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总结
4 十月 2024
幸福的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概览
14 二月 2019 由 希瑟·克雷格,心理学士
科学审查 梅克·诺伊豪斯博士
我承认,当我得知要写一篇关于幸福的心理学、理论和科学的文章时,我想:“这很简单!”
然而,我完全没想到这个话题的深度!我发现自己提出了问题——科学能否解释幸福?
幸福可以被衡量吗?究竟什么是幸福?
可以说,关于幸福的文章已经有很多了,包括在这个网站上的文章。以下将探讨幸福,并且提供一些链接,以便您在未来进一步探索这个重要的话题。
继续阅读,以发现一系列主题,包括幸福的主要理论,以及对幸福神经科学的有趣探讨。还包括对主观幸福感(更科学的幸福感术语)的讨论,积极心理学如何看待幸福,成功与幸福的关系等等。希望这篇文章能回答一些关于幸福的问题。请尽情享受!
本文包含:
- 幸福的科学解释
- 幸福的理论与科学
- 幸福的心理学
- 幸福与积极心理学
- 有趣的调研和研究
- 幸福研究学院
- 幸福教授
- 其他知名研究人员
- 有关成功与幸福的文章
- 最重要的16篇幸福文章
- 其他推荐期刊和学术文章(PDF)
- 总结
- 参考文献
幸福的科学解释
当我们谈论幸福的科学解释时,我们指的是什么?幸福的科学是什么?
非常简单地说,幸福的科学在“探究快乐的人为什么快乐”。如果你仔细想想,幸福的主观性质使得它极其难以定义并且很难测量。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
过去
自古希腊时代起,幸福一直是讨论和辩论的主题。享乐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Ryan & Deci, 2001)。科学一直密切关注幸福的“享乐性”定义——换句话说,就是追求快乐而非痛苦(Ryan & Deci, 2001)。
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阿尔西提普斯声称,幸福是生命中“享乐时刻”的总和(Ryan & Deci, 2001)。“享乐享受”是指一个人感到放松,远离自己的问题,并且可以说“感到快乐”的状态(Ryan & Deci, 2001)。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幸福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享乐(或快乐)和幸福(一种认为生活过得很好的感觉)(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现在
那么科学对此有何见解?研究表明,尽管这两个方面确实不同,但在“快乐的人”身上,幸福的享乐和幸福成分是对应的(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Kesebir 和 Diener(2008)的研究报告称,在幸福感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总体上“相当到非常幸福”,同时,接受调查的人中有80%也表示他们当前的“心情”是积极的(例如,在10点价值量表上给出6-7分的评分,其中5分是“享乐中立”)。
神经科学家在调查快乐的功能神经解剖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这对我们体验幸福和感受幸福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心理学一直将快乐与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弗洛伊德(1930)认为人们:“追求幸福;他们想变得快乐并保持快乐。这种努力有两个方面,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方面,他们渴望摆脱痛苦和不愉快,另一方面,他们渴望体验强烈的感觉快乐”(第76页)。
Kringelbach 和 Berridge(2010)认为,快乐和幸福的神经科学可以通过研究享乐脑回路找到答案。因为根据大多数现代观点,快乐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否提供了“测量”幸福的机会,从而提供了幸福的科学解释?
事实上,神经科学家的工作表明,快乐不仅仅是感觉或想法,而是大脑活动在专门的“享乐系统”中的结果(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所有快乐,从最基本的食物和性快乐,到更高层次的快乐(例如金钱、医疗和利他主义的快乐),似乎都涉及相同的脑系统(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一些享乐机制位于大脑深处(如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和脑干),而另一些则位于大脑皮层(如眶额叶皮质、扣带回、内侧前额叶和岛叶皮质)(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未来
可以说,快乐激活的大脑网络是广泛的。尽管这一令人兴奋的发现——幸福的大脑网络——但Kringelbach和Berridge(2010)表示,为了全面理解幸福的功能神经解剖学,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除了神经科学的支持表明幸福具有大脑解剖基础外,幸福的科学解释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测量问题。
有人认为,也许幸福不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它无法客观地测量(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不过,正如Ed Diener所言,或许幸福是主观的。Diener提出,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快乐,那么这个人就是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判断自己是否快乐的最佳评判者(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他引入了一个术语来描述这种“测量”:主观幸福感。
有了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幸福的科学解释就成为可能……通过询问诸如:
- 你快乐吗?
- 你在1-10的范围内如何评价你的幸福?
