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幸福经济学: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幸福经济学你有没有幻想过中彩票?

买一张彩票只需要一点点钱,承担一点风险,但有可能获得巨额回报。

但这会让你更幸福吗?这会给你带来_持久的幸福感_吗?

毫无疑问,你会有一个短暂的幸福感高峰,但你的所有烦恼最终都会消失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我们将探索幸福经济学,并讨论金钱能否买到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宏观角度探讨这一主题,然后研究理论和实质性的研究成果。我们甚至还会看看以前的彩票得主的情况。

对于有兴趣的读者,我们会列出一些有趣的相关书籍和播客以供进一步阅读,并分享一些我们自己的幸福资源。

叮当:让我们开始吧!

在继续之前,我们想让你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练习工具。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你或你的客户识别真实的幸福来源和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本文包含

什么是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是一个经济学领域,它认识到幸福感和幸福感是重要的结果衡量标准,与通常使用的就业、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指标同等重要。

经济学强调特定经济/财务特征如何影响我们的幸福感(Easterlin,2004年)。

例如,就业是否会导致更好的健康和更长的寿命,以及其他指标?较富裕国家的人们是否拥有更好的教育和更长的寿命?

在最近几十年里,经济学领域发生了转变,研究人员意识到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作为有价值且可取的结果的重要性,并且它与其他重要结果显著相关,如健康(Steptoe,2019年)和生产力(DiMaria et al.,2020年)。

广义而言,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通常使用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定义(Diener et al.,2003年)。我们经常使用自我报告量表来测量它,而不是更容易产生误解和错误的客观量表。

将幸福纳入经济学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途径,以探索幸福和金钱之间的关系。

Andrew Clark(2018年)通过以下示例说明了“幸福经济学”一词的多样性:

  1. 幸福可以是预测变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2. 幸福可能是期望的结果,因此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非常重要。

然而,需要更好地理解幸福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即使“快乐”是期望的结果,人们仍然会做出让自己不快乐的决定。例如,为什么我们选择工作更多的时间,尽管工作并不能让我们更快乐?为什么我们即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也会感到不快乐?

幸福影响决策的一个例子

有时,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最大化货币或金融收益,而是重视其他更具主观性的影响。

这里有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有两个工作——一个收入高但不会带来任何乐趣,另一个收入低但会带来很多乐趣——有些人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幸福感而不是财务收益。

如果用一种只考虑实际结果的效用框架来评估这种情况,这种决定似乎不合逻辑。然而,这个情景表明,心理结果,如幸福感的体验,与其它社会经济结果一样重要。

经济学家认识到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有时也是期望的结果,能够激励我们的决策。

在最近几十年里,经济学转向将幸福作为一般福祉的重要且可衡量的部分(Graham,2005年)。

其结果是,典型的经济问题现在也考察了就业、财务和其他经济指标对个体和国家幸福感的主观评价和体验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总结如下(Bruni,2007年):

幸福是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如此重要的结果,以至于它必须被纳入政策制定。主观幸福感的衡量与传统经济指标同样重要。

许多因素可以促进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金钱的作用。幸福,或主观幸福感,与金钱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正向的:更多的钱意味着更大的幸福。

然而,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具有悖论性: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保证幸福(Graham,2005年;Killingsworth等,2023年)。

根据Killingsworth的说法(引自Berger,2023年,第16段),“金钱只是影响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金钱不是幸福的秘密,但它可能确实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事实上,幸福不仅受到我们拥有的金钱多少的影响,还受到与他人的比较、我们如何花钱以及即使金额增加,我们最终也会习惯它的事实(Sheldon & Lyubomirsky,2012年)。

这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相矛盾。我们大多数人选择更长时间地工作或做多份工作,以便赚更多的钱。然而,如果我们赚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更幸福,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我们认为更多的钱会让我们更幸福?

