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症:有哪些迹象如何克服它
什么是依赖型人格障碍?
最初,“依赖型”的术语描述了生活在或与成瘾者有关系的人(Lampis 等人,2017年)。
对现代的理解,依赖型是指“一种特定的关系成瘾,其特征是对另一个人的情感、社会甚至有时是对身体的极度依赖”(Lampis 等人,2017年)。
依赖型的概念确实适用于有物质滥用问题的家庭,但也可以指其他类型的功能失调关系。依赖型的主要后果是“依赖型,忙于照顾他人,忘记了照顾自己,导致身份发展的紊乱”(Knudson & Terrell,2012年)。
截至撰写本文时,最新(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仍然只提到依赖型人格障碍(DPD),而不是依赖型。
依赖型与DPD重叠,也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重叠,这也是依赖型没有被归类为自己的人格障碍的一个原因。一项研究发现,虽然依赖型的人确实与DPD和BPD的症状有些重叠,但也有人表现出依赖型而没有表现出DPD或BPD的症状(Knapek 等人,2017年)。
依赖型可以与DPD区分开来,因为依赖型的人依赖特定的人(或某些人),而患有DPD的人则依赖所有人。依赖型可以与BPD区分开来;虽然BPD包括不稳定的亲密关系,但它并不涉及对他人依赖。
总结来说,依赖型是一种心理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对特定亲近的人极度依赖,并且觉得需要对这些人的感受和行为负责的人。依赖型并未被DSM-5认定为独立的人格障碍。
尽管如此,研究表明,虽然依赖型确实与其他人格障碍有重叠,但它似乎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心理构造。了解依赖型的最佳方式是回顾一些依赖型的迹象。
依赖型的20个迹象
依赖型实际上是什么样子?
一些已被发现与依赖型相关的因素包括(Marks 等人,2012年):
- 低自尊
- 低水平的自恋
- 家庭功能失调
- 抑郁症
- 焦虑
- 压力
- 情绪表达不足
其他依赖型的迹象还包括(Lancer,2016年;Mental Health America,无日期):
- 难以说“不”
- 边界感差
- 情绪易受刺激
- 感觉有必要照顾别人
- 对控制的需求,尤其是对他人的控制
- 诚实地沟通有困难
- 对错误过分关注
- 感到需要被所有人喜欢
- 感到需要总是处于一段关系中
- 否认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
- 存在亲密问题
- 将爱与怜悯混淆
- 显示出对被抛弃的恐惧
如何区分健康关系和依赖型关系
在健康的关系中,双方都有自主权和独立性,能够在与伴侣的关系中保持自己的身份。
而在依赖型关系中,一方可能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来取悦伴侣,或者变得过于纠缠,失去自我。
此外,在依赖型关系中,通常存在权力不平衡,其中一方过度控制或主导另一方。
8个迹象表明你可能依赖型 - Psych2Go
依赖型测试
上述迹象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某人依赖型,但如果出现大量这些迹象,则可能显示出依赖型倾向。
评估某人依赖型程度的一种方法是进行依赖型测试,如以下几种:
Friel 依赖型评估量表(1985)
此测试 包含60道是非题。得分低于20表示无需担心,得分在21至30之间表示需适度关注,得分在31至45之间表示中度至重度需关注,得分超过46表示重度需关注。
你是否在依赖型关系中?
这篇文章 来自WebMD,作为是否处于依赖型关系中的开放式测试,并提供了下一步建议。结合心理学家的意见,它提供了一些依赖型关系的迹象供读者思考。
依赖型人群的特点
Melody Beattie 编制的一份包含200多项内容的检查表已被改编成一份简短版本,称为Beattie 依赖型检查表,该检查表已在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中使用(Wells 等人,1999年)。
此检查表末尾没有确定受试者的依赖型程度,而是将其广泛的行动和思想置于依赖型框架内进行上下文化。
下载3个积极关系工具包(PDF)
通过填写你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
姓名*
-
电子邮件地址*
-
你的专长*
你的专长治疗师教练教育咨询师保健医生其他
-
名字
此字段用于验证,请勿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17').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17');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17').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17').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17').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17').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delay the scroll by 50 milliseconds to fix a bug in chrome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17').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17').val();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17,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17').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17').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17]);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17').text());}else{jQuery('#gform_17').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17"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17,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如何克服依赖型
研究表明,长期后续跟进显示,针对依赖型的各种治疗模式,如团体、个人和家庭疗法,可以显著减少症状(Abadi 等人,2015年)。
这些各种治疗方法的主要重点是改变依赖型人如何看待自己及其关系。
这可以包括具有多种(或多种)目标的干预措施:
建立自尊心
低自尊是依赖型的已知症状(Cermak,1986;Whitfield,1991)。建立依赖型人的自尊心是许多咨询干预措施的重点,有证据支持其有效性(Abadi 等人,2015年)。
以下工作表可以帮助建立自尊心:
改善边界设定
弱边界或边界不清是依赖型人愿意为了满足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个人需求和幸福的原因之一。
旨在提高自我意识、自我表达和沟通技巧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个体设立和执行健康边界的技能(Abadi 等人,2015年)。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设立边界的实用工作表:
鼓励自我关怀
设立边界只是自我关怀的一种形式。依赖型倾向的人也可以从学习优先考虑自己的自我关怀、需求和幸福感开始,然后再去照顾他人(Beattie,2008年)。
以下练习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实践自我关怀: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参加测验
关于依赖型的5本书
对于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人来说,这里有一些关于依赖型的好书。这些书籍特别适合那些担心自己依赖型并希望克服依赖型的人。
1. 依赖型傻瓜指南(第2版) - Darlene Lancer
[]
](https://www.amazon.com/Codependency-Dummies-Darlene-Lancer/dp/8126543817)
这本书由一位持照婚姻和家庭治疗师编写,可以成为对依赖型一无所知的人的优秀入门读物。
这本书面向那些认为自己可能依赖型的人,并包括一些他们可以采取的实际步骤来打破依赖型。
可在亚马逊上购买。
2. 放下的话语:每日冥想指南 - Melody Beattie
[]
](https://www.amazon.com/Language-Letting-Meditations-Codependents-Meditation/dp/0894866370/)
这本书由依赖型专家Melody Beattie编写,是一本依赖型人士的手册。
这本书充满了每日冥想,并专注于自尊、接受、健康和康复。这对任何知道他们是依赖型并且想做些什么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在亚马逊上购买。
3. 摆脱依赖型陷阱 - Janae B. Weinhold 和 Barry K. Weinhold
[]
](https://www.amazon.com/Breaking-Co-Dependency-Janae-Weinhold-Ph-D/dp/1577316142/)
这本书由一对持照心理学家夫妇编写,全面讨论了依赖型及其如何摆脱。
作者首先讨论了依赖型是如何在人们身上发展起来的,以及童年如何最终导致依赖型。然后,作者专注于帮助读者摆脱依赖型。
这对任何想了解自己的依赖型,而不仅仅是如何解决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在亚马逊上购买。
4. 一切关于依赖型指南:学会识别并改变依赖型行为 - Jennifer Sowle
[]
](https://www.amazon.com/Everything-Guide-Codependency-recognize-codependent/dp/1440573905/)
这本书由一位临床心理学家编写,旨在帮助那些认为自己可能是依赖型的人。
书中,作者帮助读者识别自己行为中的依赖型迹象(以及周围人的行为),然后帮助读者解决自己的依赖型或使能行为,以及其伴侣的依赖型或使能行为。
这对学习如何识别依赖型迹象,以及学习如何识别和避免未来的依赖型行为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在亚马逊上购买。
5. 你不是疯了 - 你是依赖型:每个受影响于成瘾、虐待、创伤或有毒羞耻的人都必须知道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 Jeanette Elisabeth Menter
[]
](https://www.amazon.com/Youre-Not-Crazy-Codependent-Addiction/dp/0615533469/)
最后,这本书是由一个在生活中经历过依赖型的人编写的。
它旨在帮助那些在过去有过创伤经历的人弄清楚他们的问题是否部分源自依赖型。
然后,对于那些正在与依赖型作斗争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多种克服它的方法。
可在亚马逊上购买。
依赖型治疗:3个依赖型工作表
书籍可能是无价的资源,但要读完它们可能需要一些时间。
对于那些想立即开始的人来说,这里有几份有用的依赖型工作表,用于了解依赖型,以及治疗和克服依赖型。
1. 依赖型问卷调查
这份依赖型问卷调查 是一份简要概述与依赖型相关的常见行为和感受。它包含20个项目,旨在让人们思考自己生活中的依赖型。
虽然不能替代临床诊断,但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起点。
2. 转变依赖型模式
这份工作表 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识别与依赖型相关的某些情绪和行为模式。它对比了依赖型的人对自己不健康的思考方式,以及更健康的思考方式。
这份工作表是一种可操作的方法,开始恢复依赖型。
3. 依赖型关系:信念、属性和结果
最后,依赖型关系 - 信念、属性和结果 是一个简短的非正式检查表,用于检查依赖型行为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以及更普遍地在生活中。
它深入探讨了健康的与依赖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依赖型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依赖型最初被认为是影响酗酒者和物质滥用者家庭成员的障碍。
研究表明,依赖型不仅限于酗酒者或物质滥用者的子女或配偶,许多类型的家族困难也会导致依赖型(Cullen & Carr,1999年)。
事实上,有依赖型父母的孩子也更容易成为依赖型。这是因为“倒置父母角色”的现象,即孩子被迫承担照顾自己父母的角色。
这通常是由于父母在成长过程中未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
因此,这些依赖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未能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依赖型循环。
对于成瘾孩子的父母来说,依赖型尤其有害(Clearview Treatment Programs,无日期)。依赖型父母成瘾的孩子可能会使他们的孩子继续成瘾,即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帮助。
这是依赖型特别棘手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认为自己是在帮助他人,或者他们的行为对关系中的另一方是必要的。
最有效的依赖型治疗方法是治疗,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以了解某人感觉必须为另一个人的情绪状态承担责任的方式。
这项工作在我们自己身上很难识别,所以有一个支持性的专业人士帮助我们解开这些关系至关重要。
收起信息
多年来,依赖型的概念一直受到批评,因为它定义模糊,但过去几十年中,依赖型的概念变得更加明确,并得到了更多的研究支持,因为它被赋予了实证基础。
最重要的是,依赖型已经被认识到不仅影响酗酒者或物质滥用者的子女或配偶,还影响所有类型的家庭困难的人。
对于依赖型的人来说,有很多方法可以克服依赖型。除了寻求专业帮助外,还有许多工作表和书籍(如上面提到的)可以帮助人们克服依赖型。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虽然每个人都有亲人,并对他们有责任感,但当一个人将自己的身份依附于另一个人时,这种依赖型就会变得不健康。
最终,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行为和感受负有责任。
你对依赖型有什么经验?你的生活中是否存在依赖型的行为或情感?文化电影或电视节目中是否存在提供依赖型关系的例子?
