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与目的论幸福感:如何获得幸福
15 Aug 2024
享乐与自我的幸福:如何达到幸福
6 Mar 2023 by Anna Katharina Schaffner, Ph.D.
科学审查由 Alicia Nortje, Ph.D.
你是否曾想过写自己的讣告?
以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无论你是年轻还是年老,你会说你过上了充实的生活吗?
这引发了问题:什么是一段充实的生活?
你并不孤单。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许多研究人员回到古希腊的智慧来阐明充实生活的本质和核心要素。
更具体地说,他们分析了享乐主义(hedonic)与自我的幸福(eudaimonic)之间的区别。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探讨了自我的幸福。然而,还有许多其他哲学家,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幸福研究人员,都参与了对生活中值得追求的事物及其原因的探讨。
让我们探索他们的研究,看看他们对于如何达到幸福的判断。
在继续之前,我们建议你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练习免费版。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你或你的客户识别真实的幸福来源,并制定提升幸福感的策略。
本文包含:
- 什么是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
- 10个真实生活(和一些虚构)的例子
- 心理学理论背后的观念
- 自我的动机一瞥
- 如何达到自我的幸福
- 3个用于辅导课程的活动
- 2个衡量幸福感的量表和问卷
- 最引人入胜的书籍
- 总结信息
- 参考文献
什么是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
对于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的确切含义,没有普遍一致的看法。我们可以大致定义自我的幸福是一种向着“成长、真实性、意义和卓越”的功能或导向(Huta & Waterman 2014, p. 1448)。
享乐主义这个词来自希腊语hedone,意思是快乐(Harper, n.d.a)。相比之下,享乐主义的幸福通常讨论的是体验、关注欲望满足和快乐寻求,以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存在与否。
换句话说,享乐主义的幸福是关于最大化快乐并最小化不快。它是一种主观形式的幸福感,通过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估和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主导地位来衡量。它还倾向于与感官欲望的满足相关联,尽管它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
关于享乐主义与自我的幸福的辩论通常对比自我实现与最大化快乐;价值导向与优先考虑愉快体验;设计长期繁荣与寻求短期满足。但这个问题比这要复杂得多。
享乐主义
自我的幸福
自我实现
最大化快乐
价值导向
优先考虑愉快体验
长期繁荣
短期满足
希腊语中的自我的幸福(eudemonia)结合了eu(好的)和daemon(指导精神或守护神)(Harper, n.d.b)。它也被翻译为“真正的自我”。我们可以认为,自我的幸福是处于“良好状态”或朝着神圣状态发展的条件。
自我的幸福被翻译成幸福、福祉、福利、繁荣、充实或蓬勃发展(Deci & Ryan, 2008; Huta & Waterman, 2014; Heintzelman, 2018)。在流行想象中,自我的幸福也牢固地与“美好生活”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亚里士多德(2009)认为自我的幸福是人类最高尚的东西。
关键的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自我的幸福视为今天我们理解的幸福——一种短暂的喜悦状态或主观的快乐状态。
相反,亚里士多德(2009)坚定地将自我的幸福与“美德生活”的概念联系起来。自我的幸福生活是符合理性的美德行为,它也致力于卓越。
亚里士多德的自我的幸福不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是体现美德和卓越的一致行为,努力展现我们内心最好的一面和发展我们的潜力,并涉及理性的运用。
学者Edith Hall(2018)定义自我的幸福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美德伦理来实现的一种心态。Huta和Waterman(2014, p. 1426)提出,自我的幸福反映了对美德、卓越和内在最好的追求。
