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理论
施拉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
施拉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
根据1962年发展起来的施拉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论(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情绪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生理唤醒和认知标签。换句话说,情绪体验涉及首先经历某种生理反应,然后大脑识别这种反应。
20世纪60年代,许多认知情绪理论涌现出来,这是心理学中所谓的“认知革命”的一部分。其中最早的一个理论是由斯坦利·施拉赫特(Stanley Schachter)和杰罗姆·辛格(Jerome Singer)提出的,即二因素理论。
非常心理学 / 辛迪·钟
什么是二因素理论?
二因素理论关注的是生理唤醒和我们如何认知标记这种唤醒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仅仅感受到唤醒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识别这种唤醒才能体验到情绪。
例如,假设你在黑暗的停车场里走向你的车,突然一个陌生人从旁边的树丛中迅速接近。按照二因素理论,接下来的序列可能是这样的:
- 我看到一个陌生人向我走来。
- 我的心脏在狂跳,身体在颤抖。
- 我的心跳和颤抖是由恐惧引起的。
- 我感到害怕!
这个过程始于刺激(陌生人),接着是生理唤醒(心跳加速和颤抖)。加上认知标签(将身体反应与恐惧联系起来),然后立即出现意识中的情绪体验(恐惧)。
环境也对如何识别和标记生理反应起着重要作用。在上述例子中,黑暗、孤独的环境以及突然出现的陌生人的存在有助于情绪被识别为恐惧。
如果你在一个明亮的晴天走在停车场里,一个老妇人开始接近你,你可能不会感到恐惧,而是会认为自己的生理反应是出于好奇或关心,如果她似乎需要帮助的话。
施拉赫特和辛格的实验
在1962年的实验中,施拉赫特和辛格验证了他们的理论。一组184名男性参与者接受了肾上腺素(一种引起唤醒的激素,包括心跳加速、颤抖和呼吸急促)注射。
所有参与者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一种测试视力的新药物。然而,其中一组参与者被告知该注射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而另一组则没有被告知。参与者们随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与另一个参与者在一起,而那个参与者实际上是实验中的合作者。
合作者要么表现得兴奋,要么表现得愤怒。那些没有被告知注射可能副作用的参与者比那些被告知副作用的人更容易感到兴奋或愤怒。
那些与兴奋的合作者在一起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将注射的副作用解释为快乐,而那些暴露在愤怒合作者面前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将自己的感觉解释为愤怒。
施拉赫特和辛格推测,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感觉没有解释,他们就会使用当下的感觉来标记这些感觉。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没有解释自己感觉的人更容易受到合作者情绪的影响。
二因素理论的实例
以下是一些日常例子,其中可以应用施拉赫特-辛格理论:
- 你的老板叫你去他的办公室。他没有告诉你原因。你开始出汗,并将这种感觉标定为“焦虑”。然而,当你见到他时,他告诉你你要升职了。你已经处于生理唤醒状态,但因为你得到了好消息,你现在将这种感觉标定为“兴奋”。
- 你在购物时看到了一个朋友。你们之前因为争吵而不再说话。你感到心跳加速。你将这种感觉标定为“紧张”。然后,你感受到了这种情绪,并且也许为了避免见到他们而离开了商店。
- 你刚结束购物,独自一人走向你的车。外面很黑。你听到有人在后面跟着你。他们的脚步声是刺激,引发了你的生理反应——你开始颤抖,并将这种感觉标定为“害怕”。结果发现,那只是一个下班后走向自己汽车的店员。
每个例子都展示了刺激(被叫到老板的办公室、看到一个老朋友、走向你的车)导致基于你对情况评估的生理反应(出汗、心跳加速、颤抖)。
根据你对事件的认知评估,你标记了自己的感受(焦虑、兴奋、紧张或害怕)。
如你所见,认知标记取决于情境而开放解释。你可能会担心见到老板,直到你意识到他有好消息。你可能会害怕听到停车场里的脚步声,直到你意识到自己并不危险。
二因素理论的批评
虽然施拉赫特和辛格的研究激发了许多后续研究,但他们的理论也受到了批评。其他研究人员部分支持原始研究的结果,有时显示矛盾的结果。
马歇尔和津巴多的研究重复发现,在暴露于兴奋的合作者的情况下,参与者并没有比暴露于中性合作者的情况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兴奋。
在马斯拉赫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催眠暗示诱导唤醒而不是注射肾上腺素。
结果显示,无论暴露在何种类型的合作者条件下,未解释的生理唤醒更可能导致负面情绪。
对二因素理论的其他批评还包括,有时情绪是在思考之前体验到的。其他研究人员支持詹姆斯-兰格最初的建议,即不同的情绪确实存在实际的生理差异。
其他情绪理论
考虑一下在施拉赫特-辛格理论之前流行的其他著名情绪理论可能会有所帮助。詹姆斯-兰格理论由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卡尔·兰格(Carl Lange)在1880年代提出,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与施拉赫特-辛格理论类似,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唤醒而产生的。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生理唤醒,我们的情绪反应会减弱。
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我们是因为哭泣而感到悲伤,因为打人而感到愤怒,因为颤抖而感到害怕。”
然而,与施拉赫特-辛格理论不同,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不同的唤醒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很多人在害怕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和出汗。但是其他生理反应,如心跳减慢和肌肉放松,则表明其他情绪,如平静和放松。
另一方面,施拉赫特-辛格理论认为,不是具体的生理反应决定了我们的情绪——是我们对刺激的认知标签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坎农-巴德理论是对詹姆斯-兰格理论的回应。该理论由沃尔特·B·坎农(Walter B. Cannon)和菲利普·巴德(Philip Bard)于1927年提出,认为情绪和生理唤醒同时发生。
与施拉赫特-辛格理论不同,坎农-巴德理论认为我们同时体验到生理和情绪反应。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在交通中切了你的道并差点撞上你,你会在同一时间体验到汗水和心跳加速,以及恐惧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