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早期正念养育与后期儿童行为调整之间的联系

正念养育

关键点

  1. 这项为期10个月的纵向研究考察了正念养育对后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2. 正念养育涉及在亲子互动中自觉地应用无评判意识、主权、共情和接受。
  3. 在基线时,较高的正念养育与较好的父母沟通和儿童沟通相关。
  4. 10个月后,所有三个变量(正念养育、父母沟通和儿童沟通)的较高基线水平与较少的儿童行为问题相关。
  5. 父母基线沟通通过儿童基线沟通依次中介了早期正念养育与后期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6. 这些发现突显了亲子沟通作为正念养育可能产生纵向效应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机制。干预措施可以针对沟通。

理由

先前的研究表明,养育行为显著影响儿童的适应和行为问题(Aunola & Nurmi, 2005)。

具体来说,正念养育——在亲子互动中以意识、无评判和以人为中心为特征(Duncan et al., 2009;Lai, 2022)——与较少的儿童行为问题有关。

然而,这种关联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调查正念养育与后期儿童行为之间的纵向关联,并检查亲子沟通质量在解释这一关系中的顺序中介效应。

确定机制对于开发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方法

材料:

  • 亲子正念量表:一个5项自我报告问卷,评估正念养育在与孩子同在、育儿中的自我调节和对孩子的共情理解等维度上的表现。
  • 亲子沟通量表:一个36项自我报告测量工具,从父母的角度评估亲子沟通质量和问题的各个方面。
  • 简化版儿童行为清单:一个28项清单,由父母完成,用于评估儿童的内化、外化和其他行为和情绪问题。

设计:

10个月的纵向研究,父母在基线(T1)和10个月随访(T2)时进行自我报告评估。

程序:

父母在两个时间点完成了关于正念养育、亲子沟通质量和儿童行为问题的问卷。

数据分析

双变量相关分析,多重中介模型测试间接效应;控制协变量

样本:

  • 357对亲子
  • 儿童年龄6-14岁(平均年龄 = 10.31)
  • 男孩占55.7%,女孩占44.3%
  • 父母:主要是母亲,也有一些父亲
  • 从中国北京的5所小学招募

统计分析

  • 双变量相关分析评估变量之间的关联
  • 使用Hayes的PROCESS宏进行多重中介模型分析,检验间接效应
  • 通过5000次重抽样进行Bootstrap估计特定间接效应的显著性
  • 控制儿童年龄、性别、父母性别和基线行为问题

结果

  • 在基线时,较高的正念养育与较好的父母沟通(r = .387, p < .001)和儿童沟通(r = .301, p < .001)相关。
  • 在随访时,所有三个基线变量的较高水平都与较少的行为问题相关(正念养育 r = -.251;父母沟通 r = -.383;儿童沟通 r = -.316,所有 p < .001)。
  • 父母基线沟通与儿童基线沟通相关(r = .432, p < .001)。
  • 控制协变量后,从正念养育通过父母和儿童沟通的间接效应显著(完全标准化效应 = -.093,95% CI = -.123, -.067)。

洞察

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证证据,表明正念养育可以引发一系列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减少儿童行为问题。

具体来说,当父母更多地参与正念养育实践时,他们倾向于与孩子更有效地沟通,展示建设性的沟通方式。

反过来,孩子们会模仿这些有效的沟通行为,从而促进更好的社会情绪调整。

提高正念养育和亲子沟通风格可以成为基于家庭的早期干预的有效目标,旨在遏制高风险儿童的行为问题轨迹。

优势

这项研究具有相当的方法论优势,增强了对研究结果有效性的信心。

首先,10个月的纵向设计比横断面数据更能支持因果推断。基线和随访评估之间的时间间隔允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查预测关系。

其次,超过350对亲子的相对较大的样本量提供了足够的统计功效,可以在结构方程模型中检测小到中等大小的效果。许多类似的研究使用较小的便利样本,容易出现不稳定性。

第三,所有实施的测量工具都表现出强大的心理测量属性,包括可靠性和有效性,增强了结果的可信度。使用经过验证的工具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

第四,复杂的统计中介技术严格测试了假设的解释效应序列。串行多重中介模型提供了对中间机制的洞察。

最后,纳入相关的社会人口学协变量有助于解释潜在的混淆因素,加强内部效度。总体而言,研究的仔细方法允许得出稳健的结论。

局限性

然而,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承认一些局限性。

参与者来自一个主要城市的局部学校样本,降低了对更广泛人群的推广性。家庭主要是城市、中国和相对富裕的,忽视了面临经济困境的家庭。

测试更具全国代表性和多样性的样本将允许更强的推断。

仅依赖父母自我报告的测量工具使结果容易受到社会期望偏差的影响。父母可能会高估自己认为的积极行为。纳入观察性测量可以确认准确性。

非实验性质无法确凿地确认因果关系,因为可能存在遗漏变量。

虽然时间顺序支持假设的效应方向,但只有干预设计才能建立因果关系。

最后,这项研究没有实施或评估实际的正念养育计划。直接评估培训将阐明其效果。

启示

即使存在一些局限性,这项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的是,研究结果增加了我们对健康家庭互动如何促进儿童社会和情感发展的理解。

研究结果表明,正念、投入的养育和积极的照顾者-儿童关系可能有助于预防行为问题,从早期开始。

将正念养育技能纳入现有的社区育儿计划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专注于提高父母和孩子之间时刻温柔、接受的沟通的培训模块可能是有帮助的。

如果父母能够学会更加投入和不那么反应过激,孩子们可能会更好地合作,减少冲突。

学校可以是提供计划的好地方,帮助面临破坏性行为的家庭在更大问题发生之前得到帮助。

然而,下一步的关键步骤是彻底测试正念养育课程,使用随机对照试验。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的结论可以有意义地指导旨在通过家庭聚焦策略减少高风险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Fu, C., Tang, J., Chen, D., Zhang, R., Chong, Y. Z., & Xu, W. (2023). Mindful parenting and child behaviour problems: A chain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and child communicating performance.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https://doi.org/10.1111/papt.12507

主要参考文献

Fu, C., Tang, J., Chen, D., Zhang, R., Chong, Y. Z., & Xu, W. (2023). 正念养育与儿童行为问题:父母和儿童沟通表现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 https://doi.org/10.1111/papt.12507

其他参考文献

Aunola, K., & Nurmi, J. E. (2005). 育儿风格在儿童问题行为中的作用. 儿童发展, 76(6), 1144-1159.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5.00840.x-i1

Duncan, L. G., Coatsworth, J. D., & Greenberg, M. T. (2009). 正念养育模型:对亲子关系及预防研究的影响. 临床儿童与家庭心理学评论, 12(3), 255-270. https://doi.org/10.1007/s10567-009-0046-3

继续学习

以下是针对这篇论文的苏格拉底讨论问题,适用于大学课堂:

  • 不同类型的儿童行为问题在正念养育干预过程中有何不同的反应?
  • 在面临贫困等逆境的更多样化的家庭中,是否会出现类似的连锁效应?
  • 哪些核心的正念养育成分对于改善沟通和减少行为问题最为关键?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