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什么是互惠决定论?
这个理论探讨了个人行为在环境中的作用
互惠决定论是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个体因素、环境和行为本身的影响。
互惠决定论是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也被称为三向互惠性,互惠决定论是一个由三个影响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模型:个体(包括他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环境和行为本身。
之前的诸如B.F. 斯金纳提出的关于学习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受到环境的控制。人们不过是环境影响下的被动接受者。
但是根据班杜拉的观点,不仅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感受,而且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环境。换句话说,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感受,这反过来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又影响环境,如此循环往复。
阿尔伯特·班杜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作者
个体既不是完全受环境力量控制的无能对象,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行事的完全自由主体。
—— 阿尔伯特·班杜拉,心理学家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作者
互惠决定论中的行为因素
根据互惠决定论的概念,个人行为受到认知过程和环境因素(如社会刺激)的影响。例如,假设一个孩子因为不喜欢学校而表现不佳。这导致老师责备这个孩子,可能会使孩子更加叛逆。
行为是指任何可能被奖励或惩罚的事情。
互惠决定论中的环境因素
环境成分指的是行为发生的背景。不仅仅是物理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哪些人存在(或不存在)以及这些人持有的态度、信仰和观念。
所以,如果前文提到的孩子因为在课堂上讲话而被老师训斥,这不仅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还会对教室环境中的其他学生和老师产生影响。
一个人的物理和社会环境影响行为的强度和频率,就像行为本身也会影响环境一样。
互惠决定论中的个人因素
个人成分包括过去被奖励的所有特征。个性和认知因素在一个人的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所有个人的期望、信念和独特的个性特征。
行为本身在任何时间或情况下都可能被强化或不被强化。如果前文提到的学生知道老师更有可能在放学后奖励他们而不是在上课时,他们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示例
注意这个“问题学生”案例中所有因素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孩子不喜欢学校,表现出不良行为,老师和同学对这种不良行为做出反应,从而加强了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并创造了敌对的环境。
互惠决定论的一个例子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是负面的。
想象一下,一个害羞的学生通常独来独往(个人因素),在开学的第一天走进教室发现其他学生已经坐好了(环境因素)。害羞的学生试图悄悄溜到教室后面以避免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行为因素)。
但如果坐在教室前面的同学热情地打招呼并邀请他坐在旁边,环境就引入了一个新的强化刺激(友善的同学),这可能会导致学生改变他们平时的行为模式。
自我效能与互惠决定论
互惠决定论还与自我效能相关,即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心水平。自我效能代表了互惠决定论中的个人因素。具有高自我效能的人在处理问题时更自信(行为),这意味着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更有可能成功(环境)。
在低自我效能的情况下,比如一个缺乏信心的学生,通过改变环境因素可以帮助他们。例如,老师提供额外的支持资源和鼓励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这可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成功率并增强自我效能感。
来自Verywell的一句话
班杜拉的理论标志着从行为主义视角向更具社会认知性的方法转变。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几乎完全塑造了个体行为。
与此同时,班杜拉认识到个体、他们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双向关系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虽然人们确实会受到他们经历的环境影响,但他们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改变自己的情况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