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项正面心理学的误解与误区
12 九月 2024
12 积极心理学的误解与谬论
13 五月 2024 由 Kirsty Gardiner, Ph.D.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
从技术上讲,积极心理学还处于它的青涩阶段,刚刚超过25年的历史。
它可以被看作是一把伞下的多个主题和话题,这些主题和话题是关于人类最佳功能和福祉的核心。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最初倡导者致力于将积极心理学确立为其自身的独特科学学科,但有人认为积极心理学已经吸收了来自多个学科的思想,包括哲学、人本主义运动、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等。
鉴于积极心理学在学术界内外迅速崛起的人气,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些关于其目标和议程的误解。本文旨在驳斥关于积极心理学的12个常见误解和谬论。
在继续之前,您可能想下载我们的三个免费的积极心理学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的练习探索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包括优势、价值观和自我同情,并将为您提供工具来增强您的客户、学生或员工的幸福感。
文章包含
- 误区一:积极心理学只关注快乐
- 误区二:积极心理学不是一种疗法
- 误区三:积极心理学就是积极思考
- 误区四: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
- 误区五:积极心理学只是自助
- 误区六:积极心理学忽视人类痛苦
- 误区七:积极心理学疗法不适合有精神挑战的人
- 误区八:积极心理学是自恋和自私的
- 误区九:积极心理学使用一刀切的方法
- 误区十:积极心理学是解决深层问题的速成法
- 误区十一:积极心理学是新事物,只是昙花一现
- 误区十二:积极心理学忽视负面情绪
- 总结信息
- 常见问题
- 参考文献
误区一:积极心理学只关注快乐
在积极心理学的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积极心理学1.0,大约从1998年到2011年),确实有一个焦点是积极面以及个人如何激发诸如快乐等积极情绪。
然而,在受到大量批评之后,积极心理学进化了,并开始认识到和强调生活“阴暗面”的重要性,如负面情绪、挑战性的生活经历和创伤。
这个改进后的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2.0)侧重于正负之间的平衡,著名研究者开始推广一种更细致的研究幸福的方法(Wong, 2011; Ivtzan et al., 2015)。
最近(截至2021年),积极心理学进入了第三波(积极心理学3.0),这进一步拓宽了研究和实践的范围,超越了个体,包括关系、团体、社区、组织和社会(Lomas et al., 2021)。
这种复杂性更好地捕捉了幸福的本质,研究者现在考虑到了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存在的系统和结构(Lomas et al., 2021)。
误区破解!
误区二:积极心理学不是一种疗法
积极心理学不是一种疗法;相反,它是一个科学探究领域。然而,治疗师可以从许多积极心理学原则中汲取灵感来指导他们的临床实践。
实际上,积极心理学本身受到了人本主义者和著名精神病学家及心理治疗师如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和维克托·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和治疗实践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每个领域都对另一个领域产生了影响。
更具体地说,积极心理疗法(PPT;Seligman et al., 2006)是一种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和非临床人群促进积极的结果,并在过去十年中获得了显著的关注。
PPT 可以将任何数量的中心积极心理学主题纳入其治疗计划中,例如,优势(Rashid, 2015)。由于 PPT 相对年轻且缺乏支持证据,其有效性证据参差不齐。
误区部分破解!
误区三:积极心理学就是积极思考
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思考不同。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个科学学科,其中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且是一个应用学科,从业者使用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各种群体和个人。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思考唯一的关系是前者确实包括乐观作为研究主题之一。
乐观可以理解为对未来持有积极信念(Scheier & Carver, 1993)。如果我们期望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例如,个人会坚持实现他们认为可以实现的目标,而放弃他们认为无法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意义上,积极思考可以对我们的幸福感产生巨大影响。
但这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概念,其范围扩展到其他多个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积极情绪、人际关系、沉浸与参与、生命的意义、目标与动机、希望与乐观、性格优势等。
误区破解!
误区四: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
这是完全错误的。
让我们首先考虑什么使一个领域成为科学。本质上,科学涉及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 系统的、方法论的研究某个主题或问题
- 严格的实践协议
通常,科学界对严格研究的黄金标准是随机对照试验(RCT)。类似地,任何具有应用重点的科学学科,如精神病学,都会有伦理框架或道德准则来指导从业者。
现在回到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众多研究人员进行了高质量、严谨的研究(包括RCT),这些研究在科学期刊上经过同行评审。
此外,积极心理学实践者也有一个伦理框架(Jarden et al., 2021)。因此,积极心理学符合被视为科学的标准。
误区破解!
