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101:理论、阶段与研究
发展心理学101:理论、阶段与研究
2021年8月5日 由 Saima Latif, Ph.D.
科学审查人 Jo Nash, Ph.D.
发展心理学研究我们从出生到老去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变化。
你可以想象,如果要涵盖整个人生,从出生到死亡,这个心理学领域有多么广阔。
就像其他领域的心理学一样,它创造了令人兴奋的辩论,并产生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已经转向整合积极心理学范式,以形成一个涵盖一生的整体方法。例如,从积极心理学中获得的知识可以增强儿童在教育中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您将了解到发展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它最初是如何在历史上出现的以及著名的理论和模型。
文章包含:
-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 4个流行理论、阶段与模型
- 2个问题与研究主题
- 引人注目的案例研究与研究发现
- 正向发展心理学简介
- 在教育中应用发展心理学
-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资源
- 收尾感言
- 参考文献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人类在一生中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会(2020)将发展心理学定义为从受孕到老死,对身体、精神和行为变化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调查了生物、基因、神经、心理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类成长的影响(Burman, 2017)。
多年来,发展心理学受到了多个分支的心理学理论和模型的影响(Burman, 2017)。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19世纪末期(Baltes, Lindenberger, & Staudinger, 2007)。最初,发展心理学专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关注儿童的心智和学习(Hall, 1883)。
发展心理学中有几位关键人物。1877年,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进行了第一次发展心理学研究,探讨了先天交流形式(Darwin, 1877)。不久之后,生理学家威廉·普雷耶(1888)出版了一本关于婴儿能力的书。
20世纪见证了众多重要人物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提出了详细的发展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23, 1961)、让·皮亚杰(1928)、埃里克·埃里克森(1959)、列夫·维果茨基(1978)、约翰·鲍尔比(1958)和阿尔伯特·班杜拉(1977)。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发展心理学的范围开始包括成人发展和老化过程(Thompson, 2016)。
近年来,它进一步扩展到包括产前发展(Brandon et al., 2009)。现在,发展心理学被理解为涵盖整个生命周期(Baltes et al., 2007)。
4个流行理论、阶段与模型
发展心理学的关键人物主要是以其自己的理论和模型而闻名。
每个模型都对人类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解。
此外,每个理论和模型关注发展的不同方面:社会、情感、心理性、行为、依恋、社会学习等。
以下是几个最流行的发展模型,它们极大地促进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1. 鲍尔比的依恋风格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1958)的开创性工作展示了他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兴趣。鲍尔比(1969, 1973, 1980)开发了最著名的社会发展理论,即依恋理论。
鲍尔比(1969)假设形成依恋是一种本能,嵌入所有人类中以确保生存,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本能的纽带有助于确保儿童得到父母或照顾者的照料(Bowlby, 1969, 1973, 1980)。
鲍尔比的原始依恋工作后来由他的学生玛丽·艾因斯沃思进一步发展。她提出了孩子和照顾者之间的几种依恋风格(Ainsworth & Bell, 1970)。
该理论清楚地说明了依恋风格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意义。一致且稳定的养育会产生安全的依恋风格(Ainsworth, Blehar, Waters, & Wall, 1978)。相反,不稳定且不安全的养育会导致几种负面的依恋风格:矛盾型、回避型或混乱型(Ainsworth & Bell, 1970; Main & Solomon, 1986)。
鲍尔比的理论没有考虑同伴群体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它如何塑造儿童的性格和发展(Harris, 1998)。
2. 皮亚杰的阶段理论
让·皮亚杰是一位对儿童发展非常感兴趣的法国心理学家。他感兴趣的是儿童的思维及其如何获取、构建和使用知识(Piaget, 1951)。
皮亚杰(1951)的四个阶段认知发展理论按顺序排列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根据这一理论,所有儿童都会按照相同的顺序经历这四个发展阶段(Simatwa, 2010)。
感觉运动阶段 是从出生到两岁。行为是由感官刺激触发的,仅限于简单的动作反应。如果物体从孩子的视线中移开,他们会认为它不再存在(Piaget, 1936)。
前运算阶段 发生在两到六岁之间。孩子学会了语言,但不能进行逻辑信息处理或理解具体逻辑(Wadsworth, 1971)。
