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low的猴子实验:3个发现关于依恋
3 Oct 2024
哈罗猴实验:关于依恋的3个发现
20 Jan 2021 作者 Alicia Nortje, Ph.D.
科学审校 Tiffany Sauber Millacci, Ph.D.
依恋理论指的是婴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内天生需要与主要照顾者进行接触的需求(Colman, 2001)。
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婴儿会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风格;然而,当这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婴儿可能会发展出一种依恋障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回顾哈罗的猴子实验来简要探讨依恋理论,并讨论这些发现如何与人类行为和依恋风格相关。我们还将回顾一些由哈罗实验引发的更广泛的研究。
在开始之前,我必须提醒您,哈罗的实验令人不安,可能会引起不适。如今,他的实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可能无法满足伦理委员会的要求。然而,尽管如此,他的研究结果确实提供了对婴儿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重要哺乳动物纽带的洞察。
在继续之前,我们觉得您可能会喜欢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免费版。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客户建立健康、充实的关系。
本文包含:
- 哈罗的实验:简要总结
- 三个引人入胜的发现及其影响
- 它与爱和依恋理论的联系
- 后续及相关的实验
- 对哈罗实验的批评
- 哈罗实验的伦理考量
- 相关PositivePsychology.com资源
- 一条回家的信息
- 参考文献
哈罗的实验:简要总结
哈里·哈罗是一位心理学家,在1930年被聘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师。他的专业领域包括婴儿与照顾者的关系、婴儿依赖性和婴儿需求以及社会剥夺和孤立。他以使用恒河猴进行研究而闻名。
母亲代用品:食物与安慰
在他的实验中,哈罗(1958)将幼猴与它们的母亲分开。然后,他为这些幼猴构建了两个“母亲”代用品:一个是金属制成的,但通过人工奶嘴提供奶;另一个覆盖着柔软的毛绒材料,但不提供食物。
第一个代用品提供了食物,但没有提供安慰;第二个代用品没有提供食物,但幼猴可以依偎在上面。
当两个代用品都放置在幼猴的笼子里时,哈罗发现这些代用品满足了幼猴的不同需求。金属代用品满足了幼猴的食物需求。然而,当哈罗发出噪音吓唬幼猴时,它们会跑到第二个,毛茸茸的代用品那里寻求安慰。
母亲代用品:探索的稳定基地
在随后的实验中,哈罗(1958)表明毛茸茸的代用品作为稳定的探索基地,幼猴可以从这里探索陌生环境或物体。在这些实验中,幼猴与毛茸茸的代用品一起被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如新的笼子。
这些幼猴会探索环境,并且如果受到惊吓,会回到代用品那里寻求安慰。相比之下,当幼猴被放在新环境中而没有代用品时,它们不会探索,而是躺在地板上,前后摇晃,吮吸拇指。
缺少母亲代用品
哈罗还研究了那些从未接触过毛茸茸的代用品或完全没有代用品的幼猴的发展情况。这些幼猴的结果非常消极。用供应牛奶的金属代用品喂养的幼猴的大便比用供应牛奶的毛茸茸代用品喂养的幼猴更软。
哈罗认为,这些幼猴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了消化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软便。
用没有代用品的幼猴显示出与上述相同的恐惧行为,当把它们放入陌生环境时,除了将代用品放入环境中外,它们的行为持续存在。它们也表现出较少的探索行为和好奇心,这比从更年轻的时候就与代用品互动的幼猴要少。
当这些幼猴大约一岁时,它们被介绍给代用品。它们表现出恐惧和暴力的行为。它们会不停地摇晃,尖叫,并试图逃离笼子。幸运的是,这些行为在几天后消失了。幼猴接近、探索并依附于代用品,但从未达到像从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与毛茸茸的代用品互动的幼猴那样的程度。
三个引人入胜的发现及其影响
哈罗实验的结果表明,主要照顾者的角色不仅限于满足婴儿的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是确保生物体生存的需求,例如食物或水的需求。哈罗认为,还有一种需求,即“接触舒适”,这是毛茸茸的代用品所满足的。
“接触舒适”需求不仅仅是满足爱和安慰的需要。从哈罗的实验来看,这些毛茸茸的代用品似乎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基地,使婴儿感到足够自信去探索陌生的环境和物体,以及应对可怕的声音。
哈罗的工作结论仅限于母亲代用品,因为这些代用品也提供牛奶——只有雌性哺乳动物才能完成的功能。因此,有人提出,人类婴儿有强烈的需要与母性照顾者形成依恋(Bowlby, 1951)。然而,后续研究表明,人类婴儿不仅会与:
- 女性照顾者形成依恋,
- 提供乳汁的照顾者形成依恋,
- 或仅与一位照顾者形成依恋(Schaffer & Emerson, 1964)。
人类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纽带不仅限于母亲,还可以扩展到任何与婴儿相处的人。Schaffer 和 Emerson(1964)研究了60名婴儿的情绪反应,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依恋和行为。
他们发现,在研究开始时,大多数婴儿(71%)已经与单个人形成了依恋,通常是母亲,超过三分之一的婴儿与多个人形成了依恋,有时多达五个人。
