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强度正念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

低强度正念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社交焦虑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 通过挑战社交情境中的负面思维并逐渐暴露个体于恐惧场景来帮助缓解社交焦虑。其目标是通过改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来减少焦虑。

[Mindfulness] 则不同,它促进当下的意识和对思想和感受的非评判性接受。它可以减少自我关注并改善情绪调节。

结合这两种方法可能提供一种全面的策略来管理社交焦虑,既解决认知扭曲又关注注意力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 (CBT) 韦恩图信息图横幅,包含图标向量:思想、感受和行为。变革性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概念。

关键点

  •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一个为期4次的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 ([M-CBT]) 计划,针对有高社交焦虑症状的个体。
  • 因素如在概率偏差中注意他人时产生的负面认知、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特质正念、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在 M-CBT 干预后显著改善。
  • 尽管这项研究具有启发性,但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如样本量小、缺乏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以及潜在的文化特异性,特别是对日本大学生而言。
  • 本研究介绍了将 [正念训练] 与认知重构技术相结合以应对社交焦虑症状和认知偏差的潜力。

研究背景

社交焦虑障碍 ([SAD]) 的特征是在个体可能感到被他人审视的社交情境中出现强烈的恐惧或焦虑(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3年)。

认知行为疗法 ([CBT]) 目前是治疗 SAD 症状最有效的方法(Mayo-Wilson 等,2014年)。

然而,即使完成 CBT 治疗后,一些患者也没有显著改善(Rodebaugh 等,2004年)。通过 CBT 治疗 SAD 的缓解率约为40%(Loerinc 等,2015年;Springer 等,2018年;Ginsburg 等,2011年)。

Moscovitch 等(2012年)发现,对 CBT 无反应的患者在成本和概率偏差方面没有显著减少,而这些偏差是维持 SAD 的因素。

正念训练 (MT) 在减少成本/概率偏差和社交焦虑症状方面显示出希望(Noda 等,2022年;Schmertz 等,2012年)。

将 MT 与认知重构技术相结合可能会增强 [SAD 治疗] 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对传统 CBT 无反应的个体。

本研究旨在考察一个为期4次的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 (M-CBT) 计划对有高社交焦虑症状的个体的有效性。

该计划设计为一个简短的低强度治疗模块,特别针对那些有高水平的成本/概率偏差和社交焦虑症状的人。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 (RCT) 设计,分为两组:干预组接受 M-CBT,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治疗。

程序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干预组或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了为期4次的 M-CBT 计划,每次持续90分钟,每周一次,以小组形式进行。

对照组不参与任何干预。问卷在干预前后立即进行,并在一个月后作为随访再次进行。

样本

本研究包括50名日本本科学生(37名女性和13名男性),他们有高社交焦虑症状。

参与者需在日语版 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SAS) 中得分44分或更高,在日语版自评抑郁量表 (SDS) 中得分69分或更低。

测量工具:

  1. 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 (LSAS):衡量24种社交情境中的社交焦虑和回避行为。它评估了这些情境中的恐惧体验和回避程度。
  2. 言语成本/概率量表 (SCPS):评估言语情境中的成本和概率偏差。它评估了感知到的负面后果(成本)和负面结果的可能性(概率)。
  3. 负面评价恐惧量表 (FNE):衡量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它评估了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感到不安和因负面评价而苦恼的程度。
  4. 自我关注量表 (SFA):衡量自我关注,即在社交情境中关注内部思想、感受和身体感觉的倾向。
  5. 五维度正念问卷 (FFMQ):评估五个维度的特质正念:观察、描述、有意识地行动、对内在体验的非评判和对内在体验的非反应。
  6. 自评抑郁量表 (SDS):衡量抑郁症状,包括与抑郁相关的心理和生理症状。
  7. 主观幸福感量表 (SHS):评估主观幸福感,通过自我评价和与同龄人的比较来衡量总体主观幸福感。

统计措施

本研究使用协方差分析 (ANCOVA) 来测试 M-CBT 的有效性。

对显示显著交互作用的变量进行了使用 Bonferroni 法的简单效应分析。

计算了 Cohen’s d 以检查干预组内的效应大小。

结果

假设1:M-CBT 将有效减少社交焦虑症状和成本/概率偏差。

结果:在概率偏差总分和注意他人时产生的负面认知的概率偏差中发现了显著交互作用。在社交焦虑症状(LSAS 得分)或整体成本偏差中未观察到显著交互作用。

假设2:M-CBT 将改善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和自我关注。

结果:在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中发现了显著交互作用。在自我关注中未观察到显著交互作用。

假设3:M-CBT 将提高特质正念并改善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

结果:在特质正念、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中发现了显著交互作用。

洞察

本研究发现,4次 M-CBT 计划在改善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多个方面有效,特别是在注意他人时产生的负面认知的概率偏差、对负面评价的恐惧、特质正念、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方面。

