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欺凌?其心理影响是什么?
欺凌确实是一种奇特且有趣的现像。
如果你问大多数人,他们可能会说他们曾是欺凌者的受害者。他们甚至会承认自己是欺凌者。其他人则会告诉你他们既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这是指在不同时间段内,一个人既是欺凌者也是受害者的双重体验。
心理学对欺凌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发生?我们通过几个有趣事实来回答你的问题。
1. 欺凌最常发生在什么时候?
欺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以流行病的水平存在(Harris, Lieberman, & Marans, 2007)。它被描述为一种不良童年经历(Stopbullying.gov, 2017)。
欺凌在童年和青春期最为常见(Aalsma & Brown, 2008)。高达四分之三的年轻青少年经历过欺凌(例如,起绰号、羞辱或嘲笑),而高达三分之一的人报告称有过胁迫行为甚至不适当的触摸(Juvonen, Nishina, & Graham, 2001)。
2. 欺凌只影响受害者吗?其影响能持续多久?
研究表明,欺凌不仅会影响被欺凌的人,也会影响欺凌者。两者都面临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风险,包括更高的抑郁风险(Smokowski & Kopasz, 2005)。
欺凌导致的身体和情绪上的不良后果可能影响个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1年)。
大量研究显示,童年时期遭受的欺凌可以导致成年早期的焦虑和抑郁(Stapinsky et al., 2014)。
成年期的自杀企图(Stapinsky et al., 2014)、财务管理不善(Wolke, Copeland, Angold, & Costello, 2013)以及成年后事业上的失败都是负面结果(Takizawa, Maughan, & Arseneault, 2014)。
3. 欺凌者的特征和受害者一样吗?
没有单一的欺凌者或受欺凌者的特征。欺凌者和受害者可能是社交融入或边缘化的(Stopbullying.gov, 2021)。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有可能在生命中扮演过欺凌者和受害者的角色(Leiner et al., 2014)。
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欺凌者、受害者和那些同时经历过这两种情况的人都有丰富的情绪、心理社会和行为问题(Leiner et al., 2014)。这表明干预措施对所有群体都同样重要,而不仅仅是受害者。
3个欺凌的真实案例
虽然你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想到欺凌的例子,但我们分享了三个可能让你惊讶的例子。
1. 政治中的欺凌:少数族裔女性欺凌者和白人男性受害者
欺凌者并不总是符合大型肌肉男的刻板印象。
他们体型各异。最近政治界的一个高调欺凌故事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欺凌者不一定符合刻板印象。
英国政府的一名高级公务员Philip Putnam指控英国内政大臣Priti Patel,这位印度血统、印度教信仰的小个子女性对他进行欺凌。他还声称Priti Patel对他大喊大叫、咒骂,并贬低其他员工。
Putnam向法院提出不公平解雇的诉讼,该诉讼庭外和解,赔偿金额为34万英镑,加上法律费用。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欺凌者可以跨越性别、种族、宗教和体型。
阅读相关新闻报道:新闻文章 (Cahal, 2020)。
2. 约翰·塞纳作为儿童被欺凌
世界摔跤娱乐(WWE)的大力士约翰·塞纳可能是你想象中最不可能成为欺凌对象的人。不幸的是,他小时候也曾被欺凌,这使他在成年后成为了一名摔跤手。
作为一个瘦弱的孩子,他因为穿着不同的衣服和喜欢不同类型的音乐而被欺负。他从未反击过。相反,他把这种经历转化为力量。他开始锻炼身体,变得更加自信。他内心的力量和决心克服欺凌者,使他比欺凌者们在生活中更成功。
关于WWE明星被欺凌的故事可以在Movieweb(Sebren, 2021)找到。
3. 因与众不同而被欺凌
很遗憾,但这是真的。欺凌者寻找微小的差异,然后通过嘲笑受害者的独特性来针对他们(Thornberg & Delby, 2019)。
一个被欺凌的故事来自Rosie,她因在交流方面遇到困难而被学校排斥。当有人与她交朋友时,这个人反而欺负她,让她做她不想做的事情。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Rosie换了所学校,但欺凌仍在继续。她经历了口头威胁,但由于她的自闭症,她相信这些威胁会成真。最终,Rosie被鼓励将欺凌记录到日记中,并展示给老师。学校采取了许多干预措施来停止欺凌。Rosie强烈表示,欺凌永远不是受害者的错。
Rosie最终在学校交到了一些好朋友,现在这些朋友仍然是她的朋友。
Rosie的故事可以在YoungMinds(2017)找到。
6种根据心理学分类的欺凌类型
欺凌可以有很多形式。有时它可以非常微妙,有时则非常强烈。识别这些迹象可以帮助减少欺凌事件。
1. 身体欺凌
身体欺凌更加明显,因为它是一种公开的行为,如打、拳击、踢、拍打、推搡、破坏和损坏财产。
如果身体虐待针对某人,可能会导致短期和长期的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身体欺凌的迹象通常可以通过受害者的创伤行为或外表表现出来(Brank, Hoetger, & Hazen, 2012)。
2. 口头欺凌
