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起心:平静与优雅的圣杯?
什么是平静?
29 十月 2023
平静:心灵的宁静港湾?
8 六月 2023 由 安娜·卡塔琳娜·施弗纳,博士
科学审阅者 迈娅克·诺伊斯,博士
我们如何在生活中的风暴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港湾?
我们如何培养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镇定的能力?
答案在于平静的实践。
平静是一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状态。即使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可能投掷给我们的许多曲折,也能以优雅和宁静的态度应对。
平静不仅是各种精神和哲学传统中古老的价值观,而且也是现代心理学家日益感兴趣的话题。让我们探讨一下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它。
在继续之前,您可能喜欢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正念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的综合练习将帮助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内心平静,并为您提供增强客户、学生或员工正念的工具。
本文包含
- 什么是平静?
- 平静的重要性
- 冥想与平静
- 如何培养平静
- 现实生活中的三个例子
- 值得观看的视频
-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有用资源](#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有用资源)
- 总结信息
- 常见问题
- 参考文献
什么是平静?
“平静”一词来源于两个拉丁词的结合:aequus,意思是“平坦、水平”,animus,意思是“心灵”或“精神”。平静的特点是能够在面对具有挑战性或令人不安的情况时保持冷静、沉着、开放和非反应性。
幸运的是,平静不仅仅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心理特质,也是一种我们可以积极培养的心态。我们可以寻求增强内在的平静感,减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性,以及对特定结果的不依附。这绝对值得我们努力,因为当我们处于平静状态时,可以更清晰和明智地应对生活的起伏。
平静在崇尚彻底接受、无依附和无反应性的古代智慧传统中尤为重要。它在佛教和斯多葛主义中尤其重要。
例如,斯多葛派哲学家马库斯·奥勒留(2003年,第95页)写道:
如果你因任何外部事物而感到痛苦,痛苦并非来自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你对其的看法;而这你可以随时撤销。
爱比克泰德(2014年,第62页)写道:
人不会被事件影响,而是受到对事件的看法影响。
这些引述简洁地捕捉到了平静来自于精心培养的心态和内心的平静态度,使我们更能抵抗外部事件的影响。
最近,越来越多的西方心理学家开始对这个概念产生兴趣,并已证明平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可测量的积极影响。
霍尔泽曼(2017年),例如,创建了一个量表来测量特质平静——我们在面对外部刺激时保持开放、接纳、平衡、无评判和非反应的程度。
但平静也被理解为一种心态,甚至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平静的这种技能与复原力、情绪调节、情绪反应性、正念、认知灵活性和视角转换等概念密切相关。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的平静仍然与古代斯多葛的理想密切相关。
格罗斯和约翰(2003年)已经表明,情绪调节能力更强的人表现出更高的平静度。相反,通过发展有效理解和管理我们情绪的能力,我们可以培养平静,并体验到增强的心理健康。
正念——即当下意识的实践——与平静密切相关。加德纳等人(2010年)建议,参与正念干预可以增加平静并减少情绪反应性。
练习正念有助于我们观察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而不陷入其叙述中,从而以分离或解离的方式促进平静。
认知灵活性——适应我们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也在培养平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邦诺和伯顿(2013年)的研究表明,具有更高水平认知灵活性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性情况时更有可能保持情绪平衡。发展认知灵活性使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适应性的方式处理困难。
平静的重要性
各种研究人员现在已证明,古人所知的一切:平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霍尔泽尔等人(2011年)的研究表明,正念练习会导致大脑灰质密度增加。该研究考察了与正念实践相关的脑结构变化,包括与情绪调节和平静有关的区域。
德布罗兹等人(2015年)研究了冥想训练对杏仁核对情绪刺激反应的影响,表明正念实践可以增强平静度并减少情绪反应性。值得更仔细地研究正念冥想与平静之间的联系。
冥想与平静
我们可以将正念理解为“对当下感知的近距离、清醒的关注”(夸格利亚等人,2015年,第4页)和“一种注意当下而不带判断或干扰的质量”(戈尔茨坦,2002年,第89页)。
