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评亚型和自我同情在类精神病体验中的作用

关键点

  • 本横断面研究发现,在非临床样本中,自我批评的自恨亚型与类精神病体验(PLEs)有关,而自我不足亚型则无此关联。
  • 没有发现自我同情与PLEs之间的关联。
  • 教育程度与PLEs呈负相关。
  •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批评和自我同情可能是不同的因素,与PLEs的关系不同。
  •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些关系的方向性和对心理干预的影响。

研究背景

先前的研究表明,自我批评可能有助于维持、增加和加剧精神病症状(Louise et al., 2018)。

相比之下,自我同情可能具有保护作用(Braehler et al., 2013)。然而,关于自我批评、自我同情和类精神病体验(PLEs)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非临床人群中。

由于PLEs可能预示着发展为临床精神病或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进一步研究与之相关的因素对于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Kelleher et al., 2014; Unterrassner, 2018)。

本横断面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一般人群样本中自我批评、自我同情和PLEs之间的关系来填补这一空白。

方法

材料/工具:

  • 自我同情量表简版(SCS-SF):12个项目,评估自我友善、自我评判、共同人性、孤立感、正念和过度认同(Raes et al., 2011)
  • 自我批评/攻击和自我安慰量表(FSCRS):22个项目,测量自恨、自我不足和自我安慰亚量表(Gilbert et al., 2004)
  • 超个人体验问卷(TEQ):33个项目,评估非临床人群中的类精神病体验(Friedman, 1983)

设计:

  • 定量、横断面、相关性研究

过程:

参与者完成了一项在线调查,包含上述测量工具。

样本:

531名成人(79.1%为女性),年龄在18至78岁之间(M=26.40,SD=10.47),通过英国的Prolific Academic平台招募。

大多数参与者为白人英国人(84.0%),并认为自己是异性恋(88.5%)。超过一半(54.2%)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排除了当前或曾有精神病谱系诊断的个体。

统计措施:

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和教育水平。报告标准化β权重(β)。

结果

当考虑人口统计学特征时,自我批评的自恨亚型正向预测PLEs(β = .24,p < .001)。相反,自我不足亚型未显著预测PLEs(β = .07,p = .067)。

自我同情在模型中不是显著预测因子(β = -.02,p = .632)。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只有教育程度负向预测PLEs(β = -.13,p = .001)。

见解

本研究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自我批评和自我同情可能在非临床人群中与PLEs的关系不同。

具体而言,对自己感到不足可能与PLEs无关,而强烈不喜欢或憎恨自己则与PLEs有关。

相比之下,自我同情似乎与PLEs无关。这一细微差别对于PLEs及相关心理病理学模型具有重要信息价值。

该研究还强调了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心理过程在高风险群体中的作用。

优点

  • 使用了所有关键构念的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包括自我批评(FSCRS)、自我同情(SCS-SF)和类精神病体验(TEQ)。这支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 控制了多个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性取向、关系状态、就业状态、学生状态和教育水平)作为潜在的混杂变量。这使得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更加孤立。
  • 相对较大的样本量(N=531)提供了良好的统计功效来检测效应。显著关系不太可能是偶然的。
  • 非WEIRD(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裕、民主)样本来自英国的一般人群,提高了超出学生样本的普遍性。
  • 为测试关于自我批评作为精神病现象风险因素的假设提供了基础。可以为临床建议提供信息。

局限性

  • 横断面相关设计无法得出因果关系或关系方向性的结论。无法确认自我批评是否先于或导致精神病体验。
  • 自报告测量容易受到已知偏差的影响,如社会期望偏差、回顾性回忆偏差等。可能存在不准确性。
  • 样本在多样性和代表性方面仍有限。大多数参与者是年轻、受过教育的白人英国女性。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群体。
  • 未评估临床症状、诊断或功能,这限制了临床解释。不确定是否与需要护理有关。
  • 未测量可能影响关键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第三变量(如创伤、依恋风格)。

启示

  • 结果支持在针对令人痛苦的PLEs的干预中评估和针对自恨。
  • 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临床诊断障碍的人群。
  • 需要纵向和实验研究来测试因果风险模型。
  • 对更多样化的群体进行研究可能具有潜在价值。

结论

本研究发现,自我批评的自恨亚型,而非自我不足或低自我同情,与非临床样本中的类精神病体验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自恨(Gilbert et al., 2004)可能是亚临床精神病现象背景下不同于自我同情的重要心理因素。

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关系的方向性和普遍性。最终,确认自恨作为风险或维持因素可能对旨在减少痛苦和改善功能的预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那些挣扎于异常信念和感知的人。

参考文献

  • Braehler, C., Gumley, A., Harper, J., Wallace, S., Norrie, J., & Gilbert, P. (2013). Exploring change processes in compassion focused therapy in psychosis: Results of a feasibilit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2(2), 199–214. https://doi.org/10.1111/bjc.12009
  • Friedman, H. L. (1983). The self-expansive level form: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 transpersonal construct.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5(1), 37.
  • Gilbert, P., Clarke, M., Hempel, S., Miles, J. N. V., & Irons, C. (2004). Criticizing and reassuring oneself: An exploration of forms, styles and reasons in female students.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31–50. https://doi.org/10.1348/014466504772812959
  • Kelleher, I., & Cannon, M. (2011). Psychotic-like experienc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haracterizing a high-risk group for psychosi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1(1), 1–6.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0001005
  • Kelleher, I., Devlin, N., Wigman, J. T. W., Kehoe, A., Murtagh, A., Fitzpatrick, C., & Cannon, M. (2014). Psychotic experiences in a mental health clinic sample: Implications for suicidality, multimorbidity and function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4(8), 1615–1624.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13002122
  • Louise, S., Fitzpatrick, M., Strauss, C., Rossell, S. L., & Thomas, N. (2018). Mindfulness- and acceptanc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sychosis: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a meta-analysis. Schizophrenia Research, 192, 57–63. https://doi.org/10.1016/j.schres.2017.05.023
  • Nuevo, R., Chatterji, S., Verdes, E., Naidoo, N., Arango, C., & Ayuso-Mateos, J. L. (2012). The continuum of psychotic symptom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cross-national study.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8(3), 475–485. https://doi.org/10.1093/schbul/sbq099
  • Raes, F., Pommier, E., Neff, K. D., & Van Gucht, D. (2011). Construction and factorial validation of a short form of the self-compassion scale.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18(3), 250–255. https://doi.org/10.1002/cpp.702
  • Unterrassner, L. (2018). Subtypes of psychotic-like experienc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mental health. In F. Irtelli (Ed.), Psychosis-biopsychosocial and relational perspectives (pp. 52–65). IntechOpen. https://doi.org/10.5772/intechopen.78691

学习检查

  1. 文化因素如何与自我批评、自我同情和精神病现象相关?我们是否期望在不同文化中看到不同的关系?
  2. 什么是可能导致自恨与类精神病体验之间联系的一些机制或解释?
  3. 如果未来实验研究操纵自我批评并发现对精神病体验的因果效应,会有什么具体的临床建议?
  4. 什么替代解释或第三变量可能解释本研究中发现的关联?未来研究如何排除这些替代解释?
  5. 当前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符合精神病障碍诊断阈值的临床人群?我们可能会预期到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