Waterman(2011)也在他的自我的幸福研究中强调了实现的重要性。他认为自我实现和发现并发展我们最好的潜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Hursthouse和Pettigrove(2022, para. 23)将自我的幸福定义为一种“道德化或价值化的幸福概念,类似于‘真正的’或‘真实的’幸福,或者‘值得追求或拥有的’幸福。”他们也正确地指出,这是一个存在巨大分歧的概念,因为大多数人对“美好生活”的看法大相径庭。
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非常关心幸福。然而,他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他认为,美好的生活本质上是享乐主义的,旨在最大化愉悦体验并最小化痛苦和不适(Wilson, 2015)。
伊壁鸠鲁坚信,幸福是唯一内在善的事物,痛苦是唯一内在恶的事物。在他看来,美好的生活就是尽可能充满快乐、愉悦和狂喜,并且相对不受痛苦或困扰(Wilson, 2015)。
Henderson等人(2013,如Jenkins等,2022,第2页)的研究表明,享乐主义“与增加的积极情绪、活力和生活满意度有关,享乐导向(即追求快乐)的行为与减少的消极情绪、抑郁和压力有关。”
10个真实生活(和一些虚构)的例子
极端的享乐主义者往往优先考虑短期满足而非长期目标。
他们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感到痛苦、不满和无聊。他们是当下的而不是未来的导向。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可以说他们坚定地遵循快乐原则。
相比之下,他们的亚里士多德式同龄人则践行节制、耐心、适度和自我控制等美德。他们重视做好事甚于感觉良好。他们追求卓越和实现,并且也有无私的动机。他们表现出毅力,并能够放弃短期的快乐以换取未来的收益。
我们可以在希腊古代神话中找到这两个极端的例子。更具体地说,在他们的神谱中。许多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1872/1993),特别提到了宙斯的两个儿子作为简短的对立面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是太阳神,他与理性、秩序、逻辑和审慎相关。他也是音乐之神,这需要努力持久地获取技能,以及治愈(Nietzsche, 1872/1993)。
他的对手狄俄尼索斯则是酒神和舞蹈之神。狄俄尼索斯代表着非理性、混乱、激情、情感和本能。在许多故事中,狄俄尼索斯与醉酒、狂欢派对和性爱狂欢联系在一起。
至于历史上的一些享乐主义者,亨利八世国王以其对红肉和女性的过度热爱而闻名。卡萨诺瓦和唐璜是两位以女色为重的人。诗人奥斯卡·王尔德也以追求享乐著称。类似的还有艾娃·加纳和弗兰克·辛纳屈。再想想菲茨杰拉德(1925/2000)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在书中描述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纵酒狂欢和无尽派对。
另一方面,在自我的幸福光谱上,则有许多圣人和僧侣,他们放弃了大部分世俗的快乐,过着禁欲的生活,致力于启蒙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也可以想到那些非常勤奋、自律的企业家,他们有着长远的愿景,比如史蒂夫·乔布斯。
心理学理论背后的观念
自我的幸福者比他们的享乐主义者更幸福吗?心理学怎么说?
伟大的理论辩论
许多心理学家争论自我的幸福是否可以视为一种功能、导向、状态、特质集或可测量的行为。Huta和Waterman(2014)建议我们可以将自我的幸福视为一种个人成长的方向或感受投入(Vittersø, 2013),感受意义(Delle Fave et al., 2009),或具体行为清单(Steger et al., 2008)。
我们也可以从认知-情感体验(如积极情绪、生活满意度、享受)、积极的心理功能或导向自我实现、价值导向生活、个人成长和实现的角度来评估自我的幸福。
相比之下,享乐主义则“将重点放在将快乐、享受和不适感的理解作为主观情感状态的幸福上”(Huta & Waterman, 2014, p. 1427)。享乐主义通常与高积极情绪、低消极情绪和整体高生活满意度相关联。
另一种替代性定义是由Keyes(2002)提出的,他认为自我的幸福必然包含心理和社会福祉的结合。他强调,自我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成长和价值导向的生活,还包括关系和社区贡献。换句话说,Keyes认为,如果我们想过得好,生活中需要有无私的一面。
人类的繁荣
Seligman(2011)和Peterson等人(2005)同样认为,自我的幸福不仅应该包括识别我们的独特美德并加以发展,我们还必须把这些力量用于更大的利益和人类的福利。