可以设计控制实验来确定如何提高或降低这些反应。
经验抽样法(ESM)在主观幸福感评估中是一个有价值的工具。它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有助于幸福科学的进步。
ESM基于一段时间内正负情绪的总和,提供了一种整体的幸福感指标(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Diener提供了证据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构念效度”,即它确实测量到了某些真实的东西!这是因为Diener展示了主观幸福感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并且与一些人格特质高度相关,能够预测未来的结果。
Diener和他的同事建议,可以通过使用有效的工具进行测量、观察幸福的可观察指标(如微笑行为)以及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客观报告,来测量幸福(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然而,许多批评者反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包括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2001)。Argyle指出
“主观测量的主要弱点在于它们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期望效应和适应效应,因此我们不知道这些分数有多可靠”
(第19页)。
然而,其他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经过充分验证的测量幸福的量表,支持其作为科学构念的有效性。
Steen 幸福指数(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由二十个项目组成。参与者阅读一系列陈述,并选择最符合他们当前情况的一项。项目表明三种类型的“幸福生活”——愉快的生活、投入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这些维度将在不久后详细探讨!
主观幸福感量表(Lyubomirsky & Lepper, 1999)
由四个项目组成,用于评估整体主观幸福感。参与者阅读四条陈述,例如‘总的来说,我是一个……’,然后从1到7的评分中选择一个,例如‘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到‘一个非常快乐的人’。
测试-重测和自我-同伴相关性表明良好的到极好的可靠性,建构效度研究也证实了该量表用于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效度。
幸福量表(Fordyce, 1977)
此量表也称为情绪问卷,因为它通过参与者对幸福/不幸福的评级来评估情绪幸福感。该测试由两个项目组成。第一项是通过参与者在一个0到10的尺度上对描述性短语进行评级来衡量幸福/不幸福的程度。
第二个项目要求参与者给出他们感觉快乐、不快乐和中立的时间百分比。该测试显示出足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因此,神经科学的证据,加上主观幸福感或幸福的测量证据,表明幸福的科学解释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
幸福的理论与科学
考虑幸福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呢?幸福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讨论和辩论的主题。
1973年,“心理学国际摘要”开始将幸福作为索引词(Diener, 1984)。然而,由于幸福这个词使用广泛且频繁,它有许多含义和内涵(Diener, 1984)。
幸福的构造仍在演变,尽管定义具有挑战性,但它是一个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评估来实证评估的构造(Delle Fave, Brdar, Freire, Vella-Brodrick & Wissing, 2011)。Delle Fave等人(2011)注意到,幸福也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术语,它可以有几种含义:
- 一种短暂的情绪(与喜悦同义)
- 一种充实和成就的经历(具有认知评估)
- 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实现个人潜力和追求主观相关的目标来形成意义和身份发展。
历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幸福被概念化为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享乐(或快乐)和幸福(一种认为生活过得很好的感觉)(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研究表明,虽然这两个方面确实不同,但在“快乐的人”身上,幸福的享乐和幸福成分是一致的(Kringelbach & Berridge, 2010)。
Kesebir和Diener(2008)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幸福感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对其整体“幸福”的生活满意度评价为“相当到非常幸福”,与此同时,接受调查的人中有80%也表示他们当前的“心情”是积极的(例如,在10点价值量表上给出6-7分的评分,其中5分是“享乐中立”)。
进入现代,对于幸福的构成有一些共识。根据Haybron(2003)的说法,当考虑幸福理论时,有三个基本观点:
- 享乐主义——简而言之,幸福就是在整体上经历多数快乐。享乐。
- 生活满意度的观点——幸福是对自己整体生活的态度,无论是全部还是有限时间段内的态度。幸福。
- 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取决于一个人的整体情绪状态。
还有一些理论被称为“混合”理论,结合了生活满意度理论与其他享乐或情绪状态理论(Haybron, 2003)。其中一种混合理论是最广泛接受的幸福理论:主观幸福感(Haybron, 2003)。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比幸福更科学的术语。
