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依恋风格:为什么重要以及如何培养
想象一种关系,其中信任如流水般自然流动,沟通轻而易举,双方都感到平等、被珍视、被尊重,并且自由自在。
欢迎来到安全依恋风格的世界,这是关系动态的黄金标准,它以情感安全和相互尊重为基础,铺就了持久的爱情和个人成长之路。
依恋风格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依恋风格,但我们可以学习在成年后建立更安全的依恋方式。
在您继续阅读之前,我们认为您可能会喜欢免费下载我们三份积极关系练习。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客户建立健康、丰富生活的积极关系。
本文包含
- 什么是安全依恋风格?
- 5个安全依恋的标志与示例
- 8个拥有安全感的好处
- 关于安全依恋个体的研究发现
- 6个常见的安全依恋挑战
- 如何培养安全依恋风格:6种策略
-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资源
- 总结
- 常见问题
- 参考文献
什么是安全依恋风格?
当John Bowlby和Mary Ainsworth研究儿童的依恋模式时,他们发现了安全和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这在他们的依恋理论中有详细描述(Ainsworth等,1978)。
安全依恋风格的特点是拥有健康、平衡和值得信赖的人际交往方式(Hazan & Shaver,1987)。
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和成人通常在关系中有一种普遍的安全感、理解和价值感。对他人信任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建立牢固、持久的关系,这些关系以相互尊重和理解为基础。
5个安全依恋的标志与示例
了解健康的依恋关系的标志可以为理解健康的恋爱关系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安全依恋的五个标志,并通过真实案例加以说明。
这些指标不仅有助于识别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依恋,还提供了一条培育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关系的路线图。
1. 舒适的亲密与独立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对情感亲密感到舒适,并且同样对独立感到舒适(Hazan & Shaver,1987)。
当伴侣需要空间时,他们不会感到被拒绝,也不会因为关系而感到恐惧或过分关注。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依赖他人,也可以让他人依赖他们。
示例:
萨拉有一种安全的依恋风格,她信任她的伴侣卡洛斯,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鼓励和支持他的个人时间和空间需求。他们在关系中感到安全,并找到了一种健康的平衡状态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2. 健康的界限和沟通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善于尊重和设定界限(Collins & Feeney,2004)。他们能够开放且有效地沟通,冷静且建设性地处理冲突。
当他人设置界限时,他们不会过度反应、过度个人化或从关系中撤退。
示例:
最近的一次争执中,萨拉清晰地表达了她的担忧并倾听卡洛斯的观点。当萨拉提出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卡洛斯没有关闭或撤退。总的来说,萨拉知道她可以要求她需要的东西,并相信卡洛斯会尊重她的请求。他们努力找到一个既能尊重他们需求又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自信和自我价值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持有积极的看法(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这促进了健康的关系。他人会被他们散发出的普遍积极态度所吸引。
示例:
萨拉和卡洛斯感到舒适地追求他们的目标和激情。他们不会因对方的成功而感到威胁,反而互相支持并庆祝彼此的成就。
4. 情绪调节
那些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Mikulincer & Shaver,2007)。
他们体验各种情绪,并能以平衡和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他们学会了在痛苦时自我安抚,并选择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和强烈的情绪。
示例:
当萨拉在工作中经历压力时,她使用健康应对技巧,如与朋友交谈和锻炼,而不是诉诸于破坏性行为或逃避。同样,卡洛斯能够感受到并表达广泛的情绪,并选择用适应性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压力时刻。
5. 可靠性和信任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是可靠和值得信赖的(Simpson & Rholes,1994)。他们履行承诺并在需要时可以依靠。人们可以信任他们,这对他们的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示例:
萨拉是一个朋友,她说会来就会来。她的朋友和家人知道他们可以信任她。萨拉也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局限和界限。她的可靠性在她的关系中产生了深深的信赖感。
下载3份积极关系工具包(PDF)
通过填写您的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
姓名*
-
电子邮件地址*
-
您的专业领域*
您的专业领域治疗师教练教育咨询业务健康护理其他
-
备注
此字段用于验证目的,不应进行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17').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17');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17').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17').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17').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17').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delay the scroll by 50 milliseconds to fix a bug in chrome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17').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17').val();gformInitSpinner( 17,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17,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17').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17').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17]);window['gf_submitting_17']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17').text());}else{jQuery('#gform_17').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17"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17"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17,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17,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8个拥有安全感的好处