表面上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方式,追求自我的幸福似乎比享乐主义者做出了更多有利于长期繁荣的选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完全没有享乐的生活也不值得过。
这样的生活会变得单调、冷淡和无趣。无法体验快乐或喜悦的无动于衷——anhedonia——是没有人希望追求的状态。Schotanus-Dijkstra等人(2016)发现,真正繁荣的人在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
流畅
流畅理论是这一背景下的另一个重要概念。首先由Csíkszentmihályi在1975年命名,流畅状态可以是一种高度振奋人心、令人愉快,甚至狂喜的状态(Csíkszentmihályi, 1990)。
我们不仅可以从感官愉悦如性、饮酒和食物中获得快乐和喜悦,还可以从需要高度集中力的技能活动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在积极心理学中,流畅状态是指完全沉浸在并完全专注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心态。我们可能会失去时间感,甚至失去自我感(Nakamura & Csíkszentmihályi, 2001)。Delle Fave等人(2009)将流畅状态视为自我的幸福的核心组成部分。
能够导致流畅状态的活动并不完全是经典的享乐活动。它们可能包括练习一项技能,例如演奏乐器或手工制作东西、写作、武术、跑步、绘画等等。
然而,由此产生的感觉状态可能与我们在享乐活动中获得的感觉相似。就像我们可能在享乐体验的高潮时迷失自己一样,我们也可能在流畅状态下迷失自己。不同之处在于,享乐的乐趣通常没有长期的好处,甚至可能对我们的繁荣产生负面影响。
自我的动机一瞥
Bauer等人(2011)将自我的幸福理解为一种朝向个人成长的动力,并提高自我发展和成熟度。
有趣的是,Bauer等人(2011)包括超越自我利益和能够把自己视为相互依赖的一部分,以及换位思考、复杂性思维和对自己行为长期后果的理解在内的定义。
Huta和Ryan(2010,如Huta & Waterman, 2014, p. 1446)主要将自我的幸福定义为一种动机,“努力使用和发展自己最好的一面,以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真我。”
Huta和Ryan(2010)还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该研究探索了四个不同群体的动机。一个群体仅追求享乐动机,一个追求自我的幸福,一个两者兼备,一个都没有。他们得出的核心结论是:“与另外三组相比,具有高享乐动机和高自我的幸福动机的个体在活力、敬畏、灵感、超脱、积极情绪和意义方面具有最有利的结果”(Schotanus-Dijkstra等,2016,p. 1352)。
换句话说,如果同时追求享乐和自我的幸福,人们会更加繁荣。
Jenkins等人(2022,第2页)还发现,“经历和整合这两种类型的幸福有助于心理学家所称的‘繁荣’。”
免费个性化资源——参加测验
如何达到自我的幸福
以下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追求自我的幸福:
- 了解你的价值观并追求价值导向的生活。
- 明确你的长期目标,并努力每天向它们迈进。
- 反思那些对你有意义的古典美德,并尝试付诸行动。
- 照顾好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 感激特权的联系。
- 不仅仅是为了感觉良好,还要追求做好事。感觉良好将会随之而来。
- 寻求流畅状态。
- 追求生活的平衡。不要完全排斥享乐乐趣。
3个用于辅导课程的活动
你和你的来访对幸福、幸福和美好生活定义很可能是高度主观和独特的。
因此,探索它们的主观含义和感觉状态及经验非常重要。
1. 问题——满足感的意义
询问你的来访对满足感和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对他们告诉你的答案保持好奇并深入探究。问他们为什么这些对他们很重要。这些活动或状态有何重要性?这些连接到他们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是什么?
2. 问题——充分感受生活的活力
询问你的来访上次感到充分活着是什么时候。邀请他们闭上眼睛重温那一刻。他们在哪儿?谁在他们身边?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他们具体在做什么?让他们详细地体验这个时刻。当他们再次睁开眼睛时,一起分析这个场景。这个时刻的重要性是什么?
从这个场景中能学到什么?哪些核心的繁荣成分可以从那个场景中学到?
3. 问题——真正的乐趣
询问你的来访最后一次体验真正的乐趣是什么时候。他们上次开怀大笑到眼中含泪是什么时候?他们如何才能将更多让他们欢笑和兴奋的事情引入他们的生活?
