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犯罪理论
社会控制犯罪理论简介
社会控制理论由Travis Hirschi于196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的约束,个人感受到的社会联系或承诺的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传统社会规范的偏离程度。
该理论常用于犯罪学研究,旨在探讨个人选择不参与(或参与)犯罪活动的原因(Hirschi, 1967)。
通常情况下,个人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参与许多社会网络,如学校、工作和家庭。从生命早期开始,个人就与社会建立了联系,因此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期望。
另一方面,宗教、法律和教育系统等宏观社会机构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在社会学和犯罪学中,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的关系、承诺、价值观、规范和信念鼓励他们不要违法。因此,如果道德规范被内化,且个人有遵守规范的利益,他们会自愿限制越轨行为。
普遍的观点是,当个人感到与社会的联系强烈时,他们犯罪的可能性较小。随着社会联系的增强,犯罪的成本也会增加;而当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减弱时,越轨行为就会出现(Schreck et al., 2009)。
然而,即使对于那些实施越轨行为的人,也普遍认为应遵守法律和规则。社会控制理论还探讨了这种情况的原因。
社会控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直到20世纪中期,该理论才引起犯罪研究人员的兴趣。最初,它被称为“社会联系理论”。
Hirschi:依恋纽带
Travis Hirschi关注的是阻止人们犯罪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感受。最终,四个要素——依恋、承诺、参与和信念——被认为有助于解释和总结相关研究。
A. 依恋
Hirschi将依恋确定为第一个社会联系,指的是一个人对亲社会他人和机构的心理情感水平(Hirschi, 1969)。
依恋在其阻止人们犯罪的作用中是亲社会的。犯罪冲动可能会因为与越轨行为相关的成本而被抵制。一个主要的成本是潜在罪犯关心的人的不认可。
这引入了敏感性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一些人对他人的意见更为敏感,个人对他人观点的敏感程度可以预测犯罪率。依恋用于捕捉与犯罪相关的情感。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依恋或情感,那么理论上他或她可以自由地犯罪,并且没有任何理由停止。
B. 承诺
Hirschi指出,当人们知道他们有所损失时,他们犯罪的可能性较小。潜在罪犯会计算犯罪的利弊。
如果一个人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实现某些成就和目标,那么他或她在犯罪时会有更多的损失;因此,犯罪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个人如果犯罪,可能会失去财产、生命、自由和金钱。
在青少年的情况下,成就和表现的展示体现在学业上,研究发现学生的平均成绩可以解释为什么智商测试分数与越轨行为相关(Schreck & Hirschi, 2009)。
学生的成绩越高,犯罪的可能性越小。用承诺来解释,这是因为学生有更高的成就,如果他或她犯罪,会失去更多。
C. 参与
第三种社会联系称为参与,涉及个人如何度过时间的机会成本。参与常规活动包括阅读、运动、做作业、听音乐、看电视和做家务。
如果一个人积极参与这些活动,那么他们就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越轨行为。他们也会积极参与社会网络,从而不愿从事犯罪活动。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较少参与常规活动,与社会疏远,因此更有可能犯罪。
D. 信念
Hirschi确定的第四种也是最后一种社会联系是信念,指的是个人对符合法律行为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假设是,这些价值观对个人越重要,他或她越不可能参与犯罪/越轨行为。
这一因素长期以来在理论家中存在争议(Schreck & Hirschi, 2009)。它认为,一些信念允许越轨行为,而其他信念则防止越轨行为。如果个人相信遵循社会规范和规则,那么他或她就越不可能采取违反规则的行为。
另一方面,不相信社会规则的重要性或必要性的人会参与违反社会规范的活动。
社会控制理论实例
1. 青少年与轻微犯罪
有证据表明,社会控制理论解释了一些青少年实施越轨行为的原因,如使用大麻和其他酒精使用。
Massey和Krohn在1980年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社会控制理论的四个要素在预测酒精/大麻使用和其他形式的越轨行为中的作用(Krohn & Massey, 1980)。
一项自我报告问卷被分发给中西部各州7至12年级的青少年,共有3,065名参与者。问卷中包含有关母系、父系和同伴依恋的问题,以测量学生的依恋量表。
学生的活动承诺和平均成绩分数用于测量学生的承诺和参与度。信念通过同意社会规范的程度来测量。
在测量了社会控制理论的所有四个因素后,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否与药物使用和越轨行为的频率相关。
结果显示,社会控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越轨行为的差异,并且该理论在解释轻微犯罪和药物使用方面更为充分。
具体来说,承诺和信念变量是女性犯罪的更强预测因子,而依恋对男性更为重要。
2. 职业不当行为
Donner等人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社会控制理论是否可以解释职业不当行为,即会被雇主或法律正式惩罚的越轨行为。研究人员调查了111名警察,并让他们填写了关于未来不当行为可能性的问卷。
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报告的最严重的不当行为后果与对工作的承诺有关。此外,那些对工作和社会联系程度较高的人不太可能冒险破坏职业生涯并在职业中不当行为。
3. 舞弊
学术舞弊一直是学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试图使用社会控制理论部分解释考试作弊(Zheng & Gao, 2018)。
研究招募了701名大学生,并让他们填写问卷,评估他们与父母、学校和同伴的关系,以及对规则的承诺和信念。问卷中包括“你认为你的朋友有多关心你”等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与教育机构有积极和强烈联系以及参与学校相关活动的学生在未来考试作弊的可能性较低。这与社会控制理论一致。
影响社会控制的因素
家庭
家庭是孩子进入的第一个社会。每个人出生时都处于低自我控制的状态。然而,家庭是一个“机构”,孩子可以从照顾者那里学习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如何行为,教育选择,宗教信仰,如何对待他人等。
家庭可以影响孩子的信念。家庭内部的联系也是一种亲社会的依附关系,因为孩子们可能会害怕让家人失望。几十年来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和不良行为的研究也发现,父母的教养类型会影响孩子未来犯罪的可能性。
更具体地说,Diana Baumrind 发现,对孩子既反应迅速又要求严格的权威型父母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这些父母与需要支持和控制的孩子建立了更强的联系。这种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呈正相关,与不当行为和犯罪行为呈负相关(Baumrind, 1971)。
