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偏差:定义与示例
关键要点
- 次级偏差指的是在社会认识到偏差行为并正式将行为者标记为偏差后,所形成的一种偏差身份或职业。
- 这与初级偏差不同,初级偏差是指未被标记的偏差行为。
- 次级偏差这一术语源自美国社会学家埃德温·勒默特(1912-1996),他早期研究了偏差的社会基础。
- 他认为,偏差标签会形成一种偏差自我认同,并最终导致与外界偏差群体的联系,使偏差个体进一步被社会排斥。
- 尽管标签理论在1970年代失宠,但现代犯罪学中它又重新兴起。
定义
次级偏差首先由埃德温·勒默特提出,描述了标签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区别,即偏差身份或职业是由于被标记为偏差而发展起来的。
次级偏差是在初级偏差后的反应触发的,这些反应会污名化偏差行为。因此,偏差行为被目击,并给实施该行为的人贴上标签。
结果,偏差个体被标记为偏差者或罪犯。然而,这个标签与其自我形象相矛盾。
为了逃避其内在非偏差身份与外在偏差身份之间的不一致,个体接受自己为偏差者或罪犯的身份,并相应地调整未来的行为。
根据勒默特(1951a)的说法,这形成了一个过程,其中越来越严重的偏差行为伴随着越来越强烈的社交反应,确保偏差行为持续并固化。
次级偏差是指偏差成为一个人的核心、中心和全面活动,使其完全投入其中。勒默特称这种标签内化为偏差放大(Rosenberg, 2010)。
初级偏差与次级偏差
勒默特是最早定义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概念的人之一(1951)。初级偏差是指在没有给行为者贴上标签的情况下发生的偏差行为。
例如,一个青少年在派对上社交饮酒被父母发现,但只是轻微训斥,这就是初级偏差。
与此同时,次级偏差是由于对实施偏差行为的人贴上标签而产生的。
一个人从初级偏差(最初被标记的原因)转变为次级偏差(偏差身份或职业)。
初级偏差与次级偏差之间的区别在于,每个人时不时都会犯初级偏差行为,但很少有社会后果。
更严重的是次级偏差带来的社会后果,其中标签的污名化力量可能导致被标记的人与其周围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改变被标记者的行为主观态度。
标签理论家认为,这些标签会导致被标记的人更多地与其他被标记为偏差的人交往,促使他们进一步实施偏差行为。
次级偏差的例子
勒默特的淘气学生
勒默特(1951b)用“淘气学生”的例子来说明偏差过程。在这个例子中,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恶作剧,被老师轻微惩罚。这是初级偏差。
后来,男孩无意中再次引起混乱,并再次受到训斥。然而,因为孩子多次引起混乱,老师开始在处理孩子时称他为“坏孩子”和“捣蛋鬼”。
孩子对这些标签感到愤恨,可能会因此表现出反抗行为,履行他看到的对他期望的角色,尤其是当他发现有一群同龄人在这个角色中获得了某种地位时。
这群同龄人可能在自己的亚文化中形成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这种原本被视为偏差的行为被接受和鼓励(Rosenberg, 2010)。
对刑事政策的影响
埃德温·M·勒默特关于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的原始讨论(1951)对各种犯罪行为理论,特别是标签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1967年的著作《人类偏差、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中更深入地探讨了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的区别,描绘了一幅更完整的图景,说明了他认为社会对违反社会规范的反应如何导致某人不断违反这些规范,并最终自认为属于社会外部的行为和群体。
勒默特的初级偏差和次级偏差概念源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弗兰克·坦纳鲍姆(1938)在《犯罪与社区》中的工作。
米德的见解集中在个人如何通过从整个社区获得的反馈来定义自己。通过这种互动,个人学会了社会发展的规则和规范,并了解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行事以成功融入更广泛的社会。
然后,个人能够将这些规范传达给寻求加入该群体的新成员(Rosenberg, 2010)。
因此,被标记的偏差个体更有可能与偏差同伴交往(Wiley, Slocum, 和 Esbensen, 2013),退出传统的社交活动和爱好(Bernburg, 2009),并最终以比未被标记为“偏差”的相似个体更高的频率参与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Becker, H. S. (1963). 局外人 (Vol. 1973). 纽约: 自由出版社.
Bernburg, John Gunnar. 2009. 标签理论. 在 犯罪与偏差手册 中, 编辑 Marvin D. Krohn, Alan J. Lizotte, 和 Gina Penly Hall. 纽约: 斯普林格.
Drew, C. (2021). 初级偏差的9个例子.
Lemert, E. (1951a). 初级和次级偏差. 犯罪. 社会学关键概念, 3, 603-607.
Lemert, E. M. (1951b). 社会病理学;社会病态行为理论的系统方法.
Lemert, E. M. (1967). 人类偏差、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 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悬崖: 普伦蒂斯霍尔.
Martino, L. (2017). 初级和次级偏差的概念.
Paternoster, R., & Iovanni, L. (1989). 标签视角与犯罪行为:理论的扩展与证据评估. 司法季刊, 6 (3), 359-394.
Rosenberg, M. J. (2010). 勒默特,埃德温·M.:初级和次级偏差. 犯罪学理论百科全书, 551-553.
Schur, E. M. (1971). 标记偏差行为:其社会学意义 (pp. 18-18). 纽约: 哈珀与罗.
Wiley, S. A., Slocum, L. A., & Esbensen, F. A. (2013). 被拦截或逮捕的意外后果:探索警察接触导致后续犯罪行为的标签机制. 犯罪学, 51 (4), 927-966.
Thorsell, B. A., & Klemke, L. W. (1972). 标签过程:强化与威慑? 法律与社会评论, 6 (3), 393-403.
Tannenbaum, F. (1938). 犯罪与社区. 在 犯罪与社区.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