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知识
亲社会行为的基础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旨在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些行为的特点是对其他人的权利、感受和福利的关注。亲社会行为包括共情和对他人关怀的感觉。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系列的行为,如帮助、分享、安慰和合作。这个术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由社会科学家引入,作为反社会行为的反义词。
亲社会行为的好处
除了亲社会行动给接受者带来的明显好处之外,这些行为还可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影响:
- 提升心情的效果:研究表明,参与亲社会行为的人更有可能体验到更好的心情。不仅如此,帮助他人的人往往较少经历负面情绪。
- 社交支持的好处:拥有社交支持在度过困难时期至关重要。研究显示,社交支持可以在许多方面产生强大的影响,包括减少孤独感、酒精使用和抑郁的风险。
- 减轻压力的效果:研究还发现,参与亲社会行为有助于缓解压力的负面情绪影响。帮助他人实际上可能是减少生活压力的有效方法。
类型
虽然亲社会行为通常被呈现为一个单一、统一的维度,但一些研究表明,存在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根据产生的原因来区分,包括:
- 主动性:这些是出于自我利益目的的亲社会行为。
- 反应性:这些是在响应个人需求时执行的行为。
- 利他性:这些行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个人收益。
研究人员还建议,这些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行为往往受到不同的动机驱动。例如,主动性亲社会行为往往是由与群体地位相关的目标和受欢迎程度所驱动的。而利他性亲社会行为则更紧密地与被同伴喜欢以及实现共同目标相关。
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帮助、分享或安慰等子类型。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通常被视为一种亲社会行为,但一些专家认为它们代表不同的概念。虽然亲社会行为被视为一种最终给自己带来某种利益的帮助行为,但利他主义则被视为纯粹出于关心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帮助形式。
然而,有人认为,互惠实际上构成了许多利他主义的例子,或者人们会出于自私的原因从事看似无私的行为。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出于获得他人赞誉或让自己感觉良好的原因而从事利他主义行为。
为什么我们帮助别人
长期以来,亲社会行为一直对社会科学家构成挑战。研究人员试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进行对自己有利但对实施行为的人来说是有成本的帮助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包括英雄主义行为中,人们甚至会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去帮助其他人,即使是完全陌生的人。为什么人们会做这样的事情,即对另一个人有益但对行动者没有立即的好处?
心理学家建议有多种原因:
- 进化影响:进化心理学家通常用自然选择的原则来解释亲社会行为。虽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使得生存下来并传递自己的基因的可能性降低,但亲缘选择理论表明,帮助自己的亲属增加了他们生存并传递基因给后代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已经能够提供一些证据,表明人们往往更愿意帮助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
- 个人利益:亲社会行为通常被认为是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包括利己主义原因(为了改善自我形象)、互惠利益(为了将来回报而做某事)以及更利他的原因(纯粹出于对另一个人的同情)。
- 互惠行为:互惠规范表明,当人们帮助别人时,那个被帮助的人感到有义务回报。这种规范,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理解帮助他人可能会导致互利的善意的人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
- 社会化: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通过成人的鼓励得到培养,例如分享、友善行动和帮助他人。
旁观者效应
情境特征也可能对人们是否参与亲社会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是最显著的例子之一,说明情境如何影响帮助行为。
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在场的其他人越多,人们就越不可能对处于困境中的人采取帮助行为。
例如,如果你的钱包掉了,里面的东西散落在地上,如果有许多人也在场,那么有人停下来帮忙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严重危险的情况下,比如车祸。目击者可能会认为,既然有那么多人在场,肯定已经有人报警了。
1964年基蒂·根诺维斯的谋杀事件激发了对旁观者效应的兴趣和研究。她晚上在公寓附近遭到袭击,但在袭击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联系当局。
后来的研究表明,许多邻居可能并没有清楚地看到发生了什么,这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人尝试干预或联系警察。然而,这一犯罪仍然引发了大量关于旁观者效应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其他因素
对旁观者效应的研究导致对人们在某些情况下帮助而其他情况下不帮助的理解更加深刻。专家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的环境变量,这些变量有助于(有时也妨碍)亲社会行为。
- 害怕判断或尴尬:有时候,人们担心自己冲上前去提供帮助,却发现帮助是不需要的或不合适的。为了避免被其他旁观者评判,人们干脆什么都不做。
- 其他人的反应:人们往往会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决定如何应对,特别是在事件具有某种程度的模糊性时。如果没有人做出反应,那么个体也会变得不太可能做出反应。
- 在场的人数:周围的人越多,个人在情境中感受到的责任感就越少。这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
如何采取行动
研究人员还建议,为了采取行动,必须发生五件事。一个人必须:
- 注意到发生了什么
- 将事件视为紧急情况
- 感受到责任感
- 认为自己有能力提供帮助
- 做出提供帮助的自觉决定
克服旁观者效应的其他因素包括与需要帮助的人有私人关系、具备提供帮助的技能和对需要帮助的人有同理心。
亲社会行为可以成为个人、社区和社会的一种有益力量。尽管有一些障碍有时会阻止此类行为,但研究表明,善良的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是有传染性的。
看到其他人做好事会鼓励和激励其他人帮助他人。
来自Verywell的一句话
亲社会行为可以带来许多好处。它确保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所需的援助,但也可能帮助那些执行亲社会行为的人更好地看待自己。虽然有时会遇到阻碍,但研究表明,善良的行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是有感染力的。
看到别人做好事会鼓励和激励其他人采取行动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