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 文化中的依恋差异

目标

  • 不同文化中的依恋是如何运作的?
  • 调查不同文化中的依恋类型,并观察三种主要的依恋风格的应用。
  • 调查依恋风格(安全型和不安全型)是否具有普遍性(相同),或是否具有文化特异性(因传统、社会环境或对儿童的看法而显著不同)。

程序

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 (1988) 收集了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32个样本的陌生情境依恋分类数据(N = 1,990)。

这是一项现有陌生情境研究的元分析,而不是原创实验。

程序是汇总并统计分析符合条件样本的已发表依恋分类频率。

研究包括在内需满足以下条件:

  • 使用陌生情境
  • 仅观察母亲-婴儿对(即不包括父亲或其他照顾者对)。
  • 将婴儿归类为以下依恋类型之一:A(回避型)、B(安全型)或C(矛盾/反抗型)。

排除了样本量小于35的样本,以及特殊人群如唐氏综合症或双胞胎和超过2岁的儿童。

总样本(N = 1,990)包括来自8个国家的32个样本:美国(18个样本)、荷兰(4个)、德国(3个)、日本(2个)、以色列(2个)、瑞典(1个)、英国(1个)和中国(1个,包括华裔美国婴儿)。

样本量范围从35到115(平均 = 62)。婴儿年龄范围从11到24个月。

使用元分析(一种统计技术),他们计算了每个国家依恋风格(例如,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的平均百分比。

统计措施:作者计算了每个样本的A、B和C频率的标准残差,以评估与全球分布的偏差。

他们使用Bonferroni校正卡方检验来评估跨文化和文化内部差异的显著性。对应分析图示了样本分布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结果

发现安全型依恋在所有文化中是最常见的依恋类型。最低的安全型依恋百分比出现在中国,最高的是在英国。

结果显示,支持独立性的个人主义国家(如德国)有较高水平的焦虑回避型依恋,而更注重集体的文化(如日本)则有较高水平的矛盾反抗型依恋。

结论

总体上安全型依恋类型的稳定性表明,可能有普遍(先天)的特征支撑着婴儿和照顾者的互动。

然而,不安全型依恋的显著差异表明,普遍性是有限的。影响包括将依恋的变化与育儿实践和环境因素联系起来。

德国的研究突显了回避行为的高百分比,这是独立儿童的典型表现。鉴于Grossmann等人(1985年)指出德国父母寻求“独立、不依赖的婴儿,不要求父母,但听从他们的命令”,这一点并不令人惊讶。

以色列儿童在集体生活(基布兹)中长大,因此习惯了与母亲分离。因此,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不会表现出焦虑。然而,他们不习惯陌生人,所以当单独留在陌生人身边时会感到不安。这解释了反抗行为的高百分比。

需要进行纵向跨文化研究,以追踪全球化趋势如何随着时间改变育儿和家庭生活的依恋分布。

优点

  • 汇总来自8个国家32个样本的数据,以进行更稳健的跨文化比较。
  • 使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标准化残差、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
  • 定量描述文化内部和跨文化的相对差异程度。
  • 图形展示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 适当谨慎的结论,强调需要更多来自非西方文化的数据。

局限性

种族中心偏见

陌生情境测试假设行为在所有文化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实际上,文化对行为的感知和理解存在很大差异。

陌生情境是在美国创建和测试的,这意味着它可能具有文化偏见(种族中心主义),因为它反映了美国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

例如,认为依恋与分离焦虑有关的信念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不成立,如日本。

样本偏差

许多研究的样本存在偏差,不能声称代表每种文化,例如中国研究中的36名婴儿。此外,分析的大多数研究都来自西方文化。

缺乏来自南美、非洲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数据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全球普适性。

国家内的分布差异可能很大。在假设个别样本代表(子)文化时需要谨慎。

发现文化内部的差异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一样大或更大,这对解读跨文化依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不能再假设个别样本代表整个文化,或者认为文化在其依恋模式上是同质的。与美国“标准”的差异并不一定是依恋理论和方法跨文化无效的证据。

虽然西欧国家的趋势是回避型婴儿较多,以色列和日本的趋势是反抗型婴儿较多,但国家内部的差异至少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一样大。研究者在处理个别样本,尤其是异常值时应谨慎,不应将其视为整个文化的代表。

Van Ijzendoorn 和 Kroonenberg 报告说,文化内部的依恋差异远大于文化之间的差异。

Van ljzendoorn & Kroonenberg 发现,文化内部的变异几乎是文化之间变异的一倍半。换句话说,文化内部的差异比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

在某些国家,文化内部的变异非常大(例如,在德国和美国)。其他国家的变异则较小(如荷兰和日本)。

他们得出结论,认为一个文化中的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行为方式是错误的。在一个文化中,有许多不同的亚文化,每个亚文化都有自己的育儿方式。

这些亚文化可能是基于种族或种族,但也可能是基于社会阶层,例如在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有不同的育儿技巧。

样本之间的人口统计学差异(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会混淆文化内部和跨文化的比较。

总体而言,文化内部的变异比文化之间的变异高出一倍半。例如:

  • 一个德国样本与其他德国样本的差异与以色列基布兹或美国样本的差异一样大。
  • 一个日本样本与两个美国样本的相似度高于另一个日本样本。
  • 以色列城市样本与美国的相似度高于以色列基布兹样本。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 Bell, S. M. (1970). 依恋、探索和分离:通过陌生情境中一岁婴儿的行为说明。Child development, 49-67。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Spangler, G., Suess, G., & Unzner, L. (1985). 德国北部的母亲敏感性和新生儿的方向反应与依恋质量的关系。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233-256。

Van Ijzendoorn, M. H., & Kroonenberg, P. M. (1988). 跨文化的依恋模式:陌生情境的元分析Child Development, 59, 147-156。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