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书籍

人类心理学对幸福感的途径:3个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尽管媒体可能描绘的并非如此,但人们本质上是善良的。

这句话听起来不错,不是吗?让我们再重复一遍。

人类本质上是善良的。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前提,行为受到道德、伦理价值观和良好意图的驱使,而偏离自然倾向可能是由于不利的社会或心理经历所致。

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实现自我实现很重要?什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能力提供个人的自我实现、尊严和价值。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其运作方式。

在继续之前,我们想让您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关于意义和价值生活的练习。这些创意性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目标,并为您提供工具,以激发自己、客户、学生或员工的生活意义。

本文包含: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是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关注整体人的心理学方法。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是一个“正在成为”的过程,这意味着意识的人类经验是心理建立的核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的,旨在解决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不足。这一运动的基础在于通过人类经验来理解行为。

这种心理学流派采取现象学立场,即人格是从个体主观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焦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则,也与其最基本的层面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共享,包括:

  1. 人不能被简化为其部分或功能。
  2. 人类存在于独特的人类背景和宇宙生态中。
  3. 人类是有意识的,并且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意识。
  4. 人类有责任,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出选择。
  5. 人类寻求意义、价值和创造力,除了追求目标并有意地影响未来事件(Aanstoos等人,2000)。

总之,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点是个体及其对自我实现的探索。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简要历史

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

人本主义心理学革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学术心理学中的第三股力量,并被视为人类潜能运动的指南(Taylor,1999)。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类别出现被称为第32分会。第32分会由Amedeo Giorgi领导,他“批评了实验心理学的还原主义,并主张一种现象学基础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可以支持一种更真实的人类心理学”(Aanstoos等人,2000,第6页)。

美国心理学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32)成立于1971年9月(Khan & Jahan,2012)。直到激进行为主义时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才完全兴起;然而,我们可以追溯到埃德蒙·胡塞尔和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第一阶段,覆盖了从1960年到1980年的时期,主要由马斯洛的积极心理学议程推动。它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人类不能简化为部分,需要联系、意义和创造力(Khan & Jahan,2012)。

人本主义理论的原始理论家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卡尔·罗杰斯和罗洛·梅,他们认为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不足以解释人性(Schneider等人,2015)。

在这些研究人员之前,Allport、Murray和Murphy抗议了还原主义运动,包括使用白鼠实验室作为比较人类行为的方法(Schneider等人,2015)。在这一分支的发展过程中,有影响力的女性包括Frieden和Criswell(Serlin & Criswell,2014)。

卡尔·罗杰斯的工作

卡尔·罗杰斯发展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法的概念,这种疗法已在超过40年的时间里广泛使用(Carter,2013)。这种类型的疗法通过治疗师的接受和共情倾听鼓励患者走向自我实现。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与他的有机体一致,那么这个人就是完全发展的。换句话说,一个完全发挥作用的人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它提出了治疗作为一种全面体验的必要性。

罗杰斯的贡献通过促进客户达到自我实现和全面功能生活而增强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有效性。通过这样做,罗杰斯专注于存在、真诚和治疗师的接纳(Aanstoos等人,2000)。

10个现实世界中的例子在治疗和教育中的应用

人类的大脑不仅仅是反应性的;它是反思性的、创造性的、生成性的和前瞻性的(Bandura,2001)。鉴于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治疗和教育环境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治疗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整体性视角的心理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个人和家庭咨询提供了基础(Khan & Jahan,2012)。人本主义疗法因其时间较长、更注重来访者以及关注当下而有益(Waterman,2013)。

马斯洛和罗杰斯率先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法,他们区分了自我概念,即理解自己、社会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实际的自我。这种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为心理治愈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被视为一种更积极的心理学形式。罗杰斯“强调了个性内在驱动力向实现其全部潜力的方向”(McDonald & Wearing,2013,第42-43页)。

其他类型的人本主义疗法包括:

  • 情感聚焦疗法 是一种旨在帮助个体找到生命意义的治疗方法。这一技术由Victor Frankl创立,他认为为了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人类需要一个生活的目的(Melton & Schulenberg,2008)。
  • 完形疗法 的主要目标是恢复人的体验的整体性,这可能包括身体感觉、动作、情绪以及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这种疗法的任务是为客户提供意识和意识工具(Yontef & Jacobs,2005)。这包括通过重新演绎和角色扮演来赋予当下的意识能力。
  • 存在主义疗法 的目的是帮助客户接受和克服存在的恐惧。通过引导,客户学习承担责任。与解释人类困境不同,存在主义疗法技术 涉及探索和描述冲突。
  • 叙事疗法 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方法,通过探索语言如何构建和维持问题来实现改变。这种方法涉及来访者对其在世界中的体验的叙事解读(Etchison & Kleist,2000)。

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模型,旨在促进个人、团体和组织的发展和转变(Resnick等,2001)。

这些方法包括叙述、想象和躯体方法。实践范围从个人教练和组织咨询到创造性艺术疗法和哲学(Resnick等,2001)。

人本主义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

Dewey和Bruner关于人本主义运动和教育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教育。Dewey主张学校应通过有意义的方式教授生活技能来影响社会结果(Starcher & Allen,2016)。

Bruner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热情倡导者,他相信通过使用如支架和发现学习等方法可以使学习者自主(Starcher & Allen,2016)。

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Resnick等,2001)认为,有八种不同的智力: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身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主义。在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关注这些领域。

这些心理学家很快为更加重视人性化的技能铺平了道路,如自我意识、沟通、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在于它对自尊和自助的看法(Khan & Jahan,2012;Resnick等,2001)。

马斯洛扩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品格学习(Starcher & Allen,2016)。品格学习是一种获得良好习惯和建立道德指南针的方法。从小教导孩子们道德是非常重要的(Birhan等,2021)。

受欢迎的人本主义幸福理论

人本主义幸福理论

人本主义幸福理论

Eugene Taylor宣称,人本主义心理学领域应该优先考虑意识、心理治疗和人格(Bargdill,2011)。

在集中于这些方面时,重点放在未来、自我提升和积极变化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正确地为个人提供了自我实现、尊严和价值。

Silvan Tomkins提出了剧本理论,这导致了人格心理学的进步,并为许多叙事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这些理论涉及神话、情节、片段、人物、声音、对话和人生故事(McAdams,2001)。

Tomkins的情感理论紧随其后,解释了人类行为是如何落入剧本或模式中的。这似乎表明,这种理论的接受导致了更多经验元素的考虑(McAdams,200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贡献良多,并影响了身心健康。这个金字塔通常用于教育系统,特别是在课堂管理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该模型扩展到包括认知、审美和超越需求(McLeod,2017)。

马斯洛专注于人类积极的一面而非消极面,并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人类行为,这对所有心理学领域都有益处。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的建立方面共享基本思想——即实现个人的潜能和以人类主义框架为目标——但它们的起源却大不相同(Medlock,2012)。人本主义心理学增加了两个重要元素到积极心理学的建立中:认识论和受众(Taylor,2001)。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在主题内容和理论假设上有很多重叠之处(Robbins,2008)。

许多积极心理学的工作都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工作中发展出来的(Medlock,2012)。积极心理学最初也是由马斯洛在1954年提出,并在随后的一篇文章中由Martin Seligman进一步讨论(Shourie & Kaur,2016)。

Seligman对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在于专注于让生活值得过的事物,而不是仅仅研究消极面,如心理健康问题(Shrestha,2016)。

人本主义治疗师的4种技术

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

以下是人本主义治疗师使用的特定技术,我们在此列出其中的四种。

真诚

真诚指的是治疗师的内在和人际特质(Kolden等,2011)。

这要求治疗师带来一种有意识的真诚,并认真分享自己的经验。

主动倾听

主动倾听 有助于营造支持性的环境。例如,“嗯哼”和“嗯嗯”这样的回应词是促使来访继续对话的有效方式(Fitzgerald & Leudar,2010)。

通过看着来访、偶尔点头、使用面部表情、注意姿势、重述和澄清,也可以保持主动倾听。

反思理解

与主动倾听类似,反思理解 包括重述和澄清来访所说的话。这项技术很重要,因为它会将来访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的情绪上,让他们能够命名。使用苏格拉底提问 可确保您的实践中有反思理解(Bennett-Levy等,2009)。

