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疗法真的有效吗?10+科学研究发现
16
催眠疗法真的有效吗?10+ 科学发现
22 年 1 月 20 日 由 Jeremy Sutton, Ph.D.
科学审查人 Jo Nash, Ph.D.
催眠是一种深度放松、专注和增加暗示性的状态。
然而,它并不特别。
我们经常发现自己迷失在思绪中,沉浸在音乐里,或专注于工作。不同之处在于,在催眠疗法期间,治疗师会引导客户进入新的精神状态。
在那里,专业人士使用催眠来帮助个人克服恐惧症、管理体重,并更好地应对压力(美国心理学会,2020)。
本文探讨了催眠疗法背后的科学依据。我们研究现有的研究领域并揭示催眠疗法如何帮助我们作为治疗师改善客户的福祉。
继续之前,您可能希望下载三个免费的心理学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的练习探索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包括优势、价值观和自我同情,并为您提供工具以增强客户的幸福感。
这篇文章包含以下内容:
- 催眠和催眠疗法是如何工作的?
- 根据研究,它用于什么目的?
- 催眠疗法有效吗?7 项科学研究
- 在咨询中使用催眠疗法:3 项基于证据的结果
- 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相关资源
- 收尾信息
- 参考文献
催眠和催眠疗法是如何工作的?
虽然记录可以追溯到 3000 多年前,但催眠疗法在 1700 年代因 Franz Mesmer 而声名鹊起。催眠疗法被称为“Mesmerism”,后来被揭穿,Mesmer 被谴责为骗子(Thomson,2019)。
在随后的几年里,经过认证的催眠治疗师使用催眠疗法在主流医疗保健中获得了更大的接受度。研究表明,催眠疗法在治疗多种状况方面具有价值,例如压力、焦虑、肠易激综合征和慢性疼痛。
随着对阿片类药物成瘾造成的危害日益认识,催眠疗法作为一种无明显副作用的疼痛管理方法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案(Klein,2018)。新治疗方法至关重要。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0年)报告称,2018年平均每天有41人因处方阿片类药物死亡。
那么,催眠疗法是如何工作的呢?
尽管我们可能看到舞台上被催眠的志愿者表现得像鸡一样,他们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对权威的服从和同伴压力,而不是催眠(Thomson,2019)。催眠并不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让别人改变自己成为不同的样子。
尽管定义各不相同,催眠疗法通常从想象一个令人平静的画面开始,然后进行深化程序,最后引入肯定语。这种治疗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催眠治疗师的帮助实现,同样也可以通过自我催眠实现同等的好处(Marchant,2011)。
由于研究和改进的培训及认证,催眠疗法不再被视为边缘治疗。它现在被美国心理学会(2020)推荐为有益于“疼痛、焦虑和情绪障碍”的疗法,同时帮助人们改变消极习惯,如吸烟。
也许令人惊讶的是,自1990年代以来,催眠疗法已被用作全身麻醉的替代方法。患者接受轻度镇静,如局部麻醉,然后被引导专注于内心世界,并通过呼吸技巧被引导至安全的地方(Thomson,2019)。
那么,当人们进入这种改变的精神状态时会发生什么呢?
研究表明催眠疗法有几个阶段。
催眠疗法的初始放松阶段首先通过抑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开始。限制这一大脑区域的有效性——该区域与注意力、计划和决策密切相关——会增加其他参与过滤和整合信息的大脑区域的活动。
我们变得更加开放信息,更加容易接受暗示,并且能够在脑海中创造更强烈的感受(Thomson,2019)。
一项2006年的研究发现,当被要求想象愉快回忆的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他们大脑中涉及运动和感觉的部分变得更加活跃(Faymonville,Boly,& Laureys,2006)。
它根据研究用于什么目的?