然而,当婴儿18个月大时,只有13%的婴儿与一个人形成了依恋,而大多数婴儿与两个人或更多人形成了依恋。其他与婴儿形成依恋的人包括:
- 父亲
- 祖父母
- 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
- 非家庭成员,包括邻居或其他孩子
下载3个积极关系工具包(PDF)
填写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
姓名*
-
电子邮件地址*
-
您的专业领域*
您的专业领域治疗师教练教育咨询师医疗保健其他
-
姓名
此字段用于验证,请勿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17').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17');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17').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17').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17').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17').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delay the scroll by 50 milliseconds to fix a bug in chrome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17').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17').val();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17,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17').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17').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17]);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17').text());}else{jQuery('#gform_17').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17"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17,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它与爱和依恋理论的联系
哈罗对恒河猴的实验揭示了照顾者与婴儿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不仅满足了婴儿的食物和口渴需求,而且根据是否用代用品或代用品是有毛茸茸的还是金属的,幼猴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当时普遍的观点是,儿童只需要满足其生理需求就能成长为健康的、调整良好的成年人(Bowlby, 1951, 1958)。然而,哈罗的工作表明,照顾者满足了婴儿的另一种需求:爱的需求。
很难知道这些婴儿猴子是否真的爱上了代理母亲,因为哈罗无法直接问它们或者用设备测量爱的感觉。
但是毫无疑问,代理母亲的存在与否深深地影响了婴儿猴子的行为,那些有代理母亲的猴子表现出了更为正常的行为。
此外,哈罗的工作还显示,即使代理母亲从未提供食物,婴儿猴子也会寻求安慰。
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婴儿会对照顾者产生依恋。这种依恋被体验为我们所知的“爱”。这种依恋似乎对各种原因都很重要,例如:
- 在害怕或处于陌生环境时感到安全
- 以爱和安慰的方式回应婴儿的需求和感受
直到1952年,依恋才被视为一种基本需求,当时鲍尔比认为这是一种婴儿天生就有的需求(Bowlby & 世界卫生组织, 1952)。
鲍尔比的工作构成了依恋理论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婴儿的心理发展。
后续及相关的实验
哈罗对恒河猴的实验通常与Ainsworth、Blehar、Waters和Wall(1978)以及Bowlby(1951, 1958)的发现一起讨论。
这些研究人员的贡献包括:
- 婴儿的情感需求对于健康发育和生存至关重要。
- 父母在满足婴儿生理需求之外,还有重要的作用,以确保生存。
母亲剥夺
约翰·鲍尔比(1958)认为,母亲剥夺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具有极其负面的影响。
他特别关注极端形式的父母剥夺,如无家可归、被遗弃或被机构化的孩子,这些孩子因此没有任何与父母的接触。
从他的研究中,鲍尔比认为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并不能确保健康的发展,而且母亲剥夺的影响是严重且难以逆转的。
具体而言,他认为照顾者对婴儿行为和感受的反应方式在婴儿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Bowlby, 1958)。
婴儿的依恋类型
照顾者对婴儿的反应被称为敏感响应(Ainsworth et al., 1978)。哈罗实验中的毛茸茸的代理母亲显然不是敏感的;然而,它们的存在、覆盖的材料以及形状允许恒河猴依附于它们,提供安慰,尽管这是一种基本的、非敏感的安慰。
哈罗和鲍尔比的研究成果导致了Mary Ainsworth在婴儿与母亲依恋和婴儿依恋理论方面开创性的研究。具体来说,她开发了一种替代方法来研究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依恋,称为“陌生情境程序”:
- 父母和孩子被安置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
- 在某些时候,一个(女性)陌生人进入房间,与父母聊天,并与孩子玩耍或交谈。