正念还与注意当下的心理技能相关联,包括注意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身心和环境)并保持无判断和无反应(切厄等人,2023年)。
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表明,平静是正念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那些冥想者的高度期望效果(埃伯特等人,2019年)。切厄等人(2023年,第148页)理解平静为“一种接受和无反应的心理状态,在正念干预中获得了更多认可。”
东方观点——佛教
正念当然是一种古老的佛教技术,对平静的评价在佛教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根据佛教的观点,我们通常通过渴望、依附或厌恶的视角看待我们的经历,这都会增加痛苦。
佛教徒认为平静是所有这些的解药——“一种对快乐和痛苦的平衡反应,保护人们免受情绪的激动”(博迪,2005年,第154页)。
在佛教中,平静指的是保持内心平静和稳定的状态。它是四无量心之一,被认为是心灵的崇高或神圣住所。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平静都涉及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平静的概念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个人福祉、道德行为和精神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佛教思想中,平静还涉及平等地对待所有众生,不加歧视。
通过培养平静,我们可以超越个人偏见、偏见和判断,形成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和谐的生活观。
平静也深深连接到佛教对无常的理解。它认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变化和流动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状态。通过接受无常并不对它的不可避免性感到依附或抗拒,我们可以发展出一种平衡的视角,避免过度喜悦或绝望。
佛教徒还认识到,平静在培养健康和充满同情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保持平静,我们可以不受个人偏好、偏见或期望的影响去对待他人。它促进了接受、耐心和理解的态度,创造了一种有利于有效沟通、冲突解决和同理心的环境。
最后,平静被视为佛教中通往觉醒和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重要因素。它被认为是一种通过正念、智慧和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而产生的高级心态。平静让修行者能够摆脱虚幻的自我感,体验到深刻的相互关联和安宁。
西方观点——斯多葛主义和佛教
西方心理学对平静的定义深受斯多葛主义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例如,德布罗兹等人(2015年,第357页)将平静定义为“一种对所有经验或对象的均匀心态,无论它们的情感价值(愉快、不愉快或中立)或来源”。
平静也与静止、平和、非自我参照的经验处理有关,被认为是习得反应性的解药(切厄等人,2023年)。
霍尔兹曼(2017年)创建了一个20项的现象学冥想平静体验量表来测量特质平静,其定义为对思想、情感和经验持开放态度并在自身中心保持稳定。
朱诺等人(2020年)发现,正念练习产生的平静与改善的情绪反应性和减少的压力有关。最后,曼恩和沃克(2023年,第371页)发现,“总体而言,实证证据表明平静是一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技能,并且可能在压力时期提供保护作用。”
如何培养平静
现在我们了解了平静的精神和心理基础,让我们探索一些实际策略来培养这种宝贵的思维方式。
1. 正念冥想
定期进行正念冥想练习,以培养对当下的关注、接纳和无反应性。
每天安排一段专门的时间静静地坐着,观察你的呼吸和身体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可以训练大脑在经历波动时保持平静。
2. 情绪调节技巧
学习并实践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和正念日记。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调节强烈的情绪,防止冲动反应,并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培养平静。
3. 认知重构
通过挑战僵化的思维模式并拥抱替代视角来发展认知灵活性。
参与鼓励创造性解决问题、探索不同观点并培养成长心态的活动。认知重构的灵活思考将支持平静的发展。
4. 实践认知解离
接纳承诺疗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工具来练习从我们的情绪和认知中解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观察而不是陷入思维之中。
三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莎拉走进面试室,她的心跳加速。她为此份工作机会做了充分准备,并迫切希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随着问题的开始,莎拉注意到她的思绪充满了自我怀疑和焦虑。然而,她深吸了一口气,有意识地激活了更加平静的心态。
