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关键要点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包括一个五级模型的人类需求,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层级。
- 这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必须首先满足较低级别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和安全),然后才能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
- 很少有人被认为达到了自我实现的水平,但我们都可以有巅峰体验的时刻。
- 层次的顺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对某些人来说,尊重比爱更重要,而其他人则可能在贫困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行为通常同时受到多种需求的驱动。
- 应用包括工作场所激励、教育、咨询和护理。
什么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1943, 1954)的观点,人类需求按照层次排列,从底部的生理(生存)需求到顶部更具创造性和智力导向的“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必须先满足生存需求,个体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层次越高,满足该阶段相关需求的难度越大,因为人际和环境障碍不可避免地会阻碍我们。
较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心理和长期需求,而不是像较低层次的生存相关需求那样生理和短期。
1. 生理需求 是人类生存的生物要求,例如空气、食物、饮料、住所、衣物、温暖、性行为和睡眠。
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上的生存,这将是首先激发我们行为的因素。一旦这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下一个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我们的动机,依此类推。
如果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人体无法正常运作。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最重要,直到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其他所有需求都处于次要地位。
一旦个体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对安全和保障的需求就变得显著。
2. 安全需求 – 人们希望在生活中体验秩序、可预测性和控制感。
安全需求可以通过家庭和社会(例如警察、学校、企业、医疗保健)来满足。
例如,情感安全、经济安全(如就业、社会福利)、法律和秩序、无恐惧的自由、社会稳定性、财产、健康和福祉(如防止事故和伤害的安全)。
在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需求的第三层次是社交需求,涉及归属感。
3. 爱与归属需求 指的是人类对人际关系、归属、连接和成为群体一部分的情感需求。
归属需求的例子包括友谊、亲密关系、信任、接受、给予和接受关爱、爱情。
这种需求在童年时期尤为强烈,甚至可以超越安全需求,正如孩子们紧紧依附于虐待父母所见的情况一样。
4. 尊重需求 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第四层次,包括自尊、成就和尊重。
马斯洛将尊重需求分为两类:(i) 自我尊重(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 (ii) 对他人声誉或尊重的渴望(如地位、声望)。
尊重是典型的人类愿望,希望被他人接受和重视。人们经常从事职业或爱好以获得认可,从而获得贡献感或价值感。
低自尊或自卑情结可能是由于在这个层次的需求不平衡造成的。
马斯洛指出,对尊重或声誉的需求对儿童和青少年最为重要,并且先于真正的自尊或尊严。
5. 自我实现需求 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最高层次,指的是实现个人潜力、自我实现、追求个人成长和巅峰体验。
这一层次的需求是指一个人的全部潜力及其实现。
马斯洛(1943, 1987, p. 64)将这一层次描述为“希望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一切”,并“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一切”。
个体可能会非常具体地感知或关注这一需求。例如,一个人可能有强烈的愿望成为理想的父母。
在另一个人身上,这种愿望可能通过体育表现出来。对其他人来说,它可能通过绘画、图片或发明表现出来。
虽然马斯洛并不认为我们中有许多人能真正实现自我实现,但他确实相信我们都会经历短暂的自我实现时刻(称为“巅峰体验”)。
这些时刻与个人重要的事件有关,如生育、体育成就和考试成功,很难持续一致地实现和维持。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按层次排列:
“的确,当没有面包时,人靠面包生存。但当面包充足,肚子总是饱的时候,人的欲望会发生什么变化?