安全依恋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好处,从而促进更健康、更充实的个人幸福感。
1. 健康的关系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往往拥有更强、更稳定和令人满意的伴侣关系(Hazan & Shaver,1987)。
他们擅长给予和接受爱与支持。他们能够开放且有效地沟通,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冲突,信任他们的伴侣。这导致了更深、更丰富、更具韧性的联系。
2. 情绪调节与韧性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从更好的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韧性中受益(Mikulincer & Shaver,2007)。
这些人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更有效地处理挫折,并使用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稳定性使他们更容易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3. 更高的自尊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通常享有增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
他们通常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持积极看法。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让他们在追求目标和冒险时不会因害怕失败而过度恐惧。
4. 积极的心理健康
安全依恋与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较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相关(Karreman & Vingerhoets,2012)。
从他们信任的关系中获得的情感支持和稳定性为他们提供了对抗压力的缓冲,有助于总体上提高心理福祉。
5. 有效的冲突解决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拥有更多建设性的冲突解决技能(Gottman,1999)。
他们能够以平衡的方式处理冲突,直接面对问题同时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从而导致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6. 更好的社交技能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表现出高水平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Sroufe,2005)。他们的安全依恋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从而增强社交互动和关系。
7. 工作场所成功
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在工作场所受益于更大的成功(Hazan & Shaver,1990)。
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高工作表现、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工作满意度,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8. 积极的育儿方式
安全依恋与积极的育儿和健康的儿童发展相关(Ainsworth等,1978)。
具有安全依恋的父母更敏感和响应孩子的需要,从而在孩子中培养安全依恋和积极的发展。
这些关键的好处展示了安全依恋对个人生活的多个方面,从个人关系到职业成功以及整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这个视频分享了安全依恋风格的许多内在好处。
安全的爱的力量 - Omri Gillath
研究发现关于安全依恋个体
关于儿童和成人依恋风格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亲子关系到职场关系,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给个人带来了显著的优势。
多项元分析表明,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社会竞争力(Groh等,2017)、同伴关系质量(Pallini等,2014)、情绪理解(Cooke等,2016)和语言能力(Van IJzendoorn等,1995)方面都有改善。
儿童时期的安全依恋与较少的内部化(Groh等,2017)和外部化行为问题(Fearon等,2010;Groh等,2017)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从小培养健康、安全的依恋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的安全依恋会导致积极的成年依恋风格(Ainsworth等,1978)。这反过来又导致了许多其他积极的好处。可以说,安全依恋在整个一生中形成了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
成年后的安全依恋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从压力中恢复,并使用健康的方式来维持情绪平衡(Mikulincer & Shaver,2007)。
他们享受更好的幸福感,倾向于对生活有更积极的看法(Karreman & Vingerhoets,2012)。他们表现出更高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需求的关注(Sroufe,2005),这加强了他们的关系并促进了更大的幸福感。
安全依恋还导致积极的浪漫关系结果,包括更高的关系满意度和稳定性(Hazan & Shaver,1987)。拥有安全依恋风格的情侣报告了更高的满意度、信任度和亲密感,同时经历了更少的冲突和更有效的冲突解决(Feeney & Collins,2001)。
安全依恋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有显著影响。它不仅与更好的工作表现和更低的倦怠率有关(Hazan & Shaver,1990),还与更健康的工作场所关系、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大的整体满意度有关(Leiter & Maslach,1999)。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还促进了有效的领导和与他人的合作(Harms,2011)。安全依恋的领导者由于其同理心和支持性特质,能够促进更好的团队动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绩效(Harms,2011)。