具体运算阶段 从七岁到十一岁。孩子们开始更逻辑地思考实际事件。抽象或假设的概念在这个阶段仍然难以理解(Wadsworth, 1971)。
形式运算阶段 从十二岁到成年。抽象思维和技能出现(Piaget, 1936)。
皮亚杰没有考虑到可能影响这些阶段或儿童通过这些阶段进展的其他因素。生物学成熟度和与环境的互动可以决定儿童认知发展的速度(Papalia & Feldman, 2011)。个体差异也可以决定儿童的进步(Berger, 2014)。
3.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isher & Greenberg, 1996)发展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发展理论涵盖了心理性发展的各个阶段。
弗洛伊德得出结论,童年经历和无意识欲望会影响行为,因为他观察到他的女性患者表现出没有物理原因的身体症状和痛苦(Breuer & Freud, 1957)。
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儿童发展分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集中在身体的不同愉悦区域。在每个阶段,儿童会遇到冲突,这对发展起着重要作用(Silverman, 2017)。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他的理论表明,性欲驱力的能量在每个特定阶段集中在不同的性敏感区(Silverman, 2017)。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阶段的成功完成会带来健康的成人发展。他还提出,未能顺利度过某个阶段会导致固结和发育困难,如咬指甲(口唇固结)或强迫整洁(肛门固结;Silverman, 2017)。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儿童通过这些阶段时形成的。对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的批评包括其未能考虑人格可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变化。弗洛伊德认为早期经历在塑造发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Silverman, 2017)。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Ross, & Ross, 1961)。班杜拉认为,经典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不足以解释儿童的行为,因为有些儿童的行为从未受到强化(Bandura, 1986)。他认为,儿童观察、模仿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反应(Bandura, 1977)。
班杜拉认为观察在学习中至关重要。进一步说,观察不一定需要是活演员,比如在鲍博娃娃实验中(Bandura, 1986)。班杜拉等人(1961)认为,通过听口头指令来表演行为,也可以进行学习和模仿。
班杜拉(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和认知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发展。
班杜拉的发展理论受到批评,因为它没有考虑生物因素或儿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Kevin, 1995)。
视频
发展理论概述——可汗学院
2个问题与研究主题
发展心理学引发了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和研究主题。以下是我们认为最常被讨论的两个问题。
1. 性状与教养之争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最古老的争论之一就是性状与教养之争(Levitt, 2013)。
人类的发展是遗传因素(基因)的结果,还是受环境(学校、家庭、关系、同伴、社区、文化)的影响?
过去发展心理学家的二元立场现在已经改变。性状与教养之争现在关注的是属性的内在性及其属性受环境影响的关系(Nesterak, 2015)。
表观遗传学描述了行为和环境如何影响基因表达(Kubota, Miyake, & Hirasawa, 2012)。
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都有遗传成分。然而,环境和行为,如改善饮食、减少压力、体育活动和积极心态,可以决定这种健康状况是否会被表达(Śmigielski, Jagannath, Rössler, Walitza, & Grünblatt, 2020)。
考虑到经典的发展心理学模型,如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性理论,你会发现它们都认为发展是固定不变的,不受环境影响。
当代的发展心理学理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它们强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多个层次组织的重要性(Lomas, Hefferon, & Ivtzan, 2016)。
2. 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人有不同的意图、信念、欲望、感知、行为和情感(美国心理学会,2020)。
Premack和Woodruff(1978)首先识别了这一现象,并认为这是所有儿童自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大约四岁或五岁时,孩子们开始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标志着心理理论的出现(Wellman & Liu, 2004)。
然而,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在同一水平上达到并维持这一关键技能。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存在缺陷(Baron-Cohen, Leslie, & Frith, 1985)。