取笑、起绰号、发表贬损和侮辱性的评论和侮辱是各种形式的口头欺凌。它通常从轻微开始,但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导致情感虐待和心理健康影响(Juvonen, Graham, & Schuster, 2003)。
3. 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是技术时代的新形式欺凌。近年来,它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过去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Patchin & Hinduja, 2020)。至少59%的青少年报告称遭受过网络欺凌和骚扰(Anderson, 2018)。
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使用数字技术(如互联网或短信)故意伤害他人(Cross, 2014)。主要渠道之一是社交媒体平台(Stopbullying.gov, 2021)。
4. 性别欺凌
性别欺凌可以发生在所有年龄段,但在年轻人中尤为普遍(Spears, Jennifer, & Williams, 2011)。这种类型的欺凌可能涉及不恰当的性称呼、发送图片、笑话、传播性谣言、触摸、抓捏和言语,这些都会引起尴尬和恐惧(Nemours Children’s Health, 2019)。
至少81%的女性和43%的男性报告称在一生中遭受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或攻击(Adams et al., 2019)。
5. 种族欺凌
种族欺凌是指人们因肤色或种族背景而被欺凌(Rodriguez-Hidalgo, Yisela, Dios, & Daniel, 2020)。种族欺凌表现为人们被同伴叫名字或被排除在团体之外,原因是对立、恐惧或仅仅是因为他们被误解。
种族欺凌往往会让人们对自己的种族背景或肤色感到尴尬(Gee, Hing, Mohammed, Tabor, & David, 2019)。
6. LGBTQ+ 欺凌
当有人因性取向而受到言语或身体的骚扰时,这就是所谓的LGBTQ+欺凌(Earnshaw et al., 2020)。
这种类型的欺凌可能包括身体、言语、网络和性欺凌。一个人不一定要是LGBTQ+才能遭受这种欺凌,也可能针对那些仅仅被认为与众不同和不符合规范的人。
欺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欺凌不仅对受害者产生负面影响,还对旁观者和欺凌者本身产生影响。
1. 青少年和年轻人期间的心理社会影响
欺凌受害者的心理社会后果包括抑郁症、自杀意念和孤独感增加(Nansel et al., 2001;van der Wal, de Wit, & Hirasing, 2003)。
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如果经常受到欺凌,通常表现出较低的成绩、对学校的厌恶和缺勤(Juvonen et al., 2001)。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遭受欺凌的年轻人在成年后表现出更多的暴力行为,而未参与欺凌的人则较少(Nansel et al., 2001)。
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学校期间反复遭受欺凌的年轻人,与那些没有遭受欺凌的人相比,自我价值感较低,抑郁症状较高,尤其是在他们长大后(Olweus, 2013)。
2. 欺凌者也有心理健康风险
不仅是受害者会受到欺凌的影响,欺凌者自身也会受到影响。Evans等(2019)发现,欺凌者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如学校问题行为、物质滥用和一般攻击性行为。
另一项研究发现,da Silva等(2016)在12至17岁的13200名年轻人样本中,发现欺凌实施者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此外,那些经历高水平内部化问题的人往往是欺凌的实施者。这表明欺凌与内部化问题之间存在双向关联。
3. 旁观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旁观者也会经历心理健康问题。当欺凌发生时,旁观者至少有80%的时间在场(Polanin, Espelage, & Pigott, 2012)。
Evans等(2019)发现,那些目睹欺凌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支持欺凌者或被欺凌者,都会经历焦虑和抑郁的增加。
这很可能是因为旁观者因担心报复和被欺凌而经历压力和焦虑(Forsberg et al., 2018)。他们可能会因为想要介入但没有这样做而感到内疚。
为什么欺凌会发生?3个研究发现
欺凌实际上是一种引人入胜的现象,远远超出了表面现象。让我们深入探讨欺凌背后的原因。
1. 获得权力和受欢迎程度
研究表明,欺凌者可能会采取这种方式以获得受欢迎程度。Guy, Lee和Dieter(2019)发现欺凌者在受欢迎程度上得分更高。这项研究还表明,欺凌者因其欺凌行为而受到同龄人的奖励。
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获得受欢迎程度,那么为什么一个人要欺凌而不是用积极的行为来获得受欢迎程度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欺凌者可能已被同龄人边缘化和拒绝(Cook, Williams, Guerra, & Kim, 2010)。此外,欺凌可能被用来获取资源并获得社会主导地位(Olthof, Goossens, Vermande, Aleva, & Van der Meulen, 2011)。总的来说,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受欢迎程度在长期内并不是积极的。应该推广一种更具亲社会性质的方式来获得受欢迎程度,而不是通过欺凌。
