不一致的回应,塑造了儿童对关系的期望,培养了焦虑和警觉,以维持联系(Bowlby,1973)。
父母忽视、创伤和家庭压力也是焦虑依恋风格的原因(Ahnert,2021)。经历过童年忽视或情感虐待的儿童往往需要不断的确认,因为这些不利的早期经历使他们感到不值得。
家庭冲突或创伤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加剧了他们的依恋问题。
具有未解决依恋问题的照顾者可能会无意中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子女,从而在几代人中延续不安全的依恋(Ahnert,2021)。这种传递通过诸如情感可用性不一致、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等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行为反映了照顾者自身的依恋焦虑。
最终,这些早期的中断阻碍了信任和安全感的发展,使儿童容易在关系中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Thompson等,2022)。
没有一致和可靠的关爱支持,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儿童成长为对被抛弃怀有普遍恐惧并需要不断确认的人,这影响了他们在成年期形成健康、安全关系的能力。
焦虑依恋触发因素
焦虑依恋触发因素,影响着人们从出生到成年的关系,根植于早期经历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Allen,2021)。
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个体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触发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引发不安全感、焦虑和被抛弃的恐惧(Firestone,2018;Johnson,2008;Levine & Heller,2010)。
以下是主要触发因素:
- 沟通不一致
接收混合信号或沟通模式的变化可以触发焦虑。焦虑依恋的人可能会将延迟回复或沟通模式的变化解读为潜在拒绝或抛弃的迹象。 - 感知到的拒绝
在感觉被忽略、被轻视或被忽视的情况下,会触发强烈的反应。这包括感觉伴侣似乎不感兴趣、心不在焉或情感上疏远的时刻。 - 被抛弃的恐惧
关系可能结束的任何暗示或建议都可能触发强烈的焦虑。分手、分离威胁或随意提到结束关系的话都会加剧这种情况。 - 缺乏确认
焦虑依恋的人通常需要伴侣不断确认他们的爱和承诺。缺乏口头肯定或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会导致不安全感。 - 冲突和争吵
在关系中发生分歧或冲突尤其令人不安。焦虑依恋的人可能会担心争论会导致关系破裂。 - 嫉妒和比较
看到伴侣与他人亲密互动,特别是潜在的浪漫对手,可以触发嫉妒和不安全感。与他人进行比较,无论是外貌、成功还是情感,也可以触发这些感受。 - 情感不可用
对情感需求反应迟钝或难以表达情感的伴侣会使焦虑依恋的人感到被爱和重要。 - 物理距离
长时间的身体分离,如异地恋或频繁旅行,会增加关于关系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焦虑。 - 模糊和不确定性
关系状态不明确的情况,如未定义的关系界限或缺乏承诺,会引发显著的焦虑。
为了解决焦虑依恋风格的问题,我们为您提供一个个性化的资源——请参加这个测试。
成人焦虑依恋见解
在复杂的恋爱关系领域中,面对依恋创伤,成年期的人往往会无意识地重现他们的依恋创伤,受到深层次模式和恐惧的影响(Arriaga & Kumashiro,2021)。
对于那些害怕距离和分离的人来说,他们总有一种紧迫感和情感上的渴望去与伴侣保持联系(Copley,2023)。这种恐惧表现为频繁的短信、需要不断确认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当身体分开时的极度焦虑。
焦虑依恋动态的核心问题是情感上的脆弱性、信任、安全感和亲密关系(Copley,2023)。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人在向伴侣敞开心扉和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之间挣扎,这是一个看似无法逾越的挑战。
亲密关系中固有的脆弱性可能会触发深深的背叛或抛弃恐惧,导致他们在披露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时犹豫不决(Johnson,2019)。
因此,建立信任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过去的创伤关系继续投下阴影,影响当前的互动。没有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础,真正的亲密关系变得遥不可及,导致关系冲突和情感距离的循环(Firestone,2018)。
有关焦虑依恋客户恐惧亲密关系的更多信息,我们推荐这段视频。
为什么焦虑依恋风格害怕亲密关系
克服焦虑依恋风格的10种方法
踏上治愈焦虑依恋风格和修复依恋创伤的旅程是一场变革之旅,需要全面而细致的方法。通过认识到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模式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治疗师应考虑对治愈进行全面探索,利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技术来促进成长、韧性和安全依恋的发展(Winston & Chicot,2016)。
研究和文献已经确定了以下治疗方法(Ainsworth等,1978;Bowlby,1973;Chen,2019;Gibson,2020)。
- 接纳与承诺 接纳涉及承认自己的焦虑依恋模式而不加评判,并培养自我同情和理解。承诺意味着致力于成长和治愈依恋焦虑的过程,认识到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
- 正念 培养正念可以让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个体在当下更深入地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通过练习诸如冥想和呼吸技巧等正念技术,个体可以获得对自己依恋触发因素的洞察力,并提高在关系中自我调节的能力。
