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

什么是自我实现?意义、理论+示例

自我实现是什么?定义、理论及实例

5月 2017日 by Joaquín Selva, Bc.S., 心理学家

科学审阅者 Jo Nash, Ph.D.

自我实现这个概念被亚伯拉罕·马斯洛引入主流,当他介绍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今天,自我实现这个词虽然更为人所知,但大多数心理学学生仍然在学习它作为马斯洛金字塔的顶层。

本文将定义自我实现,回顾关于自我实现的相关研究,并讨论其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关系以及对普通人的意义。

目录

什么是自我实现?定义

尽管自我实现最常与马斯洛联系在一起,但“自我实现”一词最早由库尔特·戈尔德斯坦提出。戈尔德斯坦将自我实现描述为一个个体化过程,或成为“自我”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整体性的(即个人意识到自我与环境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并作为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Whitehead, 2017)

尽管戈尔德斯坦的概念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当马斯洛采纳它进入他的动机理论时,这一概念变得流行起来。在他的关于人类动机的开创性论文中(在此论文中他首次引入了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在讨论自我实现时指出:“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我们可以称这种需要为自我实现。”(马斯洛,1943)

自我实现也可以描述为:

一种旨在最大化个人能力和资源利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

(Couture 等人,2007年)。

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以大致理解为通过内在驱动力(而不是为了金钱、地位或权力等外部奖励)实现个人创造、智力和社会潜力的过程。

由于自我实现基于发挥个人能力以达到潜力,这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过程,可能会因人而异。这种对个体动机的关注是马斯洛工作的关键部分,也是他认为区别于当代动机心理学的原因。

下载3份免费的自我同情工具包(PDF)

填写以下姓名和电子邮件地址。

姓名

电子邮件地址(Required)

您的专长(Required)

您的专长治疗师辅导教育咨询健康护理其他

电子邮件

这个字段用于验证,并不需要更改。

window.addEventListener('DOMContentLoaded', function() { /* <![CDATA[ */ gform.initializeOnLoaded( function() {gformInitSpinner( 3,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gform_ajax_frame_3').on('load',function(){var contents = jQuery(this).contents().find('*').html();var is_postback = contents.indexOf('GF_AJAX_POSTBACK') >= 0;if(!is_postback){return;}var form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wrapper_3');var is_confirmation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orm_confirmation_wrapper_3').length > 0;var is_redirect = contents.indexOf('gformRedirect(){') >= 0;var is_form = form_content.length > 0 && ! is_redirect && ! is_confirmation;var mt = parseInt(jQuery('html').css('margin-top'), 10) + parseInt(jQuery('body').css('margin-top'), 10) + 100;if(is_form){jQuery('#gform_wrapper_3').html(form_content.html());if(form_content.has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jQuery('#gform_wrapper_3').add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 else {jQuery('#gform_wrapper_3').removeClass('gform_validation_error');}setTimeout( function() { /* 延迟滚动以解决chrome中的bug */ 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orm_wrapper_3').offset().top - mt); }, 50 );if(window['gformInitDatepicker']) {gformInitDatepicker();}if(window['gformInitPriceFields']) {gformInitPriceFields();}var current_page = jQuery('#gform_source_page_number_3').val();gformInitSpinner( 3,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wp-content/plugins/gravityforms/images/spinner.svg', true );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age_loaded', [3, current_page]);window['gf_submitting_3'] = false;}else if(!is_redirect){var confirmation_content = jQuery(this).contents().find('.GF_AJAX_POSTBACK').html();if(!confirmation_content){confirmation_content = contents;}jQuery('#gform_wrapper_3').replaceWith(confirmation_content);jQuery(document).scrollTop(jQuery('#gf_3').offset().top - m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confirmation_loaded', [3]);window['gf_submitting_3'] = false;wp.a11y.speak(jQuery('#gform_confirmation_message_3').text());}else{jQuery('#gform_3').append(contents);if(window['gformRedirect']) {gformRedirect();}}jQuery(document).trigger("gform_pre_post_render", [{ formId: "3",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abort: function() { this.preventDefault(); } }]); if (event && event.defaultPrevented) { return; } const gformWrapper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wrapper_3" ); if ( gformWrapperDiv ) { const visibility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 "span" ); visibilitySpan.id = "gform_visibility_test_3"; gformWrapperDiv.insertAdjacentElement( "afterend", visibilitySpan ); } const visibilityTest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gform_visibility_test_3" ); let postRenderFired = false; function triggerPostRender() { if ( postRenderFired ) { return; } postRenderFired = true; jQuery( document ).trigger( 'gform_post_render', [3, current_page] ); gform.utils.trigger( { event: 'gform/postRender', native: false, data: { formId: 3, currentPage: current_page } }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 visibilityTestDiv.parentNode.removeChild( visibilityTestDiv ); } } function debounce( func, wait, immediate ) { var timeout; return function() { var context = this, args = arguments; var later = function() { timeout = null; if ( !immediate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var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clearTimeout( 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 later, wait ); if ( callNow ) func.apply( context, args ); }; } const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 debounce( function() { triggerPostRender(); }, 200 ); if ( visibilityTestDiv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s ) => { mutations.forEach( ( mutation ) => { if ( mutation.type === 'attributes' && visibilityTestDiv.offsetParent !== null ) { debouncedTriggerPostRender(); observer.disconnect(); } }); }); observer.observe( document.body, { attributes: true, childList: false, subtree: true, attributeFilter: [ 'style', 'class' ], }); } else { triggerPostRender(); } } );} ); /* ]]> */ });