社区
一个人生活的社区和邻里可能会影响其犯罪率。社区作为亲社会的依附关系,可以阻止人们犯罪。例如,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每个人都彼此熟悉,那么犯罪可能会意味着让社区中的其他人失望或受伤。因此,与社区有强联系的人在犯罪后会比那些不关心且没有社区归属感的人承受更多的痛苦。
媒体
如今,人们经常通过手机应用、电视和广播等渠道从互联网接收大量信息。媒体对犯罪的描绘影响了公众对犯罪的看法,以及是否会从事犯罪活动。
对犯罪后果的恐惧会成为一种保护因素,阻止潜在的罪犯犯罪。媒体通常负面地描绘犯罪,这有助于塑造观众认为犯罪是“坏事”的信念。
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的对犯罪的公共批评会使人在从事犯罪活动前三思而行。
社会控制理论的批评
社会控制理论面临的一个主要批评是它只考虑外部联系,如与社会机构或家庭的联系。它未能考虑到自主性、冲动性或个人选择对不良行为的影响。
一个人可能受到生物学的影响,更容易犯罪。例如,血清素和多巴胺通路异常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功能,导致他们做出冲动的选择,如获取非法毒品。MAOA基因也被发现可以预测攻击性行为(Paul, 2020)。
社会控制理论也无法解释白领犯罪,这通常指的是白领工人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职位谋取经济利益。白领犯罪包括洗钱和医疗腐败等非暴力犯罪。
这些工人通常对工作有强烈的承诺和联系,但仍选择犯罪。
此外,很难量化个体与社会之间联系的强度,因为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参与者填写的问卷,这些问卷可能存在偏差和误导。
通过关注内在的个体特质和自我控制的稳定性,犯罪的自我控制理论 可以被视为对社会控制理论强调外部社会因素理解犯罪的一种批评。
- 个体能动性与社会联系:自我控制理论强调内在人格特质是犯罪行为的主要预测因素,突出了个体能动性。这可以被视为对社会控制理论强调外部社会联系的一种批评,表明即使在存在强大社会联系的情况下,低自我控制的个体仍可能从事犯罪活动。
- 自我控制的稳定性:自我控制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水平在生命早期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这挑战了社会控制理论可能倡导的观点,即加强成年后的社会联系会显著减少已建立低自我控制的人的犯罪倾向。
- 低自我控制的普遍性:低自我控制的特点,如冲动性和偏好简单任务,被认为是跨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犯罪的普遍预测因素。这反驳了社会控制理论对社会规范和机构变异性的关注,认为它们是犯罪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
参考文献
Baumrind, D. (1971). Types of adolescent life-styl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4(1, Pt. 2). Brody, G. H., Ge, X., Conger, R. D., Gibbons, F. X., Murry, V
Cretacci, Zheng, L., & Gao, Y. (2018). Young Pandas Cheat and Smoke: A Social Control Theory Explan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Exam Cheating and Smo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13(2), 264–282. https://doi.org/10.5281/zenodo.2654315
Donner, Maskaly, J., & Fridell, L. (2016). Social bonds and police misconduct 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orkplace deviance among police supervisors. Policing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 & Management, 39(2), 416–431. https://doi.org/10.1108/PIJPSM-10-2015-0109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irschi. (2002). A Control Theory of Delinquency. In Causes of Delinquency (1st ed., pp. 16–34). Taylor & Francis.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081649-2
Hobbes, Thomas. 1957. 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 Edited by Michael Oakeshot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Kempf-Leonard, K., & Morris, N. A. (2012, July 24). Social Control theory. obo.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22, from https://www.oxfordbibliographies.com/display/document/obo-9780195396607/obo-9780195396607-0091.xml
Krohn, M. D., & Massey, J. L. (1980). Social Control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the Social Bond.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21(4), 529–544. doi:10.1111/j.1533-8525.1980.tb00634.
Paul, S. (2020, November 19). The criminal behavior of genes – science repository. Science Repository. from https://www.sciencerepository.org/the-criminal-behavior-of-genes
Pratt, T. C., & Cullen, F. T. (2000).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Gottfredson and Hirschi’s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A meta-analysis. Criminology, 38, 961–934.
Schreck, & Hirschi, T. (2009). Social Control Theory. In 21st Century Criminology: A Reference Handbook (Vol. 1, pp. 305–311). SAGE Publications, Inc. https://doi.org/10.4135/9781412971997.n35
Wiatrowski, Michael David,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Delinquency” (1978).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Paper 857. https://doi.org/10.15760/etd.857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