2个衡量幸福感的量表和问卷
为了达到幸福,首先要了解你现在的状况,这可以通过衡量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来实现。
一般来说,设计用来衡量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的量表和问卷通常侧重于导向、价值观、动机、目标、行为特征、认知-情感体验和功能方式。
Huta和Waterman(2014)提供了大量关于不同量表及其重点的概述。Proctor和Tweed(2016)也提供了一份关于如何衡量自我的幸福的有用概述。
Ryff(1989)的心理幸福感量表(Scale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例如,根据与积极心理功能相关的特质和品质来评估自我的幸福。她的量表特别关注以下六个特征:
- 自我接纳
- 与他人的积极关系
- 个人成长
- 生命的意义
- 环境掌握
- 自主
Waterman等人(2010)开发了自我的幸福问卷。它评估自我的功能特征,侧重于积极功能。它重点关注:
- 自我发现
- 对自身最佳潜能的发展感知
- 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感知
- 在追求卓越方面付出重大努力
- 对活动的高度投入
- 享受活动的个人表达
您可以在Waterman等人(2010)的论文中找到该问卷,网址为:这里。
最引人入胜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优秀书籍,为那些想要更深入地探索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以下是三本,范围从自助书籍到更学术性的作品。
1. 美好生活:世界上最长的幸福科学研究 – 罗伯特·瓦尔丁格和马克·舒尔茨
[]
](https://www.amazon.com/dp/198216669X/)
这本书基于哈佛成人发展研究的见解,这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幸福科学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问题:什么使生活充实和有意义。简单的答案是:联系和人际关系的质量。
我们的人际关系越强,就越有可能过上充实的生活。事实上,哈佛研究表明,随着我们度过一生,人际关系的强度可以预测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甚至职业成功。
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2. 亚里士多德的道路:古代智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 埃迪丝·霍尔
[]
](https://www.amazon.com/dp/0735220808/)
这是一本美丽撰写的书籍,它简洁而清晰地总结和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关键思想。它着重于如何将这些见解融入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以便我们能够以自我的幸福为导向的生活。
霍尔以十个精确而实用的课程呈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精髓,并出色地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今天仍然与我们相关。
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3. 自我的幸福手册 – 乔阿尔·维特索
[]
](https://www.amazon.com/dp/3319424432/)
这本学术手册包含了多位自我的幸福研究人员的文章,涵盖了历史和哲学视角。它全面涵盖了自我的幸福的学术辩论。它包括关于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的研究,以及构成良好社会的主题。它还探讨了许多与自我的幸福相关的概念争议。本书涵盖的主题包括情绪、健康、智慧、自我决定、动机、成长、工作、休闲和英雄主义。
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总结信息
几位研究人员已经论证,同时追求享乐和自我的幸福会产生更大的幸福感,而不是单独追求其中任何一种(Huta & Ryan, 2010)。换句话说,幸福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
因此,虽然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自我的幸福置于享乐之上,但我们不应完全忽视后者。
80-20法则可能是长期繁荣的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平衡整合享乐和自我的幸福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平衡。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工具包。
参考文献
- 亚里士多德。 (2009)。《尼各马科伦理学》(L. Brown 编辑,D. Ross 翻译)。牛津大学出版社。
- Bauer, J. J., Schwab, J. R., & McAdams, D. P. (2011)。自我实现:人格发展最终感觉良好吗?《人文主义心理学家》,39,121–136。
- 西斯金德, M (1990)。《流动:最优体验的心理学》。哈珀和罗。
- 德西, E. L., & 瑞安, R. M. (2008)。享乐主义、自我的幸福和幸福:介绍。《幸福研究杂志》,9(1),1–11。
- 德勒·法夫, A. (2009)。最佳体验与意义:哪种关系?《心理主题》,专刊《积极心理学》,18,285–302。