亚伯拉罕·马斯洛

如您已知,亚伯拉罕·马斯洛是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以其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最为知名。他对人类动机和自我实现的兴趣源于他早年作为一个害羞孩子的经历,以及后来作为一名父亲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恐怖。(Frick, 2000; Hoffman, 2008)

他在70多年前介绍的需求层次理论至今仍被广泛教授,作为动机心理学的关键部分。事实上,马斯洛的工作与积极心理学的基础有很大的重叠;强调自我成长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

自我实现的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有着深远的应用,但应该放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背景下来看待。

马斯洛认为,人类动机的研究需要超越行为主义的当代范围,因为他相信,“动机应该是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马斯洛,1943)

马斯洛在他的1943年关于人类动机的开创性论文中首先概述了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确定了五种需求:

  • 生理需求
  • 安全需求
  • 爱的需求
  • 尊重需求
  • 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指生存所必需的东西,如呼吸空气、食物和水。安全需求包括让你感到健康的因素(如有医疗保障和知道饮用水是干净的)以及身体上的安全(如有足够的住所或处于大群体中)。

爱的需求是通过感受到他人喜爱、关爱和接纳来满足的。尊重是通过感到自信和受到他人尊重来获得的。最后,自我实现需求是在个人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实现的。

马斯洛认为,每种需求层次必须先得到满足,然后才能转向更高一层。因此,满足生理需求是满足安全需求的前提条件;安全需求必须得到满足,然后爱的需求才能优先考虑,依此类推。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这意味着只有当生理、安全、爱和尊重需求都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自我实现。

尽管后来承认满足这些需求的顺序可能有些灵活性(例如,有无家可归的人在挨饿或没有住所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他们的尊重或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取得成就),但一般认为,确保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是实现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

这是一个直观的想法;毕竟,如果你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你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去弄清楚这个问题,而不是担心别人是否尊重你在你的领域里的权威,或者你是否花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技能。

自我实现的例子

一个父亲可以达到自我实现

一个父亲可以达到自我实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自我实现是什么,但它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呢?在最初描述自我实现时,马斯洛提到:

“音乐家必须创作音乐,艺术家必须画画,诗人必须写作,如果他们最终想要幸福的话。”

(马斯洛,1943)

