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幸福(包括咒语)
13 十一月 2024
如何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包括咒语)
24 一月 2019 由 心理学家,工商管理硕士 Catherine Moore
科学审阅: Maike Neuhaus 博士
内心的平和与幸福密切相关。从佛教哲学到圣雄甘地和达赖喇嘛,他们都强烈推崇内心的平和。
“追求内心的平和比追求幸福或成功更为重要。”
Chris Shea
如果你想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你来到了正确的地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和平的概念(以及内心的平和),它与幸福的关系,以及一些可能增加个人内心平和与幸福的策略。此外,我们还会提到一些实用的咒语和有用的引言。
在继续之前,你可以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与主观幸福感练习。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你或你的客户识别真实的幸福来源和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这篇文章包含以下内容:
- 生活中的和平与幸福是什么?
- 和平与幸福:哪一个更重要?
- 如何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 3 条咒语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 指导性冥想有助于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 10 条关于内心的平和与幸福的引言
- 一条带回家的信息
-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和平与幸福是什么?
“和平”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它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多种用法。例如,Anderson(2014)指出,“和平”可以用于宏观和微观上下文中。
全球和平(例如,国家之间的和平条约;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宏观上下文的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个人和平(例如,人际和平和内心的平和)是微观上下文的一个例子。在本文中,我们专注于“和平”的微观上下文。更具体地说,我们关注的是“内心的平和”。
西方文明中对“和平”的主要定义是暴力的缺乏(Anderson,2004)。然而,将“内心的平和”与个体联系起来的概念根植于非西方语言、文化和宗教中(Anderson,2004)。阿拉伯语、汉语、希伯来语和梵语都有几个表示“和平”的词。
在梵语中,“和平”还包括 Shanti 和 Chaina,它们指的是个人的精神或内心平和及精神宁静(Anderson,2004)。除了语言学上的探究,某些宗教(如佛教、耆那教等)使用“和平”一词强调内在维度(即人)而不是外在维度(即环境)(Barua,2014)。
通常,心平气和或内心的平和指的是即使在压力源存在的情况下,也处于一种心理或精神上的平静状态。这是一种导致心智最佳功能的稳态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和平”或“内心的平和”这一复杂概念,没有普遍一致的确切定义。因此,为了使本文清晰起见,我们采用 Ward(2010)、Barua(2014)和 Gogava、Poghosyan 和 Aslanov(2018)提出的定义,该定义也被多个研究采用(例如,Day、Casey、Ward、Howells 和 Vess,2013)。
“内心的平和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处于平静的状态,并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解来面对压力。”
(Barua,2014,第24页)
内心的平和指的是
“一种由于没有痛苦或精神困扰(如担忧、焦虑、贪婪、欲望、仇恨、恶意、妄想和其他缺陷)而产生的平静、宁静和安宁的心理状态。”
(Gogava 等,2018,第4页)
“内心的平和是指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并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情绪平衡和胜任状态。”
(Ward,2010,第48页)
就像“和平”一样,“幸福”这个词也是复杂且主观的(关于幸福的不同定义,请参见 Kim-Prieto 等,2005 和 Delle Fave 等,2016)。事实上,有些学者甚至质疑“幸福”定义的有用性,将其等同于一种质的概念(Wierzbicka,2009)。
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采用最常用且被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如心理学和经济学家)广泛使用的定义(Delle Fave 等,2016)。
幸福通常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相关联,后者是个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和情感成分的总分。因此,以下定义——幸福——指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评估——这些评估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认知”(Diener,2000,第34页)。
和平与幸福是相关的概念(Cohrs,Christie,White 和 Das,2013)。例如,在宏观层面上,和平国家报告的总体幸福感更高。同样,通过上述对和平和幸福的定义进行审视,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联。这些概念的一些共同点包括(Cohrs 等,2013):
- 和平与幸福的概念都与积极心理学相关,其中包括和平心理学。
- 和平与幸福被描述为一种积极的人类体验。
- 和平与诸如宁静、和谐、幸福和福祉等术语相关联。
和平与幸福:哪一个更重要?
鉴于和平与幸福是相关概念,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出现了: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学者们不确定哪一个导致了另一个。
也就是说,是和平导致了幸福?还是相反,幸福导致了和平?