- 父亲离开房间,孩子和陌生人单独在一起。
- 父亲返回房间,陌生人离开。父亲与孩子交谈并玩耍。
- 父亲离开房间,孩子独自一人。
- 陌生人回来,试图与孩子交谈和玩耍。
- 父亲返回房间,陌生人离开。父亲与孩子交谈并玩耍。
根据孩子在分离和陌生人引入时的分离和行为,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类型被分类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或反抗型焦虑。
有关Mary Ainsworth、Harlow和Bowlby的更多信息,您可以阅读我们的什么是依恋理论?文章。
视频
Harlow's Studies on Dependency in Monkeys – Michael Baker
批评对哈罗实验的批评
后续研究质疑了哈罗原始的一些发现和理论(Rutter, 1979)。其中一些批评包括:
- 哈罗强调单一母亲形象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孩子们可以在不同照顾者之间发展重要关系,而不必是女性/母亲形象(Schaffer & Emerson, 1964)。
- 债务和依恋的区别。孩子可以在没有建立债务的情况下形成依恋。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跟随老师(即依恋行为的一个例子),但不一定与其他孩子建立任何深厚的关系。这表明这两种关系可能是不同的,或者是受不同过程驱动的。
- 还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及其依恋。其中一个因素是父母或孩子的气质(Sroufe, 1985)。例如,一个焦虑的父母或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暗示不安全依恋的行为。另一个因素是,表现出依恋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父母更好地响应孩子的需要。例如,孩子们在陌生环境中更有可能跟随父母。这种行为不一定自动意味着孩子的行为是由于父母过去如何回应他们;相反,这只是孩子们的行为方式。
哈罗最争议的主张之一是同伴可以成为母性形象的适当替代品。具体来说,他主张与同龄猴子一起长大的猴子表现出与与父母一起长大的猴子相同的行为。换句话说,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伴可以满足这些“父母”需求。
然而,后续研究表明,与同伴长大的恒河猴更加害羞,探索行为减少,并且在猴群等级中占据较低的位置(Suomi, 2008; Bastian, Sponberg, Suomi, & Higley, 2002)。
重要的是,哈罗的实验并不能证明不应将婴儿与其父母分离。在当今的正常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实现这种情况。频繁的婴儿与父母分离是正常的;然而,关键在于婴儿能够重新与父母建立联系。
如果成功重新建立联系,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纽带就会得到加强。
对人类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影响
哈罗关于恒河猴的研究展示了父母在我们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还有其他显著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
哈罗的工作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03)提出的论点增添了分量,即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我们日后的生活行为。
哈罗的工作还影响了对人类需求的研究。例如,马斯洛(1943)认为人类有一系列需求层次,必须得到满足才能体验生活满意度和幸福。
第一层包括生理需求,如饥饿和口渴,第二层需求包括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等。第三层描述了归属感的感觉,比如与他人建立情感纽带。马斯洛认为,只有当我们所有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才会达到。
伦理考虑
哈罗继续对恒河猴进行实验,包括研究部分到完全的社会剥夺的影响。今天,这些实验几乎不可能通过任何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将婴儿与其父母分离,尤其是为了研究这种分离的影响,被认为是非常残酷的。
Kobak(2012)概述了哈罗进行的实验,很明显,许多这些动物由于其生活环境而经历了严重的感情困扰。
在部分隔离实验中,哈罗将一组56只猴子与其它猴子隔离开来;尽管它们能听到和看到其他猴子,但被阻止相互接触或触摸。这些猴子表现出攻击性和严重的精神紊乱行为,如呆滞凝视、重复行为和自我伤害,如咀嚼和撕扯自己的皮肉。
此外,那些在隔离中长大的猴子并没有表现出正常的交配行为,也无法交配。
完全社会剥夺实验尤其残忍。在这些实验中,他们将猴子关在一个盒子里,独自一人,没有任何与其它猴子的感官接触。他们唯一接触到的是一个远程控制的人类实验者,但只能通过单向屏幕交流;没有其他生物的视觉输入。
哈罗将其描述为“绝望的坑”。在两年的隔离条件下,这些猴子表现出严重的异常行为,无法与其他猴子互动,而两年隔离的影响是无法逆转的。
哈罗将这一实验视为完全缺乏任何社交接触的第一几年儿童生活的类比。
哈罗实验的影响不仅限于一代猴子。在他的一个研究中,一群从小由代理母亲而不是自己母亲抚养的恒河猴生育了自己的后代。
哈罗观察到,这些被称为“无母猴子”的父母猴子是有功能失调的父母。它们要么忽视自己的后代,要么对它们极为粗暴。他们养育了两代猴子来测试父母剥夺的影响。
相关PositivePsychology.com资源
积极地说,您会在PositivePsychology.com找到许多工具来改善您客户的亲密关系。例如,创建连接仪式可以教伴侣培养有意义的日常仪式以提高沟通效果。
伴侣双方承诺参与每项仪式的行为。通过积极参与和反思这些行为,纽带会得到加强。
另一个适用于任何关系的有用工具是爱情蓝图。