误区五:积极心理学只是自助
积极心理学不仅仅是自助。反驳这一观点的关键在于积极心理学是一个科学学科,与其他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学科一样。
另一方面,自助既不是一个学科也不是一个科学研究领域,它当然也不基于研究或实证证据,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如此。
考虑到积极心理学可以在本科和研究生水平上学习(学士、硕士及以上),可以说它远远超出了自助行业(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玉石蛋)!
误区破解!
误区六:积极心理学忽视人类痛苦
最初的积极心理学宗旨由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提出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重新平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们迅速转向那些遭受苦难并需要病理治疗的个体(Seligman et al., 2004)。
数十年来,对人的缺陷的关注持续存在,直到积极心理学在1998年出现,寻求专注于人的优点。
在随后的几年里,研究人员专注于人类的优点,并努力提高幸福感。然而,这些研究人员受到了批评,因为他们没有充分关注生活的负面方面,如痛苦。
2011年,一位临床和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保罗·王(Paul Wong)撰写了一篇文章,批评积极心理学对其平衡性和对人类痛苦的关注不足。自那篇文章以来,学者们在积极心理学中重新平衡了这一点,关注痛苦和创伤对幸福感、建立韧性、意义和成长的重要性。
误区破解!
免费个性化资源供您使用 - 做个小测验
误区七:积极心理学疗法不适合有精神挑战的人
首先,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一种疗法;相反,它可以用来指导治疗师的实践,例如积极心理疗法(PPT;Seligman et al., 2006)。
PPT 是否适合临床人群有点难以回答。在实际应用中,积极心理学已被发现对一般人群的压力减轻和抑郁症状有积极影响(Donaldson, 2011)。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会对人们造成更多的伤害而不是帮助。例如,一些练习正念的人可能会经历痛苦(Baer et al., 2021)。
当涉及到临床人群时,情况更加复杂。一般来说,关于PPT的有力研究仍然缺乏。现有证据参差不齐。一些证据表明,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和PPT 对临床人群(包括抑郁症和精神病患者)非常有效(Schrank et al., 2014)。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证据表明,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体,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和PPT 并不比常规治疗更有效(Geerling et al., 2020; Hoppen & Morina, 2021)。
因此,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或使用PPT 需要一位经验丰富且已考虑过干预是否适用于给定目标受众的从业者。
误区部分破解!
误区八:积极心理学是自恋和自私的
想要一个好的生活是自私的吗?
想要帮助他人是自私的吗?
想要改善自己是自私的吗?
我认为不是。积极心理学为个人提供了成长为人类的机会,当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社区和我们所存在的社会。
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繁荣的号召;它超越了个体,想象了一个我们都处于最佳状态的世界。
误区破解!
误区九:积极心理学使用一刀切的方法
错误。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正在采取个性化的方法来帮助个人和群体最大化他们的幸福感。
这通常表现为定制的积极心理学活动和练习,这些活动和练习可以积极影响幸福感的某一方面。
例如,Pawelski(2020)创建了积极心理学干预措施的元素模型,该模型允许干预措施分解为其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可以混合匹配,从而为每个人创造高度个性化的干预措施。
误区破解!
误区十:积极心理学是解决深层问题的速成法
积极心理学应用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帮助个人和群体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变化。
积极心理学力求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赋予人们创造积极变革的能力:
- 通过提供知识和工具,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参与积极心理学干预
- 通过向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提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工具和技能,帮助他们的客户
选择将积极心理学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个人,如正念,会知道他们是在玩一场长期游戏。
事实上,研究表明,持续应用正念可以在长时间内带来许多好处(Garland et al., 2017)。
此外,需要治疗来处理创伤等创伤的个体可能会发现积极心理疗法是一个有用的干预措施。然而,这也并非速成法;PPT 通常涉及每周12至14次,每次持续一小时的疗程(Seligman et al., 2006)。
无论如何,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个人应对创伤和痛苦,并提供长期解决方案。
误区破解!
误区十一:积极心理学是新事物,只是昙花一现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其他科学学科而言相对较新,例如社会心理学,后者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Gergen & Gergen, 2012)。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第106届年度大会上首次提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领域。
然而,许多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研究的主题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既不新也不是昙花一现。事实上,有关人类潜力和美好生活(good life)的辩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著作。
误区破解!
误区十二:积极心理学忽视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并没有忽视负面情绪。实际上,研究人员认识到人类体验的复杂性,并理解如果不给予空间让具有挑战性或痛苦的情绪和经历占据一席之地,就无法捕捉到幸福感(Lomas & Ivtzan, 2016)。
例如,经历过创伤可能会导致成长,而体验悲伤或愤怒在适当的背景下可能是有益和必要的。
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在思考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时进行情境化,因为它们各自都有其位置和作用。
误区破解!
