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与丧亲

43个增强韧性和逆境的励志名言

哀伤与丧失

15 Jul 2024

1

43 强化复原力和逆境的名言以激励您

4 Jan 2021Jeremy Sutton, 博士

科学审校者 William Smith, 博士

复原力名言洞察力十足的名言可以激励并促使您深入挖掘,找到更坚韧的自己,并鼓励您探索这一令人兴奋主题的广泛文献。

以下是我们从广泛而深入的文献综述中提取出的43条名言,该综述涵盖了许多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探讨了复原力这一迷人且有价值的概念。

在继续阅读之前,我们希望您会喜欢下载我们的三个哀伤工具包 [PDF]。这些基于科学的工具将帮助您以同情的方式引导自己或他人度过哀伤。

本文包含:

介绍复原力

我们首先引用了心理学家Michael Rutter的名言来向您介绍复原力的概念。Rutter有时被称为儿童心理学之父,他是最早认识到复原力对幸福感重要性的人物之一,并激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

Rutter 复原力反弹名言

复原力是我们能够从生活中的挑战和意想不到的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提供精神保护,抵御情绪和心理障碍。

Michael Rutter(1985)

Rutter 复原力更好结果名言

Rutter 复原力更好结果名言

复原力是基于证据得出的推论,即某些人在经历相同水平的逆境时有更好的结果。

Michael Rutter(2012)

Rutter 复原力身体应对名言

Rutter 复原力身体应对名言

复原力来自身体在某个时间点和某种方式上能够成功地应对有害挑战的情况。

Michael Rutter(1993)

Rutter 复原力减少脆弱性名言

Rutter 复原力减少脆弱性名言

[复原力] 可以定义为减少环境风险因素的易感性,克服压力或逆境,或在经历过逆境后取得相对较好的结果。

Michael Rutter(2012)

Rutter 复原力动态概念名言

Rutter 复原力动态概念名言

复原力是一个动态概念,成功的应对可能涉及心理习惯化、思维变化、自尊心感知和实际改变的混合体……以及神经系统的改变。

Michael Rutter(2012)

Rutter 复原力判断名言

Rutter 复原力判断名言

[复原力] 需要根据与总体人口相比相对更好的功能来进行判断,而不是根据总体功能进行判断。

Michael Rutter(2012)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完成测验

什么是复原力?

以下名言提供了关于复原力及其人类承受压力并克服困难能力的见解。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个人品质名言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个人品质名言

[P] 心理复原力是指使用个人品质来承受压力的能力。

David Fletcher 和 Mustafa Sarkar(2016)

Robertson 和同事 名言

Robertson 和同事 名言

[R] 复原力代表了一系列能保护个体免受压力影响的特质。

Ivan Robertson 等人(2015)

Herrman 和同事 名言

Herrman 和同事 名言

定义随着时间演变,但从根本上说,复原力被理解为指正面适应,或在经历逆境后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

Helen Herrman 等人(2011)

Egeland 和同事 名言

Egeland 和同事 名言

复原力被描述为一种面对挑战或威胁情况时能够产生积极结果的能力。

Byron Egeland 等人(1993)

Robertson 和 Cooper 名言

Robertson 和 Cooper 名言

行为复原力使人们能够在家庭和工作中保持高效,能够专注于相关任务和目标,并完成它们。

Ivan Robertson 和 Cary Cooper(2013)

Agaibi 和 Wilson 名言

Agaibi 和 Wilson 名言

[I] 可以将复原力定义为一种复杂的、可激活的行为倾向集。

Christine Agaibi 和 John Wilson(2005)

Campbell-Sills 名言

Campbell-Sills 名言

复原力被视为不仅仅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定义为在经历家庭稳定性的中断后,实现积极成长或适应。

Laura Campbell-Sills(2006)

Connor 和 Davidson 名言

Connor 和 Davidson 名言

复原力包含了使一个人能够在逆境中蓬勃发展的个人品质。

Kathryn Connor 和 Jonathan Davidson(2003)

Davydov 和同事 名言

Davydov 和同事 名言

复原力可以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使人们能够在面对逆境时茁壮成长,并提高复原力可能是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目标。

Dmitry Davydov 等人(2010)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特征名言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特征名言

当复原力被看作是一种特质时,有人认为它代表着一系列使个体能够适应所遇到情况的特质。

David Fletcher 和 Mustafa Sarkar(2012)

Gillespie 和同事 复原力自我效能信念名言

Gillespie 和同事 复原力自我效能信念名言

复原力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信念,即处理变化的能力,以及使用问题解决技能的储备。

Brigid Gillespie 等人(2007)

Lee 和 Cranford 复原力积极调整名言

Lee 和 Cranford 复原力积极调整名言

复原力可以指在逆境面前的积极调整。复原力也被定义为个体在面对重大变化、逆境或风险时能够成功适应的能力。

Hyun Lee 和 James Cranford(2008)