我们非常乐意在评论区听到您的意见。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
常见问题
什么是情感依赖型?
情感依赖型是指一个人过度依赖另一个人的情感支持、认可和自我认同。它涉及到一个人无法在没有另一人的批准或存在的条件下正常运作或感到安全。情感依赖型的人往往优先考虑伴侣的需求而非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自我丧失和不健康的亲密关系。
依赖型是不是坏事?
依赖型可能有害,因为它常常导致不健康、不平衡的关系,其中一个人牺牲自己的需求和福祉来取悦对方。这可能导致情感疲惫、怨恨和个人成长缺乏。然而,识别和解决依赖型行为可以带来更健康和更有益的关系。
依赖型是不是人格障碍?
依赖型未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列为人格障碍。它被认为是一种源于家庭动态的非行为条件,例如在一个物质滥用或情绪不稳定父母的家庭中长大。它以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和验证为特征。
参考文献
- Abadi, F. K. A., Vand, M. M., & Aghaee, H. (2015). Models and interventions of codependency treatment,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UMP Soci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3(2), 572-583.
- Beattie, M. (2008). The new codependency: help and guidance for today’s generation. Simon and Schuster. https://www.amazon.com/dp/1439102147/
- Cermak, T. L. (1986).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dependency. Journal of Psychoactive Drugs, 18(1), 15-20. https://doi.org/10.1080/02791072.1986.10524475
- Clearview Treatment Programs. (n.d.). How being a codependent parent can hurt your addicted child. Retrieved from https://clearviewtreatment.com/resources/blog/codependent-parent/
- Cullen, J., & Carr, A. (1999). Codependency: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a systemic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21(4), 505-526. https://doi.org/10.1023/A:1021627205565
- Friel, J. C. (1985). Codependency assessment inventory: A preliminary research tool. Focus on the Family and Chemical Dependency, 8(1), 20-21.
- Friel, J. C., & Friel, L. D. (1987). Uncovering our frozen feelings: The iceberg model of codependency. Focus on the Family and Chemical Dependency, 46(1), 10-12.
- Knapek, E., Balazs, K., & Szabo, I. K. (2017). The substance abuser’s partner: Do codependent individuals have borderline and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Heroin Addiction and Related Clinical Problems, 19(5), 55-62.
- Knudson, T. M., & Terrell, H. K. (2012). Codependency, 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substance abuse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0(3), 245-257. https://doi.org/10.1080/01926187.2011.610725
- Lampis, J., Cataudella, S., Busonera, A., & Skowron, E. A. (2017).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dyadic adjustment in predicting codependency.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39(1), 62-72. https://doi.org/10.1007/s10591-017-9403-4
- Lancer, D. (2016). Symptoms of codependency.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hcentral.com/lib/symptoms-of-codependency/
- Marks, A. D. G., Blore, R. L., Hine, D. W., & Dear, G. E. (201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revised measure of codependency.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3), 119-127. https://doi.org/10.1111/j.1742-9536.2011.00034.x
- Mental Health America. (n.d.). Co-dependency.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ntalhealthamerica.net/co-dependency
- Wells, M., Glickauf-Hughes, C., & Jones, R. (1999). Codependency: A grass roots construct’s relationship to shame-proneness, low self-esteem, and childhood parentif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7(1), 63-71. https://doi.org/10.1080/019261899262104
- Whitfield, C. (2010). Co-dependence healing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new paradigm for helping professionals and people in recovery. Simon and Schuster. https://www.amazon.com/dp/15587415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