换句话说,因果关系并不明确。也许,目前最好的方式来描述这两个概念的关系(除非有实证研究证明其他情况)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具体来说,内心的平和与幸福都与积极情绪有关(例如,Lyubomirsky、King 和 Diener 2005)。
极有可能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互斥的。
如何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提高个人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有多种方法。下面,我们列出三种简单的方式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目标。请注意,以下方法绝不是详尽无遗的列表。
1. 自然
多位专家和哲学著作都暗示,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可以增加内心的平和。例如,Robert Puff 是《今日心理学》的一位撰稿人,他提出了两种人类与自然互动的方式,可以增加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水平。
- 短期的自然:每天花时间短途散步,同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 长期的自然:参加几天的自然静修。这些静修让你有机会避开日常压力(例如,通勤、工作压力等),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静修的形式和类型多种多样,如参观国家公园、宗教和非宗教静修中心等。
上述观点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综述,请参见 Capaldi、Dopko 和 Zelenski,2014)。例如,在他们的元分析研究中,Capaldi 等人发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与自然的联系可以潜在地增加幸福感。
2. 冥想
冥想的健康益处已有充分记录(例如,Holzel 等,2011)。冥想的好处包括减少焦虑(Hofman、Sawyer、Witt 和 Oh,2010)、降低皮质醇水平(Carlson 等,2007)和抑郁(Hofmann 等,2010)等。
特别是正念冥想被认为是一种增强个人幸福感的好方法。正念指的是“对当下经验的非评判性注意”(Holzel 等,2011,第538页),可以通过坐禅、行禅或正念运动等冥想练习来培养。
冥想增强了个体的注意力调节能力(即减少分心)、情绪调节能力(例如,接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对自己感知的变化(即从静态自我认同中解脱出来)(Holzel 等,2011),从而产生更多与幸福和内心的平和相关的积极情绪。
简而言之,每天花时间练习正念冥想是增加内心平和与幸福感的一种确定途径。以下是关于冥想和练习的更多信息 冥想 和 实践。
3. 感恩
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感恩是实现内心平和与幸福的一种方式。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幸福与感恩是一回事。例如,“图式假设”认为感恩的人更有可能注意到生活中的积极面,这会影响他们对生活事件的看法(Wood、Froh 和 Geraghty,2010)。
研究发现,感恩的人很清楚生活中的挑战,但他们选择不关注这些挑战。相反,他们强调生命的相互联系,并且比普通人群更少受到物质主义目标的驱使(Easterbrook,2003)。
如何练习感恩或感到感恩?一种提升个体感恩感的方法是刻意练习数算祝福,并且另一种方法是保持感恩日记(Lai 和 O’Carroll,2012)。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做个小测试
3 条咒语来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在梵语中,“咒语”翻译为“心灵工具”或“仪器”。被认为是神圣的,并具有重新编程我们潜意识心灵的强大影响。当频繁重复时,它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和灵魂。
通常,咒语是梵文,一种古老的语言,被视为一种在身体微宇宙和宇宙宏宇宙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基于声音科学。
以下是我们列出的3条强大的咒语,每天练习这些咒语会增强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咒语 1: Om Sarvesham Svastir Bhavatu(即普遍和平祈祷)
意义:愿一切众生幸福,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一切众生完整,愿一切众生成功。
咒语 2: Om Namah Shivaya(即向湿婆致敬),当以冥想的形式练习时,会导致平静和自信。
咒语 3: Om 或 Aum(即宇宙的声音和创造的声音),当在冥想时吟唱时,会引导人们实现自我觉醒、自由和开悟。
视频
幸福都在你的脑海中 – Gen Kelsang Nyema
指导性冥想有助于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幸福
有许多指导性冥想可以帮助一个人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以下是四种这样的指导性冥想,它们要么通过音频CD、MP3音乐,要么通过亚马逊视频提供。
正念冥想:在当下找到平和与视角
这是一个由心理学家兼催眠治疗师 Traci Stein 提供的指导性正念冥想。这是基于心理学的指导性冥想,有证据表明它可以改善睡眠、更大的自我接纳和健康的体重。
这种指导性冥想是经典冥想练习的最佳结合体,最先进的引导想象和有力的催眠暗示。格式:CD 和 MP3。
深度放松的指导性冥想
这是一个由认证专业教练和催眠治疗师 Claudia Prana 提供的指导性冥想。这个指导性冥想适合任何人,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级冥想者。
指导性冥想被认为可以帮助一个人成功地进入深度放松状态、减轻压力和帮助入睡。格式:视频(亚马逊Prime会员可免费观看)。
在压力时期寻找宁静——针对压力时期的指导性正念冥想
这个名为“Finding Tranquility”的指导性冥想包含了多个轨道,包括正念冥想介绍、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四个针对不同目的的指导冥想。
提供格式:MP3、音频CD 和亚马逊音乐直播流。
指导性冥想:填充空虚;清空充实
这个指导性冥想包含多个轨道。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冥想,如和平冥想、情感治愈冥想和感恩冥想。
提供格式:MP3、音频CD 和亚马逊音乐直播流。
10 条关于内心的平和与幸福的引言
如果你的目标是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你可能会发现以下内容很有用。此外,引言是分享复杂主题和想法的知识给他人的一种简单方法。
一条带回家的信息
我希望你对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有了更好的理解。通往内心平和与幸福的道路并不难。相反,它来自于简单的日常生活改变和坚持。从每天冥想几分钟到在大自然中散步,再到保持感恩日记。
你对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什么推荐来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幸福?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我们的文章!
