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

为孩子建立自尊:30+个咨询工具与活动

自我价值感(自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2020年10月1日

4条评论

提升孩子自尊心:30多种咨询工具和活动

2020年10月1日杰里米·萨顿博士

科学审阅人 乔·纳什博士

孩子的自尊自尊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参与度、活动参与度、社会关系以及最终的整体幸福感至关重要。

自尊水平较低的孩子往往害羞、内向,自我施加限制,并且有固定思维模式。自尊水平较高的孩子则热情、积极主动、感觉更有价值,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感到舒适。(Keshky & Samak, 2017; Dweck, 2017)

因此,支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自尊心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使他们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本文探讨了儿童发展中的自尊心,并为咨询师、治疗师和父母提供了培养价值感的工具。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儿童发展中什么是自尊?

自尊是指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的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

高自尊心让我们感到有价值,增强我们的自信,提高表现能力、主观幸福感和整体心理健康。它促进了我们的个人成长,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抗挫折和失败的缓冲器。(Ellis, 2019; Jordan, Zeigler-Hill, & Cameron, 2017)

低自尊心则相反,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我们不喜欢自己。(Abdel-Khalek, 2016; Orth, 2017)

而且,自尊并不是固定的,“它在一生中时起时落。”(Robins & Trześniewski, 2005)。尽管幼儿期相对较高——可能由于不切实际的积极自我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降低,部分原因可能是不良的自我形象。(Robins & Trześniewski, 2005; Orth, 2017)

儿童自尊心的重要性

自尊对于儿童的幸福、价值感和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毕竟,自尊心高的儿童会更自信、更具备能力。他们会为自己和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且能够自信地寻求帮助和保护自己。(Cunningham, 2019)

更高的自尊心在儿童发展中促进:

  • 复原力——从错误和失败中恢复的能力
  • 控制感——这是内在动机的关键(Ryan & Deci, 2018)
  • 独立活动
  • 感到被尊重
  • 在关系建立中的安全感
  • 在面临同伴压力时做出平衡决策的能力

缺乏积极反馈或适当的帮助会导致自尊心低下,并导致:

  • 情绪沮丧、愤怒、悲伤和焦虑
  • 对学习失去兴趣
  • 难以结交和维持朋友
  • 撤退,并更容易屈服于同伴压力
  • 自我挫败的应对策略,例如回避和过早放弃

到青少年时期,自尊成为健康和福利的一个因素,并且是学生学术成就的预测指标。(Nguyen, Wright, Dedding, Pham, & Bunders, 2019)事实上,较高的自尊心会导致更多积极的结果——现在和将来——包括职业成功、更好的社交关系、改进的应对技能、同伴的积极看法以及更高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低自尊心与反社会行为、物质滥用甚至灾难性的自杀事件有关。

毫无疑问,创造一个支持自尊心发展的环境,比如设定目标,具有深远的好处。当成功时,拥有适当支持的孩子可以看到努力会有回报,并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仍然会感到良好。

低自尊心的5大原因

低自尊心的原因

低自尊心的原因

自尊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心理结构。

无论是状态还是特质层面,它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许多其他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促进或减少其有效性。(Bleidorn, Hufer, Kandler, Hopwood, & Riemann, 2018)

然而,尽管其确切组成及其与其他人格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仍不清楚,但研究已经确定了几种导致低自尊心的原因:

赞扬

也许出乎意料的是,“赞美”可以是导致低自尊心的重要因素。(Brummelman, Nelemans, Thomaes, & Orobio de Castro, 2017)研究表明,“过度积极、夸大的赞美”为孩子们设定了无法达到的标准,最终降低了自尊心,同时增加了自恋倾向。解决办法似乎是赞美“努力”而不是“能力”。

同伴欺凌

成为欺凌、攻击性和敌对行为的受害者会导致多种不利后果,包括低自尊心。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那些已缺乏自尊心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高身体质量指数(BMI)

研究发现,儿童BMI较高可能是低自尊心的前兆。减少BMI可能会对自我价值感产生积极影响。(Hesketh, Wake, & Waters, 2004)

学术压力

抑郁、焦虑和学术压力都是低自尊心和生活质量差的因素。(Nguyen et al., 2019)

负面反馈

孩子从父母或照顾者那里收到的评论和交流对其自尊心有很大影响。例如,不断的负面反馈(你愚蠢、无用、懒惰等),暗示没有他们生活会更好,忽视或把孩子当作烦人的存在,以及与他人进行不利比较,都可能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研究还发现,一些间接因素似乎也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包括性别、学习成绩、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地位。(Nguyen et al., 2019)