幸福影响决策的一个例子

有时,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最大化经济收益,而是重视其他更具主观性的结果。

这里有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有两个工作——一个薪水很高但不会带来任何乐趣,另一个薪水较低但会带来很多乐趣——有些人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幸福感而不是财务收益。

如果用一种只考虑实际结果的效用框架来评估这种情况,这种决定似乎不合逻辑。然而,这个情景表明,心理结果,如幸福感的体验,与其它社会经济结果一样重要。

经济学家认识到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有时也是期望的结果,能够激励我们的决策。

在最近几十年里,经济学转向将幸福作为一般福祉的重要且可衡量的部分(Graham,2005年)。

其结果是,典型的经济问题现在也考察了就业、财务和其他经济指标对个体和国家幸福感的主观评价和体验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总结如下(Bruni,2007年):

幸福是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如此重要的结果,以至于它必须被纳入政策制定。主观幸福感的衡量与传统经济指标同样重要。

许多因素可以促进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金钱的作用。幸福,或主观幸福感,与金钱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正向的:更多的钱意味着更大的幸福。

然而,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具有悖论性: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保证幸福(Graham,2005年;Killingsworth等,2023年)。

根据Killingsworth的说法(引自Berger,2023年,第16段),“金钱只是影响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金钱不是幸福的秘密,但它可能确实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事实上,幸福不仅受到我们拥有的金钱多少的影响,还受到与他人的比较、我们如何花钱以及即使金额增加,我们最终也会习惯它的事实(Sheldon & Lyubomirsky,2012年)。

这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相矛盾。我们大多数人选择更长时间地工作或做多份工作,以便赚更多的钱。然而,如果我们赚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更幸福,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我们认为更多的钱会让我们更幸福?

幸福影响决策的一个例子

有时,我们可能会选择不最大化经济收益,而是重视其他更具主观性的结果。

这里有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你有两个工作——一个薪水很高但不会带来任何乐趣,另一个薪水较低但会带来很多乐趣——有些人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幸福感而不是财务收益。

如果用一种只考虑实际结果的效用框架来评估这种情况,这种决定似乎不合逻辑。然而,这个情景表明,心理结果,如幸福感的体验,与其它社会经济结果一样重要。

经济学家认识到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有时也是期望的结果,能够激励我们的决策。

在最近几十年里,经济学转向将幸福作为一般福祉的重要且可衡量的部分(Graham,2005年)。

其结果是,典型的经济问题现在也考察了就业、财务和其他经济指标对个体和国家幸福感的主观评价和体验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理论

幸福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总结如下(Bruni,2007年):

幸福是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如此重要的结果,以至于它必须被纳入政策制定。主观幸福感的衡量与传统经济指标同样重要。

许多因素可以促进幸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金钱的作用。幸福,或主观幸福感,与金钱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正向的:更多的钱意味着更大的幸福。

然而,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具有悖论性: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保证幸福(Graham,2005年;Killingsworth等,2023年)。

根据Killingsworth的说法(引自Berger,2023年,第16段),“金钱只是影响幸福的众多因素之一。……金钱不是幸福的秘密,但它可能确实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事实上,幸福不仅受到我们拥有的金钱多少的影响,还受到与他人的比较、我们如何花钱以及即使金额增加,我们最终也会习惯它的事实(Sheldon & Lyubomirsky,2012年)。

这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相矛盾。我们大多数人选择更长时间地工作或做多份工作,以便赚更多的钱。然而,如果我们赚更多的钱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更幸福,那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我们认为更多的钱会让我们更幸福?

历史背景

经济学与幸福的关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Brickman和Campbell(1971年,引用自Brickman等,1978年)首先提出,成功的典型结果,如财富或收入,并不影响个人的幸福感。

Easterlin(1974年)扩展了这些结果并表明,虽然一个国家内较富有的人比穷人更幸福,但在一个国家整体财富增加的情况下,平均幸福感水平保持不变。

幸福感与收入之间的非一致性关系及其对关键收入门槛的敏感性使这一话题变得如此有趣。

有证据表明,较富裕的国家比较贫穷的国家更幸福,但只有在比较富裕与贫困时才成立(Easterlin,1974年;Graham,2005年)。

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公民报告的幸福感更高,但这种关系在比较贫穷与富裕时最强。超过某个收入门槛后,幸福感不再增加(Diener等,1993年)。