催眠疗法在管理和治疗负面和无益的行为方面已经被证明非常有价值。
焦虑和恐惧症的联合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催眠疗法都被证明成功地治疗焦虑。而且,由于它们都使用了视觉化和放松,有可能采取一种综合的方法。
当这些治疗方法结合在一起时,称为认知行为催眠疗法(CBH)可以在管理焦虑障碍和恐惧症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Golden,2012)。
研究表明,CBH 在治疗以下方面取得了成功:
- 广泛性焦虑障碍
- 面试焦虑
- 考试焦虑
- 飞行恐惧症
- 学校恐惧症
- 公开演讲焦虑
- 广场恐惧症
- 性表现焦虑
- 创伤后应激障碍
戒烟
尽管关于其有效性缺乏科学证据,催眠疗法作为戒烟的工具很受欢迎。然而,不清楚催眠疗法是否加强了戒除习惯的决心,或者是否降低了继续吸烟的愿望(Barnes, McRobbie, Dong, Walker, & Hartmann-Boyce, 2019)。
在他们的2019年综述中,包括14项研究和1926名参与者,Barnes等人发现催眠疗法干预在治疗六个月后的效果与其他形式的行为支持一样有效。
尽管催眠疗法有助于人们戒烟,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管理减肥
早期关于催眠疗法在减肥和体重管理方面的有效性的研究结果喜忧参半。
然而,最近的一项综述包括了七项研究,表明催眠疗法提高了体重减轻的效果,改善了参与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并在治疗期间和之后改善了饮食行为。一项研究还确定了催眠组的体育活动增加(Barabasz,2007;Roslim等,2020)。
虽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理解最合适的治疗干预措施及其有效性,但催眠疗法似乎提供了一种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治疗方法。
改善睡眠和克服睡眠障碍
睡眠问题是成人中常见的问题,影响学习、认知和身心健康。
除了在治疗疼痛和缓解癌症治疗副作用方面有用外,催眠疗法也是治疗睡眠障碍的一种有前景的独立治疗方法,可能避免了药物干预的需要(Chamine, Atchley, & Oken,2018)。
比较多种干预策略的研究,包括睡眠卫生、放松、正念和催眠疗法,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催眠疗法在改善睡眠和心理健康方面显示出有希望的结果,研究人员建议结合多种方法以最大化好处(Friedrich & Schlarb,2017)。
催眠疗法用于酒精成瘾
虽然催眠疗法被用作长期酒精成瘾的治疗方法,但对其效果的研究有限。
然而,一项2019年的研究表明,为期六周的干预包括团体治疗和个别治疗课程,发现催眠疗法与动机访谈在长期酗酒患者中一样有效。
一年后,两组都显示饮酒量显著减少(Shestopal & Bramness,2019)。
催眠疗法真的有效吗?7 项科学研究
尽管一些科学家仍然对催眠持怀疑态度,但它已在临床环境中被证明是有用的,并且在研究诸如“感觉、感知、学习、记忆和生理”等心理过程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Faymonville等,2006)。
催眠被认为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注意、集中和内吸收的状态,对外部刺激的意识减少。
而这种沉浸感并不独特于催眠状态。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任务的深度投入,以至于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和光线的变化。
催眠,然而,需要三个组成部分(Faymonville等,2006):
- 吸收——完全投入到想象力体验中
- 分离——行为成分的分离,通常是共同处理的,例如既是演员又是观察者
- 建议性——对催眠指令的遵从性增加
尽管催眠疗法似乎对多种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状况都有帮助,但许多研究似乎因为试验设计不佳而显得不足。因此,需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它在改善慢性疼痛、抑郁、睡眠和饮食障碍方面的潜力(Chamine等,2018)。
那么,催眠疗法真的有效吗?
是的,科学已经证实催眠疗法可以改变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自我认知
一种知觉错觉突显了我们对被催眠的敏感性如何影响自我认知。
在著名的“橡胶手错觉”实验中,参与者看着一只橡胶手被抚摸,而他们自己的手则隐藏起来。令人惊讶的是,个人感觉到对明显是假的手的所有权。
当实验被重复时,发现更容易被催眠的人对橡胶手的所有权程度更高,并且对身体形象的感知也更加可塑(Fiorio, Modenese, & Cesari, 2020)。
个性化资源供您使用 - 参加测验
催眠疗法作为治疗方法的验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催眠疗法在治疗心理和生理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以下条件:
疼痛
催眠的志愿者处理疼痛刺激的能力最多可提高50%(Faymonville等,2006)。扫描显示,催眠可以降低大脑前扣带回皮质的活动,该区域将感觉刺激与情感和行为反应联系起来,并关闭疼痛信号。
一些研究表明,催眠比标准医疗护理更有效地减少分娩和分娩期间的疼痛(Landolt & Milling,2011)。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紊乱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尽管这些症状被认为是心理—大脑—肠道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标准医学治疗提供的缓解很少。
然而,催眠疗法,特别是向患者解释后以建立信任,似乎成功地减少了疼痛感知(Mahler,2015)。
皮肤科
催眠疗法也被证明在治疗皮肤疾病方面有效,并在皮肤科中用于减少习惯如抓挠,同时促进愈合。
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这种治疗与冥想和生物反馈一起,可以在其他治疗方法失败时产生积极的结果(Shenefelt,2017)。
抑郁症
催眠疗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作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其缓解症状的效果与试图治疗扭曲认知模式的心理干预相当(Milling, Valentine, McCarley, & LoStimolo,2018)。
催眠疗法似乎通过多种方式有所帮助。通过减轻症状,它帮助建立应对技能,将焦点从情感转移到思想,并可以帮助重新构建困难的情境。
应激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已被证明在治疗中非常有效,特别是在成功治疗恐惧症方面。当与催眠疗法相结合时,VR 和 AR 似乎可以改善治疗压力的效果。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有可能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案(Zhao, You, Shi, & Gan, 2015)。
手术
催眠疗法为帮助患者接受癌症治疗提供了实用和有益的机会。
在手术期间,即决定接受手术和手术本身之间的时期,给予催眠疗法已被证明可以减少术前焦虑、焦虑和术后疼痛。
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缩短麻醉后的恢复时间(Potié, Roelants, Pospiech, Momeni, & Watremez, 2016;Faymonville等,2006)。
使用催眠疗法进行咨询:3 项基于证据的结果
尽管催眠疗法可以单独非常有效,但如果平衡得当,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它甚至可以变得更加有价值。
正念催眠疗法
