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的依恋风格(如何培养安全的孩子)
儿童的依恋风格(以及如何养育安全的孩子)
2021年4月20日
儿童的依恋风格(及如何养育安全的孩子)
2021年4月20日 由 Saima Latif, Ph.D.
科学审查: Christina R. Wilson, Ph.D.
作为父母,您是否曾想过您的孩子对您的依恋方式将如何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生活?
他们会成为“妈妈的小男孩”还是“冷酷的人”?
依恋是一个常常被低估其在童年和以后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概念。
至关重要的是,父母或照顾者需要找到最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积极的依恋。这个过程将塑造和塑造他们成为心理健康的孩子和成人。
通过了解不同的依恋风格以及安全依恋对孩子的好处,本文将回答关于依恋的几个问题。
在继续阅读之前,我们建议您下载我们的三个正面关系练习,完全免费。这些详细且基于科学研究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客户建立健康、充实的关系。
本文包含:
早期儿童依恋理论概览
儿童精神科医生John Bowlby被认为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Bowlby感兴趣的是孩子们如何与他人(尤其是照顾者)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在其思维和行为中发展(Bretherton, 1998)。
Bowlby注意到孩子们在与父母分离时的痛苦,尤其是在陌生人的面前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这导致了Bowlby(1958)开发了现在被称为儿童依恋理论的概念。
该理论基于Bowlby的想法,即儿童如何理解他们的痛苦、行为、失去和与照顾者的分离。Bowlby(1969, 1973, 1980)写了三本高度原创且开创性的书,题为《依恋与丧失》。
Bowlby的一名学生和同事Mary Ainsworth进一步推进了他的想法。通过她对发展心理学的兴趣,她通过一系列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推进了Bowlby的想法(Ainsworth & Whittig, 1969)。
这是一个标准化程序,调查不同儿童之间的依恋差异。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将孩子留在一个房间,并在一系列场景和配置中离开:与陌生人在一起、完全独自一人、在陌生人加入母亲和孩子后再次离开。研究人员观察孩子的行为,并根据与母亲的互动评估他们的依恋风格。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迷人主题的知识,我们推荐《什么是依恋理论?》这篇文章,其中介绍了Bowlby的4个阶段。此外,还有《哈洛的猴子实验》:关于依恋的3个发现。
依恋风格在童年中的作用
几乎所有儿童都会依附于照顾者,但并非所有儿童都会以积极的方式依附于照顾者并发展出积极的依恋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顾者的反应性和敏感性(Cassidy, Jones, & Shaver, 2013)。
早期形成的安全纽带可以对长期心理健康和儿童的韧性产生积极影响(Winston & Chicot, 2016)。积极的安全依恋会对孩子的生活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点将在后面进一步阐述。
依恋风格通常分为安全或不安全两类,指的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儿童有三种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两种是由Ainsworth等人(1978)发现的,第三种(无组织依恋)是由Main和Solomon(1986)后来发现的。
只有安全依恋风格,也称为组织依恋风格。我们将首先看三种不安全风格及其在童年中的作用,然后再详细介绍安全依恋风格。
1. 焦虑-矛盾型依恋风格的作用
具有焦虑-矛盾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依附于他们的照顾者,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焦虑和谨慎,当照顾者离开时表现出痛苦,但在他们回来时仍然表现出矛盾的态度。Ainsworth等人(1978)发现,这样的孩子在与母亲重聚时会抗拒与母亲的互动,甚至表现出对母亲抛弃他们的攻击行为。
对焦虑-矛盾型依恋风格的儿童进行的回顾发现,具有降低母性能力的母亲往往会有这种类型的依恋风格的子女。这是一种不太常见的依恋风格,不到15%的婴儿显示出这种依恋(Cassidy & Berlin, 1994)。
这种依恋风格会在孩子身上造成过度依赖照顾者的情况。孩子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这实际上是一种直觉上的保护因素,因为它确保其他人不会伤害他们。
这种依恋风格最终会造就一个“粘人的孩子”,他们长大后会变得过度依赖,担心关系结束时会产生不安,并且在特别是在浪漫关系中不愿意与他人亲近。
2. 回避-拒绝型依恋风格的作用
当照顾者缺乏情感支持时,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回避-拒绝型依恋风格。Ainsworth等人(1978)发现,这些儿童在与母亲分离时并不感到痛苦,并且在与陌生人互动时表现得像对待母亲一样。当母亲回来时,他们表现出一些回避迹象,如避免眼神接触和转身。
如果儿童没有体验到照顾者的敏感性,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身体和情感上的独立。短期内,这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保护因素。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有害的,因为他们会切断自己的情感需求。
作为成年人,这些人将难以建立亲密和亲密的关系,因为他们无法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一段关系的结束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困扰。
3. 无组织型依恋风格的作用
在发现许多婴儿不符合安全、焦虑-矛盾型或回避-拒绝型依恋类型后,Main和Solomon(1986)描述了“无组织型依恋”类型。具有无组织型依恋的儿童和父母表现出恐惧和困惑,互相强化彼此的行为。
孩子可以在没有一致的养育或受到虐待、忽视或照顾者创伤的情况下发展出无组织型依恋。这会导致孩子感到害怕和回避,因为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的行为是混乱和困惑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或情绪激动,并且无法自我安慰。