- 菲茨杰拉德, F. S. (2000)。《了不起的盖茨比》。企鹅出版社。(原始作品出版于1925年)
- 霍尔, E. (2018)。《亚里士多德的道路:古代智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企鹅出版社。
- 哈珀, D. R. (n.d.a)。享乐主义。在《在线词源词典》中。检索日期:2023年3月2日,网址: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hedonism。
- 哈珀, D. R. (n.d.b)。达蒙。在《在线词源词典》中。检索日期:2023年3月2日,网址: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daimon。
- 海因茨勒曼, S. J. (2018)。自我的幸福在当代主观幸福感科学中的地位:心理幸福感、自我决定和生命意义。在E. 迪纳、S. 奥希、L. 谢,泰,(编),《幸福手册》。DEF。
- 赫斯特豪斯, R., & 佩蒂格罗夫, G. (2022)。美德伦理。在E. N. 扎尔塔 & U. 诺德尔曼(编辑),《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win2022/entries/ethics-virtue/
- 休塔, V., & 瑞安, R. M. (2010)。追求快乐或美德:享乐动机和自我的幸福的不同和重叠的幸福感。《幸福研究杂志》,11,735–762。
- 休塔, V., & 华特曼, A. S. (2014)。自我的幸福与享乐主义的区分:对概念和操作定义的理解。《幸福研究杂志》,15(6),1425–1456。
- 詹金斯, M., 李, C., 霍奇森, S., 哈格雷夫斯, E. A., 霍奇, K., & 卡尔弗利, J. (2022)。自然基础的身体活动和享乐主义与自我的幸福:动机质量与自然相关性的中介作用。《心理学前沿》,13。
- 凯斯, C. L. M. (2002)。幸福感连续体:从萎靡到繁荣。《健康与社会行为杂志》,43,207–222。
- 内克玛, J., & 西斯金德, M. (2001)。流动理论和研究。在C. R. 斯奈德 & S. J. 洛佩兹(编辑),《积极心理学手册》(第195-206页)。牛津大学出版社。
- 尼采, F. (1993)。《悲剧的诞生:音乐的精神》。企鹅出版社。(原始作品出版于1872年)
- 彼得森, C., 公园, N., & 塞利格曼, M. E. P. (2005)。幸福与生活满意度:充实生活与空虚生活的区别。《幸福研究杂志》,6,25–41。
- 普罗克特, C., & 特威德, R. (2016)。衡量自我的幸福。在J. 维特索(编辑)《自我的幸福手册》。国际生活质量手册。施普林格。
- 瑞夫, C. D. (1989)。幸福就是一切吗?探索心理幸福感的含义。《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7,1069–1081。
- 施托特纳斯-迪亚哥, M., 皮特瑟, M. E., 多罗斯特, C. H., 韦斯特霍夫, G. J., 德·格拉夫, R., 特恩, M., 沃尔堡, A., & 波尔梅耶, E. T. (2016)。哪些因素与繁荣相关?来自大型代表性全国样本的结果。《幸福研究杂志》,17(4),1351–1370。
- 西格尔曼, M. E. P. (2011)。《繁荣:对幸福的新理解》。自由出版社。
- 斯特格尔, M. F., 卡什丹, T. B., & 奥希, S. (2008)。行善使人快乐:每日自我的幸福与幸福感。《人格研究杂志》,42,22–42。
- 维特索, J. (2013)。感觉、意义和最佳功能:享乐主义和自我的幸福之间的一些区别。在A. S. 华特曼(编辑),《我们内心的最好:自我的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视角》(第39-55页)。APA书籍。
- 华特曼, A. S. (2011)。自我的身份理论:自我发现。在S. J. 施瓦茨, K. 吕克克斯, & V. L. 文格罗扎(编辑),《身份理论手册》(第1-2卷)。施普林格。
- 华特曼, A. S., 施瓦茨, S. J., 扎姆博安扎, B. L., 拉弗特, R. D., 威廉姆斯, M. K., 阿戈查, V. B., 金, S.Y., & 邓诺兰, M. B. (2010)。自我的幸福问卷:心理特性、人口比较和有效性证据。《积极心理学杂志》,5(1),41–61。
- 威尔逊, C. (2015)。《伊壁鸠鲁主义:非常简短的介绍》。牛津大学出版社。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幸福与SWB
享受JOMO:在错过中找到快乐
12 Dec 2023
0
2 Aug 2024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FOMO,即“错失恐惧症”。FOMO是社交媒体平台的货币,热衷于鼓励我们[...]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jomo-joy-of-missing-out/)
[
幸福与SWB
享乐主义的真实含义:哲学视角
16 Nov 2023
3
22 Jul 2024
“只要感觉好,就去做,你只活一次”。享乐主义者总是乐于享受时光,并相信追求快乐和[...]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edonism/)
[
幸福与SWB
幸福经济学:金钱能否买到幸福?
13 Apr 2023
0
31 Jul 2024
你是否曾经幻想过中彩票?毕竟,这只需要花一点小钱,却有可能赢得一大笔钱。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appiness-economics/)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