享乐主义的更深入探讨
享乐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Ryan & Deci, 2001)。科学一直在关注“享乐性”定义的幸福——换句话说,追求快乐而非痛苦(Ryan & Deci, 2001)。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阿尔西提普斯声称,幸福是生命中“享乐时刻”的总和(Ryan & Deci, 2001)。
享乐享受是指一个人感到放松,远离自己的问题,可以说“感到快乐”的状态(Ryan & Deci, 2001)。
享乐主义指的是追求快乐。霍布斯认为,幸福存在于人类欲望的成功追求中,德萨德则说,追求感觉和快乐是生命的终极目标(Ryan & Deci, 2001)。
功利主义哲学家,包括边沁,主张建立一个由个人试图最大化快乐和追求自我利益的社会(Ryan & Deci, 2001)。
需要澄清的是,享乐主义中的享乐并不等同于身体享乐主义:幸福不仅来源于短期快乐,还可以源于实现目标或其他有价值的结果(Ryan & Deci, 2001)。所谓的享乐心理学家认为,幸福不仅包括身体的喜好,还包括心灵的喜好(Ryan & Deci, 2001)。
Kahneman(1999)将享乐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什么使经验和生活愉快和不愉快”(第ix页)。在享乐心理学的框架下,“幸福感”和“享乐主义”这两个术语可以互换使用(Ryan & Deci, 2001)。享乐心理学用愉悦与痛苦来解释幸福感,因此成为许多研究和旨在增强人类幸福感的干预措施的核心(Ryan & Deci, 2001)。
享乐心理学是幸福理论的一个焦点,部分原因是它与其他主导理论的联系。例如,享乐心理学与行为奖惩理论,以及关注奖惩结果认知预期的理论相联系(Ryan & Deci, 2001)。
尽管考虑人类愉悦/痛苦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多数享乐心理学研究集中在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上。简单介绍一下,主观幸福感(或“幸福感”)由以下三个组成部分组成(Ryan & Deci, 2001):
- 生活满意度
- 积极情绪的存在
- 负面情绪的缺失
在本网站的其他地方,你可以阅读更多关于欧德亚明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了探讨幸福理论,这里将简要介绍欧德亚明:
什么是欧德亚明?(生活满意度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于人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仅仅快乐不能实现幸福——因为动物被驱使去寻求快乐,而人具有比动物更大的能力(《追求幸福》,2018)。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必须拥有“完整的美德”——也就是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幸福》,2018)。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不是美德或快乐本身,而是美德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论点是,幸福本身并不是福祉的主要标准(Ryan & Deci, 2001)。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福祉是通过人们按照“真我”生活来实现的。(Ryan & Deci, 2001)。欧德亚明幸福理论认为,与其说是追求快乐,不如说幸福是通过发展个人力量和美德实现的(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欧德亚明幸福理论基于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个体的概念和罗杰斯提出的“完全功能个体”的概念(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许多现代科学对幸福的解释都与欧德亚明幸福理论一致。
例如,Waterman认为,当人们按照他们最深的价值观行事时,他们的幸福感会增强(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Waterman还引入了“个人表现力”的术语,描述了当人们的活动反映他们的价值观时出现的真实状态。
欧德亚明幸福理论采用自我决定理论来概念化幸福(Deci & Ryan, 2000)。该理论认为,自主性和胜任力领域的满足会增强幸福感。换句话说,这种观点认为,通过从事欧德亚明活动可以实现主观幸福感(即幸福)(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情绪状态理论
回顾一下,这种幸福理论认为,幸福是个体总体情绪状态的结果。Bradburn(1969)提出,幸福是由两个相当独立且不相关的成分组成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根据Bradburn,幸福是个体通过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进行比较做出的全球性判断(Diener, 1984)。
这导致了情绪平衡量表的开发(Diener, 1984)。Bradburn情绪平衡量表是一种生活质量的自我报告测量。该量表由十个情绪状态的描述组成(例如,第一个项目是感觉“特别兴奋或对某事感兴趣”),受试者反思过去一周内是否处于那种情绪状态。
生活质量的衡量,作为幸福的指标,是通过将‘负面’项目的总和减去‘正面’项目的总和得出的(Diener, 1984)。
情绪状态理论还持有一种观点,即缺乏消极情绪并不等同于存在积极情绪(Diener, 1984)。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理论
积极心理学领域已经发展出一些独特的幸福理论。例如,Seligman(2002)提出了真实的幸福理论。该理论基于这样一个概念,即真正的幸福来自于一个人按照他们的“独特优势”生活,这需要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优势并承担这些优势的所有权(Seligman, 2002)。
