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h Fromm:理论与对心理学的贡献
关键要点
- Erich Fromm(1900-1980)是一位与法兰克福学派相关的德裔美国精神分析师,他强调文化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他主张将精神分析作为解决文化问题的工具,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
- Fromm 认为,人类的性格是人们满足需求的一种方式。与弗洛伊德不同,他不认为性格是固定的。
- Fromm 列出了五个基本的人类需求:相关性、根植性、超越性、身份感和定向框架。根据 Fromm 的观点,这些需求的缺失会导致心理和社会问题,如异化。
- Fromm 设想了理想的社会和宗教版本,强调自由和满足人类需求。通过这样做,他成为了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Verlagsgruppe Random House / Wikimedia Commons / Creative Commons
生平概述
Erich Fromm 是一位出生于德国的美国精神分析师和社会哲学家,他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影响。
他的作品探讨了自由社会中的情感问题,并倡导精神分析作为治愈文化问题的工具,以及帮助建立非神经质社会的手段。
Fromm 出生于法兰克福,在海德堡和慕尼黑接受教育后,于1925年建立了私人心理动力学疗法实践。Fromm 最初是Sigmund Freud的门徒,将他的心理学理论与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原则结合起来。
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心理分析方法,既作为治疗师又作为另一个共情的人来面对患者,强调患者身上的任何特质或因素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Maccoby, 1980)。
逃离纳粹德国后,Fromm 于1933年移居芝加哥,在心理分析研究所授课。他在几所美国大学任教,并扩展了他的观点,融入了禅宗佛教的原则。
1957年,他共同创立了全国理智核政策委员会。Fromm 还为学术界和普通大众撰写了大量书籍和文章(Maccoby, 1980)。
Fromm 首次受到公众欢迎是因为他的书《逃避自由》,该书解释了人们潜意识中对自由的恐惧和对权威政治体系的吸引力。
这本书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国的知识思想,并使 Fromm 被归类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与Karen Horney和 Harry Stack Sullivan 并列。
尽管这三位人物有所不同,但根据 Fromm 的观点,他们每个人都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并对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首要性的理论持批判态度。
1951年,Fromm 成为墨西哥国立大学的教授,在那里他创立了墨西哥心理分析师协会,并定期前往美国,直到1971年定居瑞士(Maccoby, 1980)。
主题
Fromm 发展了几个关键主题,逐步完善和精炼了他的思想。一个主题是社会性格,它将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动力动机与社会经济因素联系起来。
第二个主题是 Fromm 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修正,特别是他对攻击性和破坏性的强调。
第三个主题涉及他对工业化社会的批评,第四个是他对宗教及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的分析(Maccoby, 1980)。
社会性格
Fromm 在弗洛伊德认为性格特征是动态的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社会性格理论。他认为,性格结构解释了行为、思想和观念:是什么驱使人们,什么让他们感到满意或沮丧。
Fromm 接受了弗洛伊德在其心理性欲理论中对性格倾向的临床描述。其中两个是肛门型和口唇接收型性格。
肛门型,或肛门滞留型人格,吝啬、强迫性地寻求秩序和整洁。据说肛门滞留型人格的人在18个月到三岁的发展阶段被固定住了。
与此同时,口唇滞留型人格描述了那些被困在第一个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人,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到十八个月大之间。
弗洛伊德认为,那些在口唇阶段被固定住的人具有讽刺和施虐的性格,容易出现吸烟、暴饮暴食和酗酒等口腔条件。
虽然 Fromm 接受了这两个概念,但他拒绝了用性欲理论来解释性格发展(Maccoby, 1980)。
Fromm 认为,虽然生理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但它们并不是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感受和思想的基本内在力量。
Fromm 认为,性格相当于动物的本能决定性,这是人类失去的东西。它是人们可以通过同化和社会化来引导能量和创造结构的方式。
