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的真实含义:哲学观点
22 七月 2024
快乐主义的真实含义:一种哲学视角
16 十一月 2023 作者 Jo Nash, Ph.D.
科学审阅者 Alicia Nortje, Ph.D.
“如果感觉好,就去做吧。你只活一次。”
快乐主义者总是乐于享受,并认为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是最高尚的事情。
然而,很明显,这种简单的快乐主义定义是有代价的。把个人的快乐置于对他人的责任之上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可能从长远来看对自己也是有害的。它当然忽略了生活中其他意义的来源。
本文探讨了快乐主义的哲学含义及其各种分支,这些分支提供了比简单地以任何代价追求快乐更细致入微的享受观点。
我们还探讨了快乐主义在积极心理学、"美好生活"和有意义的价值驱动生活中的应用。继续阅读以了解更多。
在继续之前,您可以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练习。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客户识别真实的幸福来源和提高幸福感的策略。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 快乐主义的含义
- 快乐主义的哲学及示例
- 什么是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 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比
- 讨论快乐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
- 斯多葛主义与快乐主义的区别
- 理解快乐主义悖论
- 快乐主义、幸福与积极心理学
- 我们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大师班©
- 总结信息
- 常见问题
- 参考文献
快乐主义的含义
“快乐主义”一词源自古希腊语中的“快乐”(Weijers, 2011)。然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快乐主义有多种变体,在本文中将进行探讨。
例如,动机快乐主义声称人类行为主要受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的驱动(Moore, 2019)。
同时,伦理快乐主义认为快乐是最高的人类价值,而痛苦是没有价值的。这一理念导致了功利主义的发展,这是一种伦理决策理论,根据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确定什么是对的和错的(Driver, 2022)。功利主义奠定了现代民主原则的基础(Riley, 1990)。
正如杰里米·边沁(1789, 第一章)在他的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所说的著名引言:
“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之下,痛苦和快乐。它们独自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会做什么。一方面,对错的标准;另一方面,因果关系的链条都固定在他们的宝座上。”
从这个非常简单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快乐主义从哲学角度来看远不止是自我放纵的快乐。下一节将探讨快乐主义的哲学基础并提供不同视角的例子。
快乐主义的哲学及示例
如上所述,大致来说,快乐主义者会声称,快乐和避免痛苦决定了一个行为的道德性。
这可能会导致感官上的自我放纵,但也会包括任何内在有价值的体验,比如通过创作音乐或通过阅读书籍获得的乐趣。
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快乐主义是一种后果主义,一种伦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道德性可以根据其后果来判断(Moore, 2019)。这种快乐主义更为复杂,并产生了多种“快乐主义”,如下面列出的,附有示例。
规范快乐主义 声称追求快乐是人类生活的首要原因(Tiberius & Hall, 2010)。规范快乐主义优先考虑短期的快乐或收益,而不是义务或责任,并经常用“你只活一次”的心态来合理化这些行为。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无论长期潜在的痛苦后果如何,仅仅为了快乐而饮酒或使用毒品,比如成瘾及相关健康、社会和财务问题。
然而,大多数成功的社会成年人在追求快乐时都会自律,以在长期内获得更可持续的好处。这可以用常见的短语“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来概括,这是快乐主义的反义词。