您的客户可以开始了解对伴侣来说什么是爱,这可能更容易识别让他们感到不安或沮丧的事情。该练习的目标是识别他们可以为自己关系做更多或更少的事情,以加强它。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的科学方法来帮助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这个集合包含了17种经过验证的积极关系工具,供从业者使用。使用它们可以帮助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有滋养、更能丰富生活的亲密关系。
一条回家的信息
哈罗的猴子实验是残忍的,但在当时无法对人类婴儿进行同样的实验。
此外,哈罗的实验有助于将注意力转向照顾者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当哈罗发表他的研究时,医学界认为满足儿童的生理需求就足以确保健康的孩子。换句话说,如果孩子被喂食、有水,并保持温暖和清洁,那么孩子将成为健康的成人。
哈罗的实验表明这种建议是不正确的,婴儿的情感需求对于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了爱、关怀和安慰,婴儿可以成长为健康的成人。
我们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关系练习免费版。
参考文献
-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Erlbaum.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58045
- Bastian, M. L., Sponberg, A. C., Suomi, S. J., & Higley, J. D. (2002). Long-term effects of infant rearing condi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dominance rank in juvenile and adult rhesus macaques (Macaca mulatta).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42, 44–51. https://doi.org/10.1002/dev.10091
- Bowlby, J. (1951).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Bowlby, J. (1958). 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350–373.
- Bowlby, J.,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52).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 A report prepared on behalf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for the welfare of homeless childre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Colman, M. A. (2001). Oxford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Freud, S. (2003). 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Penguin UK.
- Harlow, H. F. (1958). The nature of lov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3(12), 673. https://doi.org/10.1037/h0047884
- Kobak, R. (2012). Attachment and early social deprivation: Revisiting Harlow’s monkey stud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Revisiting the classic studies, S, 10–23.
-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96.
- Rutter, M. (1979). Maternal deprivation, 1972–1978: New findings, new concepts, new approaches. Child Development, 50(2), 283–305. https://doi.org/10.2307/1129404
- Schaffer, H. R., & Emerson, P. E. (1964).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ttachments in infancy.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9(3), 1–77. https://doi.org/10.2307/1165727
- Sroufe, L. A. (1985).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caregiver relationships and infant temperament. Child Development, 56(1), 1–14. https://doi.org/10.2307/1130168
- Suomi, S. J. (2008). Attachment in rhesus monkeys. In J. Cassidy & P. Shaver (Eds.),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pp. 173–191).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