立刻出现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而非生理饥饿主导了有机体。当这些需求再次得到满足时,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又会出现,如此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人类需求按相对优先性的层次组织’”(马斯洛,1943,第375页)。
关键点: 请记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不遵循严格的线性进展。个体可以在同一时间感受到各种需求或在不同层次之间转换。
马斯洛基于需求层次的概念在其理论上进行了数十年的改进(马斯洛,1943, 1962, 1987)。
关于其层次结构,马斯洛(1987)提出,层次的顺序“远没有他早期描述的那么僵硬”(第68页)。
马斯洛指出,需求的顺序可能因外部环境或个体差异而灵活变化。例如,他指出,对某些个体来说,自尊的需求比爱的需求更重要。对其他人来说,创造性实现的需求可能超越最基本的需求。
马斯洛(1987)还指出,大多数行为是多动机驱动的,并指出“任何行为往往由几种或所有基本需求同时决定,而不仅仅是其中之一”(第71页)。
马斯洛(1954)提出,人类具有两套需求。这个五阶段模型可以分为缺失需求和成长需求。前四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缺失需求(D-需求),最顶层被称为成长或存在需求(B-需求)。
缺失需求
缺失需求涉及基本生存,包括生理需求(如食物、性行为和睡眠的需求)和安全需求(如安全和免受危险的需求)。
与这些需求相关的行为被视为“缺失”驱动的,因为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缺失需求因剥夺而产生,当未得到满足时会激发人们的动机。此外,未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时间越长,满足这些需求的动机就越强。例如,一个人越长时间不吃东西,他就越饿。
马斯洛(1943)最初认为,个体必须先满足较低层次的缺失需求,然后才能进展到满足较高层次的成长需求。
然而,他后来澄清说,需求的满足不是“全有或全无”的现象,承认他早期的陈述可能给“需求必须100%满足后下一个需求才会出现”的错误印象(1987,第69页)。
当一个缺失需求“或多或少”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消失,我们的活动习惯性地转向满足我们尚未满足的下一套需求。这些需求随后成为我们的主要需求。然而,成长需求会继续被感受到,甚至在参与后可能变得更强烈。
成长需求
成长需求更为心理化,与实现个体的全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关。这些需求更多地通过智力和创造性行为来实现。
成长需求并非源于某种缺乏,而是源于个人成长的愿望。一旦这些成长需求得到了合理的满足,人们就可能达到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成长需求更多地通过智力和创造性行为来实现。
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愿望向自我实现的层级迈进。不幸的是,由于未能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这一进程往往会被打断。
生活经历,包括离婚和失业,可能导致个人在需求层次之间波动。
因此,并非所有人都会以单向的方式通过需求层次,而可能在不同类型的需求之间来回移动。
扩展的需求层次
需要注意的是,马斯洛(1943, 1954)的五阶段模型已经扩展到包括认知和审美需求(马斯洛,1970a),后来又增加了超越需求(马斯洛,1970b)。
对原始五阶段模型的修改包括七阶段模型和八阶段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发展起来的。
- 生物和生理需求 – 空气、食物、饮料、住所、温暖、性、睡眠等。
- 安全需求 – 保护免受自然元素的侵害,安全、秩序、法律、稳定、免于恐惧的自由。
- 爱和归属感需求 – 友谊、亲密关系、信任和接受,给予和接受爱和感情。归属感,成为某个群体(家庭、朋友、工作)的一部分。
- 尊重需求 – 马斯洛将其分为两类:(i) 自尊(尊严、成就、掌握、独立)和 (ii) 被他人接受和重视的需求(例如,地位、声望)。
- 认知需求 – 知识和理解、好奇心、探索、对意义和可预测性的需求。
- 认知需求驱动我们追求知识和理解。例如,学生渴望理解复杂的数学理论,旅行者对不同文化的兴趣,或个人对生命更深层次意义的追求,都体现了这些需求。
- 满足这些需求有助于个人成长、理解和对生活及其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 审美需求 – 对美、平衡、形式的欣赏和追求。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生活的和谐,因为个人寻求令人愉悦并与他们美感相符合的环境和体验。
- 这包括对艺术、音乐、自然和其他形式的审美表达的欣赏和追求。
- 满足这些需求不仅仅是关于外在美,还包括从体验秩序和优雅中获得的情感和心理满足。
- 自我实现需求 – 实现个人潜力、自我满足、追求个人成长和高峰体验。
- 超越需求 – 个人被超越个人自我的价值观所激励。超越自我实现,它们代表了人类与更高现实、目的或宇宙连接的欲望。
- 这一层次强调利他主义、精神连接和帮助他人实现潜力。
- 个人寻求超越个人关切的体验,旨在在存在的广阔范围内实现深刻的统一、理解和归属感。