奇怪的是,孩子会被看到寻求安慰和安慰来自同一个成年人,但很快又退缩。他们的无组织模板不允许他们体验连贯的情绪或行为。即使照顾者是有虐待行为的,孩子也会依附于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内在天性(Prior & Glaser, 2006)。
无组织型依恋风格绝对不是简单的,因为它源自于创伤、恐惧、不信任和经常性的虐待。孩子永远无法感到安全,尽管他们在寻求亲近。无组织型儿童可能会想:“我可以信任你吗?我是接近你,还是远离你?我很困惑。”
4. 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作用
安全型依恋风格是儿童中最理想的依恋风格。它最有利于儿童的未来发展。
当儿童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时,他们在照顾者离开房间时会表现出痛苦,但在照顾者返回时会迅速平静下来。
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儿童感到自己受到照顾者的保护,并能够依赖他们。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儿童可以探索和玩耍更多,把照顾者当作探索世界的基地。
具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成熟度、更强的同理心,以及较少的破坏性和愤怒行为(Leblanc, Dégeilh, Daneault, Beauchamp, & Bernier, 2017)。进入成年后,这些儿童将拥有长期关系、较少的信任问题和更高的自尊;享受与他人的交往;并能回馈感情。
哪种依恋风格是最好的?
儿童的依恋风格使我们能够了解他们作为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将会是什么样子。依恋风格可以告诉我们儿童可能面临哪些挑战以及他们管理这些挑战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依恋风格视为由事件、互动和关系产生的不同内部工作模型(Main, Kaplan, & Cassidy, 1985)。这个模型是儿童对其自身、他人以及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的集合。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被遗弃和拒绝,他们会感到回避,这进一步强化了照顾者的言行和儿童的“内部工作模型”。
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过度焦虑和需要关注,他们就会想要成人的注意,这导致照顾者进一步忽视他们认为是寻求关注的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感到恐惧和痛苦,而父母的反应是不足的,这种不一致性会使孩子进一步感到痛苦,并认为父母是不可靠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和关心,认为他人不能依靠来支持和帮助他们(Bretherton, 1999)。
早期形成的安全依恋风格对儿童来说是最有利的位置。
安全依附的儿童学习到某些行为与照顾者的积极反应相关联。当他们得到这种回应时,他们会感到被爱和呵护。
具有安全依附的儿童会更加坚韧、适应性强、坚韧、有能力、自信,并在成年后发展出更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机会。这种依附风格是最受欢迎的,以获得充实的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尽早实现这种依附风格——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但是,通过积极育儿和照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
下载3个正面关系包(PDF)
填写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以下载。
-
姓名*
-
电子邮件地址*
-
您的专业领域*
您的专业领域治疗辅导教育咨询商业医疗其他
-
姓名
这个字段用于验证,请不要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17').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17');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17').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17').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17').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17').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delay the scroll by 50 milliseconds to fix a bug in chrome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17').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17').val();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17,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17').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17').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17]);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17').text());}else{jQuery('#gform_17').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17"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17,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如何养育安全的孩子——入门
现在我们知道安全依附的儿童将从中受益最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和充实感,重要的是要了解作为父母如何实现这一点。
以下内容大致基于“Triple C”计划,该计划由印第安纳波利斯的一个名为“All Things to All People”的组织创建,旨在帮助儿童和家庭改善沟通并减少不必要的行为。
“Triple C”养育安全孩子的步骤
1. 一致性
一致性对于儿童来说很重要,让他们感受到照顾者是可靠的,从而产生稳定感和安全感。
