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de Out 是否误解了悲伤?
两位为电影提供咨询的科学家对悲伤的描绘“有些异议”
在电影《Inside Out》中,11岁的女孩莱利面临着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离开了朋友和她的家。她的情绪由五个基于人类情绪的角色体现:愤怒、厌恶、恐惧、悲伤和快乐。在这个情节中,悲伤以多种方式占据了中心位置。皮克斯的编剧兼导演Pete Docter联系了两位科学家来帮助完善这些情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教授Dacher Keltner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心理学教授Paul Ekman。两人都表示对悲伤的描绘有一个主要的疑虑。
它太悲伤了。
Keltner和Ekman 在《纽约时报》上写道:
电影中,悲伤被描绘成一种拖累,一个快乐需要在莱利的大脑中拖着走的迟钝角色。事实上,研究表明,悲伤与生理上的高度唤醒有关,促使身体对损失作出反应。而且在电影中,悲伤被描绘得邋遢且令人反感。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悲伤往往吸引其他人来安慰和帮助。
Keltner和Ekman称赞这部电影展示了情绪科学的一些主要见解——主要是,“情绪组织(而非破坏)理性思维”,它们还组织我们的社会生活。但对悲伤的争议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低估悲伤往往会在关于幸福和冥想的对话中出现:我们是否应该通过冥想成为更快乐、更满足的个体,而将“负面”情绪放在次要位置?对于长期从事冥想指导的Susan Piver来说,悲伤对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她写道:
当你对抗悲伤时,就会产生绝望。当你不抵抗时,就会产生同情。这不会让人感觉“好”,但它会让人感到生动,这种生动性是通往幸福的道路。所以关键在于,学会让你的心保持开放状态。冥想的实践就是这种稳定。它远不止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技术,我已经说了无数次。它是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它是一条通往爱的道路,不是那种浮夸的爱,而是真正的爱。
基本上,幸福不仅仅是微笑和感觉良好的陈词滥调。在正念 2014年6月刊中,我们讨论了悲伤在所有情绪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冥想,我们可以开始欣赏“悲伤的必要性,它如何使我们脚踏实地,防止我们变得肤浅地快乐——掩盖真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