- 超越需求的例子包括神秘体验、某些自然体验、审美体验、性体验、服务他人、科学追求、宗教信仰等。
自我实现需求
与其关注心理病理学和人们出了什么问题,马斯洛(1943)提出了一个更为积极的人类行为解释,重点关注什么是正确的。他对人类潜力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潜力感兴趣。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 1954)认为,人类动机基于人们通过个人成长寻求实现和改变。自我实现的人是那些感到满足并尽其所能的人。
自我实现的成长(马斯洛,1962)指的是贯穿个人一生的个人成长和发现的需要。对马斯洛来说,一个人总是在“成为”,从不在这方面的意义上保持静止。在自我实现中,个人找到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生命意义。
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将人们引向不同的方向(Kenrick et al., 2010)。对一些人来说,自我实现可以通过创作艺术或文学作品来实现;对另一些人来说,可以在体育、课堂或公司环境中实现。
马斯洛(1962)认为,自我实现可以通过高峰体验的概念来衡量。当一个人完全以事物本来的样子体验世界时,就会出现高峰体验,伴随着欣快、喜悦和惊奇的感觉。
重要的是要指出,自我实现是一个持续的成为过程,而不是达到一种“从此幸福快乐”的完美状态(Hoffman, 1988)。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提供了以下描述:
“它指的是个人对自我实现的渴望,即他倾向于实现他潜在的能力。
这些需求的具体形式当然会因人而异。在一个人身上,它可能表现为成为理想的母亲的愿望,在另一个人身上,可能通过体育表现出来,而在第三个人身上,则可能通过绘画或发明来表现。”(马斯洛,1943,第382-383页)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虽然理论上我们都有能力实现自我,但大多数人不会实现,或者只能实现有限的程度。马斯洛(1970)估计只有2%的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状态。
他对被认为实现了个人潜力的人的特征特别感兴趣。
通过对18位他认为已实现自我(包括亚伯拉罕·林肯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人的研究,马斯洛(1970)确定了15个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 他们能够高效地感知现实并容忍不确定性;
- 接受自己和他人本来的样子;
- 思想和行动自发;
-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非自我中心);
- 具有非凡的幽默感;
- 能够客观地看待生活;
- 高度创造;
- 抵抗文化同化,但不是故意反传统;
- 关心人类福祉;
- 能够深刻欣赏基本的生活体验;
- 与少数人建立深厚满意的人际关系;
- 高峰体验;
- 需要独处;
- 民主态度;
- 强烈的道德/伦理标准。
导致自我实现的行为:
- 像孩子一样体验生活,全神贯注;
- 尝试新事物,而不是固守安全路径;
- 在评估体验时听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传统的、权威的或大多数人的声音;
- 避免虚伪(“游戏扮演”),诚实;
- 如果你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一致,准备好不受欢迎;
- 承担责任,努力工作;
- 尝试识别你的防御机制,并有勇气放弃它们。
上表列出了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和导致自我实现的行为。
尽管人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自我,但他们往往共享某些特征。然而,自我实现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完美的人”(马斯洛,1970a,第176页)。
没有必要具备所有15个特征才能实现自我,而且不仅自我实现的人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马斯洛并没有将自我实现等同于完美。自我实现只是涉及实现自己的潜力。因此,一个人可以是愚蠢的、浪费的、虚荣的和不礼貌的,仍然可以实现自我。不到2%的人口能够实现自我。
应用与示例
组织结构与员工动机
该理论适用于组织结构和员工动机。为了提高绩效,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策略必须解决并满足员工的需求。
1. 管理者如何激励生理需求的员工?
在基础生理层面上,组织应提供能够维持体面生活水平的工资和全面福利,确保员工可以舒适地满足食物、住所和医疗保健等基本需求。
- 提供全面的医疗福利 – 高质量的健康保险、牙科、视力、心理健康覆盖和健康计划表明您关心员工的整体健康和支付能力。
- 补贴健身房会员费 – 一些公司提供每月健身房补贴或现场健身中心以支持身体健康和压力管理。
- 使空间符合人体工程学 – 确保工作站、椅子、键盘等高度可调且舒适,以防止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身体劳损或伤害。
- 支付健康服务费用 – 一些公司提供免费年度流感疫苗接种、戒烟计划或生物标志物筛查等福利,以主动关注健康。
2. 管理者如何激励安全需求的员工?