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 涉及治疗师对患者的态度。治疗师持久的温暖和一致的接纳表明他们珍视人性,特别是他们自己的患者。

免费个性化资源供您使用 - 做个小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4个常见批评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仅是由感官或智力定义的(Taylor,2001)。

人本主义心理学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感性和感性的心理学。相反,内部维度,如自我知识、直觉、洞察力、解释自己的梦和使用指导性心理意象,被认为是由批评者认为是自恋的(Robbins,2008;Taylor,2001)。

此外,研究内部条件,如动机或特质,曾遭到反对(Polkinghorne,1992)。

Aanstoos等人(2000)指出,Skinner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偏离纯粹行为科学的主要障碍。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也反对这一新领域,并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为世俗人本主义者。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时难以评估,甚至被指控为糟糕的经验科学(DeRobertis,2021)。这是因为不常见的信念认为结果应该由参与者驱动,而不是研究人员(DeRobertis & Bland,2021)。

关于该主题的一些有趣的书籍

如果您觉得这个话题很有趣,并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以下书籍。

1. 成为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师:旅程的故事 – Julia Falk 和 Louis Hoffman

[成为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师

成为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师

](https://www.amazon.com/dp/1955737061/)

如果您有兴趣成为一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或辅导员,您可以参考这本由已踏上这一旅程的治疗师和辅导员组成的文集。

也许您是一名正在考虑从事这一方向的学生。

无论如何,这本书包含了反思练习,适合那些正在考虑从事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咨询或治疗工作的个人,以及适合现有治疗师反思自己旅程的练习。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2. 成为一个人:一位治疗师对心理治疗的观点 – Carl Rogers

[成为一个人

成为一个人

](https://www.amazon.com/dp/039575531X/)

如果您想深入探讨客户中心疗法,您可以参考这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的书。

在这本书中,Rogers揭示了这一重要的治疗相遇和人类潜能。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3. 人的意义的追寻 – Viktor Frankl

[人的意义的追寻

人的意义的追寻

](https://www.amazon.com/dp/0807014273/)

同样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Viktor Frankl的《人的意义的追寻》解释了意义疗法。

Frankl在他的纳粹集中营恐怖经历的基础上,宣称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驱动力不是快乐,而是发现和追求他们个人认为有意义的东西。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更多资源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想了解更多,我们的文章五位创始人和积极心理学的历史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根源交织在一起。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自我意识和内省很重要。尝试使用我们的成人自我意识工作表来更多地了解自己并增加自我知识。

写日记是一种有效提高内在自我意识的方式。尝试使用这份感恩日记我是谁?工作表作为起点。

也许您会从我们的科学和研究驱动的17个关于意义和有价值生活的工作表中受益。使用它们帮助他人选择与真正重要的事物相一致的方向。

总结信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总包,因为它包含了该领域的传奇人物、实证研究、强大的哲学基础以及艺术和文学的联系(Bargdill,2011)。

有人可能对此表示异议,但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之前,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在不偏离传统心理学科学的情况下真正理解人本主义问题(Kriz & Langle,2012)。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可以用来积极影响您的治疗实践或增强您的课堂教学。我们希望这些理论和技术能帮助您在来访者和学生中促进自我实现、尊严和价值。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关于意义和有价值生活的工作表