总结信息
很容易被谣言和传闻所吸引,特别是当一个话题成为流行文化中的热门话题时。
这对于当前在许多人、组织和社会中处于首要地位的话题——幸福感来说也不例外。
尽管这些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谣言中有些可能曾经有过一丝真理,但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反思性领域,随着批判性反馈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最终,这增强了该领域的严谨性,并提升了积极心理学作为值得其赞誉的科学的声誉。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免费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常见问题
积极心理学被批评了什么?
积极心理学被批评为过于简化人类情绪的复杂性,过分强调积极情绪而低估了负面情绪的价值。批评者认为,有时它会过度提倡不切实际的乐观,忽视影响幸福感的社会、文化和结构性因素。
积极思考的阴暗面是什么?
积极思考的阴暗面可能表现为否认负面情绪或情况、不切实际的乐观或对始终保持乐观的压力。这可能会阻碍个人成长,妨碍解决问题,并损害心理健康。
积极心态的缺点是什么?
过度关注积极心态可能导致真实挑战被忽视,引起情感压抑,并忽略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过分强调积极心态也可能导致有毒的乐观主义,忽视负面感受。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吗?
是的,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合法的科学研究领域,通过探索幸福感、优势以及构成充实生活的重要因素来进行研究。它基于心理原理和基于证据的方法。
参考文献
- Baer, R., Crane, C., Montero-Marin, J., Phillips, A., Taylor, L., Tickell, A., Kuyken, W., & The MYRIAD team. (2021). Frequency of self-reported unpleasant events and harm in a mindfulness-based program in two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s. Mindfulness, 12, 763–774.
- Donaldson, S. I., Csikszentmihalyi, M., & Nakamura, J. (2011).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Improving everyday life, health, schools, work, and society. Rutledge.
- Garland, E. L., Hanley, A. W., Goldin, P. R., & Gross, J. J. (2017). Testing the 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 Evidence for mindful pos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from a re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data. PLOS ONE, 12(12), Article e0187727.
- Geerling, B., Kraiss, J. T., Kelders, S. M., Stevens, A. W., Kupka, R. W., & Bohlmeijer, E. T. (2020). The effec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on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5(5), 572–587.
- Gergen, K. J., & Gergen, M. M. (2012). Social psycholog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Hoppen, T. H., & Morina, N. (2021). Efficacy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reducing negative and enhanc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outcome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Open, 11(9), Article e046017.
- Ivtzan, I., Lomas, T., Hefferon, K., & Worth, P. (2015). Second wave positive psychology: Embracing the dark side of life. Routledge.
- James, W. (1902).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 being the Gifford lectures on natural religion delivered at Edinburgh in 1901–1902. Longmans, Green, and Company.
- Jarden, A., Rashid, T., Roache, A., & Lomas, T. (2021). Ethical guidelines for positive psychology practice (English: Version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11(3).
- Lomas, T., & Ivtzan, I. (2016). Second wave positive psychology: Exploring the positive–negative dialectics of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7, 1753–1768.
- Lomas, T., Waters, L., Williams, P., Oades, L. G., & Kern, M. L. (2021). Third wave positive psychology: Broadening towards complexity.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6(5), 660–674.
- Pawelski, J. O. (2020). The elements model: Toward a new gener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5(5), 675–679.
- Rashid, T. (2015).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 strength-based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0(1), 25–40.
-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93). On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The benefits of being optimistic.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26–30.
- Schrank, B., Brownell, T., Tylee, A., & Slade, M.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An approach to supporting recovery in mental illness. East Asian Archives of Psychiatry, 24(3), 95–103.
- Seligman, M. E., Parks, A. C., & Steen, T. (2004). A balanced psychology and a full lif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1449), 1379–1381.
- Seligman, M. E., Rashid, T., & Parks, A. C. (2006).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8), 774–788.
- Wong, P. T.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2.0: Towards a balanced interactive model of the good life.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52(2), 69–81.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积极心理学
治疗中的验证是什么?为什么它很重要?
1 九月 2021
7
7 十一月 2024
验证意味着您理解对方是从哪里来的,即使您不同意他们的言论或行为(Rather & Miller,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validation-in-therapy/)
[
积极心理学
如何与客户建立融洽关系:18个示例和问题
29 五月 2021
5
20 九月 2024
正如每位优秀的临床医生所知,如果没有先建立融洽关系,就深入讨论是确保治疗过程成功的可靠方法。它还可以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rapport-building/)
[
积极心理学
在治疗中如何应对抗拒的客户:如何帮助困难的客户
21 四月 2021
3
18 十一月 2024
面对一个对治疗过程或治疗师持抗拒甚至敌对态度的客户可能会令人不安,并可能挑战治疗的成功(Clay, 2017)。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resistance-to-change/)
分类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心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哀伤与丧失 (19)
- 幸福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观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CBT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工作场所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各种疗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