接下来,动机快乐主义 声称人们主要是由快乐的承诺和痛苦的避免所激励的(Moore, 2019)。这通常被称为“心理快乐主义”,并支持弗洛伊德理论(Daley, 1967)和道德达尔文主义理论(Wiker, 2002)。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解释了所有人类行为。动机快乐主义者会声称这是人性使然。
然而,批评者声称动机快乐主义忽视了推动决策制定的其他因素,如公平、慷慨和真实性。对此的反驳是,尽管代理人可能会做出不符合即时愉悦的行为,但坚持真理可以帮助避免说谎被抓的痛苦。因此,心理快乐主义成立。
利己快乐主义 认为个人应该追求那些对他们自己最有利的东西,即在减去任何造成的痛苦后(Weijers, 2011)。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吸毒者为了下一次毒瘾偷钱,如果这种快乐超过盗窃所引起的道德不适。
最后,利他快乐主义 认为最大化全人类的快乐决定了一个行为的道德性(Cialdini & Kenrick, 1976)。一个利他快乐主义者的例子是一位慈善亿万富翁将其财富捐赠给一个最大化最大多数人快乐的事业。然后这位亿万富翁可以因为自己的利他主义而受到赞赏。
然而,从哲学角度来看,快乐主义的所有形式的问题在于,它们忽略了决定道德选择的其他价值观的作用,如自由、真理和正义(Pradhan, 2015)。
关于快乐主义的哲学根源和实践的一个有用讨论和总结可以在下面的视频中找到。
快乐主义:追求幸福 - Aperture
什么是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为采取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哲学基础(Doomen, 2012)。虚无主义提出所有价值观都是任意的,物质现象是暂时的,因此生命是没有意义的(Doomen, 2012)。
虚无主义本身有各种流派,可以追溯到科学革命的开端以及西方宗教权威的瓦解(Pratt, 2001)。
下面的视频描述了虚无主义的发展,从其在俄罗斯文学中的起源,到20世纪大陆哲学中的探索,再到今天的后现代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相信无物 - Aperture
那么,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是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如果生活本质上没有意义,而你只活一次,那么享乐主义虚无主义者会认为你最好尽可能享受你的生活。它不关心你对他人或缩短生命的追求所带来的风险,因为生命本身没有内在的价值(Pratt, 2001)。
对于作为伦理和有意义的生活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享乐主义虚无主义者来说毫无意义(Doomen, 2012)。对享乐主义虚无主义者而言,他们最好的生活将是最大化个人快乐直至生命的结束。
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比
功利主义有时被称为“普遍快乐主义”,因为功利主义者根据其能够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能力来确定一个行为的道德性(Driver, 2022)。
换句话说,一个行为如果是结果带来了更多的快乐而不是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道德的。正如上面所述,功利主义是一种后果主义伦理理论,因为它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其道德性。
“一个行为在且仅在且因为它是道德的,如果并且因为,它产生的快乐减去痛苦至少不亚于该行为者可用的任何替代行为。”(Rosenqvist, 2020, p. 2)。
为了对功利主义有一个简短的总结,请观看以下视频:
哲学 - 伦理学:功利主义 第一部分
然而,大多数形式的快乐主义并不关心他人的幸福,而是追求个人的快乐。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快乐或幸福可能与其他人大不相同。
举一些例子,施虐狂喜欢痛苦,一些运动员喜欢极其危险的极限运动,有些人则在大自然中独处时找到平静和快乐。与此同时,其他人可能认为痛苦令人厌恶,身体上的风险令人恐惧,独处让人感到孤独。
虽然这些差异对快乐主义者来说并不重要,因为经验的价值是根据个人的快乐来累积的,但对于功利主义来说,多样性就是问题所在。因此,当功利主义应用于决定行动方案时,总会有人因所谓的“最大利益”而受苦(Kahane et al., 2014)。这使其与利己快乐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
讨论快乐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是生活在公元前341年至270年的古希腊哲学家(Konstan, 2022)。他的思想被一群社区所接受,这些社区教授并实践他的哲学。成员们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由兄弟关系和与自然的接触支持。
他并不是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提倡感官上的自我放纵,因为他明白这些是不自然的、虚荣的快乐,这些快乐对自身和他人都有痛苦的成本(Mitsis, 1988)。
