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过度快乐?不健康的快乐是否存在?

Happiness & SWB

11 Jul 2024

9

“太幸福”会怎样?探究不健康的幸福感

27 Apr 2019 作者:Celine Sugay, MA, L.P., CAPP

科学审稿人:Maike Neuhaus Ph.D.

幸福感的阴暗面伊索的许多名言中,最常被引用的一句是:“有可能有太多的好东西。”另一种说法是“好东西太多也会变成坏事”。我们在生活中都曾使用过这些话。我们也知道,它们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是正确的,无论是食物、金钱、休闲还是工作。

如果这些话对生活中的许多不同领域都是正确的,那么它是否也适用于幸福感呢?是否存在所谓的不健康幸福感?

幸福感通常被认为是好事。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我们认为能让我们幸福的事物。还有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我们都从变得更幸福中受益。鉴于众多研究表明幸福感和积极情绪很重要,幸福感如何能成为一件坏事呢?

继续阅读,了解幸福感实际上是如何具有阴暗面的,以及过于幸福如何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在您继续之前,我们建议您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练习。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客户识别真实的幸福来源,并制定提高幸福感的策略。

本文包含:

为什么好东西太多也是坏事?

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证明,太多的好东西实际上对我们有害。罗宾逊博士(2018年)在《WebMD》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十二件好事也可能变坏》的文章。她分享了过多运动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关节,甚至导致女性患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睡眠超过推荐的八小时可能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像性行为、洗手和吃健康食品这样的活动,如果做得过多,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她甚至解释说,喝水过多到极端的程度会导致死亡。

里格约(2013年)在他的文章《任何事物过多都是对你有害的》中,重点讨论了人格特质、技能和能力,以说明好的事物如何变成坏事。他谈到了自信、尽职尽责和智力等特质,当达到极端时,可能会成为适应不良的行为。

自信可能表现为傲慢或自恋,而过分尽职尽责的人可能会被视为完美主义者。即使是极其聪明的人,尤其是领导者,也可能因过度聪明而导致领导力下降,因为他的追随者可能会发现很难与他建立联系。

幸福感有阴暗面吗?

幸福感通常与许多不同的体验正相关,例如实现目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维持人际关系和友谊、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尽管幸福感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幸福感也有阴暗面。

2011年,格鲁伯、莫斯和塔米尔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幸福感有阴暗面吗?何时何地以及为何幸福感并不总是好事》。

他们的研究探讨了对幸福感的追求并不总是带来积极的结果。格鲁伯和他的同事关注了幸福感具有阴暗面的四个方面:强度、时机、对幸福的追求以及幸福感的类型。

可能变得过于幸福和积极吗?

强度是格鲁伯和他的同事们首先探讨的关于幸福感的一个方面。强度指的是“某种事物的强度或量”(韦氏词典,2019)。当某物被描述为“强烈”时,通常意味着它是极端的或过于强烈的。在这种情况下,“太幸福”或“太积极”可以指幸福感的强烈程度。

与普遍观点相反,研究表明,过度经历体验、情绪和精神状态会导致不健康(格鲁伯等人,2011)。这不仅适用于负面体验,也适用于幸福感等积极状态。

研究表明,高度的幸福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可能导致负面后果而不是对我们有益(奥希、迪纳、卢卡斯,2007)。斯科特·克拉布斯在《9-5在线课程》中提到,《快乐大脑科学》中提到的理想幸福感分数是8分(满分10分)。他认为,一个总是非常幸福的人可能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现实。这种与现实脱节,随着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幸福感,可能会导致冒险行为和某些生活领域的功能失调。

适度的幸福感允许我们仍然能够体验不愉快的情绪。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从中学习和成长,并继续前进。

幸福感的时机

正如幸福感的强度一样重要,时机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格鲁伯等人指出,幸福感在所有情况下都可能带来负面结果。他们还确定了特定的情境,在这些情境中,体验幸福和负面情绪都是有益的,因为情绪具有适应性和功能性的作用。

积极情绪在许多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感恩可能使我们的注意力偏向于奖励而非看到威胁。即使在失败的情况下,它也能帮助我们看到希望。表达感激之情也有助于促进积极的社会互动,并向他人发出“你请”的信号。感激之情还可以增加对方的积极情绪。

格鲁伯和他的同事们查阅了不同的研究,以了解情绪在认知、生理和社会视角下的作用。他们在三种视角下确定了具体情境,其中负面情绪比积极情绪更有益。

认知视角将情绪视为影响我们收集、处理和解释信息的过滤器。我们的情绪会影响我们关注的信息,以及我们的认知过程,如决策、判断和创造力(Dalgleish & Power, 1999; Forgas, 2001; Martin & Clore, 2001, 引用在格鲁伯等人)。