2. 寻求复仇和报复
欺凌与复仇和报复密切相关。Saricam和Cetinkaya(2017)调查了318名高中生应对欺凌的策略,发现报复被认为是处理欺凌的最佳方法。
事实上,另一项研究表明,遭受欺凌的学生往往会通过网络欺凌以前的施暴者,因为这种类型的欺凌易于执行且非对抗性,但仍具有报复性(König, Gollwitzer, & Steffgen, 2010)。
3. 家庭生活问题
欺凌者的家庭生活通常是充满问题的。Lucas, Jernbro, Tindberg和Janson(2016)发现欺凌者往往在家遭受家庭暴力,并得出结论,欺凌经历与虐待明显相关。
在这项研究中,家庭中的身体和情感暴力与24%的女孩样本和36%的男孩样本有关联。随着家庭中虐待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欺凌行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学校和工作场所的反欺凌计划
为了在学校和工作场所根除欺凌,多年来出现了许多计划和干预措施。
1. 学校的反欺凌计划
最近的一项系统性和元分析审查表明,学校范围内的反欺凌计划有效减少了学校欺凌、欺凌和受害行为(Gaffney, Farrington, & Ttofi, 2019)。
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拥有丰富的反欺凌资源,可供学校将其纳入计划。其网站资源包括工具包、播客、在线培训材料、免费的反欺凌政策声明、教师和年轻人的活动、以及如何保护儿童免受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方法。
2. 工作场所的反欺凌计划
Joel Haber博士是一位欺凌专家,他为组织提供诊断、评估和培训计划,包括研讨会和大师小组。
这些培训可通过电话和视频会议提供,包括角色扮演和沟通练习。所提供的培训可以迅速适应工作场所欺凌的问题。
Haber博士还分析现有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更多关于Haber博士的工作场所欺凌计划的信息可以在他的网站上找到。
PositivePsychology.com 提供的资源
没有直接的策略来解决学校或工作场所的欺凌问题。然而,我们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您的客户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管理情绪的能力。这可能有助于他们避免成为欺凌者或受害者。
1. 工作场所正念
在工作中对自己和他人采取爱和善良的态度可以创造一种更积极的组织文化,从而可能阻止欺凌的可能性。
这份工作表帮助客户关注短期目标和工作中的愿望,并结合了正念的三个要素:意图、注意和态度。
2. 自我控制识别
欺凌他人可能始于失去自我控制。重要的是,客户要认识到哪些行为会导致自我控制,哪些不会。这样的意识可以防止欺凌行为在有机会开始之前就发生。
3. 成人情绪调节工作表
这份工作表帮助客户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它引导客户回顾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它让他们有何感受,以及他们是如何反应的。它可以用于任何与学校或工作相关的欺凌事件,让客户能够反思并做出改变。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这个合集包含17个经过验证的积极关系工具供从业者使用。使用它们可以帮助他人形成更健康、更有营养、更充实的关系。
总结
欺凌可以影响年轻人和老年人。它通常发生在与他人互动时,特别是在学校和工作场所。
欺凌者和受害者的特征并不总是明确的。欺凌者和受害者的特征可以非常广泛。欺凌可以从粗暴的物理伤害到更微妙的心理和间接形式。我们知道它影响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所以这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赢家。
欺凌干预和支持不仅需要在学校和工作场所进行,还需要在家庭和个人层面进行。需要全面的方法来遏制社会中的欺凌行为。
我们希望这篇文章已经引发了您对如何在咨询中支持经历过欺凌的客户的想法,并帮助他们在经历欺凌后重建更健康的关系。不要忘记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免费版。
参考文献
- Aalsma, M. C., & Brown, J. R. (2008). 什么是欺凌?《青少年健康杂志》,43(2), 101–102。
- Adams, L., Hilger, L., Moselen, E., Basi, T., Gooding, O., & Hull, J. (2019). 2020年性骚扰调查。政府平等办公室。王室版权。
- Anderson, M. (2018年9月27日)。大多数青少年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欺凌。皮尤研究中心。检索日期:2021年12月3日,来自
https://www.pewresearch.org/internet/2018/09/27/a-majority-of-teens-have-experienced-some-form-of-cyberbullying/ - Brank, E. M., Hoetger, L., & Hazen, K. P. (2012)。欺凌。《法律和社会科学年度评论》,8,213–230。https://doi.org/10.1146/annurev-lawsocsci-102811-173820