另一种幸福理论是Csikszentmihalyi的“流动”理论。流动可以定义为“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从中获得最佳幸福感和巅峰体验时的状态”(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第395页)。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被认为是通向幸福的途径(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事实上,幸福可能是相对的——或者说,它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即个人将自己与他人的状况、过去的状况、目标或抱负进行比较(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然而,这一观点已被反驳。
Veenhoven解释说,比较可能影响幸福感的认知或生活满意度方面,但情绪成分来自满足基本需求的享乐体验,因此与任何比较完全分离(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综上所述,这些相关主题——幸福的科学解释和幸福的理论与科学——有许多理论概念化幸福,遵循这些理论,幸福一词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含义。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认为是我们在谈论幸福时所指的科学基础,而且它已经被证明是一个可以测量的有效构念。
幸福的心理学
早在1929年,Walter A. Pitkin就撰写了《幸福的心理学》一书,在书中,他区分了幸福及其相关的情感,包括愉悦和享受(Samuel, 2019)。他认为,获得幸福不仅仅是运气或偶然的结果。从那时起,心理学家们继续尝试定义幸福。
根据心理学,幸福不仅仅是积极情绪体验的结果。心理学家通常提到主观幸福感来描述幸福(Kesebir & Diener, 2008)。换句话说,幸福是“人们对生活的评价,涵盖了满意度的认知判断和情绪感受”(Kesebir & Diener, 2008,第118页)。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很重要,因为幸福不仅与改善身体健康和长寿有关,而且是人们重视的目标——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幸福比其他理想的结果更重要,包括过有意义的生活或赚很多钱(Psychology Today, 2019)。
心理学研究幸福主要有三种方式:
1. 需求和目标满足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幸福来自追求适当的目标和满足基本的人类需求(Nelson, Kurtz & Lyubomirsky, 在印)。例如,Deci 和 Ryan(2000)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当满足基本的人类需求,包括自主性、能力和关系时,人们的幸福感得以提升。
2. 遗传和个性倾向理论
这些理论认为,幸福感受到基因的影响,并与外向性和神经质等个性特质相关(Nelson 等,待出版)。这暗示了幸福感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太大变化。
3. 过程/活动理论
过程/活动理论认为,通过参与那些需要投入和努力的活动,幸福感可能会得到提升(Nelson 等,待出版)。
心理学家问:“是否有可能增加一个人的幸福感?”一些心理学家声称,试图提高幸福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幸福感水平是预先确定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稳定的(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与此论点一致的是幸福设定点的概念。幸福设定点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状态在时间上是恒定的,无论环境如何变化(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适应环境变化被称为“享乐跑步机”或“稳态控制”(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适应(导致幸福感相对稳定)得到了研究的支持,这些研究表明,无论是高还是低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例如彩票获奖者、瘫痪受害者)的个体,在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幸福感水平都会回到“正常”范围(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幸福设定点提供了证据,表明幸福感无法提高(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感是一种“特质”或个人倾向于体验某种情绪的倾向。
这种观点认为,幸福感相对稳定,因此努力提高幸福感是徒劳的(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然而,研究表明,尽管主观幸福感可能与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相关,但不同时间的幸福感报告差异表明,幸福感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特质(Norrish & Vella-Brodrick, 2008)。
因此,幸福感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那么,关于较新的幸福科学——积极心理学呢?
幸福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潜力的科学,关注“可能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它旨在将心理学长期以来主要关注的病理学转变为研究个人和社区的积极品质(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旨在理解和培养使个人、社区和社会处于繁荣状态的因素(Fredrickson, 2001)。
什么是“繁荣”?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最佳的幸福感状态(Fredrickson, 2001)。Fredrickson(2001)提出了一个问题:“积极情绪在积极心理学中扮演什么角色?”