- 情绪调节 发展有效的情绪调节技能对于管理依恋焦虑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至关重要。技术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认知重构赋予个体以冷静和韧性应对关系挑战的能力。
- 韧性 韧性的构建涉及在关系中的逆境和挫折中恢复的能力。通过培养成长心态和发展自我效能感,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个体可以发展韧性,使他们在关系中更加坚强和安全。
- 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涉及对自己在脆弱和不安全感时刻的善意、理解和宽恕。通过培养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受,个体可以安抚自己的依恋焦虑,并在关系中培养更安全的自我感。
- 感恩 培养感恩涉及识别和感激自己和关系中的积极方面。通过专注于连接、喜悦和善良的时刻,个体可以将注意力从消极偏见转移到加深关系联系和充实感上。
- 人际技能发展 发展强大的人际技能,如有效沟通、边界设定和冲突解决,可以赋予个体更自信和果断地导航关系的能力。工作坊、书籍或在线资源专注于人际有效性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工具和技术,以改善关系动态。
- 社交技能和支持网络 培养与朋友、家人或支持小组的友好关系可以提供宝贵的情感支持和验证,同时提升社交技能。与经历类似情况的人建立联系可以培养归属感和理解,减少孤立感和依恋焦虑。
- 关注依恋的练习 参与关注依恋的练习或活动可以加深自我意识并促进愈合。日记提示、可视化练习或反思实践可以帮助个体探索自己的依恋历史,识别模式,并培养对自己关系动态的洞察力。
- 自我探索和身份发展 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探索和身份发展对于克服焦虑依恋风格至关重要。参与诸如日记写作、创造性表达或自我反思等活动可以增进对自己更深的理解,从而在关系中增强自信和韧性。
焦虑依恋如何成为一种力量
虽然不安全依恋最初可能被视为弱点(Sagone等,2023),但当通过后创伤成长和积极心理学框架来看待时,它们具有培养深厚力量和韧性的潜力(Copley,2023)。
那些经历过依恋创伤的人通常会通过他们自己的情感痛苦和人际关系动荡磨练出深刻的同理心、理解和同情(Tedeschi & Moore,2016)。
这种对人类苦难细微差别的高度敏感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系并提供宝贵的帮助,以应对类似的挑战。
此外,克服依恋创伤的过程促进了深刻的内在力量和韧性,赋予个体面对逆境的勇气和优雅(Copley,2023;Rashid & Seligman,2018;Tedeschi & Moore,2016)。
根据专家的说法(Copley,2023;Rashid & Seligman,2018;Tedeschi & Moore,2016),新发现的力量可能包括:
- 韧性与适应性 经历过依恋创伤的人发展出非凡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轻松灵活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 个人成长 从依恋创伤中愈合的过程往往导致深刻的人生成长,因为个体获得了对自己更深的认识,并培养了更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同情。
- 对真实连接的欣赏 生活中经历依恋创伤的人往往会对真实连接和亲密关系产生深切的欣赏,优先考虑建立基于信任、尊重和相互理解的真诚关系。
- 共情、同情和善良 通过自己的痛苦,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人往往对自身和他人表现出更高的同情心和善良,营造一种基于同理心和支持的文化。
- 情商 从依恋创伤中愈合的过程增强了情商和人际交往技巧,使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复杂情绪和人际动态。
- 对需求和边界的意识 通过他们的经历,个体发展出对自身需求和边界的更高意识,建立以相互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更健康、更平衡的关系。
- 寻找意义和目标 依恋创伤可以催化寻找意义和目标的动力,激励个体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和韧性,并培养支持他人在愈合和成长之路上寻找意义和目的。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实用资源
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以补充您对关系纽带和焦虑依恋风格的探索。
例如:
8种评估客户的依恋风格问卷与测试 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这篇文章讨论了您如何评估客户的依恋风格。
在治疗中使用依恋风格:工作表与手册 是一个极好的补充文章,提供了旨在深化理解和探索依恋风格的工作表。
关系中的依恋风格:6个工作表供成年人使用 是另一个资源,提供了一套旨在帮助成年人将不安全的工作模式转化为更安全模式的练习。
焦虑依恋模式 是一个工具,用于揭示和理解关系中的焦虑依恋模式,深入探讨不舒服的经历,并识别源自焦虑依恋风格的反复出现的模式。
理解您的焦虑和触发因素 是一个工作表,旨在帮助个体识别触发焦虑反应的具体触发因素,特别是在内感受暴露疗法中。
打破负面关系模式 包含提示,让个体反思关系中的负面行为,并制定策略来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我们建议您查看我们的17个经过验证的积极关系工具产品,以帮助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滋养、更有意义的关系。
总结信息
治愈焦虑依恋风格的旅程不仅仅是克服逆境的过程;它是一个机会,通过积极心理学和后创伤成长的视角,将依恋挑战转变为力量和韧性。通过拥抱自己的经历作为成长和连接的催化剂,个体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关系,培养更大的自我意识和韧性,并在愈合过程中找到意义和目的。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以免费获取这些资源。
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判断某人是否具有焦虑依恋?
