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

广阔与建设理论

广阔与构建:积极情绪理论

23 Sep 2024

14

积极情绪的广阔与构建理论

30 Aug 2016 作者:尼科尔·塞莱斯汀博士

科学审稿人:威廉·史密斯博士

积极情绪的广阔与构建理论

自古以来,心理学家们往往专注于消极的人类状态。

这种关注最终影响了心理学家对情绪体验的研究方式;多年来,研究通常针对诸如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因此,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回答:“积极情绪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是弗雷德里克森在1998年发表于《综合心理学评论》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在这篇文章中,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关于积极情绪的新理论,认为它们通过拓宽个人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健康和功能的提升。

这个理论现在被称为“积极情绪的广阔与构建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一些关键差异,概述弗雷德里克森的广阔与构建理论的核心原则,并提供一些资源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

在继续之前,我们建议您下载我们的三项情感智能练习,完全免费。这些基于科学研究的练习不仅能增强你理解和处理情绪的能力,还能为你提供工具,以培养来访者、学生或员工的情感智能。

本文包含

为什么积极情绪被研究得不够充分?

每个人都希望体验到快乐、兴奋和爱等积极情绪。尽管如此,关于如何培养这些情绪的研究直到最近才开始蓬勃发展,这得益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

那么,为什么学者们选择忽视这样一个重要的情感维度呢?

在她的文章(1998年)中,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三个可能的解释。

积极情绪较少且分化不明显

总体而言,似乎存在较少的积极情绪,而消极情绪则更多。事实上,在科学分类中,每一种积极情绪都对应着三种甚至四种消极情绪(Ellsworth & Smith, 1988)。

同样,积极情绪在表达上的分化也不明显。虽然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和厌恶会引发独特的面部表情变化,但像喜悦、满足感和放松这样的积极情绪可能会产生非常相似的面部表情,例如微笑时嘴角上扬(Ekman et al., 1987)。

这种积极情绪在表达上的缺乏分化经常会在回忆情绪记忆时出现。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回想一两次与朋友的积极互动,并识别它们所激发的情绪。很可能你会描述它们为愉快、有趣或两者兼有。

现在,想想几次与朋友的消极互动,并尝试用情绪来描述这些互动。

你可能会发现你选择的词汇非常具体于情境。例如,如果你与一个朋友发生了争吵,对方泄露了你的秘密,你可能会感到背叛或受伤。然而,如果你去医院探望这位朋友,你可能只会感到担心,尽管这两种情况都引发了消极情绪。

科学家推测,我们对消极情绪的不同分化可能是自然选择和生存的结果。虽然偶尔感到积极情绪可能暂时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但如果无法应对威胁,则可能直接危及生命或导致与他人分离,这对生存构成威胁。

因此,我们对消极情绪的不同分化可能有助于我们的祖先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反应(Nesse, 1990)。

问题需要关注

消极情绪会对个体和社会造成问题,这也是学者们倾向于忽视它们的另一个原因(Fredrickson, 1998)。

例如,那些无法控制愤怒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暴力行为。慢性经历消极情绪会导致身体疾病,如心脏病,这会给医疗系统带来负担(Barefoot, Dahlstrom, & Williams, 1983)。此外,持续的悲伤感(即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

尽管已经建立了许多联系,表明消极情绪与不良后果之间的关系,但积极情绪与不良后果之间的联系则少得多。也许唯一的例外是躁狂或欣快症交替出现的双相障碍(Fredrickson, 1998)。

无论如何,这些清晰的联系表明消极情绪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可能是心理学家忽视积极情绪研究的另一个原因。然而,正如我们将发现的,积极情绪可能在保护我们免受心理和生理不良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但未被充分研究的作用。

理论家将情绪与行动倾向联系起来

积极情绪不会像消极情绪那样要求特定的行动倾向,这并不符合大多数情绪理论家提出的模型。

在心理学中,“行动倾向”是指想要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冲动。

大多数典型的情绪模型都是以研究消极情绪为中心的,这些模型倾向于将情绪与特定的行动倾向联系起来。例如,愤怒促使我们攻击或逃跑,内疚鼓励我们弥补过错。

随着对积极情绪兴趣的增长,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在积极情绪和行为之间建立类似的因果关系。例如,考虑以下问题:

从“快乐”这种情绪中,应该跟随什么样的行动倾向?