事实证明,幸福可以被视为体验主要的积极情绪,或者情绪状态,而不是消极情绪(Tkach & Lyubomirsky, 2006)。因此,积极情绪是繁荣,或者换句话说,幸福的标志(Fredrickson, 2001)。幸福是积极心理学假设的核心。
Seligman(2011)描述了PERMA模型,这是繁荣的模型。该模型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五个领域:
- P 正面情绪
- E 投入
- R 关系
- M 意义
- A 成就
要了解更多关于繁荣及其如何实现的信息,请查看我们的文章《Seligman的PERMA+模型》。
免费个性化资源:点击此处完成测验
有趣的调研和研究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趣的幸福研究!在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中,Seligman及其同事(2005)操作化并评估了五种不同的幸福干预措施。
他们发现,两种干预措施——每天写下三件好事以及如何发生的,以及以新方式使用“独特优势”——使人们在六个月内变得更加快乐,抑郁症状减少!与参与干预措施的人相比,那些在安慰剂对照组的人在一周后恢复到基线水平的幸福感和抑郁症状。
Lyubomirsky及其同事(2006)进行了三项研究,考察了反思重大生活事件——“胜利与失败”——的影响。虽然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负面生活情境的处理和管理,但这项独特研究关注的是积极生活经历的处理(Lyubomirsky, Sousa & Dickerhoof, 2006)。这项研究涉及参与者反思他们最快乐的一天。
研究发现,当参与者在“重新播放”他们最快乐的时刻时,会带来更高的个人成长、改善的一般健康和身体机能,以及较低的疼痛水平,而如果他们在分析最快乐的时刻时写作,则效果较差。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应该建议人们在回味快乐经历时感到满足,而不是试图理解这些经历的意义或原因。
即使幸福与更大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相关,但一些研究表明,对幸福的极端追求,或者甚至只是高度重视幸福,实际上会对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事实上,在一项研究中,Ford及其同事(2014)发现,对幸福的强调可能成为抑郁症状和诊断的风险因素。
在一项涉及181名参与者的实验中,Sheldon等人(2010)进行了一项为期6个月的纵向实验,旨在提高“治疗组”的幸福感水平。治疗组设定了提高自主性、能力和关系感的目标,而对照组则设定了提高生活体验的目标。
研究发现,那些最初对改变幸福感持有积极态度的人在治疗中受益更大!(Sheldon等人,2010)。
然而,这种提升只在个体积极投入到目标中时持续存在!(Sheldon等人,2010)。
幸福研究学院
幸福研究学院是什么?这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库”,致力于研究为什么一些社会更幸福。
幸福研究学院旨在为相关各方提供最新的关于幸福起源和影响的信息,并引起人们对主观幸福感作为公共政策辩论重要领域的关注。此外,该学院旨在提高所有人的生活质量。
幸福研究学院提供知识、咨询和演讲服务。例如,该学院的知识建设活动之一是在2018年,幸福研究学院与北欧理事会合作编制了一份名为“阴影下的幸福”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探讨了为什么生活在北欧国家的一些人幸福,而另一些人则挣扎或受苦。该研究还涉及对某些群体在这一集群中为何更常挣扎的分析,以及这对社会的影响。
在咨询方面,幸福研究学院还与丹麦政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国家幸福部长和韩国高阳市等团体合作。这些合作的目的是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幸福研究学院的演讲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已在1000多个国际活动中分享有关什么驱动幸福感、福祉和生活质量的知识。
幸福研究学院分析幸福的不同认知、情感和欧德亚明维度,以探索这些复杂概念。如前所述,认知维度是指对整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而情感维度则侧重于人们日常经历的情绪。
最后,欧德亚明维度关注的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好生活”的观点,重点是目的和意义。
幸福研究学院之所以衡量幸福,是为了转变政策重点,从而尝试改善社会的生活质量,这将促进寿命和生产力等目标的实现。该学院关注的是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即基因、生物学),而是关注政策(这些因素可以随着时间改变)和行为(这些因素可以立即改变)。
通过分析与整体生活满意度相关的政策(即幸福的认知维度),幸福研究学院可以解释150多个国家在2018年世界幸福报告中的75%的差异。该学院还希望突出被忽视的福祉不平等维度,并提高对此不平等的认识和理解。幸福研究学院可通过Twitter、Facebook和LinkedIn访问,Meik Wiking是首席执行官。
幸福教授
Dolan教授被称为“幸福教授”,这是在2018年7月由《电讯报》报道的。Dolan教授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行为科学教授。他是行为科学和幸福领域的领先专家。
Dolan教授撰写了畅销书《幸福的设计》和最近的《幸福之后》。他的工作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 开发可以用于政策和个人幸福的衡量标准。
- 利用行为科学的工作来理解和改变个体行为,并为此提供更多的证据基础。
其他著名的研究人员
没有积极心理学,又怎能缺少它的奠基人和其他著名的贡献者?
