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活动理论:定义与示例

================================================

常规活动理论认为,犯罪发生时,动机驱动的犯罪者在没有有效监护人的情况下遇到合适的对象。该理论不关注犯罪性,而是研究潜在受害者和犯罪者的日常活动变化如何基于可用性、接近性和暴露程度影响犯罪率。

关键要点

  • 由劳伦斯·科恩和马库斯·费尔森提出的常规活动理论是一种犯罪学方法,它将犯罪与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事件进行研究,并强调其生态过程(Cohen & Felson, 1979)。
  • 该理论主要关注犯罪情境,而不是犯罪者,这使其与其他许多犯罪学理论区分开来。
  • 常规活动理论通常在理性选择理论和人类生态学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被广泛用于分析网络犯罪、抢劫和住宅盗窃。
  • 此外,常规活动理论在许多方面被认为与犯罪学的生活方式理论相似,并与社会解体理论一起应用于多层框架中,以理解邻里犯罪(Hindelang, Gottfredson & Garofalo, 1978)。

理论示例


常规活动理论的宏观分析重点突出了犯罪者和受害者行为模式中的总体转变(Cohen, Kluegel & Land, 1981)。该理论特别假设,任何有机会犯罪的人都可以犯罪。

常规活动理论进一步认为,潜在受害者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决定是否成为受害者。例如,他们可以选择避免危险情况,从而降低成为受害者的可能性。

根据常规活动理论,犯罪发生需要三个要素:首先,一个有动机的犯罪者;其次,一个合适的对象;第三,没有有效的监护人。这三个因素的结合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常规活动理论 2

有动机的犯罪者


有动机的犯罪者是指既有能力和意愿实施不当行为的个体(Felson & Lawrence, 1980; Miro, 2014)。与犯罪的其他理论不同,常规活动理论并不试图解释潜在犯罪者的意愿。

它避免调查可能激发犯罪活动的深层次心理驱动力,并认为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保持不变。

根据该理论,周围环境的变化不会改变动机的强度,只有影响犯罪者能力的因素才会决定其犯罪的可能性(Branic, 2015)。

合适的对象


合适的对象可以是动机驱动的犯罪者能够轻易识别和接触的人或财产(Nickerson, 2022; Miro, 2014)。情境背景和不当行为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合适对象的具体形式。

换句话说,机会的可用性和犯罪者的特定意图可能会使他/她选择某个目标而非另一个。与广泛的犯罪趋势相反,犯罪者的个人偏好和感知在评估和选择目标时起着关键作用。

上述感知可能受到社会大规模变化的显著影响,这些变化可能改变合适目标的可用性。

此外,非人类对象如昂贵的房子或有价值的项链可以成为盗窃和抢劫的目标,而占有或佩戴这些物品的人可能会引起动机驱动的犯罪者的注意(Nickerson, 2022)。

合适对象的适当性似乎是决定犯罪是否发生的首要因素。以下缩写VIVA表示动机驱动的犯罪者评估潜在目标适合性的标准(Miro, 2014)。

  • V价值 = 目标对犯罪者而言的实际或象征价值
  • I惯性 = 合适目标的重量、形状、大小或其他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对动机驱动的犯罪者构成障碍
  • V可见性 = 目标对犯罪者的暴露程度,使其适合攻击
  • A可访问性 = 目标的放置位置和场所设计增加了被攻击的脆弱性

缺乏有效的监护人


有效的监护人可以是通过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简单存在有效威慑犯罪行为的个体或物体。

这种非正式或正式的监护可以在动机驱动的犯罪者选择了合适目标后阻止不当行为(Nickerson, 2022)。

例如,附近警察的存在可能会使潜在犯罪者越来越不愿意发动袭击。或者,普通市民可以组成社区巡逻协会,巡逻社区以确保其安全。

无论哪种方式,持续的监控都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并遏制犯罪。能够提供监护的非人类对象可能包括安全摄像头、防盗报警器、围栏和墙壁。

可能的监护人的多样性表明,社区规划和城市布局在减少犯罪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Felson and Boba, 2010)。

对理论的批评


常规活动理论是一种宏观理论,忽略了与犯罪学相关的许多成分(Nickerson, 2022)。例如,该理论未能考虑犯罪机会情境,即诱导动机驱动的犯罪者和合适目标会聚的情境(Wilcox, Land, and Hunt, 2003)。

此外,常规活动理论不关注可能构成犯罪者动机的因素(Clarke and Cornish, 1985)。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者可能基于独特且不常见的动机将某个目标视为合适或不合适。

进一步信息


参考文献


Branic, N. (2015). 常规活动理论. 犯罪与惩罚百科全书, 1-3.

Clarke, R. V., & Cornish, D. B. (1985). 建模犯罪者的决策:研究和政策框架. 犯罪与正义, 6, 147-185.

Cohen, Lawrence E.; Felson, Marcus (1979). “社会变迁与犯罪率趋势:一种常规活动方法”. 美国社会学评论. 44 (4): 588–608.

Cohen, Lawrence E.; Kluegel, James R.; Land, Kenneth C. (1981). “社会不平等与掠夺性犯罪受害:正式理论的阐述和检验”. 美国社会学评论. 46(5): 505–524. doi:10.2307/2094935

Felson, M., & Boba, R. L. (Eds.). (2010). 犯罪与日常生活. Sage.

Felson, Marcus; Cohen, Lawrence E. (1980). “人类生态学与犯罪:常规活动方法”. 人类生态学. 8 (4): 389–406. doi:10.1007/BF01561001. JSTOR 4602572. S2CID 154738413.

Hindelang, M. J.; Gottfredson, M. R.; Garofalo, J. (1978). 个人犯罪的受害者:个人受害理论的经验基础. 马萨诸塞州剑桥: Ballinger. ISBN 978-0-88410-793-4.

Miro, Fernando (January 31, 2014). “常规活动理论”. In Miller, J. Mitchell (ed.). 理论犯罪学百科全书 (第1版). doi:10.1002/9781118517390

Nickerson, C. (2022). 常规活动理论. 简单心理学. www.simplypsychology.org/routine-activities-theory.html

Wilcox, P., Land, K. C., Hunt, S. A. (2003). 犯罪情境:动态的多情境犯罪机会理论. 纽约, NY: Aldine de Gruyter.

Wilcox, P., Quisenberry, N., & Jones, S. (2003). 建成环境与社区犯罪风险解释. 犯罪与少年犯罪研究杂志, 40(3), 322-345.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