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阿尔伯特实验(沃森和雷纳)
小阿尔伯特实验
沃森和雷纳(1920)进行了小阿尔伯特实验以回答三个问题:
-
是否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使婴儿对与响亮、令人恐惧的声音同时出现的动物产生恐惧?
-
这种恐惧是否会转移到其他动物或无生命物体上?
-
这种恐惧会持续多久?
小阿尔伯特实验
伊万·巴甫洛夫展示了经典条件反射适用于动物。它是否也适用于人类?在一个著名的(尽管伦理上有争议的)实验中,约翰·B·沃森和罗莎莉·雷纳证明了这一点。
该实验于1919年至1920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进行,旨在为婴儿情感反应的经典条件反射提供实验证据。
在研究开始时,沃森和雷纳遇到了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名叫“小阿尔伯特”(他的真名是阿尔伯特·巴杰)——一个非常勇敢的孩子,只害怕响亮的声音。
在获得阿尔伯特母亲的同意后,研究人员决定通过在孩子身上诱发进一步的恐惧来测试人类受试者的经典条件反射过程。
基线测试发生在阿尔伯特大约九个月大时,以测试他对中性刺激的反应。
据报道,阿尔伯特对所展示的所有刺激都不害怕,这些刺激包括“一只白鼠、一只兔子、一只狗、一只猴子、有毛和无毛的面具、棉花、燃烧的报纸等”(沃森和雷纳,1920,第2页)。
大约两个月后,在两次间隔一周的条件反射测试中,阿尔伯特总共经历了七次白鼠和响亮的敲击声的配对。
然而,如果在他身后用锤子敲击钢条,他会感到害怕并哭泣。突然的响亮声音会使“小阿尔伯特哭起来”。
当小阿尔伯特刚满11个月时,白鼠被展示出来,几秒钟后,锤子敲击钢条。
经过七次(两次测试,每次间隔一周)白鼠和响声的配对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阿尔伯特表现出哭泣和回避的反应。
在第二次条件反射测试结束时,当阿尔伯特看到白鼠时,他 reportedly 哭泣并“迅速爬开,以至于在到达桌子边缘之前被勉强抓住”(第5页)。沃森和雷纳将这些反应解释为恐惧条件反射的证据。
此时,小阿尔伯特只要看到白鼠就会立即表现出恐惧的迹象。他会哭泣(无论锤子是否敲击钢条),并试图爬开。
两次条件反射测试之后是三次转移测试。在第一次转移测试中,阿尔伯特被展示白鼠以评估维持的恐惧,并测试其他毛茸茸的物体以检查泛化。
然而,实验变得复杂,因为第二次转移测试还包括两次额外的条件反射试验,以“刷新反应”(沃森和雷纳,1920,第9页),以及首次将狗和兔子与响亮的声音配对的条件反射试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恐惧开始减弱,但通过重复原始程序几次可以重新激发这种关联。
与之前的每周测试不同,最后一次转移测试是在一个月后进行的,以测试维持的恐惧。测试结束后,阿尔伯特和他的母亲离开了医院,这使得沃森和雷纳无法继续他们原本打算逆转条件反射的计划。
实验程序
会话 | 年龄 | 展示的刺激 |
---|---|---|
1 | 8个月26天 | 包括对白鼠、兔子、狗、猴子、有毛和无毛的面具、棉花和燃烧的报纸的测试(无恐惧)。 |
2 | 11个月3天 | 白鼠与响亮的声音配对(两次配对)。 |
3 | 11个月10天 | 单独测试白鼠(引发轻微恐惧)。白鼠与响亮的声音配对(5次配对)。单独测试白鼠(引发强烈恐惧)。 |
4 | 11个月15天 | 测试白鼠、兔子、狗、皮衣、棉花、沃森的头发、两名观察者的头发和圣诞老人面具。 |
5 | 11个月20天 | 在原始测试室:测试白鼠、兔子和狗;一次额外的条件反射试验(白鼠);以及兔子和狗的条件反射试验(每种各一次)。 在新房间:测试白鼠、兔子和狗;一次额外的条件反射试验(白鼠);加上狗吠事件。 包括评论所有先前的测试都在桌子上进行。 |
6 | 12个月21天 | 测试圣诞老人面具、皮衣、白鼠、兔子和狗。当天阿尔伯特还出院了。 |
描述每个会话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及沃森和雷纳(1920)报告的阿尔伯特年龄。来源:Powell, R. A., & Schmaltz, R. M. (2021). Did Little Albert actually acquire a conditioned fear of furry animals? What the film evidence tells us. History of psychology, 24(2), 164.
