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101:3+个例子与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家 2024年7月15日
共情入门:3+示例和心理学定义
2021年2月4日 由 Alicia Nortje博士
科学审查: Jo Nash博士
你是否曾经经历过别人的情绪,就像自己的情绪一样?
是否有一本书、电影或照片让你泪流满面?
或者你是否曾经感到想要缓解别人的痛苦?
如果对其中至少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已经体验过共情。
在心理学中,共情被大致定义为一种能力,能够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并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Colman, 2015)。术语“共情”来源于德语词Einfuhlung,意为“投入”,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共情被视为一种能够将自己置于他人位置的能力。
共情定义的困难
在心理学中明确且详尽地定义共情并进行研究是很困难的。例如,共情是理解还是感觉还是分享还是解读他人的感受?每种动词都略有不同,赋予共情不同的含义。因此,导致共情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和大脑部分也有所不同。
定义共情的困难部分在于它包含多个组成部分。例如,Hoffman(1987)认为,儿童的共情发展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础。
这四个阶段是:
- 全局共情或‘情绪感染’,一个人的情绪会引发另一个人(或观察者)相同的情感反应(或观察者)。
- 注意他人的情绪,观察者意识到他人的情绪,但不模仿它们。
- 利他行为,在观察者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后,采取行为来安慰他人。
- 对他人生活状况的共情,在观察者对某人更广泛的生活状况而不是他们此时此刻的状况产生共情。
Fletcher-Watson 和 Bird(2020)提供了关于定义和研究共情所面临的挑战的出色概述。他们认为共情是由四个步骤的过程产生的:
- 步骤1:注意/观察某人的情绪状态
- 步骤2:正确解释该情绪状态
- 步骤3:‘感受到’同样的情绪
- 步骤4:回应这种情绪
如果任何这四个步骤失败,共情就无法实现。
这种多成分的概念与其它研究中的观点相呼应。例如,Decety 和 Cowell(2014)也认为共情是由相互作用的多种过程产生的。
这些过程是:
- 情感:分享他人的感受的能力
- 动机:对他人感受做出反应的需求
- 认知: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共情商数
术语“共情”、“共情商数”和“情商”经常互换使用,但它们不是同一个构造。
这种混淆的部分原因来自于它们对应的定义。
共情是一种能够分享他人情绪和视角的能力。情商是一种理解和管理他人情绪以及自身情绪的能力。最后一个包括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区分情商和共情的原因。
共情商数是对共情的测量(Baron-Cohen & Wheelwright, 2004)。它类似于智商(IQ),但衡量的是共情而不是智力。像IQ一样,共情商数较高的分数意味着更高的共情能力。
重要的是,共情商数不同于“情商”。情商是通过巴昂情商量表(Bar-On, 2004)来测量的,旨在衡量情商而不是共情。因为“EQ”经常用于指代两者,所以很容易混淆。
为了确定共情商数是否是衡量共情的有效测试,Baron-Cohen 和 Wheelwright(2004)对一组神经正常的个体和一组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症的人进行了共情商数测试,并比较了他们的得分。
在平均情况下,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得分明显低于神经正常的人。在这项研究中,30分被确定为一个关键的截断值。得分低于30的通常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参与者。此外,共情商数的重测信度很高,表明该测试可靠地衡量了共情。
7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由于共情如此复杂并且涉及许多社交互动,因此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共情的例子。
在与朋友的讨论中,你是否曾因朋友的感受而深受感动,以至于体验到他们所经历的情绪?或者也许朋友分享了一个极其尴尬的故事,你也会感到尴尬。
这些当你与朋友分享相同情绪的情景就是共情的例子。其他共情的例子还包括在争论中理解对方的观点、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感到内疚,或者意识到自己说了冒犯的话。这些情景要求你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Oliver Sacks 和 Atul Gawande 的一些最佳共情作品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找到。Sacks 是一名神经科医生,通过他富有影响力的、以病人为中心的书籍对精神病学和神经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Atul Gawande 是一名外科医生,曾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并出版了几本关于改善医疗保健和医疗系统的书籍。两位作者在书中以敏感和深思熟虑的方式对待他们的病人,使读者感受到了很多共情。
以下书籍非常值得推荐:
- 《唤醒》 由 Oliver Sacks 著
- 《错把妻子当帽子的男人》 由 Oliver Sacks 著
- 《活在必死之身》 由 Atul Gawande 著
共情有多重要?3+好处
我们并不生活在真空中。
我们在许多场景中与其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无论是口头的还是非口头的。
无论这些互动是否重要,我们都必须感知、解释和响应大量的线索。