生理视角将情绪视为对给定情境采取行动的触发器。我们的情绪会引起身体反应,使我们的身体为应对特定刺激做好准备(Ekman, 1992; Levenson, 2003; Plutchik, 1980, 引用在格鲁伯等人)。

最后,社会视角考虑了情绪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多项研究表明,我们的情绪可以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回应方式,以及社交互动的发展。

另一方面,例如恐惧等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地应对情境,特别是在面对严重威胁时。从认知角度来看,恐惧帮助我们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和潜在的威胁。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惧使我们能够判断情况并做出决定来应对威胁。恐惧引起的身体反应会使我们的心率上升,血液更快地通过我们的身体循环(Cacioppo, Berntson, Larsen, Poehlmann, & Ito, 1993, 引用在格鲁伯等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一起为我们准备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在社会层面,表达恐惧可能引发他人的关心,并促使他们提供帮助或支持。我们的恐惧也可以限制我们与我们认为可能构成威胁的人的互动。缺乏恐惧面对威胁时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阻止我们做出适当反应。认知上,我们可能无法正确评估周围可能存在的威胁。当我们不害怕时,我们的身体也不会为战斗或逃跑反应做准备,这可能导致行动迟缓。最后,周围的人很可能意识不到我们需要帮助。同样,因为我们不害怕,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实际上需要他人的帮助。

自由个性化资源——完成测验

对幸福的追求

当我们谈论追求幸福时,主要会有两个想法。第一种是“我需要更幸福”。第二种听起来更像是“我应该一直幸福”。

克拉布斯认为,当我们迫切追求幸福或试图变得非常幸福时,这种追求反而会适得其反,最终对我们不利。

同样,克塞比尔和迪纳(2008)发现,追求幸福可能导致悖论性的结果。这意味着,一个人越追求幸福,就越难实现它。

格鲁伯和他的同事们将这些悖论效应与目标达成的相关研究联系起来。他们引用了卡弗和谢尔(1981)的研究,发现我们设定的目标通常伴随着特定的标准。我们使用这些标准来评估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和实际成就。这些标准也倾向于让我们感到失望。

追求幸福的悖论通常伴随着对这种幸福的期望以及我们如何感觉的期望标准。这可能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自我挫败循环。

另一方面,格鲁伯和他的同事们建议,有一些特定的方法可以追求幸福,而不必直接追求它。这些方法甚至可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幸福感水平。请参阅幸福感的类型部分,了解这些活动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幸福感的阴暗面。

对幸福的追求螺旋式下降

这个想法似乎有些违反直觉,不是吗?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确实支持追求幸福可能对我们有害的观点。事实上,个人追求积极情绪(如幸福)的次数越多,他们就越不可能体验到这些积极情绪和改善幸福感(Mauss, Savino, et al., 2011; Mauss, Tamir, Anderson, & Savino, 2011; Schooler, Ariely, & Loewenstein, 2003)。

为什么会这样?

研究人员指出,直接追求幸福促使人们设定不切实际的幸福标准,专注于短暂的幸福来源,并过度监测自己实现幸福目标的进度(Ford & Mauss, 2013)。

最终,这些压力反而使我们更难以体验到幸福,可能导致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过程,使我们离感到幸福越来越远。

然而,这个框架并不意味着积极寻找幸福是没有用的。它只是提醒我们要检查一下自己,确保我们的幸福标准不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此外,它促使我们考虑我们的幸福来自哪里,以及是否有必要将注意力转向更有意义的来源。最后,它敦促我们停止监控我们离成为最幸福的自己还有多远,而是记住简单地享受快乐的力量。

幸福感的类型

最后,格鲁伯等人根据他们对幸福感的工作定义进行了探讨,该定义指出,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只经历积极情绪的状态。

第一种类型是会损害社会功能的幸福感。多项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对我们的整体福祉至关重要(Rath & Harter, 2010)。

当一种积极情绪损害我们的社会互动时,很有可能我们的福祉会降低。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即骄傲,这是一种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情绪。不适应的骄傲可能会导致傲慢和攻击性行为。这可能会导致骄傲的人与周围的人产生摩擦。

他们确定的第二种类型的幸福感是与文化价值观不符的幸福感。由于文化各不相同,一种特定的积极情绪在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考虑了三个维度,即唤醒水平、社会参与情绪和个人享乐体验。

他们引用了多项研究表明不同文化在这三个维度上的价值观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

他们建议,这两种类型的幸福感可能会导致可能的负面效果,而不是只带来积极的结果。

视频

为什么人类在成为快乐的人方面出奇地糟糕 – 好状态

过度幸福的副作用和缺点

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外,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示例、研究和有趣的事实,展示了过于幸福可能带来的缺点。