经典条件反射
- 中性刺激(NS): 这是一种在条件反射前不会自然引起感兴趣反应的刺激。在这个案例中,中性刺激是白色的实验室老鼠。最初,小阿尔伯特对老鼠没有恐惧,他对老鼠感兴趣并想与之玩耍。
- 无条件刺激(US): 这是一种自然且自动触发反应的刺激,无需学习。在实验中,无条件刺激是响亮、令人恐惧的声音。这个声音是由沃森和雷纳在阿尔伯特背后用锤子敲击钢条产生的。
- 无条件反应(UR): 这是在呈现无条件刺激时发生的自然反应。它是未经学习的,并且在之前的条件反射中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无条件反应是阿尔伯特对响亮声音的恐惧反应——哭泣并表现出痛苦。
- 条件反射过程: 沃森和雷纳开始了条件反射过程。他们向阿尔伯特展示了老鼠(NS),然后在他与老鼠互动时制造了一个响亮的声音(US)。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将老鼠的形象与令人恐惧的声音配对。结果,阿尔伯特开始将老鼠与因响亮声音而产生的恐惧联系起来。
- 条件刺激(CS): 经过几次配对后,原来的中性刺激(老鼠)变成了条件刺激,因为它现在即使在没有响亮声音的情况下也能引发恐惧反应。
- 条件反应(CR): 这是对原来中性刺激(现为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条件反应是阿尔伯特对老鼠的恐惧。即使没有响亮的声音,当他看到老鼠时也会感到不安并表现出恐惧的迹象。
五天后,沃森和雷纳发现阿尔伯特对具有老鼠特征的物体产生了恐惧,包括家里的狗、皮衣、一些棉花和圣诞老人面具!这个过程被称为泛化。小阿尔伯特实验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创造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不合理的恐惧,与危险不成比例。
在这个实验中,一个原本不害怕的婴儿被条件反射成对老鼠感到害怕。它还展示了两个由巴甫洛夫最初概述的附加概念。
- 消退:虽然条件反射的关联最初可能非常强烈,但如果未得到强化,它会逐渐消失,直到完全消失。
- 泛化:条件反射的关联通常会超出特定的刺激范围。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对一位老师产生了负面联想,这种联想也可能扩展到其他人。
在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里,小阿尔伯特被观察到,条件反射后的十天内,他对老鼠的恐惧明显减轻。这种习得反应的消失称为消退。
然而,即使在整整一个月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并且可以通过重复原始程序几次来重新激发。
不幸的是,阿尔伯特的母亲在最后一次测试的当天将他撤出了实验,沃森和雷纳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来逆转条件反射。
摘要
- 小阿尔伯特实验是由约翰·B·华生和他的研究生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一项有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 该实验于1920年进行,旨在测试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
- 华生和雷纳向小阿尔伯特(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展示了一只白鼠,他并没有表现出恐惧。随后,华生在展示白鼠时发出了一声巨大的响声,这使小阿尔伯特受到了惊吓并哭泣。
- 在白鼠和巨大声响连续关联后,小阿尔伯特被经典条件反射地训练到看到白鼠时感到恐惧。
- 阿尔伯特的恐惧情绪泛化到了与白鼠相似的其他刺激物上,包括一件皮毛大衣、一些棉球和一个圣诞老人面具。
批判性评价
方法论限制
该研究经常被引用为证据,证明恐惧症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发展。然而,批评者质疑由于方法论缺陷(Powell & Schmaltz, 2022),条件反射是否真正发生。
- 该研究没有控制伪条件反射 – 巨大声响可能只是让阿尔伯特对任何新奇刺激产生了敏感。
- 它没有控制成熟度 – 阿尔伯特最初是11个月大,但最终测试时他已经12个月大了。婴儿的恐惧感会随着时间自然出现,因此成熟度可能是导致阿尔伯特反应的原因。
- 阿尔伯特的反应不一致,且条件恐惧较弱 – 他在后来的测试中对白鼠表现出很少的痛苦,表明条件反射效果不佳或不够持久。
其他方法论批评包括:
- 研究人员混淆了自己的实验,使用相同的中性刺激作为泛化刺激(兔子和狗)来对小阿尔伯特进行条件反射训练。
- 对于这种恐惧反应是否真的是一种恐惧症存在一些怀疑。当允许阿尔伯特吮吸拇指时,他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这个刺激让他忘记了巨大的声音。华生花了30多次才最终把阿尔伯特的拇指拿开以观察恐惧反应。
- 其他限制包括没有对照组,以及没有客观测量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例如,因变量未操作化)。
- 由于这是一个个体实验,其发现不能推广到其他人(例如,外部效度低)。阿尔伯特从出生起就在医院环境中长大,他很特别,因为工作人员从未见过他表现出恐惧或愤怒。因此,阿尔伯特在这个实验中的反应可能与其他幼儿不同,这些发现对他来说是独特的。
理论限制
认知方法批评行为模型,因为它没有考虑心理过程。他们认为,发生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思维过程负责反应的情感成分。
忽略认知的作用是有问题的,因为非理性思维似乎是恐惧症的一个关键特征。
Tomarken等人(1989)向恐惧症患者和非恐惧症参与者展示了蛇和中性图像(如树木)的一系列幻灯片。恐惧症患者倾向于高估呈现的蛇图像数量。
小阿尔伯特电影