与愤怒或内疚等情绪不同,当你处于快乐状态时,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你可能会去一个新的地方散步,演奏一种乐器,或者和朋友一起笑。

因此,积极情绪似乎与一种“自由激活”的状态有关,这种状态鼓励实验、漫无目的和愿意追求任何出现的机会(Frijda, 1986)。

然而,这种结论虽然可能是正确的,但它却与大多数将情绪与特定行动倾向联系起来的现有模型相矛盾,这些模型将情绪视为生存机制,比如恐惧促使我们逃离即将来临的危险。

其结果是,积极情绪的模型往往将所有积极情绪混在一起,而不是深入探索每种情绪及其后果(Fredrickson, 1998)。

积极情绪理论的两个假设

广阔与构建熊

广阔与构建熊

那么,如果积极情绪不像消极情绪那样通过促进特定的行动倾向来保护我们,它们起到什么作用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弗雷德里克森(1998年)首先摒弃了两个关键假设。

首先,她认为,与消极情绪不同,积极情绪不需要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相反,它们让我们自由地进行各种可能的行为。

其次,她认为,积极情绪所引发的任何行动倾向不一定必须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认知上的。这些认知的变化随后可能会影响行为。

例如,兴趣这一积极情绪可能会引发认知变化;一个人可能会开始对某个话题进行猜测,比如一段历史事件或遇到的一种奇怪昆虫的种类。这种兴趣的情绪可能随后通过认知间接影响行为,比如这个人可能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谷歌搜索,或者用棍子戳那只虫子。

在她的理论的核心,弗雷德里克森(1998年)认为,虽然消极情绪会缩小思维和行动的范围,但积极情绪却会“拓宽”这些范围,使我们能够根据情感刺激做出广泛的可能认知和行为反应。

通过这种视角,积极情绪让我们自由地变得创造性、玩乐、好奇和实验,而这些行为随后会带来获取新身体、社交和智力资源的机会。

例如,儿童的快乐情绪促进了游戏。因此,游戏发展了重要的技能和能力,如在社会游戏中发展社会情感技能,在粗暴游戏中发展身体技能,在物体游戏中发展认知技能(Boulton & Smith, 1992; Dolhinow & Bishop, 1970)。

同样,兴趣这一积极情绪可靠地带来了新的知识,而爱这一积极情绪有助于我们建立社交资源。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积极情绪通过拓宽我们思维和行动的范围,最终帮助我们在后来获得一系列个人资源。这些资源在情绪消退后仍可为我们所用。

在这里,“资源”指的是任何可以让行动者执行某种方案的东西(Feldman, 2004)。也就是说,资源是可以用来完成某项任务的任何东西。资源的例子包括新的身体能力、社交网络或智力能力。

例如,我们的体力成为资源,当我们用它来移动阻碍道路的重物时。同样,社交关系也可以成为资源,当困难事件促使我们寻求情感支持时。

根据广阔的构建理论,我们最有可能在体验积极情绪时获得这些资源。再次以上述例子为例,我们可能在感到积极能量充沛时更有动力起床做肌肉强化训练。

同样,我们初次遇见一个人时更可能建立持久的友谊或社交联系,前提是那时我们的情绪是积极的。

考虑到这些命题,我们现在可以回答弗雷德里克森(1998年)文章中的问题:“积极情绪有什么好处?”