如何建立儿童的自尊心:7种方法

自尊心对于儿童的自信和克服挑战至关重要。(Cunningham, 2019)

参与和克服问题,寻求帮助并接受适当的支持,无论是否成功,都是建立自尊心和自我信心的积极成果。治疗师的挑战在于平衡支持、过度保护和现实。

以下所有因素都可以积极影响孩子自尊心的成长,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

  1. 赞美
    赞美孩子的努力而非成功的成果。
  2. 朋友
    鼓励他们维持一小群朋友,他们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以促进归属感。
  3. 优势
    帮助孩子识别和利用他们的优势,对自身和周围的人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Niemiec & McGrath, 2019)
  4. 培育爱
    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爱和珍视的。简单地说“我爱你”,没有任何理由或触发因素,也可以产生强大的效果。
  5. 创建归属感
    通过分享家庭照片和故事、加入团体、参加社区节日和创建家庭仪式来促进孩子理解自己是更大集体的一部分——家庭或社区。
  6. 尝试新事物
    鼓励孩子去寻找和尝试新事物(无论是否成功)。
  7. 处理问题
    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冷静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寻求帮助,并在事情不顺利时对自己进行善意的对待。

有助于自尊心的6个活动

建立自尊心的方法

建立自尊心的方法

自尊心不是固定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作为家长、教师或治疗师,您可以与孩子一起工作,以增加他们特定领域的自尊心,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他们的总体自尊心。(Brown, Dutton, & Cook, 2001)

以下活动并不都专门针对自尊心,但通过专注于建立对自己有信心的心态,帮助孩子创造一种灵活的成长心态。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况调整每个活动:

创建记忆盒子

找到一个足够大的盒子来存放学校、家里或青年组织制作的证书、照片和物品。

与孩子讨论应该放入盒子中的物品。建议不仅包括获奖的奖牌或奖状,还包括因努力或额外付出而获得的认可证书。

在学期或学年内将物品放入盒子。

几个月后返回并审查盒子的内容,并要求孩子回忆他们多么努力工作,克服了哪些障碍,面对了哪些困难。

考虑什么是有挑战性的。你是如何克服它们的?它们与现在的挑战相比如何?

设计肯定语句

与孩子单独或在小组中一起设计肯定语句。(设计肯定语句的工作表:下载设计肯定语句的工作表

将正面陈述写在日记本上或单独的卡片上,并贴在白板或冰箱门上。

鼓励孩子定期回顾肯定语句——可能最初每天都要——并构建一个自我叙述,这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差异中的力量

我们常常感受到要看起来、行为、思考和感受与他人相同的压力。虽然认识到我们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很重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自己的差异,并识别我们的优势。

与孩子讨论做自己并认识自己独特之处的重要性。

让孩子:

  • 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我的优势”。
  • 在下面列出他们与朋友、亲戚、同学、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都不同的方式。
  • 问他们:“是什么让你成为你自己?”
  • 在每个后面写上为什么这个能力和优势对他们现在或将来可能有用。
  • 在最后一行下方画一条水平线,并让孩子添加任何他们想要拥有的新能力和优势。

我喜欢自己的5件事

告诉孩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有多么特别、独一无二和非凡。

与他们一起,使用他们的语言和一些提示,完成我喜欢自己的五件事 练习。

让孩子花时间回顾这份清单,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和几周里反复查看,以反思并增加自我价值感。

我对自己的爱信

基于上述练习,识别并庆祝孩子的优势,使用我写给自己的爱信 练习。

输出是一系列以“我是……”开头的陈述,包含了孩子的积极品质、他们如何使自己和他人受益,以及如何在未来培养这些品质。

与孩子一起了解他们如何更经常地利用自己的优势。

自爱日记

日记 可以是一种有趣且有启发性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思考自己,重温过去的成功,并反思积极的品质和优势。

使用这些自爱日记 提示,为孩子的生活引入更多的自我关怀和同情。每周结束时回顾日记,并庆祝成功和成就——无论大小。

免费个性化资源——参加测验

建立自尊心的2个工作表

以下工作表提供了工具,可用于与个别儿童或儿童群体一起建立自尊心,可以直接使用或通过加强其他相关心理因素来实现:

为我制定宣言

在马修·赛德的优秀著作《敢于成为你自己》中,他描述了他在年轻时制定的一项计划,以找到并遵循自己的道路,质疑他所处的世界,并改变不好的地方。他将其计划称为“为我制定宣言”。(Syed & Triumph, 2020)

与孩子一起使用为我制定宣言 工作表,创建一套他们希望按照这些价值观或声明生活的值或陈述。

发展成长心态

建立自尊心

建立自尊心

成长心态接受这样的观点:技能和能力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发展,解决问题有多种途径。固定心态则无益地认为技能和能力是固定的,某些障碍无法克服。(Dweck, 2017)

儿童采用固定或成长心态对其一生及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采用成长心态意味着他们准备走出舒适区,体验变化,拥抱变化,并从中学习。

使用以下问题(改编自 Dweck, 2017)来建立对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理解,以及每种心态的优势:

固定心态

成长心态

我想显得聪明吗?

我想学习吗?

我是否避免挑战?

我是否拥抱挑战?

我是否轻易放弃?

我是否坚持不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努力是否有用且值得吗?

努力是变得擅长某事的途径吗?

我是否忽略有用的反馈?

我是否倾听并从批评中学习?

别人的成功是否让我感到威胁?

我是否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并受到启发?

请让孩子回答: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各有什么优缺点?你能想到自己表现出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例子吗?

您可以在本文中找到更多自尊心工作表,这些工作表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

视频

儿童福祉:自信与自尊 – ClickView

处理低自尊心的儿童:10个建议

对许多人来说,不同可能导致低自尊心。

家长和照顾者应花时间与孩子交谈,讨论我们所有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注意我们也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

毕竟,虽然我们看起来不同,但我们都有希望、恐惧和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以下是一些处理低自尊心儿童的建议(改编自 Newman, 2020)。它们相互重叠并互相补充,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看似矛盾。挑战在于为孩子和情况找到合适的平衡:

  • 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和担忧。
  • 创建孩子可以成功的环境,并根据需要提供支持。
  • 允许孩子自由犯错而不受评判或批评。
  • 保持期望现实。
  • 帮助孩子在没有评判的情况下处理不愉快的想法。
  • 使孩子感到更大的控制感。
  • 强调孩子是被爱着的,这种爱是无条件的。
  • 以身作则;展示你对自己的积极看法。
  • 保持幽默感。
  • 解释他们不需要模仿那些看起来成功或与众不同的其他人;他们因为做自己而有价值。

关于该主题的4本书籍

为了对战斗自尊心问题的儿童产生持久的影响,请充实自己。阅读这些有见地的书籍,这将增长您的知识,并使您更好地协助那些需要自尊心提升的人。

1. 敢于成为你自己 – 马修·赛德

[敢于成为你自己

敢于成为你自己

](https://www.amazon.com/Dare-to-be-You/dp/1526362376/)

这本书色彩丰富、见解深刻且极具价值,可以供较大年龄的儿童独自阅读,或供成人与较小年龄的儿童一起阅读并进行讨论。

这本书帮助儿童(甚至父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所谓的“正常”,与众不同是可以并且是好事。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2. 我的隐藏的黑猩猩 – 史蒂夫·彼得斯

[我的隐藏的黑猩猩

我的隐藏的黑猩猩

](https://www.amazon.com/My-Hidden-Chimp/dp/1787413713/)

这本书帮助孩子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它巧妙地解释给孩子,有时候“黑猩猩”大脑会占据主导,但这不一定是这样。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3. 心态 – 卡罗尔·德韦克

[心态

心态

](https://www.amazon.com/Mindset-Updated-Changing-Fulfil-Potential/dp/147213995X/)

这本书已经是经典之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创作了《心态》一书。

这本书澄清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在孩子身上培养成长心态,这将促进韧性,同时激励他们。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4. 你希望父母读过的书 – 菲利帕·佩里

[你希望父母读过的书

你希望父母读过的书

](https://www.amazon.com/Book-Wish-Your-Parents-Read/dp/1984879553/)

虽然不专门针对自尊心,但这本精彩的书首先从父母的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转向儿童的角度。

对于任何试图抚养孩子的人都是一堂好课,即使只是学习如何打破负面循环和模式。

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PositivePsychology.com 相关工具

我们自己的 科学自我接纳大师班© 将帮助你和你的客户结束对自我价值感的不健康追求。您将学习如何建立一种持久的“足够好”的感觉,不受失败、满足外部标准或获得他人认可的影响。