根据 Fromm 的观点,性格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满足生存的物理需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获得防御、工作、物质财产、性满足、娱乐、抚养后代和知识传承的需求(Maccoby, 1980)。
Fromm 认为,社会性格是性格结构的基础,是大多数文化或社会群体成员共享的。它不是统计测量或多数人共享的特质,而是可以从社会经济结构——谁拥有生产资料——的角度来理解。
Fromm 认为,社会性格旨在以一种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能量,使行为不是有意识地决定是否遵循社会模式,而是一种想要按照他们必须行动的方式行动,同时在按照文化要求行动中找到满足。
Fromm 认为,最终目标是使社会能够持续运转。
一个社会性格的例子是 Fromm(1951)对弗洛伊德肛门性格概念的修订,这涉及对整洁、节俭、准时和尊重权威的内在驱动力。Fromm 认为,这满足了19世纪中产阶级的经济需求。
然而,在20世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性格正在被另一种以消费为导向并通过适应其规则和规定融入官僚结构的性格所取代(Maccoby, 1980)。
Fromm 使用社会性格来描述社会冲突以及适应。随着条件的变化,社会性格可能不再适合。由此产生的怨恨和挫败感将社会粘合剂转化为爆炸性力量。
Fromm 还认为,社会需求可以与源自人的本性和对爱、与他人团结以及理性和发展创造力的内在需求相冲突。
Fromm 认为,不能满足这些人类需求的社会将发展出“社会模式缺陷”(Maccoby, 1980)。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和心理病理学的修订
Fromm 与弗洛伊德及其作品的关系被认为是复杂的(Maccoby, 1980)。Fromm 批评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及其在心理分析中要求意识形态纯洁性的倾向(1959)。
然而,Fromm 也试图发展和保留他认为是弗洛伊德发现的本质要素:使无意识变得有意识和非理性的科学(Maccoby, 1980)。
Fromm(1970)批评弗洛伊德的人类模型过于受其社会观点的影响,例如对父权制的信仰和认为人们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
Fromm 认为,弗洛伊德将其对社会规范的批评仅限于性方面,这阻碍了他充分发展其发现的全部意义。
例如,Fromm 认为,在“小汉斯”的案例研究中,弗洛伊德的人类模型导致他误解了临床证据并低估了孩子在俄狄浦斯阶段之前与其母亲关系的重要性。
Fromm 还认为成熟的爱情需要性别平等(Maccoby, 1980)。
Fromm 拒绝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而是将心理病理学视为根植于性格。在他的书《逃避自由》中,Fromm 描述了施虐和受虐作为基本需求相关性的结果。
Fromm 认为,人类无法忍受无力感、不确定性和分离感,这导致了心理病理学(Maccoby, 1980)。
Fromm 描述了心理的三种主要病态力量(1964)。其中两种,乱伦固着和恶性自恋,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第三种,恋尸癖,是 Fromm 自己的发现(Maccoby, 1980)。
工业社会批判
弗洛姆在其著作《健全的社会》中显著地扩展了卡尔·马克思早期的作品,并后来出版了两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健全的社会》旨在作为他15年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逃避自由》的延续(蒂利希,1955年),在之前的心理和社会分析之间展开,描绘了一个未来社会的形象,在这个社会中,整体的健康支持着每个个体的健康。
在《健全的社会》中,弗洛姆描述了20世纪中期民主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弗洛姆,1955年)。弗洛姆认为这种异化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是可以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克服的。弗洛姆的健全社会战胜了异化(蒂利希,1955年)。
同时,弗洛姆试图强调一种在当代苏联马克思主义中缺失的自由理想。
最终,弗洛姆将西方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定性为非人化的,并且是造成异化的原因。最终,《健全的社会》确立了弗洛姆作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创始人的地位(弗洛姆,2017年)。
弗洛姆的五个人类需求
弗洛姆提出,有五个基本的人类需求:相关性、根植性、超越性、身份感和方向框架(达斯,1993年)。
相关性
弗洛姆对当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他认为,当人们对于相关性的需求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异化。
这一需求如此重要,以至于他认为异化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问题”(弗洛姆,2017年)。