参考文献

  • Aanstoos, C. M., Serlin, I., & Greening, T. (2000). A history of division 32: Humanistic psychology. In D. A. Dewsbury (Ed.). History of the divisions of APA (pp. 85–112). APA Books.
  • Bandura, A. (2001).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 agentic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26.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2.1.1
  • Bargdill, R. (2011). The youth movement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9(3), 283–287.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7.2011.592468
  • Bennett-Levy, J., Thwaites, R., Chaddock, A., & Davis, M. (2009). Reflective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the engine of lifelong learning. In R. Dallos & J. Stedmon (Eds.), Reflective practice in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ling (pp. 115–135). Open University Press.
  • Birhan, W., Shiferaw, G., Amsalu, A., Tamiru, M., & Tiruye, H. (2021). Exploring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to children in preprimary and primary schools.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 Open, 4(1), 100171. https://doi.org/10.1016/j.ssaho.2021.100171
  • Carter, S. (2013). Humanism. Research Starters: Education.
  • Corbett, L., & Milton, M. (2011). Existential therapy: A useful approach to trauma? Counselling Psychology Review, 26(1), 62–74. https://doi.org/10.1177/1066480700081009
  • DeRobertis, E. M. (2021). Epistemological foundation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s approach to the empiric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teo0000181
  • DeRobertis, E. M., & Bland, A. M. (2021). Humanistic and positive psychologies: The continuing narrative after two decad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211008353
  • Etchison, M., & Kleist, D. M. (2000). Review of narrative therapy: Research and utility. The Family Journal, 8(1), 61–66. https://doi.org/10.1177/1066480700081009
  • Falk, J., & Hoffman, L. (2022). Becoming an existential-humanistic therapist: Narratives from the journey. University Professors Press.
  • Fitzgerald, P., & Leudar, I. (2010). On active listening in person-centred, solution-focused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Pragmatics, 42(12), 3188–3198. https://doi.org/10.1016/j.pragma.2010.07.007
  • Frankl, V. (2006).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Beacon Press.
  • Khan, S., & Jahan, M. (2012).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rise for positive psychology. India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3(2), 207–211.
  • Kolden, G. G., Klein, M. H., Wang, C. C., & Austin, S. B. (2011). Congruence/genuineness. Psychotherapy, 48(1), 65–71. https://doi.org/10.1037/a0022064
  • Kriz, J., & Langle, A. (2012). A European perspective on the position papers. Psychotherapy, 49(4), 475–479. https://doi.org/10.1037/a0028027
  • McAdams, D. P. (2001). 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5(2), 100–122. https://doi.org/10.1037/1089-2680.5.2.100
  • McDonald, M., & Wearing, S. (2013).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self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Heidegger, Foucault and the sociocultural turn.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44(1), 37–59. https://doi.org/10.1163/15691624-12341244
  • McLeod, S. A. (2017). Maslow’s hierarchy of human needs. SimplyPsychology. Retrieved February 22, 2022, from 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aslow.html
  • Medlock, G. (2012). The evolving ethic of authenticity: From humanistic to positive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40(1), 38–57.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7.2012.643687
  • Melton, A. M., & Schulenberg, S. E. (2008). On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Logotherapy’s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6(1), 31–44.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0701828870
  • Polkinghorne, D. E. (1992).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humanistic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20(2–3), 218–242.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7.1992.9986792
  • Resnick, S., Warmoth, A., & Serlin, I. A. (2001).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psychology connection: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73–101.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1411006
  • Robbins, B. D. (2008). What is the good life?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renaissanc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6(2), 96–112.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0802110988
  • Rogers, C. (1995).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HarperOne.
  • Schneider, K. J., Pierson, J. F., & Bugental, J. F. T. (Eds.). (2015).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SAGE.
  • Serlin, I. A., & Criswell, E. (2014).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women. In K. J. Schneider, J. F. Pierson, & J. F. T. Bugental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27–40). SAGE.
  • Shourie, S., & Kaur, H. (2016). Gratitude and forgiveness as correlates of well-being among adolescents. Indian Journal of Health & Wellbeing, 7(8), 827–833.
  • Shrestha, A. K. (2016). Positive psychology: Evolutio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present growth. Indian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7(4), 460–465.
  • Starcher, D., & Allen, S. L. (2016). A global human potential movement and a rebirth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44(3), 227–241. https://doi.org/10.1037/hum0000032
  • Taylor, E. (1999). An intellectual renaissance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9(2), 7–25.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99392002
  • Taylor, E. (2001).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reply to Seligman.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1), 13–29.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1411003
  • Waterman, A. S. (2013).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y–positive psychology divide: Contrasts i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8(3), 124–133. https://doi.org/10.1037/a0032168
  • Yontef, G., & Jacobs, L. (2005). Gestalt therapy. In R. J. Corsini & D. Wedding (Eds.), Current psychotherapies (pp. 299–336).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