具有焦虑依恋风格的个体通常表现出需要不断确认和验证的迹象,害怕被抛弃,并可能变得过于依赖伴侣。他们可能会频繁寻求亲密关系,并在感知到任何形式的距离或分离时变得焦虑。
如何摆脱焦虑依恋?
摆脱焦虑依恋需要建立自我意识和自尊,练习自我安抚技巧,并在关系中建立一种更安全的自我感。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或基于依恋的疗法非常有益。在关系中建立健康的沟通技巧和设定界限也很有帮助。
什么会使焦虑依恋变得更糟?
焦虑依恋可能会因不一致或不响应的伴侣、压力大的生活事件和未解决的过去创伤而恶化。关系中的沟通不一致和不可预测的行为也会加剧焦虑和不安全感。
如何重新编程焦虑依恋?
重新编程焦虑依恋需要持续的自我反省和治疗干预。正念练习、自我同情练习和逐步面对和处理被抛弃的恐惧是必不可少的。在可靠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健康的关系也有助于强化更安全的依恋风格。
具有依恋问题的人会怎么表现?
具有依恋问题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一系列行为,从依附到回避和疏远。他们可能会在信任方面遇到困难,难以形成或维持关系,并表现出对潜在威胁的分离或拒绝的强烈情绪反应。
参考文献
- Ahnert, L. (2021). 保育员照护。R. A. Thompson, J. A. Simpson, & L. J. Berlin(编),《依恋:基本问题》(第31-38页)。Guilford出版社。https://lieselotte-ahnert.de/files/55/ahnert-2021-attachment-to-child-care-providers.pdf
-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依恋模式:一项陌生情境的心理学研究》。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58045
- Allen, J. P. (2021). 超越稳定:迈向了解儿童期之后的依恋。R. A. Thompson, J. A. Simpson, & L. J. Berlin(编),《依恋:基本问题》(第161-168页)。Guilford出版社。
- Arriaga, X. B., & Kumashiro, M. (2021).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看成人依恋不安全感的变化。R. A. Thompson, J. A. Simpson, & L. J. Berlin(编),《依恋:基本问题》(第176-184页)。Guilford出版社。
- Bowlby, J. (1973). 《依恋与丧失:第二卷:愤怒与焦虑》。Hogarth Press。
- Chen, A. (2019). 《依恋理论工作手册:强有力的工具促进理解、增加稳定性并建立持久的关系》。Althea Press。
- Copley, L. A. (2023). 《爱你让我受伤:一种新的治愈创伤纽带和创造真实连接的方法》。Hachette。https://www.amazon.co.za/dp/1538741407/
- Firestone, L. (2018年11月30日)。《你可能对自己的依恋模式有误》。《心理学今日》。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ca/blog/compassion-matters/201811/you-may-be-wrong-about-your-attachment-pattern
- Gibson, T. (2020)。《依恋理论:加强你生活中关系的指南》。Rockridge Press。
- Johnson, S. M. (2008)。《紧紧抓住我:七次对话造就终身爱情》。Little, Brown Spark。https://www.amazon.co.za/dp/031611300X/
- Johnson, S. M. (2019)。《依恋理论实践:情感聚焦疗法(EFT)在个体、夫妻和家庭中的应用》。Guilford Press。https://www.amazon.co.za/dp/146253824X/
- Levine, A., & Heller, R. (2010)。《依附:成人依附的新科学及其如何帮助你找到并保持爱》。TarcherPerigee。https://www.amazon.co.za/dp/1585429139/
- Rashid, T., & Seligman, M. P. (2018)。《积极心理治疗手册》。牛津大学出版社。https://www.amazon.co.za/dp/0195325389/
- Sagone, E., Commodari, E., Indiana, M. L., & La Rosa, V. L. (2023)。《年轻成人和成年人中依恋风格、心理健康和关系状况之间的关联:一项横断面研究》。《欧洲调查健康心理学与教育杂志》,13(3),525-539。https://doi.org/10.3390/ejihpe13030040
- Tedeschi, R. G., & Moore, B. A. (2016)。《后创伤成长工作手册:在创伤中变得更聪明、更强壮、更有韧性》。New Harbinger。https://www.amazon.co.za/dp/1626254680/
- Thompson, R. A., Simpson, J. A., & Berlin, L. J. (2022)。从依恋理论和研究角度审视:九个基本问题。《依恋与发展》,24(5),543-560。https://doi.org/10.1080/14616734.2022.2030132
- Winston, R., & Chicot, R. (2016)。早期情感纽带对孩子长期心理健康和复原力的重要性。《伦敦初级护理杂志》,8(1),12-14。https://doi.org/10.1080/17571472.2015.113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