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让人成为自恋者?

自恋不仅仅是对自拍和外表的痴迷。这个Ted-Ed视频探讨了自恋的各种形式及其发展。

Anna Isaeva/Adobe Stock

随着自拍、个人博客和社交媒体“网红”的大量涌现,我们可能会轻易地将生活中的许多人贴上自恋者的标签。但他们真的是吗?

在这个来自TED-Ed的视频中,心理学教授W. Keith Campbell解释说,自恋不仅仅是流行心理学中描述的那种虚荣和自私——它是一组经过分类和研究的特质,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常常会带来实际的危害。

“当他们对自己美好的看法受到挑战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怨恨和具有攻击性,”Campbell说。“这就像一种疾病,患者自己感觉良好,但周围的人都在受苦。”

两种类型的自恋

自恋者往往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聪明、更漂亮、更重要,Campbell说。心理学家正式认可两种类型的自恋:

  1. 寻求关注的自恋者: 具有夸大自恋特质的人通常以追求关注和权力及地位而引人注目,通常是政治家、名人或文化领袖。他们表现出外向和主导的特质。

  2. 安静的自恋者: 那些具有脆弱自恋特质的人可能与我们通常想象的自恋者不同,他们显得安静和内向。尽管他们有强烈的优越感,但很容易感到受到威胁。

虽然自恋的表现因人而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自恋的阴暗面会在长期内显现出来,”Campbell解释说。

例如,一个自恋的政治家可能会以不道德的方式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而在浪漫关系中的自恋者最终可能会出轨。

极端形式的自恋被归类为一种心理障碍,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根据美国心理协会的说法,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质包括:

  • 过度自我膨胀
  • 缺乏共情能力
  • 感到有权获得特殊待遇
  • 渴望得到他人的钦佩或关注

“让这些特质成为真正人格障碍的原因是它们会主宰人们的生活并造成严重问题,”Campbell说。“想象一下,不是关心你的配偶或孩子,而是把他们当作获得关注或钦佩的来源。或者想象一下,不是寻求建设性的反馈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而是告诉所有试图帮助你的人他们错了。”

自恋的心理学

我们成长的环境可以决定自恋倾向。父母过于捧高孩子可能导致夸大自恋,而过于控制则可能导致脆弱自恋。

然而,Campbell指出,自恋型人格障碍不能在孩子完全长大之前诊断,因为自私往往是正常人类发展的组成部分。

我们的文化也在建立自恋人格方面起着作用,因为那些更重视个性和自我推广的社会会有更多的自恋者。

“在美国,例如,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升,当时60年代的社区焦点让位于自尊运动和物质主义的兴起,”Campbell说。

虽然社交媒体可以为自恋者提供他们渴望的关注和自我推广的机会,但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自恋倾向之间存在联系。

研究表明,自恋很可能有很强的遗传成分,尽管研究人员不确定涉及哪些基因。

最终,虽然自恋倾向的人很难进行自我改进,但这并非不可能。

“任何促进对自己行为的诚实反思和对他人的关爱的做法,如心理治疗或练习对他人的慈悲,都是有帮助的,”Campbell说。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