对于安全层级,提供工作稳定性、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公平的薪酬至关重要。当员工感到财务稳定并在工作场所中身体安全时,他们更有动力。
- 建立反骚扰政策和报告程序 – 确保有强大的系统来保密报告问题,并防止报复。
- 培养心理安全感 – 营造一个人们敢于冒险、犯错和发言而不必担心尴尬或惩罚的环境。
- 定义和强化道德标准 – 明确建立并示范预期的行为,以防止损害安全性的道德失误。
- 推广薪酬和晋升实践的透明度 – 清晰沟通薪酬结构、晋升标准和薪资谈判选项,以建立信任。
3. 管理者如何激励社交需求的员工?
解决社交需求涉及在组织内培养包容性社区。团队建设活动、社交聚会、导师计划和透明沟通可以增强归属感。当员工感到被欣赏并融入团队时,他们的动力会更高。
- 设立哺乳室 – 提供干净、私密的哺乳室支持新妈妈在工作时间泵乳的需求。
- 培训督导进行心理健康急救 – 让领导者具备识别抑郁、焦虑、物质滥用迹象并适当干预或连接员工获得帮助的能力。
- 开发导师计划 – 允许有经验的员工指导新人,建立人际关系和支持感。
- 展示包容性的语言和行为 – 使用欢迎和尊重所有群体的词语和行动。
- 分享脆弱和不完美 – 领导者应该开放地谈论错误、挑战和所学的教训,以人性化工作场所。
4. 管理者如何激励自尊需求的员工?
为了满足自尊需求,组织应实施认可系统、基于业绩的晋升和领导角色。
- 利用独特才能 – 恰当地指定反映个人角色和地位的头衔也有益处。
- 充分利用绩效评估 – 定期绩效评估不仅提供认可,还突出成长领域,满足员工的自尊需求。充分强调优势、取得的进步和影响力领域。
- 赋予员工导师角色 – 让他们分享知识和指导他人,认可他们的专长。
管理者如何激励自我实现需求的员工?
对于自我实现,组织应确保工作角色与员工的才能和热情相匹配。通过授权员工、向他们提出挑战并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组织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之旅。
- 促进创新 – 投入时间和资源进行新想法的实验,没有压力。
- 赞助继续教育 – 提供学费报销或补贴高级课程和证书项目。提供相关阅读、在线课程、会议和研讨会的带薪时间。
护理
层次理论为理解患者作为多面的人提供了框架。
护理应是全面的,而不仅仅是医疗。护士必须评估和解决患者的全方位需求——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Jackson et al., 2014; Toney-Butler & Thayer, 2023)。
这样做可以激发更大的参与度、更快的康复和更好的结果。
-
生理需求 (ABC + D) – 确保患者有充足的营养、水分、疼痛控制、睡眠和身体舒适。解决影响睡眠和恢复的疼痛。
- A – 呼吸道: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
- B – 呼吸:评估和支持足够的呼吸和气体交换。
- C – 循环:评估并维持适当的血液循环。
- D – 意识水平下降:监测行为或精神状态的任何变化。
-
安全需求 – 维持清洁、安静的环境,并提供呼叫铃以求助。通过防跌措施、预防血栓和避免压疮来防止伤害。
向患者解释测试、治疗和药物以减轻焦虑。保护患者信息的隐私。通过同情倾听建立信任氛围。防止用药错误。
-
归属感 – 孤独阻碍康复。让患者感到受欢迎和被接纳。介绍他们与其他患者见面。允许家属探访和进行宗教仪式。
-
自尊 – 通过礼貌沟通和文化敏感性表现出尊重。维护尊严和隐私。
赋权患者参与护理决策。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护理。仔细聆听他们的担忧。让他们感到被重视。
-
自我实现 – 将护理与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对齐。或许分享那些诊断相似但仍保持活跃的人的励志故事,或提供应对健康变化带来的悲伤的资源。
特殊考虑
- 疼痛管理:虽然疼痛通常被视为生理需求,但其优先级可能有所不同。急性、严重疼痛或指示生命威胁状况的疼痛应立即处理。
- 临终关怀:对于临终关怀患者,舒适和生活质量可能比解决生理需求更为重要。
教育
马斯洛(1962)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学校教学和课堂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马斯洛(1970a)采用了一种整体教育和学习方法,而不是将行为简化为环境中的反应。
马斯洛考察了个体的完整生理、情感、社会和智力品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师的工作是显而易见的。在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满足之前,他们必须首先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
例如,疲倦和饥饿的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感到情感和身体上的安全和被接受,才能进步并达到最大潜力。
马斯洛认为,学生必须感到他们在课堂上受到重视和尊重,教师应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自尊心低下的学生在自尊得到加强之前不会以最佳速度取得学术进展。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教育整个儿童提供了人本主义视角。
马斯洛(1971,第195页)认为,人本主义教育方法将培养出“更坚强、更健康的人,并在更大程度上掌握自己的生活。随着对个人生活的更多个人责任感和一套理性价值观的指导,人们将开始积极改变他们生活的社会”。 以下是原文内容翻译成Markdown格式的中文:
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应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生理需求 – 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水、食物、休息室使用和活动的机会。允许吃零食、灵活的座位安排和充足的休息时间。
- 安全需求 – 维护有序的教室环境,设定明确的期望。防止欺凌。通过一致性和公平性建立信任。允许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犯错。
- 归属需求 – 促进社区感和合作。通过小组项目培养团队合作。了解学生的姓名和背景。欣赏多样性。
- 尊重需求 – 认可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展示学生的作品。赋予领导角色,如排头兵或技术助手。表扬努力而不仅仅是成就。
- 自我实现需求 – 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追求兴趣。分配激情项目。鼓励设定目标。提供丰富的机会。支持挑战自我。
当这些基础需求得到满足时,学生更有动力学习并在学术上表现良好。但需求会波动。要观察并满足出现的需求。
批判性评价
马斯洛理论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他的研究方法。马斯洛通过一种定性方法——传记分析——来确定自我实现个体的特征。
他研究了18位他认为是自我实现的人物的传记和著作。从这些资料中,他列出了一些似乎仅属于这一特定群体而非人类普遍的品质。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可以认为传记分析作为一种方法极其主观,因为它完全基于研究人员的意见。
个人意见总是容易产生偏见,这降低了任何获得数据的有效性。因此,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操作定义不应盲目接受为科学事实。
此外,马斯洛的传记分析集中在一群有偏差的样本上,主要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男性(如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威廉·詹姆斯、奥尔德斯·赫胥黎和贝多芬)。
尽管马斯洛(1970)也研究了自我实现的女性,如埃莉诺·罗斯福和特蕾莎修女,但她们在他的样本中占很小的比例。
这使得难以将其理论推广到女性和来自较低社会阶层或不同种族的人群。因此,马斯洛的研究结果的人口有效性受到质疑。
此外,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概念极难以实证方式测试,从而建立因果关系。
在马斯洛的理论中,很难区分科学的部分和灵感的部分。他的理论被视为更多是推测性的而不是实证证明的,倾向于用修辞代替研究。
另一个批评点是马斯洛假设较低层次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人们才能实现潜力和自我实现。这并不总是正确的,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某些方面已被证伪。
通过考察生活在贫困中的大量人群(如印度),显然人们仍然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爱和归属感。
然而,根据马斯洛的观点,那些难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如食物、住所等)的人不应该有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成长需求。
此外,许多创意人士,如作家和艺术家(例如伦勃朗和梵高)一生都生活在贫困中,但可以说他们实现了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现在将动机概念化为多元行为,需求可以在多个层面上同时运作。一个人可能在被低层次的需求驱动的同时也被高层次的需求驱动(Wahba & Bridwell, 1973)。
泰伊和迪纳(2011)的当代研究通过对来自123个国家的60,865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测试了马斯洛的理论,代表了世界各大地区。调查时间为2005年至2010年。
受访者回答了六个与马斯洛模型相似的需求问题:基本需求(食物、住所)、安全、社交需求(爱、支持)、尊重、掌握和自主。
他们还根据三个不同的指标评估了自己的幸福感:生活评价(对生活的整体看法)、积极情绪(日常快乐或愉悦的实例)和消极情绪(日常悲伤、愤怒或压力的经历)。
研究结果支持了普遍的人类需求存在的观点,尽管文化差异存在。然而,需求层次内的顺序并不正确。
“虽然当我们没有最基本的需求时,它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迪纳解释说,“但你不需要满足它们就能从其他需求中获益。”
例如,即使我们饿了,我们仍然可以与朋友开心。“它们就像维生素,”迪纳说,“我们需要它们所有。”
结论
马斯洛的理论不同于更纯粹的生理学人类动机表示,因为动机不仅涉及紧张缓解和生存,还涉及人类成长和发展。
尽管马斯洛的工作确实相对非正式且临床描述性强,但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想来源,并作为一个框架,讨论超越稳态模型和其他生物学模型的人类动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常见问题
马斯洛理论的一些弱点是什么?