共情不仅仅是“只是”感觉到别人的感觉。共情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使我们能够在社交环境中有效地与他人互动(Baron-Cohen & Wheelwright, 2004)。
没有共情,我们将难以:
- 理解他人的感受、动机和行为;
- 适当回应他人的感受;以及
- 理解依赖于微妙行为、线索和社会规范的社会互动,如笑话、尴尬和讽刺。
对他人情绪作出适当回应的能力对于建立联系非常重要。共情构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的纽带的基础(Decety & Cowell, 2014)。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某些共情方面是人类的定义特征之一。我们的能力考虑他人的观点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Decety & Cowell, 2014)。
Jean Decety 和 Jason Cowell(2014)认为,共情是理解并参与复杂社会行为的一个过程,比如亲社会行为,包括志愿服务以及照顾临终病人。
在本文开头,我们提到了 Baron-Cohen 和 Wheelwright(2004)的研究,他们在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和神经正常的个体之间比较了共情商数的得分。
被认为在阿斯伯格综合症谱系上的个体被认为共情能力较弱,因此在社会情境中挣扎。然而,他们的共情分数较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感觉,也不应被视为精神病态(共情分数也较低)。
阿斯伯格综合症谱系上的个体经常报告说,他们的意图并不是伤害他人的感情,并且如果他们造成了他人的伤感情绪,他们会感到内疚(Baron-Cohen & Wheelwright, 2004)。
此外,阿斯伯格综合症谱系上的个体经常报告说,他们希望与人建立联系;然而,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很难建立联系(Baron-Cohen & Wheelwright, 2004)。这显示了共情在建立关系和解释微妙社会线索中的重要性。
Brene Brown 关于共情与同情的区别 - Diana Simon 心理治疗师
共情 vs 同情 vs 同情
这三个术语——共情、同情和同情心——经常被混淆在一起,因为它们通常在提到他人的感受时使用。例如,在朋友遭遇不幸的消息后,你是感到共情、同情还是同情心?这些术语虽然在相似的情境中使用,但指的是不同的行为。
根据上面提供的定义,共情涉及解释、理解和对他人感受的行动。共情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依赖于情感、认知、行为和道德成分(Jeffrey, 2016)。记住,共情是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
同情是对他人不幸或处境的怜悯。
同情心是对他人痛苦的渴望和行为,以改变他们的处境。同情心包括共情和同情的情感成分,但它伴随着试图改变某人处境的行为(Sinclair et al., 2017)。同情心的结果也可能导致我们与他人共同承受苦难;这被称为共苦。同情心还与利他行为有关(Jeffrey, 2016)。
共情 vs 同情 vs 同情心 示例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三个术语之间的区别,考虑以下示例:
Emma 回忆起最近发生的一件让她极其尴尬的事情。当她讲述这个故事时,她的朋友 Tamika 发出了一声呻吟,并喃喃道:“哦我的天,我会感到如此尴尬。我希望整个世界能把我吞没!”
在这个例子中,Tamika 并不想真的消失进洞里。相反,她正确地理解和解释了 Emma 所处的情况。她最有可能是在共情 Emma 的处境。她并没有感到怜悯,也没有表现出同情心。
Jerome 的母亲最近心脏病发作,险些丧命。他听着母亲向她的姐妹们讲述她的经历。当她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她开始哭泣,因为她当时非常害怕,意识到她可能再也见不到她的亲人了。Jerome 开始哭泣,听着母亲说话。
在这个例子中,Jerome 对母亲的经历感到同情(怜悯)。
Jamal 每天上学的路上都会看到同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个人坐在同一个地方,无论天气如何,旁边放着一个请求帮助的牌子。Jamal 决定把自己的衣物捐赠给这个无家可归的人。
Jamal 的行为是一种同情心的表现。通过捐赠他的衣物,他试图减轻无家可归者的痛苦。他也可能对这个人感到同情,但试图改变这个人处境的行为是一种同情心。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做个小测验
评估共情:4个有用的问卷调查
使用这些问卷来确定您当前的共情水平。
共情商数
共情商数及其整个问卷、心理计量特性及评分描述见 Baron-Cohen 和 Wheelwright(2004)的原始论文。Simon Baron-Cohen 教授与自闭症研究中心(ARC)合作,60项共情商数及其评分矩阵可在 ARC网站 获取。
共情问卷(EmQue)
EmQue 是由 Rieffe、Ketelaar 和 Wiefferink(2010)设计的,用于测量幼儿(平均年龄约为30个月)的共情,并反映了 Hoffman(1987)关于幼儿共情发展的理论。
该问卷包含三个子量表,对应 Hoffman(1987)提出的幼儿共情发展的前三个阶段。该问卷与其他旨在捕捉类似构念的测量工具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您可以在 Academia网站 上获取此问卷。
儿童和青少年共情问卷(EmQue-CA)
EmQue 还有一个版本适用于较大的儿童。这个版本被称为儿童和青少年共情问卷(EmQue-CA;Overgaauw, Rieffe, Broekhof, Crone, & Güroğlu, 2017)。
与 EmQue 不同,EmQue-CA 是自我报告量表。换句话说,青少年和儿童必须回答他们同意每条陈述的程度,而不是让他们的父母观察他们的行为。
EmQue-CA 最终测量以下三个子量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和安慰意图。14个问题及其心理计量特性在原始论文中报告,该论文可在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网站作为 免费下载的 PDF 获取。
多伦多共情问卷(TEQ)