儿童自尊心日记 是一款易于使用且易于理解的每日日记,专为儿童设计。每天都有不同的提示,鼓励孩子反思当天发生的积极事情。

这篇文章自尊心工具和活动 可以为您的客户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

如果您正在寻找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培养自我同情,这个集合包含17个经过验证的自我同情工具 供从业人员使用。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建立一种更加友善和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关系。

总结信息

自尊心对于儿童的发展、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至关重要。

自尊心高的人更有韧性,有更强的控制感,能独立行动,感到安全,并体验到一种价值感。

或许最重要的是,自尊心给予孩子“许可”按自己的方式成长;它提供心理支持,让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舒适。正因为如此,无论作为父母、治疗师还是辅导员,我们都应该投入时间和金钱来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尝试与孩子们一起使用这些工作表和工具——根据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提供支持——鼓励他们的价值感,同时为他们提供实现积极结果的立足点。

我们希望您喜欢阅读本文。不要忘记 下载这三个自我同情练习

参考文献

  • Abdel-Khalek, A. M. (2016).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Retrieved September 09, 2020,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Ahmed\_Abdel-Khalek/publication/311440256\_Introduction\_to\_the\_Psychology\_of\_self-esteem/links/587e475308ae9a860ff53995/Introduction-to-the-Psychology-of-self-esteem.pdf.
  • Bleidorn, W., Hufer, A., Kandler, C., Hopwood, C. J., & Riemann, R. (2018). A nuclear twin family study of self-esteem.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32(3), 221–232.
  • Brown, J. D., Dutton, K. A., & Cook, K. E. (2001). From the top down: Self-esteem and self-evaluation. Cognition and Emotion, 15, 615–631.
  • Brummelman, E., Nelemans, S. A., Thomaes, S., & Orobio de Castro, B. (2017). When parents’ praise inflates, children’s self-esteem deflates. Child Development, 88(6), 1799–1809.
  • Cunningham, B. (2019, October 4).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e self-esteem for kids.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20, from https://www.understood.org/en/friends-feelings/empowering-your-child/self-esteem/the-importance-of-positive-self-esteem-for-kids.
  • Dweck, C. S. (2017). Mindset. London: Robinson.
  • Ellis, P. (2019). Self-efficacy and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C. Meijen (Author),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sport: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interventions.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 Hesketh, K., Wake, M., & Waters, E. (2004). Body mass index and parent-reported self-esteem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Evidence for a causal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8, 1233–1237.
  • Jordan, C. H., Zeigler-Hill, V., & Cameron, J. J. (2017). Self-esteem. In Zeigler-Hill, V. & Shackelford, T. (Eds.) Encyclopedia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Springer, Cham.
  • Keshky, M., & Samak, Y. (2017). 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childre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 Behavior Analysis, 3(1).
  • Little, E. (2017, July 7). About self-esteem: Children 1-8 years.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20, from https://raisingchildren.net.au/toddlers/behaviour/understanding-behaviour/about-self-esteem.
  • Newman, S. (2020). The importance of self-esteem – NIU – Child Development and Family Center.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20, from https://www.chhs.niu.edu/child-center/resources/articles/self-esteem.shtml.
  • Niemiec, R. M., & McGrath, R. E. (2019). The power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ppreciate and ignite your positive personality. Cincinnati, OH: VIA Institute on Character.
  • Nguyen, D. T., Wright, E. P., Dedding, C., Pham, T. T., & Bunders, J. (2019). Low self-esteem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 depression,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Vietnam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0.
  • Orth, U. (2017). The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J. Specht (E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pp. 181–195).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 Peters, S. (2018). My hidden chimp: Helping children to understand and manage their emotions, thinking and behaviour with ten helpful habits. London: Studio Press.
  • Robins, R. W., & Trześniewski, K. H. (2005). Self-esteem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3), 158–162.
  • Ryan, R. M., & Deci, E. L. (201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 Syed, M., & Triumph, T. (2020). Dare to be you: Defy self-doubt, fearlessly follow your own path and be confidently you! London: Wren & Rook.
  • Van Geel, M., Goemans, A., Zwaanswijk, W., Gini, G., & Vedder, P. (2018). Does peer victimization predict low self-esteem, or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peer victimization? Meta-analyses on longitudinal studies. Developmental Review, 49, 31–40.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