尽管正念对焦虑和压力是有用的干预措施,但它可能是耗时的,并且与认知行为疗法(CBT)相比没有显著的优势(Olendzki, Elkins, Slonena, Hung, & Rhodes, 2020)。
因此,结合治疗可能更有效,需要较少和较短的疗程。
“正念针对的是体验的关系转变,而催眠的目标则是体验本身的转变,”Nicholas Olendzki说。然而,它们都通过注意力和想象提供了一种增强的身体连接体验。
当结合为“正念催眠疗法”时,参与者报告说“干预非常受欢迎,他们在家实践的依从性也非常高。”这种新结合的技术还导致了显著的感知压力减少(Olendzki等,2020)。
认知催眠疗法
当与其他心理疗法结合时,催眠疗法的成功率有所不同,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Assen Alladin(2012)写道。
相反,心理疗法的同化模型保持心理疗法的核心地位,同时融入其他技术,创造新的方法。例如,认知催眠疗法(CH)结合了催眠疗法和心理疗法的好处。
与非催眠治疗相比,CH发现更成功,尤其是在体重管理方面(Alladin,20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重大创伤事件引起的,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催眠疗法可以提供比单独心理疗法更好的即时和长期缓解症状的方法,如重新经历创伤记忆(Rotaru & Rusu,2015)。
视频
催眠,终于解释了——Ben Cale
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相关资源
我们的工具箱提供了有价值的治疗工作表、练习和工具,用于可视化、正念和放松技巧。
- 五感工作表 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技巧,可以在正式的正念练习(如冥想)不切实际的情况下培养正念,并促进类似于催眠疗法初步步骤的放松。
- 锚定呼吸 通过延长吸气和呼气来促进放松,从而减少呼吸频率,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
- 自我对话练习 帮助防止自我批评,这通常会强化负面事件,而是鼓励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来访可以评估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挣扎或接受他们的负面感受和想法,通过这个想法和感受——挣扎还是接受 练习。
- 基本需求满足的一般量表 对于揭示我们在艰难生活情境中面临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反应很有用。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提升幸福感,此精选收藏包含17种经过验证的积极心理学工具,供从业人员使用。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蓬勃发展。
收尾信息
尽管存在争议,催眠疗法现在已被广泛接受为一种帮助人们改变习惯、管理疼痛、克服恐惧症以及应对抑郁和焦虑的技术(Milling等,2018)。
设计用于深度放松和专注的技术可以增加对催眠指令的易感性。肯定语可以引导来访改变有害的思维方式或管理不想要的感觉,如疼痛。
这种类似入神的状态并不自然,也可能存在于催眠之外的极端专注时刻。然而,尽管有舞台表演,它不能让人做超出意愿的事情。
当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执行时,催眠疗法被认为是安全的做法,并且在治疗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变得越来越主流(Thomson,2019)。
根据最近的研究,指导催眠似乎在临床环境中具有价值,自我催眠在治疗诸如肠易激综合征等病症方面似乎同样有效(Marchant,2011)。
虽然催眠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但很容易与其他形式的疗法相结合。因此,催眠疗法可以成为任何心理健康治疗师工具包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解决迄今为止难以治疗的状况(Whorwell,2008)。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三个免费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参考文献
- Alladin, A. (2012). Cognitive hypnotherapy: A new vision and strategy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54(4), 249–262. https://doi.org/10.1080/00029157.2012.654528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20). Hypnosis. Retrieved January 4, 2021, from https://www.apa.org/topics/hypnosis
- Barabasz, M. (2007). Efficacy of hypn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55(3), 318–335. https://doi.org/10.1080/00207140701338688
- Barnes, J., McRobbie, H., Dong, C. Y., Walker, N., & Hartmann-Boyce, J. (2019). Hypnotherapy for smoking cessation.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6(6).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1008.pub3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Overdose death maps. Retrieved January 4, 2021, from https://www.cdc.gov/drugoverdose/data/prescribing/overdose-death-maps.html
- Chamine, I., Atchley, R., & Oken, B. S. (2018). Hypnosis intervention effects on sleep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14(2), 271–283. https://doi.org/10.5664/jcsm.6952
- Faymonville, M. E., Boly, M., & Laureys, S. (2006).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the hypnotic state. Journal of Physiology-Paris, 99(4–6), 463–469. https://doi.org/10.1016/j.jphysparis.2006.03.018
- Fiorio, M., Modenese, M., & Cesari, P. (2020). The rubber hand illusion in hypnosi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sense of body ownership. Scientific Reports, 10(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2745-x
- Friedrich, A., & Schlarb, A. A. (2017). Let’s talk about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sleep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27(1), 4–22. https://doi.org/10.1111/jsr.12568