积极情绪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行动范围,从而帮助我们建立日后可能有用的资源。

实证支持:广阔与构建理论

广阔与构建

广阔与构建

在弗雷德里克森发展了广阔的构建理论之后,心理学的多个子学科出现了许多研究,旨在检验该理论的关键命题。

这些研究还提供了早期证据,证明了积极情绪的一些实际益处(参见Fredrickson,2004年综述)。

思维和注意力的扩展

首先,实验发现反复表明,那些经历积极情绪的人表现出与广阔的构建理论一致的思维模式。

具体来说,人们往往会思考得更加非同寻常、灵活和有创意,同时也会更加开放(参见Isen,2000年综述)。

研究还表明,积极情绪促进了注意力范围的扩大(Basso, Schefft, Ris, & Dember, 1996; Derryberry & Tucker, 1994)。此外,经历积极情绪的人似乎比经历消极或中性情绪的人更能专注于大局而非细节(Fredrickson & Branigan, 2005)。

个性化资源:点击测验

消除消极情绪

根据该理论,消极情绪会缩小思维和行动的范围,而积极情绪则会拓宽这一范围。这意味着积极情绪可以通过拓宽过程来“消除”消极情绪的持久影响。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弗雷德里克森和同事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在一分钟内准备一篇演讲,并被告知他们的演讲将被录制并呈现给同伴。这种时间压力引发了焦虑的心血管症状,如心率升高和血压升高,这些症状通过测量记录下来。

在准备完演讲后,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观看能引发快乐、满足或悲伤情绪的电影。还有一个“中性”电影作为基线条件。

在三项不同的实验中,观看引发积极情绪影片的参与者显示出更快的心血管恢复(即降低心率和血压),比在消极和基线条件下表现更好,从而支持了这一“消除”假设(Fredrickson & Levenson, 1998; Fredrickson, Mancuso, Branigan, & Tugade, 2000)。

增强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在压力期间保持积极态度并体验积极情绪已被证明能保护幸福感(Folkman, 1997)。我们常称那些直觉上理解这一点的人为韧性

那些具有韧性的人都会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样的人往往更乐观、更有活力,这些积极情绪促进了向上循环,有助于对抗逆境并通过有效应对促进健康(Fredrickson, 2004)。

假设这种通过积极情绪“反弹”的能力可能在生理上表现出来,弗雷德里克森进行了另一项实验,使用了之前相同的演讲准备任务(Tugade & Fredrickson, 2004)。在实验中,参与者使用自我报告量表报告了他们的心理韧性。

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心理韧性与参与者在紧张的演讲准备过程中报告的积极情绪呈正相关;具有较高韧性的参与者更有可能报告自己在焦虑的同时体验到幸福和兴趣。这些参与者还经历了更快的心血管恢复,这可以用他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来解释(Tugade & Fredrickson, 2004)。

进一步扩展上述发现,有证据表明,积极情绪不仅表明存在韧性,而且通过其构建作用来建立韧性作为一种持久资源,有助于长期应对(Fredrickson, 2004)。同样,人们认为积极情绪的效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推动心理状态达到繁荣(Fredrickson & Losada, 2005)。

保护身体健康

有证据表明,积极情绪不仅有助于形成理想的健康心理状态,还可以通过其广阔的构建效果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那些童年时期与父母以及成年后与伴侣经常体验积极情绪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不太可能经历令人不悦的身体症状,不太可能被诊断出慢性疾病,或报告整体健康状况较差(Ryff, Singer, Wing, & Love, 2001)。

同样,一项针对西班牙裔美国人的纵向研究表明,报告更高积极情绪的人在两年的随访中不太可能残疾或死亡(Ostir, Markides, Black, & Goodwin, 2000)。

总之,显然积极情绪对于过上幸福、坚韧和健康的生活至关重要。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和其他关于广阔与构建理论的研究成果,您可以观看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本人的讲话,她讨论了积极情绪如何加强我们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意识,并关注他人的需求。

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打开我们的思想 - 大学大观

广阔与构建理论在工作场所的应用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增长,管理者们越来越多地探索积极状态在创造繁荣工作环境中的作用。积极情绪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与盖洛普的采访中,弗雷德里克森提供了几条建议,帮助经理们以培育和利用积极情绪的好处的方式开展业务(罗宾逊,2003):