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幸福练习。
参考文献
- Anderson, R. (2004). A definition of peace. Peace and Conflict: 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 10(2), 101-116.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49pac1002_2
- Barua, B. T. (2014). World peace and the goals of Buddhists. 访问地址:https://scholar.google.com/
- Capaldi, C. A., Dopko, R. L., & Zelenski, J. M.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connectedness and happiness: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97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4.00976
- Carlson, L. E., Speca, M., Faris, P., & Patel, K. D. (2007). One year pre–post intervention follow-up of psychological, immune, endocrine and blood pressure outcome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in breast and prostate cancer outpatient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1(8), 1038-1049. https://doi.org/10.1016/j.bbi.2007.04.002
- Casey, S., Day, A., Vess, J., & Ward, T. (2012). Foundations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NY: Routledge.
- Cohrs, J. C., Christie, D. J., White, M. P., & Das, C. (2013). Contribu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o peace: Toward global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8(7), 590. https://doi.org/10.1037/a0032089
- Delle Fave, A., Brdar, I., Wissing, M. P., Araujo, U., Castro Solano, A., Freire, T., … & Nakamura, J. (2016). Lay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across nations: The primacy of inner harmony and relational connected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30.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6.00030
-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3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34
- Easterbrook, G. (2003). The progress paradox. Books on Tape.
- Gogava, I., Poghosyan, L., & Aslanov, B. Educator Manual. 访问地址:scholar.google.com.
- Hofmann, S. G., Sawyer, A. T., Witt, A. A., & Oh, D. (2010).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8(2), 169. https://doi.org/10.1037/a0018555
- Hölzel, B. K., Lazar, S. W., Gard, T., Schuman-Olivier, Z., Vago, D. R., & Ott, U. (2011). How does mindfulness meditation work? Proposing mechanisms of action from a conceptual and neural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6(6), 537-559.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1419671
- Kim-Prieto, C., Diener, E., Tamir, M., Scollon, C., & Diener, M. (2005). Integrating the diverse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A time-sequential framework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6(3), 261-300. https://doi.org/10.1007/s10902-005-7226-8
- Lai, S. T., & O’Carroll, R. E. (2017). ‘The Three Good Things’-the effects of gratitude practice on wellbe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ealth Psychology Update, 26, 10-18.
-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6), 80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31.6.803
- Ward, T. (2010). The good lives mode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Basic assumptions, etiological commitments,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Offender supervision: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1-64.
- Wierzbicka, A. (2004). ‘Happiness’ in cross-linguistic &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Daedalus, 133(2), 34-43. https://doi.org/10.1162/001152604323049370
-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7), 890-905.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0.03.005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Happiness & SWB
Embracing JOMO: Finding Joy in Missing Out
12 Dec 2023
0
2 Aug 2024
We’ve probably all heard of FOMO, or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is the currency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eager to encourage us to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jomo-joy-of-missing-out/)
[
Happiness & SWB
The True Meaning of Hedonis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16 Nov 2023
3
22 Jul 2024
“If it feels good, do it, you only live once”. Hedonists are always up for a good time and believe the pursuit of pleasure and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edonism/)
[
Happiness & SWB
Happiness Economics: Can Money Buy Happiness?
13 Apr 2023
0
31 Jul 2024
Do you ever daydream about winning the lottery? After all, it only costs a small amount, a slight risk,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a substantial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appiness-economics/)
分类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悼与悲伤 (19)
- 幸福与主观幸福感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1)
- 积极CBT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职场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力量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治疗方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