莎拉的平静练习帮助她保持镇定,她能够从容不迫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尽管面临压力,她平静的心态让她能够保持专注和当下的状态。因此,她自信地展示了她的资格,给面试官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大卫和艾米丽在一起多年,但最近他们的关系遇到了困难。争吵变得频繁,情绪高涨。一天晚上,在一场激烈的争吵中,大卫决定练习平静。他没有冲动地做出反应或陷入愤怒,而是暂停了一下,退后一步。他有意识地迫使自己采用更加平衡的视角,考虑他和艾米丽的观点。
通过保持平静,大卫以更清晰和同情的态度接近这一情况。他的冷静态度消除了紧张,使对话变得更加富有成效和充满理解。通过练习平静,大卫将一个潜在破坏性的时刻转变为在他们关系中成长的机会。
玛丽发现自己在一场高水平的网球比赛中。观众的欢呼声和对手的强度增加了她感受到的压力。然而,玛丽通过正念练习磨练了自己的平静。每一分,她专注于呼吸,接地自己在当下。
与其被情况压垮,玛丽保持冷静和专注,专注于她的比赛。她的平静使她能够做出有计划的决策,以优雅的方式应对意外挑战,并保持稳定的表演。最终,玛丽的平静成为一项显著的优势,帮助她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并实现她的运动目标。
这些轶事突显了培养平静如何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带来诸多优势,如工作面试、人际关系和竞争性情境。通过保持冷静、镇定和非反应性,我们可以学会以更清晰、更有韧性的方式应对我们的挑战,并增加积极结果的可能性。
值得观看的视频
每日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的简单秘诀让你更快乐 - 日常斯多葛主义
瑞安·霍利迪,作为《障碍即是道路》和《自大是敌人》的作者,提供了斯多葛思想的伟大介绍。
霍利迪详细解释了控制圈的原则,以及其他斯多葛派用于培养平静的重要策略。
生命改变的力量——平静 - 完整集成
如果你对正念冥想感兴趣,你会发现这个教学视频非常有用。它解释了一些基本的正念冥想原则,包括引导冥想,并明确专注于平静。
平静:无分别的智慧
佛教导师一行禅师在这次关于佛教的简短演讲中提供了平静的深刻精神意义。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有用资源
我们有一系列优秀的资源,可以让你更好地体验平静和正念。
推荐文章
你是否好奇如何最好地练习正念?这篇文章关于如何练习正念也充满了有用的技巧,以培养你的平静。
你可能还会喜欢这篇文章,其中包含了三个强大的视觉化冥想脚本,并包含一个专注于平静的脚本。
工具包工具
此外,以下免费的工作表可以帮助你的客户发展他们的平静。
这些工具集中在彻底接受的原则上。它们帮助发展对无法改变事物的接受,并以平静和优雅的态度面对这样的情况。
工具包工具
你还可以使用我们的一些额外工具来帮助你和你的客户培养平静。你可以在我们的Positive Psychology Toolkit©中访问它们,这需要每年订阅。以下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山脉冥想
山脉冥想练习是一个强大的经典练习,将帮助你培养平静。在这个冥想练习中,你被邀请想象自己是一座山,这将允许你超越自己的身体,扩展时间和空间的视野。
山脉冥想使你能够将你的内部经验和生活挑战视为短暂的、非个人的事件,类似于不断变化的天气模式。
5-4-3-2-1 减压技术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觉察练习,将帮助你在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平静。它邀请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通过关注你的五感。
这个练习的前提简单而有力。在压力情况下,寻找你能看到的五件东西,听到的四件东西,触摸到的三件东西,闻到的两件东西,尝到的一件东西。
你的感官将充当锚点,将你固定在当下。你的注意力将集中在周围环境上,而不是集中在加剧你的压力反应的内部想法和感受上。
17 种正念练习
如果你想找到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享受正念的好处,查看我们收集的 17 个经过验证的正念工具。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减轻压力,并在他们的心理、身体和情感健康方面创造积极的变化。
总结信息
以不可动摇的冷静和优雅迎接生活抛给我们的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古老的梦想。
难道不是很好,知道没有什么命运会真正动摇或阻碍我们吗?
在我们不确定的时代,对内心平衡和韧性的渴望变得更加旺盛。似乎我们在外部世界感到越失控,就越渴望控制我们对外部情况的内在反应。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借鉴强大古老的佛教和斯多葛派技术来培养我们的平静。
加上现代心理学的见解,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以更大的沉着应对。平静赋予我们培养一种情绪稳定性,使我们能够以清晰、沉着和韧性回应经历。
它使我们不会被欲望、厌恶或依附等强烈情绪所左右,而是以平衡和非反应性的心态观察它们。
希望你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正念练习。
常见问题
平静的另一个词是什么?
我们也可以把平静称为冷静、镇定、平和、宁静、宁静、韧性、沉着或内心平衡。
什么样的人才是平静的?
一个平静的人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仍能保持冷静。他们不容易被外部压力源所动摇。他们不会惊慌失措或愤怒地反应,而是以沉着和优雅的态度评估情况。他们是认知灵活的,并且不依附于特定的结果,必要时可以改变他们的视角。
我应该如何在句子中使用平静这个词?