马斯洛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类观,但可以说这在考虑日常生活现实(如家庭暴力和种族灭绝)时可能不太现实。
此外,需求层次理论关注满足我们的需求和实现成长潜力,反映了一种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观点,这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方案。
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有多少层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有五个层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食物和衣物)、安全需求(工作保障)、爱和归属需求(友谊)、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要满足了生存所需的基本需求(如食物、水、住所),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就会开始激励行为。
为什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重要?
马斯洛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人们需求的方式。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广泛应用于健康和社会工作中,作为评估客户需求的框架。
一个人生活中某个阶段的问题或困难情况可能导致他们专注于某一组需求,这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幸福。
例如,一个在童年早期经历过极端贫困和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会专注于生理和安全需求。即使这些需求得到了满足,它们仍然具有重要性。
所以即使这个人后来拥有了他们需要的一切,他们仍可能对金钱或冰箱里有足够的食物感到痴迷。
对于马斯洛来说,这是许多“神经质”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或抑郁)的根源。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顶层是什么?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最高层次的需求与自我实现有关,这是一个我们实现自己全部潜力的过程。
自我实现的人对现实有更有效的感知,并与之有更舒适的关系。这包括识别什么是虚假和/或不诚实的能力,以及准确感知真实存在的事物,而不是由需求扭曲的感知。
自我实现者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他们不会因为人性的缺点、不完美、脆弱和弱点而感到羞耻或内疚。
他们也不会批评他人在这方面的不足。他们尊重并尊敬自己和他人。
参考文献
Geller, L. (1982). The failure of self-actualization theory: A critique of Carl Rogers and Abraham
Maslow.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2, 56–73.
Hoffman, E. (1988). The right to be human: A biography of Abraham Maslow. Los Angeles, CA: Jeremy P. Tarcher.
Ivtzan, I. (2008). Self actualisation: For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on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Humanistic Ideology, 1, 113–140.
Jackson, J. C., Santoro, M. J., Ely, T. M., Boehm, L., Kiehl, A. L., Anderson, L. S., & Ely, E. W. (2014). Improving patient care through the prism of psychology: Application of Maslow’s hierarchy to sedation, delirium, and early mobi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9(3), 438-444.
Jerome, N. (2013). Application of the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 theory; impacts and implications o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human resource and employee’s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nvention, 2(3), 39-45.
Kenrick, D. T., Neuberg, S. L., Griskevicius, V., Becker, D. V., & Schaller, M. (2010). Goal-driven cognition and functional behavior: The fundamental-motives framework.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1), 63-67.
King-Hill, S. (2015). Critical analysis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 The STeP Journal (Student Teacher Perspectives), 2(4), 54-57.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4), 370-96.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slow, A. H. (1962).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D. Van Nostrand Company.
Maslow, A. H. (1970a).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low, A. H. (1970b).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 experiences. New York: Pengui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6)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Delhi, India: Pearson Education.
Mittelman, W. (1991). Maslow’s study of self-actualiz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1(1), 114-135.
Neher, A. (1991). Maslow’s theory of motivation: A critiqu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1, 89–112.
Tay, L., & Diener, E. (2011). Needs and "/blog_q/subjective well-being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2), 354-356.
Toney-Butler, T.J., & Thayer, J.M. (2023, April 10). Nursing Process.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499937/
Wahba, M. A., & Bridwell, L. G. (1976). 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5 (2), 212-240.
Wulff, D. M., & Maslow, A. H. (1965). Religions, values, and peak-experience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36 (4), 235.
进一步信息
-
需求层次理论与护理
工作场所的需求层次理论
图像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