  • 由此引申出,自我实现的例子包括:
  • 一个从未从艺术中赚到钱的艺术家,但如果绘画对他来说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活动并且使他快乐,他仍然会继续绘画。
  • 一个女性因为精通一项小众爱好而感到快乐。
  • 一个父亲因为养育孩子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而获得目的感。
  • 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员工使用她不断增加的技能来改善他人的生活。

在同本书中,马斯洛还列举了一些他认为在一生中达到了自我实现状态的人的例子。

这些人包括:

  • 亚伯拉罕·林肯
  • 托马斯·杰斐逊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艾琳诺·罗斯福
  • 简·亚当斯
  • 威廉·詹姆斯
  • 阿尔伯特·施韦泽
  • 奥尔多斯·赫胥黎
  • 巴鲁赫·斯宾诺莎

除了这些公共人物,马斯洛还列出了各种各样的人,从废奴主义者和作家到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这表明没有一种特定的“类型”的人或职业适合自我实现;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自我实现,并且他们会以独特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Krems等人(2017年)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探讨了非心理学家如何看待自我实现。作者发现,“人们对实现自身潜能的看法与获得地位和自尊的基本动机相关联。”

换句话说,参与者最将实现自身潜能(以及追求这一目标的动力)与内部认可的成功(自尊,这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一部分)和外部认可的成功(地位)联系起来。

这与马斯洛(1943年)最初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分离相冲突;然而,作者指出,对马斯洛工作的“功能阅读”,如Kenrick等人(2010年)所讨论的那样,表明“许多追求个人潜能的行为都与地位直接或间接相关”(Krems等人,2017年)。

这并不是说追求自我实现必须伴随着外部地位或荣誉,或者外部成功标志是实现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但是,这确实强调了成功与自我实现之间的联系,暗示马斯洛和戈尔德斯坦可能是对的,即自我实现是生活中主要的驱动力。

什么是“自我实现” - 实用心理学

自我实现与积极心理学

自我实现的概念通过与幸福感的关联与积极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正如你可能想象的那样,被认为实现了自我实现的人通常幸福感也较高。

根据Bernard等人(2010年)的说法,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工作表明,“自我实现涉及追求卓越和享受;无论人们选择还是强调什么。”

这种对卓越和享受的关注作为实现潜力的标志解释了自我实现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如果实现你的全部潜力是令人愉快和充实的,那么逻辑上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多个研究都考察了自我实现作为幸福感组成部分的角色(Compton, 2001; Kim et al., 2003),这表明这个话题在其他受欢迎的积极主题中是完全合适的。

另一项较新的研究调查了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参加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报告幸福感、希望、正念和自我实现水平都有所增加,提供了自我实现与积极心理学之间至少存在某种关系的实证证据(Maybury, 2013)。

除了幸福感之外,积极心理学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恢复心理学“基本使命”,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当代心理学长期忽视了这一使命(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00)。

这个马斯洛强调的任务是“培养天才”;既然培养天才可以逻辑地被视为自我实现和实现潜力的先决条件(和伙伴),这表明自我实现舒适地嵌入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内。

总结

虽然亚伯拉罕·马斯洛开创性的动机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至今仍在被教授,但将自我实现置于积极心理学运动的背景下是有用的。

不仅自我实现本身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而且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至少有两个理由有价值:它可以被视为幸福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衡量培养天才的方法。

那么,自我实现对普通人有什么意义呢?归根结底,实现个人潜能是一个个人的追求,取决于你创造性、智力或社会潜能的所在。

一旦我们认识到自我实现不是为了赚最多的钱或获得最高的地位,而是通过实现个人的全部潜力来实现一个令人向往的状态,我们就打开了自己生活中的可能性之门。

自我实现关乎实现你的梦想,这意味着它在你的掌握之中——无论是成为一名画家、政治家、哲学家、教师,还是任何激发你激情的事情。

如果你想把自我实现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从这些自我实现测试和工具开始,帮助你进行自我反思和理解自我实现对你意味着什么。

一如既往,我们很乐意在评论区听到你的意见。自我实现对你意味着什么?当你最接近自我实现时,感觉如何?你认为自我实现与幸福感一定相关吗?如果是这样,它是幸福感拼图中的重要部分,还是只是实现幸福感的多种方式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

我们希望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份免费自我同情练习

常见问题

自我实现意味着什么?