弗洛姆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的观点,即异化对人们来说是不受欢迎的。他认为异化会导致无聊,而弗洛姆将其视为一个巨大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对弗洛姆而言,相关性是心理能量、快乐、福祉和身份的来源,其丧失会消散这些能量。
对弗洛姆而言,缺乏与世界和自身感受的积极联系,导致人们无法建立真正、充满爱意和富有成效的关系,这是由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根植性和统一性
弗洛姆认为,根植性和统一性是相关性需求的变体。他认为,人们寻求统一是因为存在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存在分裂。
弗洛姆相信,如果人类不建立内在的统一感以及与自然和人类世界的外在统一感,这种情况将是“不可忍受的”。
与相关性一样,弗洛姆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来发展相关性。
这有助于人们克服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分离感,减少孤独感。
兴奋和刺激
弗洛姆认为,人们天生就有兴奋和刺激的需求,并表现出寻求快乐和对人、事物和想法积极感兴趣的倾向(弗洛姆,2017年)。
引用卡尔·布勒的观点,弗洛姆认为人们在功能性活动(Funktionslust)和活动中找到内在的快乐。
效能
然而,从弗洛姆的观点来看,仅靠活动并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相反,弗洛姆认为人们需要进行有意义地影响世界的创造性工作。
他认为人们有一种需要对某事产生影响,因为这种影响表明某人不是无能的,而是活生生的、功能正常的人(弗洛姆,2000年)。
为了说明效能的需求,弗洛姆借用了马克思关于中世纪工匠的例子。
弗洛姆认为,工匠是一个富有生产力和原创性的个体,享受工作的过程(弗洛姆,2017年)。
工匠的物理成果不仅回应了对刺激或活动本身的深层需求,还回应了对效能的需求。
身份感
弗洛姆的身份感也源于并依赖于相关性和效能的核心需求。
弗洛姆认为,在一个陌生和压倒性的世界中,人们可能会感到无能为力。为了弥补可能感到被动——从而失去意志感——人们必须获得能够做某事的感觉。
这种能够有效行动的能力形成了一个人的身份(弗洛姆,2000年)。
方向框架
与身份感相关的另一个需求是方向框架。
根据弗洛姆的说法,这个方向框架既是一种参照框架,也是一种围绕其可以组织和指导行动的崇拜对象。
这个参照框架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世界地图,为人们提供对世界及其在其中位置的理解(弗洛姆,2017年)。
超越性
最后,弗洛姆强调了超越性的需求。
传统上用于神学的超越性需求,描述了人们倾向于超越自我中心和孤立的位置,转向“与他人相关、对世界开放,逃离自我中心的地狱,从而摆脱自我囚禁”(弗洛姆,2000年)。
弗洛姆认为宗教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宗教分析及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弗洛姆认为,生活是一场在三个基本二元对立之间的斗争:自由与决定论、分离与统一、知识与无知。
弗洛姆以其新弗洛伊德主义对宗教的批判而著称。他认为宗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理性总是优于宗教。
尽管牧师和心理分析师都处理灵魂问题,但弗洛姆断言,只有心理分析师使个体成为负责任的权威(蒂利希,1955年)。
然而,弗洛姆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宗教需求。根据弗洛姆的观点,人们需要生命的意义,需要一种比理性本身所能提供的更深刻的方式来定位世界。与弗洛伊德不同,弗洛姆认为宗教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弗洛姆试图区分好的宗教和坏的宗教。
他认为“专制宗教”是坏的,因为在这种宗教中,人们被不适当地屈从于更高的权力,因此被迫牺牲自己的完整性(蒂利希,1955年)。
与此同时,弗洛姆所谓的“人文宗教”则以人类的力量为中心,而不是他们的无力感,假设能够满足个体的就是好的。根据弗洛姆的说法,人文宗教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而不是服从权威。
参考文献
Das, A. K. (1993). 埃里希·弗洛姆的辩证人道主义. (2), 50-60.
Fromm, E. (1951). 童话、神话、梦境. 一种理解遗忘语言的介绍.
Fromm, E. (1959). 心理分析与禅宗佛教. Psychologia, 2(2), 79-99.
Fromm, E. (1964). 创造者与毁灭者. 《纽约星期六评论》 (4.1. 1964), pp. 22-25.
Fromm, E. (2000). 爱的艺术:百年纪念版. A&C Black.
Fromm, E., & Anderson, L. A. (2017). 健全的社会. Routledge.
Maccoby, M. (1980). 埃里希·弗洛姆.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传记增刊, 纽约 1980. pp. 215-220.
Tillich, P. (1955). 埃里希·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 Pastoral Psychology, 6(6), 13-16.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