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反应理论(犯罪学)

社会反应理论提出,偏差行为并不是行为本身固有的,而是社会观众将某些行为或个体标记为偏差。

什么是偏差取决于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规范,这些规范由当权者确定,而偏差会导致负面的社会反应。

一旦被标记为偏差,一个人往往会接受所赋予的角色,并参与[继发性偏差]。

社会反应理论 1

社会反应理论认为,刑事司法系统和其他社会机构,如媒体,在创造和强化犯罪身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该理论倡导更加康复性和恢复性的正义方法,重点关注解决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惩罚犯罪者并将他们标记为罪犯。

背景

从1960年代和1970年代开始,像霍华德·贝克尔、凯·埃里克森、约翰·基特苏等人开始关注他们称之为社会反应理论,也称为标签理论,这直接源自勒梅特(1951年)的作品。

对社会反应和其他象征互动主义的研究成为推动犯罪行为的主要动力,这与传统犯罪学理论有所不同,后者假定犯罪行为驱动了社会反应。

标签理论在短时间内成为犯罪学中的主导思想,但在许多核心假设的经验有效性受到批评后,这一理论逐渐失宠。

例如,有人假设某人的日常经历,如家庭结构、社交网络、教育水平等,对决定未来[偏差行为]的可能性不如被捕或监禁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除了被标记为偏差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决定了偏差行为。

发展犯罪学家揭示了许多这些条件在官方标签应用之前就已经存在,比如在早期童年,甚至在出生前。

最后,从勒梅特和[原发性偏差]概念中衍生出的发展非干预政策,越来越被视为不切实际且可能危险(罗森伯格,2010年)。

尽管有所有这些批评和失去青睐,[勒梅特的偏差概念]在1990年代重新焕发活力,因为基于标签理论的更经验性理论框架出现了。

例如,约翰·布雷思韦特(1989年)的再整合羞耻理论和劳伦斯·谢尔曼(1993年)的反抗理论。

虽然这些理论仍然忽略了标记之前的犯罪生成因素,但它们的价值在于重新关注某些犯罪反应的有害影响。

参考文献

Becker, H. S. (1963). 局外人 (第1973卷). 纽约: 自由出版社.

Bernburg, John Gunnar. 2009. 标签理论. 在 犯罪与偏差手册, 编辑: 马文·D·克罗恩、艾伦·J·利佐特、吉娜·彭利·霍尔. 纽约: 斯普林格.

Braithwaite, J. (1989). 犯罪、羞耻与再整合. 剑桥大学出版社.

Drew, C. (2021). 原发性偏差的9个例子.

Lemert, E. (1951a). 原发性和继发性偏差. 犯罪. 批判社会学概念, 3, 603-607.

Lemert, E. M. (1951b). 社会病态;对社会病态行为理论的系统方法.

Lemert, E. M. (1967). 人类偏差、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 恩格尔伍德悬崖, 新泽西州, 普伦蒂斯-霍尔.

Martino, L. (2017). 原发性和继发性偏差的概念.

Paternoster, R., & Iovanni, L. (1989). 标签视角与犯罪行为:理论的扩展和证据的评估. 正义季刊, 6 (3), 359-394.

Rosenberg, M. J. (2010). 勒梅特,埃德温·M:原发性和继发性偏差. 犯罪学理论百科全书, 551-553.

Schur, E. M. (1971). 标签偏差行为:其社会学意义 (第18页). 纽约: 哈珀与罗.

Sherman, L. W. (1993). 反抗、威慑和无关紧要:犯罪制裁理论. 犯罪研究杂志, 30 (4), 445-473.

Wiley, S. A., Slocum, L. A., & Esbensen, F. A. (2013). 被拦下或逮捕的意外后果:警察接触导致后续犯罪行为的标签机制探索. 犯罪学杂志, 51 (4), 927-966.

Thorsell, B. A., & Klemke, L. W. (1972). 标签过程:强化和威慑?. 法律与社会评论, 6 (3), 393-403.

Tannenbaum, F. (1938). 犯罪与社区. 在 犯罪与社区.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