患有抑郁症(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的人在心理理论任务中显著受损(Wang, Wang, Chen, Zhu, & Wang, 2008)。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也被发现解码他人心理状态的准确性较低(Washburn, Wilson, Roes, Rnic, & Harkness, 2016)。
进一步研究表明,心理理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心理理论是一个发展性的生活过程(Meinhardt-Injac, Daum, & Meinhardt, 2020)。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做个小测验
引人注目的案例研究与研究发现
发展心理学包括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案例研究和研究发现。这里我们找到了两个特别有趣的研究。
1. 小阿尔伯特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和雷纳(1920)所关注的小孩被称为“小阿尔伯特”。这些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展示了如何使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产生恐惧。
阿尔伯特接触了多种中性刺激,包括棉絮、面具、白鼠、兔子、猴子和狗。阿尔伯特对这些刺激最初没有任何恐惧。
当一个响亮的声音与最初中性的刺激结合时,阿尔伯特变得非常惊恐,并对物体产生了恐惧,这种恐惧甚至延伸到任何类似的物体。
这个实验突显了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
2. 大卫·雷默
在八个月大时,大卫·雷默在包皮环切手术中失去了阴茎。他的担心父母咨询了一位心理学家,后者建议将大卫作为女孩抚养。
大卫的年龄很小,他对此一无所知。他经历了激素治疗和性别重置。在14岁时,大卫发现了真相,并希望逆转性别重置过程,再次成为男孩。尽管他一直觉得自己像一个男孩,即使他被社会化和抚养为女孩(Colapinto, 2006)。
这个案例研究说明了遗传和基因在儿童情绪和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
正向发展心理学简介
当代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常常包含了整体的方法和更加积极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已经在诸如育儿、教育、青年和老龄化等领域与学科交叉(Lomas et al., 2016)。
这些范式都可以归类在正向发展心理学之下。这种新的发展方法侧重于发展的幸福感方面,同时系统地将它们结合起来(Lomas et al., 2016)。
- 正向育儿是通过关注父母和照顾者的作用来促进儿童福祉的方法(Latham, 1994)。
- 正向教育将繁荣放在学校背景下的位置(Seligman, Ernst, Gillham, Reivich, & Linkins, 2009)。
- 正向青少年发展是针对青春期和早年成年期的一种富有成效和建设性的关注,旨在增强年轻人的优势并促进积极结果(Larson, 2000)。
- 正向老龄化也称为健康老龄化,强调老龄化作为一个健康、正常的生活阶段(Vaillant, 2004)。
许多与正向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实证和理论工作已经在过去多年中进行,甚至在积极心理学本身出现之前(Lomas et al., 2016)。
我们推荐这篇文章在教育和学校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您的终极指南供进一步阅读。
在教育中应用发展心理学
我们向您展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发现具有现实生活的应用。
在课堂上,发展心理学考虑了根据其发展阶段儿童的心理、情感和智力特征。
美国心理学会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学前教育至高中的前20条心理学原则报告,并就教师如何在课堂环境中应对这些原则提出了建议。
下表概述了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五个应用。
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五个应用
原则 | 教师响应 |
---|---|
学生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不太可能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且容易受到消极反馈的影响。 | 教师应鼓励儿童理解智力是可塑的,并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
认知发展和学习不受一般发展阶段的限制。 | 发展心理学阶段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失败,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这一点。 |
情绪学习和自我调节技能可以被学生学习。 | 应支持学生控制情绪和行为以提高学习效果。这包括使用注意力、组织、记忆策略和计划。 |
创造力可以在学生中培养。 |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创新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强调多样化的视角和方法来激发创造力。 |
情绪健康对于学习、表现和发展至关重要。 | 教师应使用情感词汇,教授情感调节策略,促进学生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并鼓励所有学生的情感健康。 |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资源
无论您是与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一起工作,都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帮助您促进积极发展。
为了帮助您开始,以下是从我们博客中精选的一些免费资源。
- 培养成长型思维 此练习帮助客户识别思维方式中的固定心态实例,并用更有利于成长心态的想法和行为替代它们。