3个例子:幸福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于幸福可能让你……

1. 更少关注细节

一项针对6至7岁和10至11岁的孩子进行的实验发现,极度幸福可能对孩子的表现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需要关注细节的任务上。(Schnall, Jaswal, & Rowe, 2008)

更加快乐的孩子在基于展示给他们的图像中找到嵌入图形的时间更长。更加快乐的孩子找到的嵌入图形也较少,相比之下,那些被诱导成中性或悲伤情绪的孩子。

Schnall及其同事解释说,他们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幸福感告诉我们一切都很顺利。当一切顺利时,我们更有可能先处理全局信息,而不是局部信息。这意味着我们先看到整幅图,然后再注意细节。

当我们处于中性或悲伤状态时,它告诉我们可能有些事情不对劲。这会触发我们进行更分析性的过程,并更加关注细节。

他们的结果与另一项针对成年人的研究一致,该研究发现参与者要么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要么复制一幅画的记忆(Gasper & Clore, 2002)。这项研究发现,更加快乐的参与者往往更关注图画或几何图形的整体特征。

2. 创造力减弱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可能会促进创造性和创新思维(Fredrickson, 2004)。还有证据表明,幸福感和创造力之间存在正相关(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2016)。然而,这些仅在中度幸福感的情况下才成立。

戴维斯(2009年)发现,虽然幸福感可以增强创造力,但我们不会在经历极度幸福感时体验到同样的增强效果。科学家们发现,创造力涉及14个不同的组成部分(Jordanous & Keller, 2016),这些似乎与解决问题有关。

当我们极度快乐时,我们的大脑会集中精力于幸福的物理表现和享受这一时刻,而不是解决问题(O’Faolan, 2016)。可能是因为我们极度快乐时,大脑无法进入解决问题的模式,因此我们变得不那么有创造力。

3. 更容易冒险

格鲁伯(2012年)解释说,当我们经历积极情绪时,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能够维持这种幸福的事物。我们会变得更加冒险,更有可能采取风险来找到维持这些良好感觉的方法。

Cyders和Smith(2008)发现,极端的积极情绪可以增加我们参与高风险行为的可能性,比如暴饮暴食和饮酒,使用药物和其他物质,以及从事危险的性行为。

研究和研究

追求和评估幸福可能是自我挫败的(Schooler, Ariely, Loewenstein (2003)

据研究人员称,我们越努力让自己快乐,我们就越不快乐。在这项研究中,一些参与者被要求在听某种音乐时尽可能让自己感到快乐。那些没有收到此指示的人报告说感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不是那些被告知要让自己尽可能快乐的人。

寻求幸福会让你不快乐吗?寻求幸福的价值悖论(Mauss, Tamir, Anderson, & Savino, 2011)

Maus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参与者越是重视幸福,他们在完成特定任务后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就越低。那些高度重视幸福的参与者在暴露于低压力条件时报告的幸福感较低。同样,那些被诱导重视幸福的参与者在接触诱发积极情绪的刺激物时表现出较少的积极情绪。

5个有趣的事实和统计数据

根据迄今为止讨论的所有内容,似乎过于幸福确实可能是一件坏事。以下是Marta Zarakasa(2012年)在其《华盛顿邮报》文章中强调的一些更有趣的事实。

  • 年轻时的高水平生活满意度可能会影响以后生活的收入水平(Deiner,未注明日期)。
  • 同样,极度快乐的学生比适度快乐的学生更容易辍学(Deiner)。
  • 极度的积极情绪可能使我们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思维的影响,例如基于性别做决定(Forgas,2011)。
  • 快乐的人发现更难识破谎言,因此比消极情绪的人更容易被骗(Forgas)。
  • 极度积极的情绪也可能使我们更自私。

如何最好地避免幸福感的阴暗面?

尽管幸福感有其阴暗面,但它仍然是好事,我们仍然可以从它中受益。过度的幸福感很可能是负面影响的来源。

以下是一些如何避免幸福感的阴暗面,让自己提升整体福祉的建议。

  1. 接受 你当前的幸福感水平。记住,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受益,就像从正面情绪中受益一样。接受这一点也有助于你保持平衡。
  2. 品味 你的经历。有时,我们过于专注于从一次经历中获得什么,以至于在它发生时就忽略了它。[品味]你的经历可以让你更好地欣赏和从中获得。
  3. 参与 增加幸福感的活动。找到能够提高你整体福祉的活动,而不是直接追求幸福。这些活动可能是帮助你改变习惯、过上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或甚至增加自我意识的活动。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一些新方面,并学到一些对你有用的具体知识。这样的活动也会产生一个更具体的成果,一个可能帮助你为成功做好准备的东西。

一条回家的信息

如今,我们倾向于强调幸福是多么重要。是的,幸福很重要。我们从美好的事物中受益良多。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记住,任何事物过多都会成为坏事,即使是幸福。