  • 寻找方法让员工在工作中与他人建立人性化联系。这样一来,他们会期待来到一个他们感到被认可和体验到联系的地方。你可以通过密切关注员工展示的情绪,甚至跟踪他们的情绪来判断这些努力是否有效。
  • 记住,小的认可以产生积极情绪,如告诉团队成员你欣赏他们的辛勤工作,这些情绪可能会累积并产生更大的影响。例如,告诉某人他们做得很好会激发他们的自豪感。这可能会激发他们对未来成就的思考,触发诸如设定目标等有益行为。
  • 要意识到跨越不同生活领域的感情会相互影响。如果员工在家经常遭受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很可能会延续到他们在工作中的情绪体验和表达。
  • 要记住,我们记住情绪比记住判断多。这意味着客户更有可能记住他们在与你的企业互动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当这些情绪体验是积极的时候,客户可能会体验到感激之情,并通过忠诚回报你。因此,找到与客户建立积极情绪连接的方法可能是确保他们忠诚的关键。

对于相关想法,帮助你在工作场所培养积极情绪,看看我们其他关于这些主题的博客文章:

广阔与构建资源

希望你现在明白积极情绪对于过上充实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确实,积极情绪的益处似乎是循环的,积累和复合,使我们更有可能在未来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请考虑弗雷德里克森(2000年)提出的以下命题:

“由一种积极情绪激发的心理广度可以增加个人对后续愉快或有意义事件的接受程度,增加个人发现积极意义并体验更多积极情绪的可能性。这反过来又可以触发‘上升螺旋’。”

显然,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有许多好处。但是,我们如何在普通日子里培养这些情绪呢?

以下是一些有用资源,帮助你或你的来访评估积极情绪的频率和强度,培养更多积极情绪,并了解更多关于广阔与构建理论的知识。

书籍和进一步阅读

Positivity: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Reveals How to Embrace the Hidden Strength of Positive Emotions, Overcome Negativity, and Thrive – 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

在这本书中,你将了解到什么是积极情绪,为什么它很重要,以及如何在你的生活中培养3比1的“积极情绪比率”,以让你更快乐。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Love 2.0: Finding Happiness and Health in Moments of Connection – 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

在这本书中,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爱情观念,认为爱情是由人与人之间每天都可以实践的微时刻组成的。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情绪评估

  • Positivity 自测表
    这个由巴巴拉·弗雷德里克森开发的两分钟测试将帮助你确定你是否体验到了预测繁荣的理想3比1积极情绪比率。
  • 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 (PANAS)
    PANAS 是最广泛使用且经过科学验证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评估之一。你可以阅读我们专门文章中关于此评估及其不同版本的更多信息。
  • 理解情绪:15种方式发现你的感受
    对于一系列帮助你解开情绪的练习和活动,请查看由杰里米·萨顿博士撰写的理解情绪一文。

总结

尽管积极情绪可能不会像消极情绪那样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但它们在健康人类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拓宽我们的思维并建立我们的资源。

这些资源在需要时可能会变得至关重要。你与朋友分享的快乐时光可能在你需要依靠这些网络寻求支持时支付红利。

同样,你对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可能在你转行并运用这项技能时对你有所帮助。

弗雷德里克森的广阔与构建理论围绕这些例子绘制了一个框架,强调了今天积极情绪对我们明天幸福的保障作用。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为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你和你的来访的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是,这篇帖子提醒你要在今天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项情感智能练习,完全免费

常见问题

什么是认知广度?

认知广度指的是积极情绪扩展个体思维和行动范围的过程,使他们能够考虑更多想法、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Fredrickson, 2001)。

什么是拓宽体验?

拓宽体验指的是让人接触到新思想、观点或思维方式的体验,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情感或社交视野(Fredrickson, 2001)。

拓宽体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旅行、教育、文化沉浸或接触多样化的社交群体。

弗雷德里克森的广阔与构建理论是什么?