这些研究结果突显了安全依恋对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从主观幸福感到关系质量和工作生活。
6个常见的安全依恋挑战
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期的经历会影响依恋。以下是发展和维持安全依恋风格的六个常见挑战。
1. 未解决的童年创伤
童年情感忽视、虐待或不一致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干扰儿童安全依恋的发展(Bowlby,1969;Main & Solomon,1990)。早期的创伤往往导致难以信任他人和情绪失调。这使得这些人在成年后更难形成安全、稳定的关系。
2. 不良的关系模式
同样,成年人反复经历操纵、背叛或情感不可用的关系模式,可能会发展出不安全感和不信任的感觉,阻碍安全依恋风格的发展(Collins & Feeney,2000;Rholes等,2006)。
暴露于这些不健康或有毒的关系往往会强化不安全的依恋行为。
3. 对脆弱性的恐惧
一个人对向他人敞开心扉和脆弱的恐惧会阻碍安全依恋(Mikulincer & Shaver,2007;Collins & Read,1990)。
当人们出于被遗弃、受伤或拒绝的恐惧而行动时,他们可能会避免亲密或在情感上退缩,这会阻止形成深而信任的纽带,这对于安全依恋至关重要。
这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很难中断和逆转。
4. 缺乏正面榜样
缺乏展示健康关系的正面榜样会使学习安全依恋行为变得困难(Feeney & Collins,2004;Waters等,2000)。没有正面的示范,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在关系中培养信任、开放沟通和情绪调节。
5. 心理健康问题
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或其他人格障碍的人在建立和维持安全依恋方面面临更大困难(Mikulincer & Shaver,2009;Simpson等,1992)。
心理健康状况通常会影响自尊、情绪调节和关系动态,这共同极大地阻碍了建立和维持稳定关系的能力。
6. 高压环境
当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例如经济不稳定或不安全的生活条件时,这会削弱安全依恋(Uchino,2009;Repetti等,2002)。
持续的压力会耗尽大多数人的韧性,并增加关系冲突的可能性。高压环境的负面效应会加剧关系紧张。
要应对这些挑战,通常需要有意识的努力、自我意识,有时还需要专业的支持来解决过去的创伤,培养更健康的关系模式,并改进情绪调节。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培养安全依恋。
如何培养安全依恋风格:6种策略
培养安全依恋风格涉及建立信任、情感安全和有效沟通的基础。以下是我们建议的六种基于科学研究的策略。
1.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
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帮助个体理解并解决过去的创伤,认识不良模式,并发展更健康的人际交往方式。
研究支持心理治疗,尤其是基于依恋或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通过促进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来改善依恋安全性(Johnson,2002;Mikulincer & Shaver,2007)。
关系辅导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方式,个人或伴侣可以用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2. 正念和自我同情
研究表明,练习正念和自我同情可以减少焦虑并增加关系中的安全感(Kabat-Zinn,2003;Neff,2011)。
正念帮助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而不加评判,这可以改善情绪调节(Kabat-Zinn,2003)。
自我同情培养对自己的一种友善和理解的态度,这对于建立自尊和安全依恋至关重要(Neff,2011)。
3. 健康的沟通技巧
另一种有效策略是练习和发展有效的沟通技巧。开放和诚实的沟通对于建立信任和亲密至关重要,而且这些技能是可以学习的。
诸如主动倾听、自信和非暴力沟通等技术可以增强关系满意度和依恋安全性。研究表明,沟通有效的夫妻更有可能拥有安全的依恋(Gottman,1999)。
为了更深入了解伴侣如何以安全依恋风格为中心进行沟通,您可以观看此视频。
戴上你的依恋帽,改变你的浪漫依恋风格
4. 渐进式建立信任
希望发展更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可以通过逐步建立关系中的信任来实践(Feeney & Collins,2004)。
从一些小的信任行为开始,随着关系的加深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信任建立练习可以增强关系中的安全感和依恋(Feeney & Collins,2004)。
5. 情感支持的关系
把自己置身于充满情感支持和可靠的人群中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缓冲压力,促进安全感(Uchino,2009)。
与提供情感支持的朋友和家人交往可以加强安全依恋模式。研究表明,支持性关系在促进安全依恋和整体幸福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Uchino,2009)。
6. 自我反思和日记记录
尽管日记是一项单独的活动,但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和关系经验可以帮助你在朝着更安全的依恋风格发展的过程中取得进展。
自我反思有助于识别影响依恋行为的模式和触发因素(Pennebaker,1997)。日记可以促进洞察力和自我意识,有助于发展更安全的依恋策略。反思性实践如日记写作可以改善情绪调节和关系质量(Pennebaker,1997)。
通过采用这些策略,个人可以致力于发展更安全的依恋风格,从而促进更健康、更充实的关系。
来自PositivePsychology.com的资源
在PositivePsychology.com上提供了以下资源,这些资源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支持安全依恋的发展,无论是针对自己、您的孩子还是您的客户。
- 在治疗中的依恋风格:6份工作表和手册 是一篇补充文章,其中包括有关依恋风格的教育手册。
- 关系中的依恋风格:6份面向成人的工作表 是另一篇补充文章,专注于成人如何利用依恋理论视角来支持他们的恋爱关系和友谊。
- 什么是主动建设性回应? 是一篇有助于理解和实践促进健康情感连接的沟通技巧的文章。
- 8份评估客户的依恋风格问卷和测试 可用于帮助客户评估他们的依恋风格。
- 通过40份实用的工作表建立健康的关系 提供了一系列父母与子女的工作表,旨在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安全关系。
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请查看这组17份经过验证的积极关系工具,供从业人员使用。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建立更健康、更滋养、更充实的关系。
总结
拥抱安全依恋风格可以转变您的关系和整体幸福感。通过培养信任、开放沟通和情绪调节,您可以为建立深厚的、持久的联系打下基础。
无论您是在培养浪漫关系、加强友谊,还是建立家庭关系,安全依恋的原则都为更充实的互动提供了一条路径。
记住,培养这些技能并重塑依恋风格永远不会太晚。从今天开始,通过保持善意、设定意图、寻求支持和练习自我同情。
朝向安全依恋的旅程是对更快乐、更健康未来的投资。这一切都可以从最小的信仰之步开始。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不要忘记下载我们的三份积极关系练习。
常见问题
安全依恋风格的特征是什么?