TEQ 是通过精炼一系列共情问卷的问题,提炼出一组核心问题开发而成的(Spreng, McKinnon, Mar, & Levine, 2009)。
研究人员收集了多份共情问卷的问题,对大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提炼出一组核心问题。
该问卷及其评分规则在原始论文的附录中描述(Spreng et al., 2009),原始论文可在 测量仪器数据库 获取。
最后,TEQ 和共情商数具有强烈的正相关,确认两份问卷都在衡量相同的心理构念。
分享情感反应
共情常常与同情混淆,同情包括缺乏真正理解他人经历。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最近失业了,表达同情可能包括为他们感到难过,并祝愿他们能找到另一份工作。
相比之下,共情意味着理解你朋友对失业的沮丧和恐惧,并通过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体验那些负面情绪。
同情心的例子是协助你的朋友申请其他工作,并更新他们的简历。
虽然同情和共情驱动了同情心的行为,但同情心因其积极主动的性质而脱颖而出,即激励人们减轻痛苦。
认识到同情、共情和同情心之间的区别可以帮助你在有人经历困难时调整你的情感反应,从而提供更好的支持。
共情疲劳注意事项
共情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尤其是对健康专业人士如临床医生、治疗师和心理学家而言。但能够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也会带来共情疲劳。
共情疲劳是指健康专业人员在不断重温他们的情感创伤时经历的疲惫感(Stebnicki, 2000)。例如,当一位治疗师的客户正在经历失去亲人的悲痛时,可能会回想起他们自己的悲伤和创伤。
通过在情绪和压力时期为客户提供情感支持,治疗师在心理、情感和生理层面上都会感到疲惫(Stebnicki, 2000)。
除了表现为疲惫感外,我们可以将共情疲劳视为一种创伤的再现,因此其症状类似于继发性创伤应激障碍的症状。
在临床领域,共情疲劳也被称为“咨询师损伤”,因为治疗师的工作能力受损(Stebnicki, 2007)。共情疲劳的一个结果是突然出现的职业倦怠。
Stebnicki(2007)提供了治疗师可以用来预防共情疲劳的一系列策略:
- 自我意识:识别共情疲劳的症状
- 自我照顾策略和生活方式行为,保护治疗师免受共情疲劳的影响
- 在共情疲劳期间使用支持小组和监督员
最后,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一篇详细介绍了 治疗师的自我照顾 的文章可以轻松适应其他行业。例如,这些技巧可以纳入职场的健康研讨会,以帮助预防共情疲劳。
PositivePsychology.com 资源
以下是四个项目列表,每个项目针对共情的不同方面。
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共情的意义,我们建议使用 《什么是共情?》 工作表。在这个工作表中,孩子们被要求回忆他们与他人有类似情绪的情景。孩子们也被要求思考为什么共情是一件好事,以及他们如何提高共情能力。
为了练习从新的视角看问题,我们建议使用 《500年前》 工作表和 《交换位置》 工作表。这两个工作表都可以在团体活动中使用,但只有第二个工作表适合单独的客户使用。
在五个步骤中,《准确倾听》工作表 《准确倾听》工作表 提供了一个易于遵循的指南,通过 积极倾听 来更好地培养共情能力。
这个工作表特别适用于临床医生和卫生专业人员,但也非常适合需要与他人频繁沟通的任何人。
如果你正在寻找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发展情商,这个集合包含了17个经过验证的情商工具,供从业人员使用。你可以用它们来帮助他人理解并利用他们的情绪优势。
核心信息
如果我们表现出一点宽容和谦逊,并愿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正如我母亲所说——只为了片刻,站在他们的鞋子里。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没有人能预测命运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有时我们需要一只手,而在其他时候,我们会被人拉一把。
美国第46任总统约瑟夫·R·拜登·小,就职演讲
而这正是共情的意义: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人类是社会生物,共情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没有共情,我们将难以连接并形成联系。共情能力不足会导致尴尬的社会互动,这也会削弱社会联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完整独立。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整体的一部分。
约翰·唐恩
通过连接、理解和共情,我们可以一起站立,在需要时伸出援手,并在他人的需要时给予援助。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不要忘记 下载我们的三份情感智能练习。
参考文献
- Bar-On, R. (2004). The Bar-On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EQ-i): Rationale, description and summary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In G. Geher (Ed.), Measu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mmon ground and controversy (pp. 115–145).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 Baron-Cohen, S., & Wheelwright, S. (2004). The Empathy Quotient: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or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and normal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4(2), 163–175.