Powell 和 Schmaltz(2022)检查了研究的影片片段,寻找条件反射的证据。片段显示了阿尔伯特在基线测试和最终转移测试中的反应,但没有显示条件反射试验。对其反应的分析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条件反射证据:
- 面对白鼠,阿尔伯特最初无动于衷,试图爬过它。只有当白鼠放在他的手上时,他才哭了起来,很可能只是被吓到了。
- 面对兔子、狗、皮毛大衣和面具,他的反应可以解释为被吓到、天生对逼近物体的警惕以及其他因素。反应不一致且轻微。
总体而言,阿尔伯特的反应在正常范围内,无需通过条件反射来解释。影片提供的证据很少表明他获得了条件恐惧。
相信影片显示了条件反射可能源于:
- 观众预期 – 标题说明条件反射发生了,观众期望看到这一点。
- 倾向于感知比实际存在的更强的条件反射证据。
- 持续认为行为主义具有操纵性,使得华生对“无助”的婴儿进行条件反射训练显得合理。
与其说是准确描述,这部影片可能是华生研究的宣传工具。他希望利用它吸引资金建立一个密切研究儿童发展的设施。
这可以解释影片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缺乏条件反射试验和测试片段的重新排列。
伦理问题
小阿尔伯特实验是在1920年进行的,当时心理学实验还没有建立伦理准则。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项研究有几个令人担忧的伦理问题:
-
没有从小阿尔伯特的父母那里获得知情同意。他们被误导了研究的真实目的,并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会被故意吓到。这代表了缺乏透明度和侵犯个人自主权。
-
故意在婴儿身上诱发恐惧反应从非恶意原则的角度来看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它涉及有意的心理伤害。阿尔伯特表现出的痛苦表明,按照今天的标准,条件反射程序是不道德的。
-
华生和雷纳在研究突然结束前没有尝试对阿尔伯特进行去条件反射或脱敏。这意味着他们没有消除所引起的创伤,违反了有益原则。
阿尔伯特处于恐惧状态,这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发展影响。华生也没有发表关于阿尔伯特后期情感发展的后续数据。
学习检查
- 概述华生和雷纳研究中的经典条件反射过程。
- 解释华生和雷纳的方法如何改进了巴甫洛夫的方法。
- 转移测试期间发生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 阿尔伯特对类似毛绒物品的反应为何对研究的解释很重要?
- 评论华生和雷纳研究的伦理问题。
- 支持这一观点:行为主义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内部过程,将人简化为无意识的自动机(机器人)。
参考文献
Beck, H. P., Levinson, S., & Irons, G. (2009). 寻找小阿尔伯特:前往约翰·B·华生的婴儿实验室之旅。美国心理学家, 64, 605–614.
Digdon, N., Powell, R. A., & Harris, B. (2014). 小阿尔伯特所谓的神经持续损伤:华生、雷纳和历史修正。心理学史, 17, 312–324.
Fridlund, A. J., Beck, H. P., Goldie, W. D., & Irons, G. (2012). 小阿尔伯特:一个神经受损的儿童。心理学史, 15, 1–34.
Griggs, R. A. (2015). 心理学的失踪男孩:真正的“小阿尔伯特”请站出来。心理学教学, 42, 14–18.
Harris, B. (1979). 小阿尔伯特后来怎么样了?美国心理学家, 34(2), 151.
Harris, B. (2011). 放下小阿尔伯特:学科记忆、历史和神话的用途。行为科学史杂志, 47, 1–17.
Harris, B. (2020). 关于小阿尔伯特的争论中期刊、审稿人和把关人的作用,2009-2014。心理学史, 23, 103–121.
Powell, R. A., Digdon, N., Harris, B., & Smithson, C. (2014). 纠正关于华生、雷纳和小阿尔伯特的记录:阿尔伯特·巴杰作为“心理学的失踪男孩”。美国心理学家, 69, 600–611.
Powell, R. A., & Schmaltz, R. M. (2021). 小阿尔伯特是否真的获得了对毛绒动物的条件恐惧?影片证据告诉我们什么。心理学史, 24(2), 164.
Todd, J. T. (1994). 心理学对约翰·B·华生的看法:心理学教科书中的经典行为主义。见 J. T. Todd & E. K. Morris (编), 现代视角下的约翰·B·华生和经典行为主义 (第74-107页)。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Tomarken, A. J., Mineka, S., & Cook, M. (1989). 恐惧相关的选择性联想和协变偏差。变态心理学杂志, 98 (4), 381.
Watson, J.B. (1913). 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心理评论, 20, 158-177.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条件情绪反应. 实验心理学杂志, 3 (1), 1.
Watson, J. B., & Watson, R. R. (1928). 婴儿和儿童的心理护理. New York, NY: Norton.
进一步信息
- 寻找小阿尔伯特
- 谜团解开:我们现在知道小阿尔伯特后来怎么样了
- 心理学的失踪男孩:真正的“小阿尔伯特”请站出来
- 关于小阿尔伯特的争论中期刊、审稿人和把关人的作用,2009-2014
- Griggs, R. A. (2014). 初级心理学教科书中关于小阿尔伯特的持续故事。心理学教学, 41(4), 309-317.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