安全依附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孩子会信任照顾者,如果照顾者的反应是适当的。你的孩子需要知道你会在那里照顾他们,并依赖你来满足他们的需求。确保你的孩子知道,如果他们害怕、孤独、寒冷、口渴或饥饿,可以来找你,而你将把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
2. 沟通
随着儿童的发展,沟通至关重要。你必须倾听你的孩子,允许他们做出选择,这样他们才能获得自主权,从错误中学习,并理解为什么某些选择应该避免,而其他选择可能对他们更有益。
照顾者良好的沟通告诉孩子他们受到了尊重,被当作人而不是孩子看待,他们的意见也很重要。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尊和信心。
3. 后果
儿童应该感觉到他们永远不会受到负面或虐待性的对待。如果儿童害怕严厉的后果,他们会经历不稳定和对照顾者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不健康的,可能导致我们在前面提到的无组织型依恋风格。相反,照顾者应该设定健康的界限,让儿童了解他们可以做什么的限制。
6条培养心理健康孩子的技巧
为了培养感到安全并茁壮成长的孩子,父母或照顾者可以使用一些积极的育儿策略。
这些策略将使照顾者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1. 提升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认知
通过表扬和正向强化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比如“做得好”、“你真棒”、“那很棒”。
小的物质奖励,如额外的游戏时间、甜点或有趣的活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不要过度补偿。你的孩子会感到被欣赏,并渴望表现良好以体验表扬和奖励带来的积极情绪。
如果孩子感到被爱和重视,他们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2. 密切关注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密切关注孩子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可以帮助你了解何时可能有些不对劲,以及何时孩子需要谈谈某事。
你的孩子会感激你对他们的福祉的关注和愿意倾听他们的问题。问题可以更早解决,你的孩子会感到被支持。尽量了解你的孩子。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参加测验
3. 允许孩子犯错并体验失败
重要的是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失败,而不是过度保护。
失败有助于培养韧性,鼓励理解和坚毅、同情心以及克服障碍并取得成功的愿望。正如人们常说的,“坏事总会带来好事”。
4. 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感到无聊也没有关系。空闲时间允许反思和创造。在这些时刻,孩子们会发展想法、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幻想、思考发生的事情并思考未来改进的方法。
这就是灵感闪现的时候;我们都经历过那种瞬间。创造力作为一种保护因素对抗不良心理健康,因为它刺激大脑产生积极情绪,减少压力和焦虑,并提供自豪感和目的感。
5. 鼓励孩子建立关系
应鼓励孩子结交朋友并发展社交技能。
鼓励他们与他人面对面地互动,以发展他们的关系建设技能。这些技能将缓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建立友谊提高了分享和沟通的能力,发展了个性和身份。
6.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和著名的“波波娃娃”实验(Bandura, 1977)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负面行为。他们喜欢模仿。因此,向孩子展示良好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这样他们也会模仿同样的积极行为。
作为父母,想想健康饮食以避免肥胖和健康问题。运动以提高能量水平和体能。向孩子们展示他们需要充足的睡眠,并限制数字技术的使用。
向他人展示尊重和同情,他们也会学到这一点。这可以防止你的孩子被欺负。促进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可以改善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并增加他们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视频
当爱还不够时 - Melissa Johnson
PositivePsychology.com的相关资源
PositivePsychology.com网站上有以下资源,将帮助您了解如何积极地养育孩子,确保您养育一个安全、快乐、心理健康的孩子。
- 依恋风格在治疗中的应用:工作表和手册 是这篇补充文章的极佳资源,因为它提供了有关依恋风格的手册。
- 什么是分离焦虑? 包含一系列工作表,帮助那些未建立安全依附的儿童克服分离焦虑。
- 培养健康关系:60个实用的工作表 有一系列针对家长和孩子的父母工作表,专注于培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安全关系。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那么这个包含17个经过验证的积极关系工具的产品非常适合您。使用它们可以帮助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滋养、更有意义的关系。
收尾信息
依恋理论是一个强大的模型,它解释了最早期的经历和关系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及其作为成年人的结果。
照顾者必须理解他们与儿童互动的重要性,因为这将使儿童能够从早期生活中形成一个安全的依附基础,从而茁壮成长、发展和繁荣。
从婴儿期开始,父母可以采用许多策略与儿童互动。如果父母不确定正确的做法,他们应该通过培训提高技能,增强信心和知识,学习积极育儿。
安全依附的儿童将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获得最多的积极体验,因为他们的早期生活互动与照顾者有关。
理想的结果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为社会做出健康贡献,拥有强烈的自尊和成功的关系,并最终抚养同样引人入胜和平衡的孩子。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不要忘记下载我们的三个正面关系练习,完全免费。
参考文献
-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Ainsworth, M., & Whittig, B. A. (1969). Attachment and 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In B. M. Foss (Ed.) Determinants of infant behavior (vol. 4) (pp. 113–136). Methuen.