伊壁鸠鲁将美好生活定义为“阿塔拉西亚”,一种由于缺乏所有形式的痛苦而获得的内心平和状态(O’Keefe, 2010)。他推荐的生活方式旨在实现内心的平静。
如今,简朴生活运动可以看作是基于在朋友陪伴下享受可持续的、自然的快乐的一种伊壁鸠鲁生活方式,同时致力于保护自然。
伊壁鸠鲁主义是一种快乐主义,它推崇一种称为尤得亚蒙主义的中间道路——介于利己主义快乐主义和斯多葛主义之间(O’Keefe, 2010)。下面的视频对伊壁鸠鲁主义进行了有趣的深入探讨。
快乐的哲学家 | 伊壁鸠鲁
斯多葛主义与快乐主义的区别
斯多葛主义涉及将精力集中在我们可以控制的事物上,并学会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你可能见过这样一段祈祷:
“上帝,请赐予我接受无法改变事物的平静,改变可以改变事物的勇气,以及分辨两者区别的智慧。”
关于谁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撰写了这段祈祷(Shapiro, 2014),目前仍有争议;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斯多葛主义者也传授了类似的观念(Durand et al., 2023)。斯多葛学派了解到,痛苦是由我们与不愉快和痛苦的经历和事件的斗争引起的,而这些经历和事件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斯多葛主义与快乐主义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快乐的作用。对于斯多葛主义者而言,快乐不是一种价值,它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而是无关紧要的。相反,通过锻炼四种主要的美德——勇气、正义、节制和智慧——来控制你对外部事件的反应,从而达到生活的良好状态(Anna, 1993)。
因此,过上美好生活意味着接受不可避免的困难、损失和创伤,同时专注于我们能改变的事情,以改善我们的命运。而快乐主义者的目标是最大化快乐,斯多葛主义者则培养内心的宁静作为自由的源泉(Graver, 2007)。
为了简明扼要地实用解释,请参见Daily Stoic的“斯多葛主义解释”视频,如下所示。
斯多葛主义在3分钟内解释 - Daily Stoic
这四种主要的美德构成了积极心理学中“性格优势”分类系统的六类中的四类(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支柱之一(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我们在广泛的“性格优势与美德文章”系列中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点。
快乐主义悖论的理解
快乐主义悖论指向了一个我们在消费驱动文化中见证或直接经历过的难题。
快乐主义的问题在于,你体验的快乐越多,你就越习惯那个水平的快乐,而那种快乐对你来说就越不那么令人满足。你需要更多来源的快乐才能达到相同的快乐水平或“高潮”(Timmerman, 2005)。
这种对快乐的依附和对痛苦的回避类似于成瘾,最终会导致一种悲惨的存在,充满了无尽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无休止地追求快乐很可能会导致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内心空虚。这有时被称为快乐悖论(Zerwas & Ford, 2021)。这意味着,我们越是把快乐作为最终目的去追求,我们就越不可能体验到它。
现在让我们探讨快乐主义在积极心理学、人类繁荣科学和美好生活的角色。
为你个性化定制的资源 - 参加测验
快乐主义、幸福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家开发了主观幸福感指标来衡量人类的幸福,并通过享乐主义和尤德蒙主义理论来解释人类的繁荣(Huta & Ryan, 2010)。你可以阅读更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福祉根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了解创始人的故事。
享乐主义理论以最大化快乐来解释幸福,而尤德蒙主义理论则以美德和意义来解释幸福。我们的博客有一系列基于科学的文章,你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主题。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幸福的来源可以是享乐主义和尤德蒙主义。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一种充满连续快乐的生活吗?
下面的视频展示了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1974年)设计的思想实验,邀请参与者插上“体验机器”并用一生中的起伏交换一种持续快乐的生活。但是,有一个代价:一种持续快乐的生活意味着与现实失去联系。请参见下面的更多信息。
你会选择没有痛苦的生活吗?
