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什么是格式塔原则?
格式塔知觉组织定律概述
由德国心理学家开发的格式塔原则——也称为格式塔知觉组织定律——描述了我们如何解释周围复杂的环境。例如,为什么一连串闪烁的灯光看起来像是在移动,以及为什么我们可以阅读这句话:notli ket his ort hat。
六个格式塔原则或定律是:
- 相似性法则
- 简明法则
- 近因法则
- 连续性法则
- 完形法则
- 共同区域法则
Verywell / JR Bee
格式塔原则的历史
你是否注意到,交替闪烁的灯光(如霓虹灯或串灯)看起来像是来回移动?这种视觉错觉被称为菲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发现,这种运动错觉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这种明显的运动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填充了缺失的信息。电影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制作的,通过一系列静止图像快速连续出现形成无缝视觉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侧重于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视觉数据。它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基于这一信念,韦特海默与格式塔心理学家沃尔夫冈·科勒和库尔特·考夫卡共同制定了规则来解释我们如何将较小的对象组合成较大的对象(知觉组织)。他们称这些规则为格式塔知觉组织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格式塔心理学家称这些现象为“定律”,但更准确的术语应为“原则”。格式塔原则就像启发式方法一样,是解决问题的心理捷径。
相似性法则
相似性法则指出,相似的事物倾向于被看作是聚集在一起的。这种分组可以发生在听觉和视觉刺激中。
例如,在页面顶部的图像中,你可能看到两行不同颜色的圆圈,而不是简单的一堆点。
简明法则
简明法则有时被称为简单性法则。这个法则认为,当你面对一组模糊或复杂的物体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将其简化。
一个例子可以在奥林匹克徽标中体验到。当你看徽标时,你会看到重叠的圆圈,而不是一堆弯曲的、相连的线条。
这个格式塔原则有时也被称为良好图形法则,因为“prägnanz”这个词是德语,意思是“良好图形”。
近因法则
根据近因法则,靠近的东西看起来比相隔较远的东西更相关。换句话说,当物体靠得很近时,我们往往会将它们归为一组。
要体验这个格式塔原则,请看页面顶部的图像。左侧的圆圈看起来像是一个组合,而右侧的圆圈则看起来像是另一个组合。这是由于近因法则的作用。
连续性法则
连续性法则认为,连接直线或曲线的点会被视为遵循最平滑路径的。换句话说,沿着一条线或曲线的元素比那些随机定位的元素显得更相关。
完形法则
根据完形法则,我们认为那些似乎完成某个实体的元素属于同一组。我们的大脑经常忽略矛盾信息并填补信息空白。
在页面顶部的图像中,你可能会看到一个钻石形状。这是因为,根据这个格式塔原则,你的大脑填补了缺失的部分以形成有意义的图像。
共同区域法则
格式塔共同区域法则表明,当元素位于同一个封闭区域时,我们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组。这意味着什么?
看看页面顶部的最后一张图片。圆圈紧挨在一起,以至于一个圆圈末端的点实际上比另一个圆圈末端的点更接近。尽管这两个点非常接近,但我们看到圆圈内的点是相互关联的。
创建一个明确的边界可以压倒其他格式塔法则,如近因法则。
要点
格式塔原则帮助我们理解感知的一些方式。研究继续提供有关我们感知和如何看待世界的见解。这些原则在感知中起作用,但也重要的是要记住,它们有时会导致错误的感知。
同样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虽然这些原则被称为知觉组织定律,但它们实际上是启发式或捷径。启发式通常是为了速度设计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感知系统有时会出错,我们经历知觉不准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