弗雷德里克森的广阔与构建理论(1998年)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如何拓宽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范围,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个人资源。

参考文献

  • Barefoot, J. C., Dahlstrom, W. G., & Williams, R. B. (1983). Hostility, CHD incidence, and total mortality: A 25-yr follow-up study of 255 physician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45(1), 59–63. https://doi.org/10.1097/00006842-198303000-00008
  • Basso, M. R., Schefft, B. K., Ris, M. D., & Dember, W. N. (1996). Mood and global-local visu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2(3), 249-255. https://doi.org/10.1017/S1355617700001193
  • Boulton, M. J., & Smith, P. K. (1992). The social nature of play fighting and play chasing: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underlying cooperation and compromise. In J. H. 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 (Eds.),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 (pp. 429-444).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rryberry, D. & Tucker, D. M. (1994). Motivat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P. M. Neidenthal & S. Kitayama (Eds.), The heart’s eye: Emotional influences in perception and attention (pp. 167–196). San Diego, CA: Academic
  • Dolhinow, P. J., & Bishop, N. (1970). The development of motor skill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primates through play. In J. E. Hill (Ed.), Minnesot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Vol. 4, pp. 141-198).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Ekman, P., Friesen, W. V., O’sullivan, M., Chan, A., Diacoyanni-Tarlatzis, I., Heider, K., … & Tzavaras, A. (1987).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judgments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4), 712-71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53.4.712
  • Ellsworth, P. C., & Smith, C. A. (1988). Shades of joy: Patterns of appraisal differentiating pleasant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2(4), 301-331.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8808412702
  • Feldman, M. S. (2004). Resources in emerging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Organization Science, 15(3), 295-309. https://doi.org/10.1287/orsc.1040.0073
  • Folkman, S. (1997).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coping with severe stres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5(8), 1207-1221. https://doi.org/10.1016/S0277-9536(97)00040-3
  • Fredrickson, B. L. (1998).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3), 300-319.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2.3.300
  • Fredrickson, B. L. (2000).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to optimize health and well-being. Prevention & Treatment, 3(1), Article 1. https://doi.org/10.1037/1522-3736.3.1.31a
  •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 218–226. https://doi.org/10.1037%2F%2F0003-066x.56.3.218
  •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1449), 1367-1377. https://doi.org/10.1098/rstb.2004.1512
  • Fredrickson, B. L., & Branigan, C. (2005). Positive emo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 Cognition & Emotion, 19(3), 313-332.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0441000238
  • Fredrickson, B. L., & Levenson, R. W. (1998). Positive emotions speed recovery from the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of negative emotions. Cognition & Emotion, 12(2), 191-220.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98379718
  • Fredrickson, B. L., & Losada, M. F. (2005).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7), 678-686. https://doi.org/10.1037%2F0003-066X.60.7.678
  • Fredrickson, B. L., Mancuso, R. A., Branigan, C., & Tugade, M. M. (2000). The undoing effect of positive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4(4), 237-258. https://doi.org/10.1023/A:1010796329158
  • Frijda, N. H. (1986). The emotion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sen, A. M. (2000). Positive affec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M. Lewis & J. M.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417–435). New York, NY: Guilford.
  • Nesse, R. M. (1990).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s of emotions. Human Nature, 1(3), 261-289. https://doi.org/10.1007/BF02733986
  • Ostir, G. V., Markides, K. S., Black, S. A., & Goodwin, J. S. (2000). Emotional wellbeing predicts subsequent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urviv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48(5), 473-478. https://doi.org/10.1111/j.1532-5415.2000.tb04991.x
  • Robinson. J. (2003). The power of positive psychology. Gallup. Retrieved from https://news.gallup.com/businessjournal/1177/power-positive-psychology.aspx
  • Ryff, C. D., Singer, B. H., Wing, E., & Love, G. D. (2001). Elective affinities and uninvited agonies: Mapping emotion with significant others onto health. In C. D. Ryff & B. H. Singer (Eds.), Emotion,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pp. 133-174).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Tugade, M. M., & Fredrickson, B. L. (2004).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2), 320-33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6.2.320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