安全依恋风格的特征包括在亲密和独立之间感到舒适、有效的沟通、自信和自我价值、情绪调节以及可靠性和信任。这些特征帮助个人建立并维持健康、平衡的关系,这些关系以信任和相互尊重为基础。
安全依恋的人是如何行动的?
具有安全依恋的人在关系中既舒适于亲密也舒适于独立。他们开放地沟通,尊重他人的界限,很好地管理情绪,并且可靠且值得信赖。这种平衡使他们能够建立稳固的支持性关系,同时保持自己的自我意识。
安全依恋的最强指标是什么?
安全依恋的最强指标是在一段关系中舒适地平衡亲密与独立,这种关系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以维持。具有安全依恋的人可以依赖他人,也让他人依赖自己,从而建立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关系。
能否发展安全依恋风格?
是的,有可能发展安全依恋风格。策略包括心理治疗、练习正念、提高沟通技巧、逐步建立信任、参与情感支持的关系以及练习自我反思和日记写作。这些方法帮助个人建立情感安全和有效关系动态的基础。
参考文献
-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Erlbaum.
-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 (vol. 1). Basic Books.
- 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0). A safe haven: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pport seeking and caregivi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6), 1053–1073.
- 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4).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shape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Evidence from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3), 363–383.
-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4), 644–663.
- Cooke, J. E., Stuart-Parrigon, K. L., Movahed-Abtahi, M., Koehn, A. J., & Kerns, K. A. (2016). Children’s emotion understanding and mother–child attachment: A meta-analysis. Emotion, 16(8), 1102–1106.
- Fearon, R. P.,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H., Lapsley, A. M., & Roisman, G. I. (2010). The significance of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disorgan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xternalizing behavior: A meta‐analytic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81(2), 435–456.
- Feeney, B. C., & Collins, N. L. (2001). Predictors of caregiving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6), 972–994.
- Feeney, B. C., & Collins, N. L. (2004). Interpersonal safe haven and secure base support in adult intimate relationships. In N. Reis & J. Rusbult (Eds.), Close relationships: Key readings (pp. 37–69). Psychology Press.
- Gottman, J. M. (1999).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Harmony.
- Groh, A. M., Fearon, R. P., Van Ijzendoorn, M. H.,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Roisman, G. I. (2017). Attachment in the early life course: Meta-analytic evidence for its role in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1, 70–76.
- Harms, P. D. (2011).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in the workpla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1(4), 285–296.
-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 Hazan, C., & Shaver, P. (1990). Love and work: An attachment-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270–280.
- Johnson, S. M. (2002).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 Brunner-Routledge.
- 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 144–156.
- Karreman, A., & Vingerhoets, A. J. J. M. (2012). Attachment and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resili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7), 821–826.
- Leiter, M. P., & Maslach, C. (1999). Six areas of worklife: A model of the organizational context of burnout. Journal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21(4), 472–489.
- Main, M., & Solomon, J. (1990). Procedures for identifying infants as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during the 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In M. T. Greenberg, D. Cicchetti, & E. M. Cummings (Eds.),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Theory,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pp. 121–16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Guilford Press.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9). Attachment theory and affect regulation: The dynamics, development,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attachment-related strategi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3(2), 77–87.
-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power of being kind to yourself. William Morrow.
- Pallini, S., Baiocco, R., Schneider, B. H., Madigan, S., & Atkinson, L. (2014). Early child–parent attachment and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recent research.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8(1), 118–123.
- Pennebaker, J. W.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Repetti, R. L., Taylor, S. E., & Seeman, T. E. (2002). Risky families: Family social environments and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of offspr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2), 330–366.
- Rholes, W. S., Simpson, J. A., & Friedman, M. (2006). Avoidant attachme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3), 275–285.
- Simpson, J. A., & Rholes, W. S. (1994). Stress and secure base relationships in adulthood.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181–204.
- Simpson, J. A., Rholes, W. S., & Nelligan, J. S. (1992). Support seeking and support giving within couples in an anxiety-provoking situation: The role of attachment 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3), 434–446.
- Sroufe, L. A. (2005). Attachment and development: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birth to adulthood.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 7(4), 349–367.
- Uchino, B. N. (2009). Understanding the link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hysical health: A life-span perspective with emphasis on the separability of perceived and received support.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3), 236–255.
- Van Ijzendoorn, M. H., Dijkstra, J. & Bus, A.G. (1995). Attachment, intelligence, and language: A Meta-analysis. Social Development, 4(2), 115–128.
- Waters, E., Merrick, S., Treboux, D., Crowell, J., & Albersheim, L. (2000).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nd early adulthood: A twenty‐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71(3), 68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