自我实现是通过追求个人成长、创造力和个人满足感来实现个人最大潜能的过程。它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顶峰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的关注点从满足基本需求转移到追求个人的意义、自我表达和目的。

什么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的例子?

自我实现的人的一个例子可能是科学家,他出于纯粹的热情而献身于研究,而不追求名声或经济利益,或者是一位艺术家,他创作是为了表达的乐趣。这样的个体往往深受个人价值观的驱动,并经常追求与真我一致的目标,而不是外界的期望。

自我实现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满足生理需求、确保安全、发展爱和归属感、以及实现自尊。这些阶段创建了一个稳定的基石,允许个人进步到自我实现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专注于个人成长和意义。

参考文献

  • Bernard, M.E., Froh, J.J., DiGiuseppe, R., Joyce, M.R., Dryden, W. (2010). Albert Ellis: Unsung hero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4), 302-310.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10.498622
  • Compton, W.C. (2001). Toward a tripartite factor structure of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personal growth, and religiosity.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5(5), 486-500. https://doi.org/10.1080/00223980.2010.10169971
  • Couture, M., Desrosiers, J., Leclerc, G. (2007). Self-actualization and poststroke rehabili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30(2), 111-117. https://doi.org/10.1097/mrr.0b013e32813a2ea5
  • Frick, W.B. (2000). Remembering Maslow: Reflections on a 1968 interview.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0(2), 128-147.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0402003
  • Goud, N. (2008). Abraham Maslow: A personal statement.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8(4), 448-451.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8320535
  • Hoffman, E. (2008). Abraham Maslow: A biographer’s reflection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8(4), 439-443. https://doi.org/10.1177/0022167808320534
  • Kenrick, D.T., Neuberg, S.L., Griskevicius, V., Becker, D.V., Schaller, M. (2010). Goal-Driven 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Behavior: The Fundamental-Motives Framework.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1), 63-67.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09359281
  • Kim, Y., Kasser, T., Lee, H. (2003). Self-concept, aspirations, and well-being in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3), 277-290. https://doi.org/10.1080/00224540309598445
  • Krems, J.A., Kenrick, D.T., Neel, R. (2017).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Self-Actualization: What Functional Motives Are Linked to Fulfilling One’s Full Potenti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3(9), 1337-135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7713191
  • Maslow, A.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1), 370-396.
  • Maybury, K.K. (2013). The Influence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Course on Student Well-Being. Teaching of Psychology, 40(1), 62-65. https://doi.org/10.1177/0098628312465868
  • Seligman, M.E.P.,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5
  • Whitehead, P. M. (2017). Goldstein’s self-actualization: A biosemiotic view.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45(1), 71–83. https://doi.org/10.1037/hum0000047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社会身份理论

社会身份理论

自我价值

社会身份理论:我、你、我们与我们。为什么团体很重要

19 四月 2024

0

12 九月 2024

作为人类,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努力理解我们个人的身份。这个问题“我是谁?”是一个古老而哲学的问题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ocial-identity-theory/)

[

自我赋权

自我赋权

自我价值

发现自我赋权:13种方法来培养它

21 二月 2024

1

16 八月 2024

在一个外部情况经常决定我们控制感和代理感的世界里,自我赋权的概念成为一个希望和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elf-empowerment/)

[

如何提高自尊

如何提高自尊

自我价值

如何在治疗中提高客户的自尊:7个技巧

12 十月 2021

3

17 七月 2024

当孩子们第一次掌握父母设定的期望时,这种经验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自豪感和自尊的来源。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ow-to-improve-self-esteem/)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