复原力的更广泛背景

如同所有心理学概念一样,复原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物理和心理背景中存在,它既依赖于背景也影响背景:

Jacobs 名言

Jacobs 名言

内部控制点通过改善应对策略和减少焦虑来影响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因此,感知到的控制是压力复原力的关键标志。

Tonya Jacobs 等人(2011)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训练项目名言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训练项目名言

[A] 任何心理复原力训练项目都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个体运作的更广泛环境。

David Fletcher 和 Mustafa Sarkar(2016)

Jackson 和 Watkin 名言

Jackson 和 Watkin 名言

复原力从根本上讲,不是我们所面临的艰难时刻决定我们的成败,而是我们如何应对这些艰难时刻。

Rachel Jackson 和 Chris Watkin(2004)

Werner 名言

Werner 名言

如果我们要帮助脆弱的年轻人变得更坚强,我们需要减少他们接触到强烈的风险因素,增加他们的能力和自尊,以及他们可以依靠的支持来源。

Emmy Werner(1995)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困难情境名言

Fletcher 和 Sarkar 复原力困难情境名言

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关注那些在困难环境中茁壮成长的个体,特别是年轻人,如贫困和父母精神疾病等。

David Fletcher 和 Mustafa Sarkar(2013)

Davydov 和同事 复原力风险名言

Davydov 和同事 复原力风险名言

[T] 心理复原力的概念对于理解如何修改风险和预防障碍至关重要。

Dmitry Davydov 等人(2010)

Bonanno 名言

Bonanno 名言

对人际损失带来不安影响的复原力并不罕见,而是相对常见的,它不表明病理,而是健康的适应,也不会导致延迟的悲伤反应。

George Bonanno(2004)

Dunn 和同事 名言

Dunn 和同事 名言

健康且有复原力的医生也能更好地应对提供护理、安慰和希望给患者的情绪和身体上的要求。

Laura Dunn 等人(2008)

Fletcher 和 Fletcher 名言

Fletcher 和 Fletcher 名言

因此,可以将心理韧性视为个体应对环境压力源的倾向,从绝对的韧性到极端的脆弱性。

David Fletcher 和 Jim Fletcher(2005)

Gillespie 复原力对护士的重要性名言

Gillespie 复原力对护士的重要性名言

复原力被认为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属性,因为它增强了在需求高且不稳定临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例如手术室。

Brigid Gillespie 等人(2007)

Gu 和 Day 名言

Gu 和 Day 名言

首先,如果教师们不展示复原力品质,学生就不可能表现出复原力,因为教师是他们主要的角色模型。

Qing Gu 和 Christopher Day(2007)

Clough 和 Strycharczyk 名言

Clough 和 Strycharczyk 名言

所有心理坚韧的人都具有复原力,但并非所有复原力的人都具有心理坚韧。

Peter Clough 和 Doug Strycharczyk(2015)

Tugade 和 Fredrickson 名言

Tugade 和 Fredrickson 名言

能够在负面压力下继续前进并不表明那些成功的人是幸运的,而是表明了一个称为复原力的概念。

Michele Tugade 和 Barbara Fredrickson(2004)

Schiraldi 名言

Schiraldi 名言

复原力是一个过程和一个阶梯。你可能在阶梯的第四级,我可能在第一级,但我们都可以继续向上爬,这样我们的复原力水平将有望超过压力的上升。

Glenn Schiraldi(2017)

Khosla 复原力全球过程名言

Khosla 复原力全球过程名言

复原力被视为一种涉及遗传、发展和神经化学机制的心理、社会和行为品质的全球过程。

Meetu Khosla(2017)

Khosla 复原力过程和连续性名言

Khosla 复原力过程和连续性名言

复原力被认为是一个过程而非单一事件,是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元结果。

Meetu Khosla(2017)

Lee 和 Cranford 复原力家庭环境名言

Lee 和 Cranford 复原力家庭环境名言

家庭环境稳定、团结、组织有序,并保留惯例和仪式的家庭可能最有利于青少年的复原力。

Hyun Lee 和 James Cranford(2008)

Luthar 和 Cicchetti 名言

Luthar 和 Cicchetti 名言

复原力研究有巨大的潜力指导针对不同高风险人群的有效干预措施……保护性力量以及加剧脆弱性的力量,以及它们效果的机制。

Suniya Luthar 和 Dante Cicchetti(2000)

Neff 和 Broady 名言

Neff 和 Broady 名言

[I] 个体如果经历了适度的压力,并拥有必要的初始资源来克服这些压力,可能会发展出对后期压力的复原力。

Lisa Neff 和 Elizabeth Broady(2011)

