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理解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是指推断事件或行为的原因的过程。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归因,通常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归因过程和偏差。
例如,在典型的一天里,你可能会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周围人的行为做出许多归因。
当你在一个小测验中得了低分,你可能会怪罪老师没有充分解释材料,完全忽略了你没有复习的事实。而当一个同学在同一份测验中得了高分时,你可能会将其归因于运气,而忽视了他们有很好的学习习惯。
归因对你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你每天所做的归因对你的感受以及如何思考和与他人交往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归因的类型和例子
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会做出内部归因,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做出外部归因?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在特定情境下倾向于使用的归因类型。认知偏差也经常扮演着重要角色。
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使用的归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人际归因
当你向一群朋友或熟人讲述一个故事时,你很可能会以一种使自己处于最好光景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
预测性归因
我们还倾向于以允许对未来进行预测的方式进行归因。如果你的汽车被破坏了,你可能会将犯罪归因于你停在某个停车场的事实。因此,你可能会避免那个停车场。
解释性归因
我们使用解释性归因来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有些人有乐观的解释风格,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悲观。
乐观的人将积极事件归因为稳定、内在和普遍的原因,而将消极事件归因为不稳定的、外在的和特定的原因。悲观的人则将消极事件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原因,而将积极事件归因为外在的、稳定的和特定的原因。
理论
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以进一步了解归因过程是如何运作的。
对应推断理论
1965年,Edward Jones 和 Keith Davis 提出,人们在行动是有意而非偶然的情况下会推断他人的动机。当人们看到他人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他们会寻找这个人动机与其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人们所作出的推论基于行为的选择程度、行为的可预见性和行为的效果。
Heider 的“常识”理论
在他的1958年著作《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中,Fritz Heider 认为人们观察他人,分析他们的行为,并给出自己的常识解释。Heider 将这些解释分为外部归因或内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归因于情境力量,而内部归因是指归因于个体特征和特质。
影响归因的偏差和错误
以下偏差和错误也可能影响归因。
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有趣的是,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表现出与基本归因偏差相反的偏差。当事情发生时,我们更有可能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力量而不是个人特征。在心理学中,这种倾向被称为行动者-观察者偏差。
如何解释这种倾向?一种可能的原因是我们对自己情况的信息比对其他人的信息更多。当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对自己以及情境变量有更多的信息。当我们试图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处于一点劣势;我们只有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非常熟悉的人不太可能受到行动者-观察者差异的影响。因为你对亲近的人有更多的了解,所以你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并且更有可能意识到可能的情境因素对其行为的影响。
基本归因偏差
当我们谈到他人时,我们往往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人格特征并忽略或最小化外部变量。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
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即使存在情境变量,我们也自动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
基本归因偏差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常把坏事归咎于无辜的受害者。社会心理学家常常用“责备受害者”这个词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指责无辜的受害者的行为,认为他们本可以采取措施防止事件的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指责强奸、家庭暴力和绑架的幸存者的行为,认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激怒了攻击者。研究人员指出,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受害者应该能够预测未来事件并采取措施避免它们。
自我服务偏差
想想你上次考试得了好成绩的时候。很可能你将其归因于内部因素,如“我做得很好因为我聪明”或“我做得很好因为我复习得很充分”。
但是,当你得到一个差分时,你会怎么做?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更有可能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我失败是因为老师设置了陷阱问题”或“教室太热,我无法集中注意力”。请注意,这两种解释都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接受个人责任。
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自我服务偏差。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特征,而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呢?研究人员认为,将失败和失望归咎于外部因素有助于保护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