- Colman, A. M. (2015). 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Decety, J., & Cowell, J. M. (2014). The complex relation between morality and empath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8, 337–339.
- Fletcher-Watson, S., & Bird, G. (2020). Autism and empathy: What are the real links? Autism, 24(1), 3–6.
- Ganczarek, J., Hünefeldt, T., & Belardinelli, M. O. (2018). From “Einfühlung” to empathy: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and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Cognitive Processing, 19(4), 141–145.
- Gawande, A. (2017).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Picador.
- Hoffman, M. L. (1987). The contribution of empathy to justice and moral judgment. In N. Eisenberg & J. Strayer (Eds.), Cambridge studies in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mpathy and its development (pp. 47–8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Jeffrey, D. (2016). Empathy,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in healthcare: Is there a problem? Is there a difference? Does it matter?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09(12), 446–452.
- John Donne. (2020, October 17). Wikiquote. Retrieved January 20, 2021, from https://en.wikiquote.org/w/index.php?title=John\_Donne&oldid=2878168
- Overgaauw, S., Rieffe, C., Broekhof, E., Crone, E. A., & Güroğlu, B. (2017). Assessing empathy in young children: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Empathy Questionnaire (EmQu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8, Article 870.
- Rieffe, C., Ketelaar, L., & Wiefferink, C. H. (2010). Assessing empathy in young children: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Empathy Questionnaire (EmQu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9(5), 362–367.
- Sacks, O. (1998).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And other clinical tales. Touchstone.
- Sacks, O. W. (2011). Awakenings (New ed.). Picador.
- Sinclair, S., Beamer, K., Hack, T. F., McClement, S., Raffin Bouchal, S., Chochinov, H. M., & Hagen, N. A. (2017). Sympathy, empathy, and compassion: A grounded theory study of palliative care patients' understandings,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Palliative Medicine, 31(5), 437–447.
- Spreng, R. N., McKinnon, M. C., Mar, R. A., & Levine, B. (2009). The Toronto Empathy Questionnaire: 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factor-analytic solution to multiple empathy measur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1(1), 62–71.
- Stebnicki, M. A. (2000). Stress and grief reactions among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Dealing effectively with empathy fatigu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6(1).
- Stebnicki, M. A. (2007). Empathy fatigue: Healing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of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0(4), 317–338.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同情
理解共情与同情:有何区别?
2024年6月24日
0
2024年7月29日
共情和同情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核心。我们是一种高度社交且高度合作的动物,依赖于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empathy-vs-sympathy/)
[
同情
什么是同情疲劳?24个原因与症状详解
2021年9月13日
7
2024年11月25日
你是否从事护理职业?如果是,你是否偶尔会感到与你服务的人们的痛苦纠缠不清?作为一个帮助者,如果你发现自己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compassion-fatigue/)
[
同情
与内心批评者共存:8份有用的练习表(+PDF)
2020年10月15日
10
2024年11月15日
我们都知道这个声音在我们心中不断地批评、贬低和评判我们。这个声音有很多名字:内心批评者、法官、破坏者、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inner-critic-worksheets/)
分类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伤与丧失 (19)
- 幸福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1)
- 积极CBT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工作场所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力量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各种疗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