这个实验表明,大多数人认为某些体验具有内在的价值,超过了快乐,最明显的是在这个例子中的真理和真实性。
然而,研究表明,没有快乐来源的生活也被视为毫无意义的(Baumeister et al., 2012)。这表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混合了享乐主义和尤德蒙主义来源的幸福才是美好的生活。
然而,大多数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繁荣是通过按照我们最深的价值观行事实现的(Seligman, 2002)。我们的价值观指出了我们认为美德的行为。因此,一种充实的生活是以尤德蒙主义的满足感和满意感为主,而不是以享乐主义的无休止的感官乐趣。
然而,研究表明,充实的生活也会产生一些类型的享乐主义快乐——因此,当我们做出生活选择时,与我们的价值观一致是双赢的(Huta & Ryan, 2010)。
如果你想将这些想法应用于你的实践,作为一名教练、辅导员、心理学家或心理治疗师,那么我们有一个基于科学的培训资源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
我们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大师班©
[
材料包括视频讲解和课堂讨论、幻灯片演示、插图、一本包含大量研究引用的手册和一本包含实用练习的工作手册。
所有资源均可下载打印,并可根据需要自定义用于您自己的研讨会或会议。
完成课程可获得ICF认可的CCE学分(针对教练)和APA认可的CE学分(针对心理学家)。
该大师班分为两部分:
-
意义:由Seph Pennock(PositivePsychology.com联合创始人)讲解
- 意义的问题
- 意义的定义
- 不同类型的意义
- 意义的悖论
- 意义如何产生
- 如何寻找意义
- 帮助他人找到意义
-
价值生活:由Dr. Hugo Alberts(心理学家,PositivePsychology.com联合创始人)讲解
- 介绍价值观
- 价值观意识(注意)
- 关于价值观的信念(思想)
- 价值观背后的动机(动机)
- 表达价值观(行动)
该大师班可以作为独立选项或作为我们生命导航©大师班系列的一部分。整个生命导航课程基于Hugo Alberts博士的研究和他的帆船比喻,该比喻系统化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支柱,并为您提供了一套基于科学的干预措施,以应用于您的专业实践。
如果您还没有准备好报名参加大师班,但正在寻找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发展提升幸福感的策略,请查看我们这一系列经过验证的17个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练习。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追求真正的幸福,并朝着一个充满目的和意义的生活努力。
总结信息
快乐主义这个词通常与感官上的自我放纵有关,忽视了其他类型的享受。然而,不同的哲学视角下的快乐主义影响了伦理、治理和动机心理学的思想。虽然没有快乐的生活会被视为毫无意义,但赋予生活意义的不仅仅是快乐。
价值观引导我们度过生活,追求意义,并提供一种深刻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但并非像与快乐主义相关的感官愉悦那样。
通过遵循我们的价值观来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尤德蒙主义的快乐,即充实生活的回报。而无休止地追求快乐主义的快乐很快就会在缺乏尤德蒙主义的快乐(基于勇气、正义、真实性和理性等美德)的情况下使生活失去意义。两者都需要生活“美好”。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练习。
常见问题
快乐主义有哪些同义词?
快乐主义的同义词有寻欢作乐、自我放纵、颓废、享乐主义、伊壁鸠鲁主义、自我满足、高生活、奢侈、过度、豪华和放纵。快乐主义者常被称为派对人士。
谁是虚无主义的创始人?
俄罗斯小说家伊万·屠格涅夫(1862/2009)在他的小说《父与子》中通过“巴扎罗夫这个虚无主义者”的角色创造了“虚无主义者”一词。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虚无主义者被视为叛逆、不修边幅的男人,他们反对传统和社会秩序。严格地说,虚无主义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更像是一个文学革命运动。
斯多葛主义是否物质主义?
对于斯多葛主义者而言,财富对于过上良好的生活是不必要的。虽然物质财产可能会带来短期的舒适和快乐,但追求奢侈品很可能妨碍过上一种有德行的生活。
参考文献
- Anna, J. (1993). The morality of happi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aumeister, R., Vohs, K., Aaker, J., & Garbinsky, E. N. (2012). Som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ppy life and a meaningful life [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Research Paper No. 2119.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168436
- Bentham, J. (1789).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3, from https://www.laits.utexas.edu/poltheory/bentham/ipml/ipml.c01.html
- Cialdini, R. B., & Kenrick, D. T. (1976). Altruism as hedonism: A soci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egative mood state and hel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5), 907–914.