有趣的是,人们倾向于同意他们认为自己需要多少钱才能使自己幸福;但在达到某个价值后,幸福感的增长就很少了(Haesevoets等,2022年)。

测量挑战

准确可靠地测量幸福感是一项挑战。研究人员对幸福的定义存在分歧。

在经济学中,直接询问参与者他们有多幸福并不是测量幸福感的标准做法;相反,幸福感是通过以下方式推断出来的:

  • 主观幸福感(Clark,2018年;Easterlin,2004年)
  • 结合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Bruni,2007年)

此外,幸福可以指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比如一顿美味餐食后的幸福感,也可以指一种持久的状态,类似于满足感(Nettle,2005年)。

研究人员可能会使用不同的幸福定义和测量方法,从而导致相互矛盾的结果。例如,幸福可能会与主观幸福感同义,并可以指几个方面,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经济满意度(Diener & Oishi,2000年)。

鉴于金钱与幸福之间复杂的关系,有很多潜在原因使得较富裕的国家并不一定比较贫穷的国家更幸福,或者即使增加较贫穷国家的财富也不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幸福感。那么,还有什么可以做的来提高幸福感?

金钱能买到幸福吗?5项研究发现

收入/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研究,看看在哪里以及如何金钱改善了幸福感,但我们也将考虑收入的积极效果的局限性。

钱买的是机会;工作提升幸福感

压倒性的证据表明,财富与幸福感的衡量标准之间存在相关性。

较富有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教育和就业,这反过来又带来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Helliwell等,2012年)。需要一定的财富来满足基本需求,而满足这些需求可以提高幸福感(Veenhoven & Ehrhardt,1995年)。

通过提高生活质量来提高幸福感的效果在贫困家庭中最高,但这可以用起点来解释。获得基本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进而改善了幸福感的衡量标准。

大多数人通过就业积累财富;然而,不仅仅是财富提升了幸福感;就业本身也与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联(Helliwell等,2021年)。

封锁期间的幸福感

《世界幸福报告》(Helliwell等,2021年)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间,失业率上升,并伴随着明显的幸福感和乐观度下降。

疫情也改变了我们对我们生活的某些方面的评估;例如,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减弱了。毕竟,如果不能花这笔钱,它还有什么用?相反,与伴侣在一起的幸福感增加了(Helliwell等,2021年)。

更富有的州微笑更多,但这真实吗?

[2020年世界幸福报告 - 排名前20位国家的2017-2019年幸福感排名

2020年世界幸福报告 - 排名前20位国家的2017-2019年幸福感排名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attachment_id=161442)

如果我们拍摄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幸福感的快照,我们会发现较富裕的国家往往比较贫穷的国家拥有更快乐的人口。

例如,根据2021年世界幸福报告,最幸福的五个国家——同时也是富裕国家——分别是芬兰、冰岛、丹麦、瑞士和荷兰(Helliwell等,2021年)。

相比之下,最不幸福的国家往往是新兴市场或较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家,如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和印度(Graham,2005年;Helliwell等,2021年)。

乍一看,这是合理的:较贫穷的国家可能有其他与之相关的因素,如较高的失业率、更多的犯罪和政治稳定性较差。因此,根据这种横截面数据,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幸福感水平似乎是相关的。然而,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幸福与GDP的关系为零(Easterlin,2004年)。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人口的整体幸福感并不会随着国家变得更富有而增加。即使全球各国的财富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增加,整体幸福感也没有相应地增加或保持不变(Kahneman等,2006年)。这被称为幸福-收入悖论。

Easterlin(2004年)提出了四种解释这一发现的原因:

  1. 社会和个人财富增长主要集中在极富有的人身上。
  2. 我们的幸福感受到与他人比较的影响,而随着国家整体财富的增加,这种相对比较并没有改变。
  3. 幸福感不仅仅局限于财富和经济地位,还受到其他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如犯罪、教育和政府的信任。
  4. 长期的满意度和满足感不同于短期的幸福感。

Kahneman等人(2006年)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即研究人员通常使用的方法。具体来说,他们认为问题的顺序和措辞会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通过问题,参与者对幸福感的关注被放大——就像相机的镜头——他们必须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幸福感。

Kahneman等人(2006年)还指出,工作晋升,如加薪或升职,通常伴随着工资的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增加。因此,高薪工作往往导致可用于与家人相处或从事爱好活动的休闲时间减少,从而导致更多不幸福感。

免费个性化资源:参加测验

不是所有闪耀的东西都是金子

广泛的实证研究表明,突然的财务意外是否与幸福感的提升有关(例如,Sherman等,2020年)。研究结果是混合的。有时候,拥有更多的钱确实与生活满意度和身心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关。

然而,这种幸福感的提升并不保证,也不会持久。有时,人们甚至希望自己从未发生过(Brickman等,1978年;Sherman等,2020年)。

考虑一下彩票获奖者。这些人赢得了一笔巨大的金额——通常比工资增长还要大——足以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尽管如此,研究一致表明,尽管彩票获奖者报告了短期内更高的幸福感,但他们并没有体验到长期的更高幸福感(Sherman等,2020年)。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原因:

  • 当前的日常活动和体验在与赢得彩票这样独特而不同寻常的经历相比时会变得不那么令人愉快。
  • 人们会对新的生活方式产生习惯。
  • 突然增加的财富可能会扰乱朋友和家人之间的社交关系。
  • 工作和爱好通常给我们带来小块的快乐,持续一段时间(Csikszentmihalyi等,2005年)。这些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失去它们的意义,导致更多不幸福感(Sherman等,2020年;Brickman等,1978年)。

Sherman等人(2020年)进一步指出,那些在赢得彩票后决定辞职但没有用有意义的爱好或兴趣填补新空闲时间的彩票获奖者也更有可能变得不幸福。

被动活动不会提供与工作或爱好相同的幸福感。相反,如果彩票获奖者继续参与给予他们意义和需要积极参与的活动,则可以避免进一步的不幸福感。

幸福感:是温度还是气候?

像大多数心理学研究一样,挑战在于明确界定调查的主题——这是一个在两个非常不同的领域都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Nettle(2005年)将幸福描述为一个三层次的概念,从短暂但强烈的感受延伸到更抽象和深刻的层次。

第一层指的是短暂但强烈的快乐感觉,比如打开生日礼物时的感觉。

第二层描述了对感受的判断,比如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第三层更为复杂,指的是生活满意度。

在研究中,不同的定义被用来:参与者被问及即时的快乐感受、总体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时刻和心理健康。这些概念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因此影响了结果。

6本(或播客)关于该主题的有趣读物

大多数关于幸福经济学的书籍都是教科书。虽然无疑非常有趣,但它们并不是我们喜欢推荐的轻松阅读书籍。

相反,下面你会发现一系列由经济学家撰写的书籍,探讨了幸福。这些应该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主题,即幸福是什么以及什么影响了它,如果你的读者想要以后拿起更深入的教科书的话。

如果你有关于幸福的书籍推荐,请在评论部分告诉我们。

1. 《幸福:一门新科学的教训》——理查德·拉亚德

[幸福

幸福

](https://www.amazon.com/dp/0143037013/)

伦敦领先经济学家理查德·拉亚德在他的书中探讨了金钱是否能影响幸福。

拉亚德在他的书中做得很好,介绍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主题,并适当地为读者进行了介绍。

这本书面向不同学术和职业背景的读者,因此无需任何经验即可享受。

亚马逊找到这本书。


2. 《设计幸福:改变你所做的,而不是你所想的》——保罗·道兰

[设计幸福

设计幸福

](https://www.amazon.com/dp/159463243X/)