- Burger, C., Strohmeier, D., Spröber, N., Bauman, S., & Rigby, K. (2015)。教师对学校欺凌的反应:一项自我报告的干预策略使用、调节因素和同时使用多种策略的调查。《教学与教师教育》,51,191–202。https://doi.org/10.1016/j.tate.2015.07.004
- Cahal, J. (2020年2月20日)。“欺凌”Patel要求移除内政部高层官员。威斯敏斯特日报。检索日期:2022年1月18日,来自 https://www.westminster-daily.com/2020/02/20/bully-patel-demanded-removal-of-home-office-top-official/
-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1年9月2日。预防欺凌。检索日期:2021年12月2日,来自
https://www.cdc.gov/violenceprevention/youthviolence/bullyingresearch/fastfact.html - Cook, C. R., Williams, K. R., Guerra, N. G., & Kim, T. E. (2010)。欺凌和受害率的变异性:跨国家和方法论分析。在S. R. Jimerson, S. M. Swearer, & D. L. Espelage(编)的《学校欺凌手册:国际视角》中。Routledge。
- Copeland, W. E., Wolke, D., Angold, A., & Costello, E. J. (2013)。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欺凌与成年后精神病理的关系。《美国精神病学杂志》,70,419–426。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13.504
- Cross, M. (2014)。黑暗的一面。在M. Cross(编)的《社交媒体安全》中。Syngress。
- da Silva, J. L., de Oliveira, W. A., Braga, I. F., Farias, M. S., de Silva Lizzi, E. A., Gonçalves, M. F. C., … Silva, M. A. I. (2016)。巴西受害者欺凌技能干预项目的效应。《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13(11),1042。https://doi.org/10.3390/ijerph13111042
- Earnshaw, V. A., Menino, D. D., Sava, L. M., Perrotti, J., Barnes, T. N., Humphrey, D. L., & Reisner, S. L. (2020)。LGBTQ欺凌:学生和学校健康专业人员观点的定性调查。《LGBTQ青年杂志》,17(3),280–297。https://doi.org/10.1080/19361653.2019.1653808
- Evans, C. B. R., Smokowski, P. R., Rose, R. A., Mercado, M. C., & Marshall, K. J. (2019)。累积的欺凌经历、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健康及学业成就:一个整合模型,涵盖欺凌者、受害者和旁观者的行为。《儿童和家庭研究杂志》,28,2415–2428。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8-1078-4
- Forsberg, C., Wood, L., Smith, J., Varjas, K., Meyers, J., Jungert, T., & Thornberg, T. (2018)。学生对学校欺凌事件的旁观者行为因素的看法:一项跨国合作的概念性定性分析。《教育研究论文》,33(1),127–142。https://doi.org/10.1080/02671522.2016.1271001
- Gaffney, H., Farrington, D. P., & Ttofi, M. M. (2019)。全球学校欺凌干预计划效果的考察:一项元分析。《国际欺凌预防杂志》,1,14–31。https://doi.org/10.1007/s42380-019-0007-4
- Gee, G. C., Hing, A., Mohammed, S., Tabor, D. C., & David, R. (2019)。种族主义和生命过程:认真对待时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109(1),43–47。https://doi.org/10.2105/AJPH.2018.304766
- Guy, A., Lee, K., & Dieter, W. (2019)。比较青少年欺凌者、受害者和欺凌受害者的受欢迎程度、社会影响和社交偏好。《精神病学前沿》,10,868。https://doi.org/10.3389/fpsyt.2019.00868
- Harris, W. W., Lieberman, A. F., & Marans, S. (2007)。为了公共利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48(3/4),392–411。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07.01732.x
- Juvonen, J., Graham, S., & Schuster, M. A. (2003)。年轻青少年中的欺凌:强者、弱者和困扰者。《儿科学》,112(6/1),1231–1237。https://doi.org/10.1542/peds.112.6.1231