- Daley, J. (1967). Freud and hedonism. The Journal of Value Enquiry, 1, 198–210.
- Doomen, J. (2012). Consistent nihilism. The Journal of Mind and Behavior, 33(1/2), 103–117.
- Driver, J. (2022). The history of utilitarianism. In E. N. Zalta & U. Nodelman (Ed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 Durand, M., Shogry, S., & Baltzly, D. (2023). Stoicism. In E. N. Zalta & U. Nodelman (Ed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 Graver, M., (2007). Stoicism and emo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Huta, V., & Ryan, R. (2010). Pursuing pleasure or virtue: The differential and overlapping well-being benefits of hedonic and eudaimonic motive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735–762.
- Kahane, G., Everett, J. A., Earp, B. D., Farias, M., & Savulescu, J. (2014). ‘Utilitarian’ judgments in sacrificial moral dilemmas do not reflect impartial concern for the greater good. Cognition, 134, 193–209.
- Karl, J. A., Verhaeghen, P., Aikman, S. N., Solem, S., Lassen, E. R., & Fisher, R. (2022). Misunderstood Stoicism: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Stoic ideology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3, 3531–3547.
- Konstan, D. (2022). Epicurus. In E. N. Zalta & U. Nodelman (Ed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 Mitsis, P. (1988). Epicurus’ ethical theory: The pleasures of invulnerabil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Moore, A. (2019). Hedonism. In E. N. Zalta & U. Nodelman (Ed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 Nozick, R. (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Blackwell.
- O’Keefe, T. (2010). Epicureanism. Routledge.
- Pradhan, S. (2015). Critique of hedonism.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3), 60–65.
- Pratt, A. (2001). Nihilism.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3, from https://iep.utm.edu/nihilism/
- Riley, J. (1990). Utilitarian ethics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Ethics, 100(2), 335–348.
- Rosenqvist, S. (2020). Hedonistic act utilitarianism: Action guidance and moral intuitions [Dissertation, Uppsala University].
-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Free Press.
-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 Shapiro, F. (2014). Commentary: How I discovered I was wrong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Serenity Prayer. US Catholic.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3, from https://uscatholic.org/news\_item/commentary-how-i-discovered-i-was-wrong-about-the-origin-of-the-serenity-prayer/
- Tiberius, V., & Hall, A. (2010). Normative theory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edonism, eudaimonism, and why it matter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3), 212–225.
- Timmermann, J. (2005).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Another paradox of hedonism. Analysis, 65(2), 144–146.
- Turgenev, I. (2009). Fathers and sons (P. Carson, Trans.). Penguin Classic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62)
- Weijers, D. (2011). Hedonism.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Retrieved November 4, 2023, from http://www.iep.utm.edu/hedonism/
- Wiker, B. (2002). Moral Darwinism: How we became hedonists. IVP Academic.
- Zerwas, F. K., & Ford, B. Q. (2021). The paradox of pursuing happiness.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39, 106–112.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幸福与SWB
欢迎JOMO:享受错过
12 十二月 2023
0
2 八月 2024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FOMO”,即“害怕错过”。FOMO是社交媒体平台的货币,渴望让我们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jomo-joy-of-missing-out/)
[
幸福与SWB
幸福经济学:金钱能买到幸福吗?
13 四月 2023
0
31 七月 2024
你有没有想过中彩票?毕竟,这只需要花一点点钱,有一定的风险,但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appiness-economics/)
[
幸福与SWB
享乐主义与尤德蒙主义:如何获得幸福
6 三月 2023
3
15 八月 2024
你是否曾经幻想过写自己的讣告?以你现在的状态,年轻还是年老,你会说你享受了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edonic-vs-eudaimonic-wellbeing/)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心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悼与悲伤 (19)
- 幸福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认知行为疗法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工作场所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疗法种类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