- 童年的挫折 此工作表为客户提供空间,记录童年时期的关键挑战,连同他们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 我想成为什么 此工作表帮助儿童识别他们想要展示的行为和情绪,并选择未来的时机以理想的方式表现自己。
- 17项积极心理学练习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的科学方法来帮助他人提升幸福感,请参阅此签名合集,其中包含17项经过验证的积极心理学工具,供从业者使用。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茁壮成长。
收尾感言
较早的发展心理学模型和理论专注于特定领域,如依恋、心理性、认知和社会学习。虽然这些理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它们并未考虑不同的视角,并且是固定的范式。
我们现在认识到发展不是固定的。发展的个体差异发生,并且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它是终身不断变化的。
现代的发展心理学方法包括积极心理学的子领域。它将这些不同的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的正向发展心理学范式。
发展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动机、社会和情感背景以及他们的优势和劣势。
这些知识对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以便他们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积极发展,最终充分发挥潜力。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份免费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参考文献
-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70). 附件、探索和分离:通过对陌生情境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儿童发展》,41,49–67。https://doi.org/10.7312/stei93738-006
-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依恋模式:陌生情境研究》。劳伦斯厄尔鲍曼协会。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58045
- 美国心理学会。 (2015)。《教学与学习的前20条心理学原则:学校与教育联盟》。2015年7月16日从https://www.apa.org/ed/schools/teaching-learning/top-twenty-principles.pdf下载。
- 美国心理学会。 (2020)。《发展心理学》。《心理学词典》。2021年7月20日从https://dictionary.apa.org/下载。
- Baltes, P. B., Lindenberger, U., & Staudinger, U. M. (2007)。生命阶段理论在发展心理学中的应用。R. M. Lerner 和 W. Damon(编),《儿童心理学手册》(第6版,第569–564页)。Elsevier。
- Bandura, A. (1977)。《社会学习理论》。普伦蒂斯霍尔。
- Bandura, A. (1986)。《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普伦蒂斯霍尔。
- Bandura, A., Ross, D., & Ross, S. A. (1961)。通过模仿攻击模型传递攻击行为。《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63,575–582。https://doi.org/10.1037/h0045925
- Baron-Cohen, S., Leslie, A. M., & Frith, U. (1985)。自闭症儿童有‘心智理论’吗?《认知》,21(1),37–46。https://doi.org/10.1016/0010-0277(85)90022-8
- Berger, K. S. (2014)。《发展中的个人》(第9版)。沃斯。
- Bowlby, J. (1958)。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天性。《国际心理分析杂志》,39,350–371。
- Bowlby, J. (1969)。《依恋与丧失:第一卷:依恋》。霍格斯出版社。
- Bowlby, J. (1973)。《依恋与丧失:第二卷:愤怒与焦虑》。霍格斯出版社。
- Bowlby, J. (1980)。《依恋与丧失:第三卷:丧失、悲伤与抑郁》。霍格斯出版社。
- Brandon, A. R., Pitts, S., Wayne, H., Denton, C., Stringer, A., & Evans, H. M. (2009)。产前依附理论的历史。《产前期和围产期心理学期刊》,23(4),201–222。
- Breuer, J., & Freud, S. (1957)。《癔症研究》。基础书籍。
- Burman, E. (2017)。《解构发展心理学》。劳特利奇。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27127
- Colapinto, J. (2006)。《天生为人:一个被当作女孩抚养的男孩》。哈珀佩林。
- 达尔文,C. (1877)。一个婴儿的传记素描。《心智》,2,285–294。https://doi.org/10.1093/mind/os-2.7.285
- 埃里克森,E. (1959)。《心理问题》。国际大学出版社。
- Fisher, S., & Greenberg, R. P. (1996)。《重新评估弗洛伊德:测试理论和治疗》。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 弗洛伊德,S. (1961)。自我与本我。J.斯特拉赫(编辑和译者),《弗洛伊德标准著作集》(第3–66页)。霍加斯出版社。(原文发表于1923年)
- 哈尔,G. S. (1883)。儿童心中的内容。《普林斯顿评论》,1,249–272。
- Harris, J. R. (1998)。《养育假设:为什么孩子们会长成这样》。自由出版社。