这本书更具实用色彩。作者解释了如何利用现有的研究和理论来做出小改变,以增加幸福感。

保罗·道兰的主要观点是,实际的事情会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行为而不是思维方式。

这本书是一本快速阅读(机场级别的!),丹尼尔·卡尼曼写了前言。

亚马逊找到这本书。


3. 《金钱心理学:财富、贪婪和幸福的永恒课程》——摩根·豪斯尔

[金钱心理学

金钱心理学

](https://www.amazon.com/dp/0857197681/)

这本书不一定是关于幸福经济学的,但与整体主题足够接近,值得提及。

因为大多数人关心的是赚钱,这本书帮助读者了解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及如何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

如果你对金钱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感兴趣,这本书是一个有价值的补充。

亚马逊找到这本书。


4. 《幸福:背后的科学》——丹尼尔·奈特尔

[幸福

幸福

](https://www.amazon.com/dp/0192805592/)

如果你对幸福的整体情况感兴趣,那么我们推荐丹尼尔·奈特尔教授的《幸福:背后的科学》。奈特尔是纽卡斯尔大学的行为科学教授。

在这本书中,他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幸福,从幸福的定义及其挑战入手。

他展示的研究来自多个领域,包括社会科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和经济学。

由于这本书体积较小,很适合周末度假或在飞机上看。

亚马逊找到这本书。


5 & 6. 更喜欢听而不是读?

我们最喜欢的播客之一是Intelligence2,在那里,来自某一领域的顶尖专家聚集在一起,就某一主题进行辩论。

[金钱买不到幸福

金钱买不到幸福

](https://www.podchaser.com/podcasts/intelligence-squared-71462/episodes/money-cant-buy-happiness-2472787)有一集专门辩论金钱是否能买到幸福。辩论者不限于幸福的主题——它是什么,如何衡量——还将范围扩展到其他实际话题,如政策制定以及如何调整政策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幸福感

[幸福实验室

幸福实验室

](https://www.pushkin.fm/podcasts/the-happiness-lab-with-dr-laurie-santos)另一个关于幸福经济学主题的有趣视角是利他主义如何增加幸福感,特别是通过捐赠金钱给他人

该节目主持人Dr. Laurie Santos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不囤积自己的金钱,而是将其捐赠给别人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如果你对这一集或幸福实验室播客系列中的其他集感兴趣,可以去他们的页面查看。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资源

在PositivePsychology.com网站上,有许多资源可供读者在专业和个人发展过程中使用。

在这个部分,你会发现一些可以帮助你实现目的的资源。由于这个主题的核心是幸福是否可以通过财富来提高,因此有几个资源着眼于幸福的整体情况。

价值生活大师班

虽然知识就是力量,但知道金钱并不能保证幸福并不意味着客户会突然感到充实和满意。

为此,我们推荐价值生活大师班,供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的客户找到生命的意义。与其追赶琼斯家族或追逐高薪工作,专业人士可以帮助他们的客户与他们的内心意义(即他们的“为什么”)建立联系,以此找到意义并获得幸福。

三个免费练习

如果你想先试一试再承诺,可以看看价值与生活意义练习包,其中包括三个免费练习。

推荐阅读

请阅读我们的文章《成功与幸福》了解更多信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术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这篇文章对于那些将幸福和成功混为一谈的读者尤其重要。这将引导读者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彼此。

对于有兴趣了解利他主义的读者,你会发现,与其囤积,不如通过志愿服务和捐赠来增加你的幸福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Jeremy Sutton博士从各个领域探讨了利他主义,并提供了优秀的资源以供进一步阅读和实际应用。

我们的最后一条建议是给那些对测量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感兴趣的读者。这篇文章列出了各种测试和应用程序,可以测量幸福以及幸福是如何定义和测量的历史。这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探索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人员或临床医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17个幸福练习

如果你正在寻找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发展策略以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个包含17个经过验证的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练习的产品会对你有所帮助。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追求真正的幸福,并致力于充满意义和目标的生活。