- Golden, W. L. (2012). Cognitive hypno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54(4), 263–274. https://doi.org/10.1080/00029157.2011.650333
- Klein, A. (2018). Opioid crisis: Powerful but non-addictive drug could replace morphine.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January 4, 2021,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178001-opioid-crisis-powerful-but-non-addictive-drug-could-replace-morphine/
- Landolt, A. S., & Milling, L. S. (2011). The efficacy of hypnosi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labor and delivery pain: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ical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6), 1022–1031.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1.06.002
- Mahler, T. (2015). Education and hypnosis for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 in pediatric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58(1), 115–128. https://doi.org/10.1080/00029157.2015.1033676
- Marchant, J. (2011). Heal thyself: Self-hypnosis.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January 3, 2021,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1128272-000-heal-thyself-self-hypnosis/
- Milling, L. S., Valentine, K. E., McCarley, H. S., & LoStimolo, L. M. (2018). A meta-analysis of hypnotic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symptoms: High hopes for hypno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61(3), 227–243. https://doi.org/10.1080/00029157.2018.1489777
- Olendzki, N., Elkins, G. R., Slonena, E., Hung, J., & Rhodes, J. R. (2020). Mindful hypnotherapy to reduce stress and increase mindful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68(2), 151–166. https://doi.org/10.1080/00207144.2020.1722028
- Potié, A., Roelants, F., Pospiech, A., Momeni, M., & Watremez, C. (2016). Hypnosis in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surgery: Clinical benefits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Anesthesi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6, 1–8. https://doi.org/10.1155/2016/2942416
- Rotaru, T. Ș., & Rusu, A. (2015). A meta-analysis for the efficacy of hypnotherapy in alleviating PTSD sympt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Hypnosis, 64(1), 116–136. https://doi.org/10.1080/00207144.2015.1099406
- Roslim, N. A., Ahmad, A., Mansor, M., Aung, M. M. T., Hamzah, F., Hassan, H., & Lua, P. L. (2020). Hypnotherapy for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A nar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Shenefelt, P. D. (2017). Use of hypnosis, meditation, and biofeedback in dermatology. Clinics in Dermatology, 35(3), 285–291. https://doi.org/10.1016/j.clindermatol.2017.01.007
- Shestopal, I., & Bramness, J. G. (2019). Effect of hypnotherapy in alcohol use disorder compared with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ddictive Disorders & Their Treatment, 18(3), 169–175. https://doi.org/10.1097/ADT.0000000000000170
- Thomson, H. (2019). What hypnosis does to your brain, and how it can improve your health.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January 3, 2021,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mg24432550-600-what-hypnosis-does-to-your-brain-and-how-it-can-improve-your-health/
- Whorwell, P. J. (2008). Hypnotherapy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response of colonic and noncolonic symptom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64(6), 621–623.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08.02.022
- Zhao, X., You, X., Shi, C., & Gan, S. (2015). Hypnosis therapy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Treatment for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anxiety.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34(6), 646–653. 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5.1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