- Kevin, D. (1995)。《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威利-布莱克威尔。
- Kubota, T., Miyake, K., & Hirasawa, T. (2012)。表观遗传学:在精神病学中理解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新概念。《临床表观遗传学》,4(1),1–8。https://doi.org/10.1186/1868-7083-4-1
- Larson, R. W. (2000)。迈向心理学的积极青少年发展。《美国心理学家》,55(1),170–183。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170
- Latham, G. I. (1994)。《积极养育的力量》。P&T印书馆。
- Levitt, M. (2013)。对自然与教养感知的认识。《生命科学、社会与政策》,9(1),1–13。https://doi.org/10.1186/2195-7819-9-13
- Lomas, T., Hefferon, K., & Ivtzan, I. (2016)。积极发展心理学:文献综述,涉及整个生命周期的幸福感。《幸福与福利杂志》,4(2),143–164。
- Main, M., & Solomon, J. (1986)。发现不安全-混乱/无组织依恋类型。T. B. 布拉泽尔顿和M. W. 乔曼(编),《情感发展》。艾布尔克斯。
- Meinhardt-Injac, B., Daum, M. M., & Meinhardt, G. (2020)。青少年到成年期的理论思维发展:测试两部分模型。《英国发展心理学杂志》,38,289–303。https://doi.org/10.1111/bjdp.12320
- Nesterak, E. (2015年7月10日)。性状与教养的终结。《行为科学家》。2021年7月19日从https://behavioralscientist.org/the-end-of-nature-versus-nurture/下载。
- Papalia, D. E., & Feldman, R. D. (2011)。《孩子世界:从婴儿到青少年》。麦格劳-希尔。
- 皮亚杰,J. (1928)。《儿童因果性》。《英国心理学杂志》,18(3),276–301。https://doi.org/10.1111/j.2044-8295.1928.tb00466.x
- 皮亚杰,J. (1936)。《儿童的起源》。罗特利奇与凯根保罗。
- 皮亚杰,J. (1951)。《童年时期的玩耍、梦想与模仿》(第25卷)。罗特利奇。https://doi.org/10.4324/9781315009698
- Premack, D., & Woodruff, G. (1978)。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行为与脑科学》,1(4),515–526。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00076512
- Preyer, W. T. (1888)。《孩子的心理:对人类生命的头几年心理发展的观察》(第7卷)。D. 苹果顿。
- 塞利格曼, M. E. P., 恩斯特, R. M., 吉尔汉姆, J., 里维希, K., 与林金斯, M. (2009)。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与课堂干预。《牛津教育评论》,35(3),293–311。https://doi.org/10.1080/03054980902934563
- Silverman, D. K. (2017)。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V. 赛格尔伯格-希尔与T. 谢尔弗德(编),《人格与个体差异百科全书》。施普林格。
- Simatwa, E. M. W. (201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小学前阶段教学管理的意义。《教育研究评论》,5,366–371。
- Śmigielski, L., Jagannath, V., Rössler, W., Walitza, S., & Grünblatt, E. (2020)。精神病学中的表观遗传机制:对人类发现的系统回顾。《分子精神病学》,25(8),1718–1748。https://doi.org/10.1038/s41380-019-0601-3
- 汤普森, D. (2016)。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重大转变期。《遗传心理学杂志》,177(6),244–251。https://doi.org/10.1080/00221325.2016.1243407
- 瓦利特, G. (2004)。积极老龄化。P. A. 林利与S. 约瑟夫(编),《积极心理学实践》(第561–580页)。约翰威利父子公司。
- 维果斯基, L. S. (1978)。《思想与社会: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哈佛大学出版社。
- 瓦多夫, B. J. (197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生的介绍》。麦凯出版社。
- 王, Y. G., 王, Y. Q., 陈, S. L., 朱, C. Y., 与王, K. (2008)。精神分裂症主要患者的心理理论障碍:一种成分观。《精神病学研究》,161(2),153–161。https://doi.org/10.1016/j.psychres.2007.07.018
- 沃什伯恩, D., 威尔逊, G., 罗斯, M., 涅克, K., 与哈金斯, K. L. (2016)。社交焦虑障碍、抑郁症及其共病情况下的心理理论。《焦虑障碍杂志》,37,71–77。https://doi.org/10.1016/j.janxdis.2015.11.004
- 沃森, J. B., 与雷纳, R. (1920)。条件性情绪反应。《实验心理学杂志》,3(1),1–14。https://doi.org/10.1037/h0069608
- 威尔曼, H. M., 与刘, D. (2004)。心理理论的分级测试。《儿童发展》,75,759–763。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4.00691.x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理论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