平静是一个名词。所以:“平静是一种许多人向往的美好品质。”
平静是一种技能吗?
存在特质平静(即我们天生的平静程度),但幸运的是,平静也是一种我们可以练习和培养的心态。把它想象成一种可以锻炼的肌肉。
平静有没有象征符号?
Upekṣā(梵文:उपेक्षा;巴利文:Upekkhā)是佛教中的平静概念。它是梵天领域(梵天居所)之一。没有明确的共识。
参考文献
- Bodhi, B. (2005). In the Buddha’s Words: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智慧出版社。
- Bonanno, G. A., & Burton, C. L. (2013). 调节灵活性:个体差异视角下的应对和情绪调节。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591–612。
- Cheever, J., Cayoun, B. A., Elphinstone, B., & Shires, A. G. (2023). 确认和验证 16 项平静量表 (ES-16)。Mindfulness, 14, 148–158。
- Desbordes, G., Gard, T., Hoge, E. A., Hölzel, B. K., Kerr, C., Lazar, S. W., Olendzki, A., & Vago, D. R. (2015). 超越正念:界定正念冥想的关键效果。Mindfulness, 6, 356–372。
- Eberth, J., Sedlmeier, P., & Schafer, T. (2019). PROMISE:洞察力和平衡作为正念冥想的关键效果的模型。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 Epictetus. (2014). Enchiridion, 第 5 章。E. Hadot 编辑并翻译,《马库斯·奥勒留心中的城堡》(第 62 页)。哈佛大学出版社。
- 加德纳,E. L.,弗雷德里克森,B.,克林,A. M.,约翰逊,D. P.,梅耶,P. S.,和佩恩,D. L. (2010). 向上的螺旋:正念冥想和情感调节过程的效用及其对情感失调和精神病理学缺陷的影响。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849–864。
- 戈尔茨坦,J. (2002). One Dharma: The Emerging Western Buddhism. 骑士出版社。
- 格罗斯,J. J.,& 约翰,O. P. (2003). 个体差异在两种情绪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对情感、关系和幸福感的影响。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348–362。
- Hölzel, B. K., Carmody, J., Vangel, M., Congleton, C., Yerramsetti, S. M., Gard, T., & Lazar, S. W. (2011). 正念练习导致大脑灰质密度增加。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91(1),36–43。
- Hosemans, D. J. F. (2017). Equanimity and the Attenu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博士学位论文,蒙纳士大学)。
- Juneau, C., Shankland, R., & Dambrun, M. (2020). 特质和状态平静:正念冥想的效果。Mindfulness, 11, 1802–1812。
- 曼,L. M.,& 沃克,B. R. (2022). 在 COVID-19 期间,平静在缓解心理困扰和社会孤立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96, 370–379。
- 马库斯·奥勒留。 (2003). 沉思录。G. Hays 翻译,现代图书馆。
- Quaglia, J. T., Brown, K. W., Lindsay, E. K., Creswell, J. D., & Goodman, R. J. (2015). 从概念化到操作化正念。K. W. Brown, D. J. Creswell, & R. M. Ryan (编),正念手册:理论、研究和实践(第 151–170 页)。吉福德出版社。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正念
非睡眠深度休息 (NSDR):探索睡眠之外的世界
29 一月 2024
1
16 八月 2024
在我们追求生产力和成功的不懈追求中,我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休息是对辛勤工作的奖励。但是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non-sleep-deep-rest-nsdr/)
[
正念
35 个 DBT 干预措施和资源,让你的治疗课程更成功
1 八月 2023
1
2 八月 2024
辩证行为疗法 (DBT) 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治疗课程;它就像一个装满色彩斑斓工具的工具箱,用于驯服最狂野的情绪,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dbt-interventions/)
[
正念
如何策划一次正念研讨会:确保成功的最佳想法
24 六月 2022
1
28 七月 2024
自从乔恩·卡巴金 (Jon Kabat-Zinn) (1990) 首次发表了关于正念减压 (MBSR) 的开创性研究《全灾变活法》以来,接受正念技能培训已成为一种流行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indfulness-workshop/)
分类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共情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悼与丧失 (19)
- 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认知行为疗法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职场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疗法类型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