-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 (n.d.). Triple C Program. Retrieved from https://allthings2allpeople.com/triple-c-program/
-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 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
-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 Attachment. Hogarth Press.
-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2: Anger and anxiety. Hogarth Press.
-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Hogarth Press.
- Bretherton, I. (1998). Attachment and psychoanalysis: Reunion in progress. Social Development, 7, 132–136.
- Bretherton, I. (1999). Updating 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 construct: Some reflections.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1(3), 343–357.
- Cassidy, J., & Berlin, L. J. (1994). The insecure/ambivalent patter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 65(4), 971–991.
- Cassidy, J., Jones, J., & Shaver, P. R. (2013). Contribution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transl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65, 1415–1434.
- Leblanc, É., Dégeilh, F., Daneault, V., Beauchamp, M. H., & Bernier, A. (2017).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rospective links to brain morphometry in late childhood.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 Main, M., Kaplan, N., & Cassidy, J. (1985). Security in infancy,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A move to the level of representation. In I. Bretherton & E. Waters (Eds.), Growing points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0(1–2), 66–104.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ain, M., & Solomon, J. (1986). Discovery of an insecure-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pattern. In T. B. Brazelton & M. W. Yogman (Eds.), Affective development in infancy. Ablex.
- Prior, V., & Glaser, D. (2006). Understanding attachment and attachment disorders: Theory, evidence and practice. Jessica Kingsley.
- Winston, R., & Chicot, R. (2016).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bonding on the long-term mental health and resilience of children. London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8(1), 12–14.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关系
焦虑依恋风格:它是什么(以及隐藏的力量)
2024年7月8日
1
2024年11月12日
在人类关系领域,依恋风格塑造了我们对亲密关系和情感满足的看法。焦虑依恋风格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类型,其特征是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anxious-attachment-style/)
[
关系
安全依恋风格:为什么它重要(以及如何培养)
2024年6月14日
0
2024年7月3日
想象一下一种关系,其中信任可以自然而然地流动,沟通毫无障碍,双方都感到平等珍视、尊重和自由。欢迎来到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ecure-attachment-style/)
[
关系
老年人应对慢性孤独:23种策略
2024年6月7日
0
2024年7月28日
慢性孤独可以在我们生活的任何时候影响我们,但它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显著的挑战,因为他们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chronic-loneliness/)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教练与应用 (40)
- 同情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伤与丧亲 (19)
- 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认知行为疗法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职场 (35)
- 生产力 (17)
- 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治疗方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