总结信息

正如你在我们的文章中看到的,压倒性的证据清楚地表明,金钱并不保证更持久的幸福感。

我们的幸福感是相对的,因为我们把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适应我们的财富时,我们失去了所有的幸福感提升。

金钱可以缓解财务和社会困难;因此,它可以极大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预期寿命和教育。

这些改善的效果会波及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对家庭和孩子的机会。然而,更好的机会并不保证幸福。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篇文章来阐明金钱与幸福之间关系的一些复杂性。

既然我们知道金钱并不能保证幸福,我们建议采取成本较低的方法来提高幸福感:

  • 和朋友在一起。
  • 培养兴趣和爱好。
  • 保持活跃,吃健康的食物。
  • 努力过有意义的生活。
  • 给予一些爱(去亲吻你的伴侣或抚摸你的狗的肚子)。

钻石可能是女孩最好的朋友,但金钱只是一个晴天的朋友,至多而已。

我们希望你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练习工具免费版

参考文献

  • Berger, M. W. (2023, March 28). Does money buy happiness? Here’s what the research says. Knowledge at Wharton. https://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does-money-buy-happiness-heres-what-the-research-says/
  • Brickman, P., Coates, D., & Janoff-Bulman, R. (1978). Lottery winners and accident victims: Is happiness rela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8), 917.
  • Bruni, L. (2007). Handbook on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Edward Elgar.
  • Clark, A. E. (2018). Four decades of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Where next?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64(2), 245–269.
  • Clark, A. E., Frijters, P., & Shields, M. A. (2008). Relative income, happiness, and utility: An explanation for the Easterlin paradox and other puzzl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6(1), 95–144.
  • Csikszentmihalyi, M., Abuhamdeh, S., & Nakamura, J. (2005). Flow. In A. J. Elliot & C. S. Dweck (Eds.), Handbook of competence and motivation (pp. 598–608). Guilford Publications.
  • Diener, E., Sandvik, E., Seidlitz, L., & Diener, M. (199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Relative or absolut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8, 195–223.
  • Diener, E., & Oishi, S. (2000). Money and happiness: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cross nation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185, 218.
  • Diener, E., Oishi, S., & Lucas, R. E. (2003). Personality,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s of lif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4, 403–425.
  • Di Maria, C. H., Peroni, C., & Sarracino, F. (2020). Happiness matters: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1(1), 139–160.
  • Easterlin, R. A. (1974).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P. A. David & M. W. Reder (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vitz (pp. 89–125). Academic Press.
  • Easterlin, R. A. (2004).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Daedalus, 133(2), 26–33.
  • Graham, C. (2005).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World Economics, 6(3), 41–55.
  • Haesevoets, T., Dierckx, K., & Van Hiel, A. (2022). Do people believe that you can have too much mon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othetical lottery wins and expected happines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7(6), 1229–1254.
  • Helliwell, J., Layard, R., & Sachs, J. (Eds.) (2012). World happiness report. The Earth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 Helliwell, J. F., Layard, R., Sachs, J. D., & Neve, J. E. D. (2021).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1.
  • 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Schwarz, N., & Stone, A. A. (2006). Would you be happier if you were richer? A focusing illusion. Science, 312(5782), 1908–1910.
  • Killingsworth, M. A., Kahneman, D., & Mellers, B. (2023). Income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 conflict resolved.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20(10), Article e2208661120.
  • Nettle, D. (2005). Happiness: The science behind your smi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heldon, K. M., & Lyubomirsky, S. (2012). The challenge of staying happier: Testing the hedonic adaptation prevention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5), 670–680.
  • Sherman, A., Shavit, T., & Barokas, G. (2020). A dynamic model on happiness and exogenous wealth shock: The case of lottery winner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1, 117–137.
  • Steptoe, A. (2019). Happiness and health.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40, 339–359.
  • Van Boven, L., & Gilovich, T. (2003).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1193–1202.
  • Veenhoven, R., & Ehrhardt, J. (1995). The cross-national pattern of happiness: Test of predictions implied in three theories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4, 33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