然而,该计划在整体社交焦虑症状或成本偏差方面没有显著改善。

这些发现表明,将正念训练与认知重构技术相结合可能有助于解决有高社交焦虑的个体的具体认知偏差和相关症状。

本研究扩展了先前的研究,通过考察结合正念和认知行为方法的简短低强度干预的潜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将 M-CBT 与传统 CBT 进行比较、考察干预的长期效果以及调查正念训练如何增强认知重构技术的机制。

优势

本研究具有若干方法论优势,包括:

  1. 使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
  2. 包括干预后的即时评估和随访评估
  3. 使用经过验证的工具来评估社交焦虑及相关构念
  4. 实施了一个简短的低强度干预,易于复制和推广

局限性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方法论局限性,包括:

  1. 样本仅包括日本大学生,限制了结果的普适性和文化适用性
  2. 缺乏接受传统 CBT 的对照组,难以确定将正念与认知重构相结合的独特贡献
  3. 样本量相对较小,可能限制了统计功效
  4. 随访期仅为一个月,无法评估长期效果
  5. 研究依赖于自我报告的测量工具,可能存在偏见

这些局限性影响了结果的普适性和对 M-CBT 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的有效性的明确结论。

启示

本研究的结果对临床心理学实践和研究有若干启示:

  1. 结合正念和认知行为技术的简短低强度干预可能有效应对社交焦虑的特定方面,尤其是认知偏差。
  2. 特质正念、抑郁症状和主观幸福感的改善表明 M-CBT 可能具有超出社交焦虑症状的更广泛益处。
  3. 整体社交焦虑症状和成本偏差缺乏显著改善表明,某些个体可能需要更长或更密集的干预。
  4. 概率偏差与成本偏差的不同效果突显了在社交焦虑干预中针对特定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5.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正念训练如何增强认知重构技术在治疗社交焦虑中的机制提供了基础。

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社交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对基于正念的干预的响应差异。

参考文献

请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Noda, S., Shirotsuki, K., & Nakao, M. (2024). 低强度正念和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症的影响:一项初步随机对照试验。BMC Psychiatry, 24(1), 文章 190.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24-05651-0

其他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5版). 华盛顿特区: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Ginsburg, G. S., Kendall, P. C., Sakolsky, D., Compton, S. N., Piacentini, J., Albano, A. M., Walkup, J. T., Sherrill, J., Coffey, K. A., Rynn, M. A., Keeton, C. P., McCracken, J. T., Bergman, L., Iyengar, S., Birmaher, B., & March, J. (2011). 急性治疗后儿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的缓解:来自CAMS的研究结果。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 79(6), 806–813. https://doi.org/10.1037/a0025933

Loerinc, A. G., Meuret, A. E., Twohig, M. P., Rosenfield, D., Bluett, E. J., & Craske, M. G. (2015). 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障碍的反应率:需要标准化的标准。临床心理学评论, 42, 72-82.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5.08.004

Mayo-Wilson, E., Dias, S., Mavranezouli, I., Kew, K., Clark, D. M., Ades, A. E., & Pilling, S. (2014). 成人社交焦虑障碍的心理和药物干预:系统评价和网络meta分析。柳叶刀精神病学, 1(5), 368-376.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4)70329-3

Moscovitch, D. A., Gavric, D. L., Senn, J. M., Santesso, D. L., Miskovic, V., Schmidt, L. A., McCabe, R. E., & Antony, M. M. (2012).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期间判断偏差和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变化:区分治疗反应者和非反应者。认知疗法与研究, 36, 261-271. https://doi.org/10.1007/s10608-011-9371-1

Noda, S., Shirotsuki, K., & Sasagawa, S. (2022). 自我关注、成本/概率偏差和回避行为在特质正念与社交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一项横断面研究。心理学前沿, 13, 942801.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942801

Rodebaugh, T. L., Holaway, R. M., & Heimberg, R. G. (2004). 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临床心理学评论, 24(7), 883-908. https://doi.org/10.1016/j.cpr.2004.07.007

Schmertz, S. K., Masuda, A., & Anderson, P. L. (2012). 认知过程在临床样本中正念与社交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临床心理学杂志, 68(3), 362-371. https://doi.org/10.1002/jclp.20861

Springer, K. S., Levy, H. C., & Tolin, D. F. (2018). 成人焦虑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的缓解:元分析。临床心理学评论, 61, 1-8. https://doi.org/10.1016/j.cpr.2018.03.002

继续学习

  1. 文化因素如何影响M-CBT对社交焦虑症状的有效性?
  2. 什么潜在机制可以解释M-CBT对概率偏差和成本偏差的不同影响?
  3. 如何修改M-CBT项目以提高其对整体社交焦虑症状的有效性?
  4. 在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问题的简短、低强度干预措施时应考虑哪些伦理问题?
  5. 正念训练和认知重构技术的结合如何应用于其他焦虑障碍或心理健康状况?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