幸福是放下你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想法,庆祝它的一切。

曼迪·霍尔

我们可能通过对幸福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它的持续追求,让自己陷入失望。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的阴暗面。

我们可以通过不过度追求幸福来避免这种阴暗面,继续让幸福为我们服务。相反,我们应该专注于接受现在的状态和情绪,品味我们的经历,并参与能够提高我们整体福祉的活动。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练习

参考文献

  •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2016). State of create: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dobe.com/content/dam/acom/en/max/pdfs/AdobeStateofCreate\_2016\_Report\_Final.pdf
  • Crabtree, S. (2019). Thrive From 9-5 Online Course. Happy Brain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appybrainscience.com/product/thrive-9-5/
  • Cyders, M. A., & Smith, G. T. (2008). Emotion-based dispositions to rash acti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urgenc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6), 807–828.
  • Davis, M.A. (2009).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8, 25–38.
  • Ford, B. Q., & Mauss, I. B. (2013). The paradoxical effects of pursuing positive emotion: When and why wanting to feel happy backfires. In J. Gruber & J. Moscowitz (Eds.), Positive emotion: Integrating the light sides and dark sides (pp. 149-16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1449), 1367–1378.
  • Gasper, K., & Clore, G. L. (2002). Attending to the big picture: mood and global versus local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1), 34–40.
  • Gruber, J. (2012). Four Ways Happiness Can Hurt You. 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 at UC Berkeley. Retrieved from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four\_ways\_happiness\_can\_hurt\_you
  • Gruber, J., Mauss, I. B., & Tamir, M. (2011). A Dark Side of Happiness? How, When, and Why Happiness Is Not Always Goo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3), 222–233.
  • intensity. 2019. In Merriam-Webster.com.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intensity
  • Jordanous, A., & Keller, B. (2016). Modelling Creativity: Identifying Key Components through a Corpus-Based Approach. PLoS ONE 11(10): e0162959.
  • Kesebir, P., & Diener, E. (2008). In pursuit of happiness: Empirical answers to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 117–125.
  • Mauss, I. B., Tamir, M., Anderson, C. L., & Savino, N. (2011). “Can seeking happiness make people unhappy? Paradoxical effects of valuing happiness”: Correction to Mauss, Tamir, Anderson, and Savino (2011). Emotion, 11(4), 767.
  • Mauss, I. B., Savino, N. S., Anderson, C. L., Weisbuch, M., Tamir, M., & Laudenslager, M. L. (201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can be lonely. Emotion, 11(4), 908-912.
  • O’Faolan, A. (2016). Does Being Happy Make You Less Creative? Uplift. Retrieved from https://upliftconnect.com/happy-make-you-less-creative/
  • Rath, T., & Harter, J. K. (2010). Well-being: The five essential elements. New York, N.Y.: Gallup.
  • Riggio, R. E. (2013). Too Much of Anything Is Bad For You.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utting-edge-leadership/201302/too-much-anything-is-bad-you
  • Robinson, J. (2018). 12 Good Things That Can Go Bad. WebM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bmd.com/balance/ss/slideshow-too-much-good-thing
  • Oishi, S., Diener, E., Lucas, R.E. (2007). The Optimum Level of Well-Being: Can People Be Too Happy?.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346-360.
  • Schnall, S., Jaswal, V. K., & Rowe, C. (2008). A hidden cost of happiness in children. Developmental Science, 11(5), F25-F30.
  • Schooler, J. W., Ariely, D., & Loewenstein, G. (2003). The pursuit and assessment of happiness may be self-defeating. In J. Carrillo & I. Brocas (Eds.), The psychology of economic decisions (pp. 41–70).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Zaraska, M. 2012. Too much happiness can make you unhappy, studies show.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ealth-science/too-much-happiness-can-make-you-unhappy-studies-show/2012/04/02/gIQACELLrS\_story.html?utm\_term=.7b14d1ce743b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JOMO

JOMO

幸福与SWB

接受JOMO:享受错过带来的乐趣

12 Dec 2023

0

2 Aug 2024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FOMO,也就是“错失恐惧症”。FOMO是社交媒体平台的货币,急切地鼓励我们[...]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jomo-joy-of-missing-out/)

[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

幸福与SWB

享乐主义的真实含义:哲学视角

16 Nov 2023

3

22 Jul 2024

“如果感觉好,那就去做吧,你只活一次”。享乐主义者总是追求欢乐,相信追求快乐和[...]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edonism/)

[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幸福与SWB

幸福经济学: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13 Apr 2023

0

31 Jul 2024

你是否曾经幻想过中彩票?毕竟,彩票只需要花费一点点钱,承担一点风险,却有可能赢得一大笔财富。[...]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appiness-economics/)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