Newman 名言

Newman 名言

复原力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没有一个特定的特征或特质被识别为复原力。相反,有许多与复原力相关的行动和行为。

Russ Newman(2005)

Palmer 军队复原力名言

Palmer 军队复原力名言

在症状出现前培养复原力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军事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如野外训练、单位凝聚力、身体健康和领导力,可能是准备干预措施的一部分。

Cale Palmer(2008)

Palmer 家庭复原力名言

Palmer 家庭复原力名言

[I] 似乎,应对技巧和亲子关系及家庭环境也可能是在大屠杀和灾难之后进行复原力干预的一个重要焦点。

Cale Palmer(2008)

Mahoney 和 Bergman 名言

Mahoney 和 Bergman 名言

复原力的研究代表了积极功能研究的一个特殊子类,它适用于面临逆境的风险人群……复原力研究的一个局限是忽视了积极功能的广泛范围,这些功能超出了问题的缺失。

Joseph Mahoney 和 Lars Bergman(2002)

Masten 普通过程复原力名言

Masten 普通过程复原力名言

结论是,复原力是由普通而非非凡的过程构成的,这为我们对人类发展和适应的展望带来了更积极的方向,同时也为旨在提升处于风险中的儿童的发展和预防精神病理的政策和实践提供了方向。

Ann Masten(2001)

Masten 促进发展复原力名言

Masten 促进发展复原力名言

[P] 积极心理学对复原力调查者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即区分挑战经验,这些经验削弱了发展还是促进了发展。

Ann Masten(2001)

视频

30+ 复原力名言和关于复原力的名言

您最喜欢的积极心理学名言是什么?

上述名言是从大量关于复原力的研究中选取的。它们代表了过去研究的多样性以及正在进行的研究的丰富性。

我们很乐意听听您的想法,请在下面评论。

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哀伤工具包 [PDF]

参考文献

  • Agaibi, C. E., & Wilson, J. P. (2005). Trauma, PTSD, and Resilience. 创伤、暴力与虐待, 6(3), 195–216.
  • Bonanno, G. A. (2004). Loss, Trauma, and Human Resilience: 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 美国心理学家, 59(1), 20–28.
  • Campbell-Sills, L., Cohan, S. L., & Stein, M. B. (2006).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 coping, 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行为研究与治疗, 44(4), 585–599.
  • Clough, P., & Strycharczyk, D. (2015).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Co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 伦敦,英国:Kogan Page.
  • Connor, K. M., & Davidson, J. R. T. (2003). 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抑郁症与焦虑, 18(2), 76–82.
  • Davydov, D. M., Stewart, R., Ritchie, K., & Chaudieu, I. (2010).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临床心理学评论, 30(5), 479–495.
  • Dunn, L. B., Iglewicz, A., & Moutier, C. (2008). A conceptual model of medical student Well-Being: Promoting resilience and preventing burnout. 学术精神病学, 32(1), 44–53.
  • Egeland, B., Carlson, E., & Sroufe, L. A. (1993). Resilience as process. 发展与精神病理学, 5(4), 517-528.
  • Fletcher, D., & Fletcher, J. (2005). A meta-model of stress, emotions and performanc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运动心理学杂志, 23, 157–158.
  • Fletcher, D., & Sarkar, M. (2012). A grounded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 Olympic champions. 体育与锻炼心理学, 13, 669–678.
  • Fletcher, D., & Sarkar, M. (201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欧洲心理学家, 18(1), 12–23.
  • Fletcher, D., & Sarkar, M. (2016). Mental fortitude training: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for sustained success. 运动心理学行动杂志, 7(3), 135-157.
  • Gillespie, B. M., Chaboyer, M., Wallis, M., & Grimbeak, P. (2007). Resilience in the operating room: Developing and testing of a resilience model. 高级护理杂志, 59, 427–438.
  • Gu, Q., & Day, C. (2007). Teachers resilience: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ffectiveness. 教学与教师教育, 23(8), 1302–1316.
  • Herrman, H., Stewart, D. E., Diaz-Granados, N., Berger, E. L., Jackson, B., & Yuen, T. (2011). What is resilience? 加拿大精神病学杂志, 56(5), 258–265.
  • Jackson, R., & Watkin, C. (2004). The resilience inventory: Seven essential skills for overcoming life’s obstacles. 选择与发展评论, 20(6), 13-17.
  • Jacobs, T. L., Epel, E. S., Lin, J., Blackburn, E. H., Wolkowitz, O. M., Bridwell, D. A., … Saron, C. D. (2011). Intensive meditation training, immune cell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mediators. 心理神经内分泌学, 36(5), 664–681.
  • Khosla, M. (2017). Resilience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policy making. 心理学研究, 62(3), 233–240.
  • Lee, H. H., &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