- Juvonen, J., & Graham, S. (2014)。学校欺凌:强者的权力和受害者的困境。《心理学年度综述》,65(1),159–185。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10213-115030
- Juvonen, J., Nishina, A., & Graham, S. (2001)。学校欺凌、心理调整和学校功能的年轻青少年。《教育心理学杂志》,92,349–359。https://doi.org/10.1037/0022-0663.92.2.349
- König, A., Gollwitzer, M., & Steffgen, G. (2010)。网络欺凌是一种报复行为吗?《澳大利亚指导与咨询杂志》,20(2),210–224。https://doi.org/10.1375/ajgc.20.2.210
- Leiner, M., Alok, D., Villanos, M. T., Singh, N., Blunk, D., & Peinado, J. (2014)。欺凌者、受害者和欺凌受害者的心理社会概况:一项横断面研究。《儿科前沿》,2,1。https://doi.org/10.3389/fped.2014.00001
- Lucas, S., Jernbro, C., Tindberg, Y., & Janson, S. (2016)。欺凌者、被欺凌者和受虐者。家庭暴力与欺凌之间的关联。《斯堪的纳维亚公共卫生杂志》,44(1),27–35。https://doi.org/10.1177/1403494815610238
- Nansel, T. R., Overpeck, M., Pilla, R. S., Ruan, J., Simons-Morton, B., & Scheidt, P. (2001)。美国青少年欺凌行为的流行率及其与心理社会调整的关系。《美国医学会杂志》,285,2094–2100。https://doi.org/10.1001/jama.285.16.2094
- Nemours Children’s Health. (2019)。_什么是欺凌?_检索日期:2021年12月6日,来自 https://kidshealth.org/en/teens/bullies.html
- Olthof, T., Goossens, F. A., Vermande, M. M., Aleva, E. A., & Van der Meulen, M. (2011)。欺凌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在同伴群体中期望的主导地位与获得的主导地位之间的关系。《学校心理学杂志》,49,339–359。https://doi.org/10.1016/j.jsp.2011.03.003
- Olweus, D. (2013)。学校欺凌:发展和一些重要挑战。《临床心理学年度综述》,9,751–780。https://doi.org/10.1146/annurev-clinpsy-050212-185516
- Patchin, J. W., & Hinduja, S. (2020)。现在是教授安全色情的时候了。《青少年健康杂志》,66(2),140–143。https://doi.org/10.1016/j.jadohealth.2019.10.010
- Polanin, J., Espelage, D., & Pigott, T. (2012)。学校欺凌旁观者干预行为的元分析。《学校心理学评论》,41(1),47–65。https://doi.org/10.1080/02796015.2012.12087375
- Rodriguez-Hidalgo, A. J., Yisela, P., Dios, I., & Daniel, F. (2020)。大学本科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预测模型。《心理学前沿》,11,3041。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0.591797
- Saricam, H., & Cetinkaya, C. (2017)。探索报复在有天赋和才华的学生中欺凌与受害之间的中介作用。《当前个性心理学》,6(2),102–111。
- Sebren, B. L. (2021年7月28日)。《约翰·塞纳13岁开始锻炼只是为了防止欺凌者的殴打》。Movieweb。检索日期:2021年12月10日,来自 https://movieweb.com/john-cena-work-out-13-years-old-bully/
- Smokowski, P. R., & Kopasz, K. H. (2005)。学校欺凌:发展和对旁观者、欺凌者和受害者的心理社会影响。《儿童学校杂志》,27(2),101–110。https://doi.org/10.1093/cs/27.2.101
- Spears, B. A., Jennifer, D., & Williams, S. (2011)。女孩、语言性性骚扰和性欺凌:对幸福感的影响。在R. H. Shute(编)的《心理健康与福祉:教育视角》中。Shannon Research Press。
- Stapinsky, L. A., Bowes, L., Wolke, D., Pearson, R. M., Mahedy, L., Button, K. S., … Araya, R. (2014)。童年欺凌受害与成年焦虑障碍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抑郁症与焦虑症》,31(7),574–582。https://doi.org/10.1002/da.22270
- Stopbullying.gov. (2017)。欺凌作为不良童年经历(ACE)。检索日期:2021年12月3日,来自 [https://www.stopbullying.gov/sites/default/files/2017-10/bullying-as-an-ace-fact-sheet.pdf](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