马丁·塞利格曼:
塞利格曼博士出生于1942年,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追求幸福》,2018)。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有三种形式:
- 快乐和满足
- 善良和美德的体现
- 目的和意义
正如之前讨论的,幸福——或者说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类似的、明确的组成部分,就像Seligman建议的那样。在他的一本书《真实的幸福:利用新的积极心理学实现你的潜能》中,Seligman(2002)写道:
“积极心理学”带你穿过快乐与满足的乡村,登上美德与力量的高地,最终到达持久满足的高峰:目的与意义
(第61页)。
Seligman还写了一本书《习得的乐观:改变思维改变人生》。他是心理学界一位备受推崇的作者,也是“习得无助”概念的先驱。
迈克尔·W·福特耶
福特耶(1944年12月14日-2011年1月24日)是幸福研究的先驱(Friedman, 2013)。1977年,他在《社会指标研究》期刊上发表了福特耶幸福量表。在他的众多研究中,福特耶展示了幸福可以统计测量,而且通过参与“自愿行为”,也可以有意图地增加幸福(Friedman, 2013)。
埃德·迪纳
迪纳生于1946年,也被称为“幸福博士”(《追求幸福》,2018)。他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先研究者。迪纳最著名的是创造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术语,这是可以实证测量的幸福组成部分(《追求幸福》,2018)。迪纳认为,幸福具有很强的遗传成分,因此相对稳定。他还开发了生活满意度量表。
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
柳博米尔斯基是一位研究心理学家,她在《今日心理学》博客上撰写《幸福之道》(Sonja Lyubomirsky, 2019)。她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教授兼副主席。柳博米尔斯基著有两本《最好的幸福书籍》:《幸福之道》和《幸福的神话》。
丹尼尔·吉尔伯特
吉尔伯特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也被哈佛大学称为“幸福教授”(Dreifus, 2008)。他负责一个实验室,专门研究幸福的本质。吉尔伯特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上,以及投资这些社交关系所花费的时间对幸福感的贡献大于物质财产(Dreifus, 2008)。
他建议,体验比物品更能带来快乐——也许,他认为,这是因为体验可以与他人共享,而物品通常不会被共享(Dreifus, 2008)。
视频
幸福心理学——WOBI
有关成功与幸福的文章
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成功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不仅成功带来幸福,而且快乐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幸福,2019)。以下是三篇文章,介绍了成功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 Boehm, J. K., & Lyubomirsky, S. (2008). Does happiness promote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6, 101–116.
- Lyubomirsky, S., King, L., & Diener, E. (2005).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 803–855.
- Uusiautti, S. (2013). On the posi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uccess and happ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Studies in Psychology, 1–12.
[评审员更新:
自从本文首次发布以来,关于Uusiautti(2013)研究核心理论的新研究发现似乎不再成立。作为替代,您可以查看Okabe-Miyamoto等人的文章(2021年),他们最近发现,逃离享乐跑步机的多样性可能会实际导致较小的幸福感提升——而不是更大的提升。]
16篇最重要的幸福文章
近期,关于幸福的研究大量涌现,例如:
- Diener, E., Heintzelman, S. J., Kushlev, K., Tay, L., Wirtz, D., Lutes, L. D., & Shigehiro, O. (2017). Findings all psychologists should know from the new sci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Canadian Psychologist, 58, 87 – 104
- Oerlemans, W. G. M., & Bakker, A. B. (2018). Motivating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happiness at work: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3, 1230 – 1241.
- Kaufman, M., Goetz, T., Lipnevich, A. A., & Pekrun, R. (2018). Do positive illusions of control foster happiness? Emotion, September 20, no pagination specified.
- Hoffman, J., Gander, F., & Ruch, W. (2018). 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well-being across occupation type and skill. Translational Issu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290 – 303.
- Piff, P. K., & Moskowitz, J. P. (2018). Wealth, poverty, and happiness: Social class is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emotions. Emotion, 18, 902 – 905.
- McGuirk, L., Kuppens, P., Kingston, R., & Bastian, B. (2018). Does a culture of happiness increase rumination over failure? Emotion, 18, 755 – 764.
- Warr, P. (2018). Self-employment, personal values, and varieties of happiness-unhappines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3, 388 – 401.
- Liao, K Y-H, & Weng, C-Y. (2018). Grateful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presence of meaning as mediator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5, 383 – 393.
- Blanke, E. S., Riediger, M., & Brose, A. (2018). Pathways to happiness are mult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state mindfulness and everyday affective experience. Emotion, 18, 202 – 211.
- Fuochi, G., Veneziani, C. A., & Voci, A. (2018).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o conceive happiness relate to different reactions to negative events. Journal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 27 – 38.
- Weber, S., & Hagmayer, Y. (2018). Thinking about the Joneses? Decreasing rumination about social comparison increases well-being.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5, 83 – 95.
- Felsman, P., Verduyn, P., Ayduk, O., & Kross, E. (2017). Being present: Focusing on the present predicts improv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