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与外控:7个示例与理论
乐观与心态
22 十月 2024
内部与外部控制点:7 个例子与理论
17 八月 2021 由 Amanda O'Bryan, Ph.D.
科学审查由 Jo Nash, Ph.D.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我们真正能掌控的?
许多心理学理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其中一个解释就是控制点的概念。
控制点是由心理学家Julian Rotter(1954年)创造的一个概念。Rotter对社会学习感兴趣,并且好奇为什么某些行为会持续存在而其他行为则不会。
控制点是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结构,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它在教育、健康和临床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推动了动机、学习、抑郁和成瘾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于控制点的研究,并提供七个练习和两个推荐书籍,以全面概述这个主题。
在继续阅读之前,您可能还想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心理学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的练习将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包括优势、价值观和自我同情,并为您提供工具来增强您的客户、学生或员工的幸福感。
本文包含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控制点?
控制点背后的概念相当简单。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行动和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会将这种控制点归因于外部或内部。
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外部,我们可能会将结果归咎于命运、运气或偶然事件。如果我们将其归因于内部,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决定了结果。
Rotter(1966 年)指出,我们将这种控制点放在哪里要么会强化要么会惩罚我们的行为。内在控制点将导致该行为的强化,行为将继续存在。外在控制点会导致行为的消退——如果结果不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为什么还要继续尝试呢?
然而,Rotter(1975 年)谨慎地表示,我们应该将此概念视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分类。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很少会认为一切要么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外,要么完全在我们的控制之内。
事实上,那些在推理中同时使用内部和外部控制点的人报告说他们的幸福感更高(April, Dharani, & Peters, 2012)。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3 个例子
以下是我们的控制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结果的看法以及随之而来的行为的三个例子。
我们将这两个人称为“内部化者艾萨克”和“外部化者埃弗雷特”。
- 工作
艾萨克和埃弗雷特都在争取晋升。
艾萨克具有内部控制点,他相信自己的努力工作会得到晋升。他也相信,如果没有得到晋升,他只需要更加努力。
另一方面,埃弗雷特觉得晋升主要在他的控制之外,他认为晋升取决于外界力量,无论是运气还是老板的喜好。尽管他可能不会像艾萨克那样努力争取晋升,但如果他没有得到晋升,埃弗雷特可能比艾萨克更宽容自己。
- 学校
有一场重要的考试,艾萨克和埃弗雷特正在图书馆里。
艾萨克相信他的成绩会直接反映他所付出的努力,因为他想要一个好成绩,所以他全力以赴,努力学习。
埃弗雷特具有外部控制点,他认为成绩可能反映了教师的偏见。他认为过于努力学习是在浪费时间。
- 健康
艾萨克的医生告诉他有患II型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艾萨克听说通过饮食可以控制这种结果,所以他决定减少所有糖分摄入并多吃蔬菜。
埃弗雷特也得到了同样的诊断,但他认为这是遗传性的。他来自一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家庭,认为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他不改变饮食,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会有区别。
关于该概念的一些流行理论
以下是对控制点与其他心理学理论关系的讨论。与之相关的两种理论包括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归因风格理论。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人格理论,它如何影响我们的控制点。最后,为了保持相关性,控制点理论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例如压迫和歧视如何影响我们对控制的感知。
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Albert Bandura(2010年)提出的,衡量的是个体对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的信心。
Bandura,一位社会心理学家,表明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如果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这种信念将对其成功产生强烈的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表现出更高的坚持力,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更容易放弃(Schunk, 1990)。
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点是相关的,但它们不是一回事。具有内部控制点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行为影响健康结果,但他们可能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例如,一个人可能知道通过做某些锻炼可以增加肌肉质量,但由于缺乏制定锻炼计划的知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无法成功。此外,控制点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评估,而自我效能最终是一个自我反思的构造。
归因风格与控制点
控制点是一种学习理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无论是坚持锻炼计划还是备考,都将根据对控制点的感知被强化或停止。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路上捡到20美元,他们不太可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条街上寻找更多钱;相反,他们会认为找到这笔钱的机会是外部事件的结果,即运气。
归因理论也是一种行为理论,其中包括控制点作为三个潜在原因之一(Weiner, 1986)。归因理论还包括其他因素——是否原因是全局的还是特定的,是否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除了个人是否认为自己对这种情况有控制权。
全局归因意味着这个人认为事件的原因是一致的,适用于所有情境。特定归因则相反:它只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下。结果是否稳定描述了它是否在时间上是一致的,或者只是在某个时间点发生。
Weiner(1986)给出了能力是稳定和内部的,而情绪是不稳定和内部的例子。任务难度可能被视为稳定和外部的,而运气则被视为不稳定和外部的。每个人对每种情况的控制感知可能会有所不同。
类似于控制点,我们的归因风格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想象一下,例如,你的兄弟来看你,他对一件小事大发雷霆,大喊大叫然后离开了。
如果你将他的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全局的原因,你会认为他的性格导致他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候都这样表现。如果你将他的行为归因于内部但不稳定和特定的原因,你可能会认为他心情不好,这不是他的常态,一定是有什么触动了他。
鉴于这两种对同一情境的不同评价,我们的行为会不同。我们认为控制的人越少,我们就越不可能原谅他们。如果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性的事件,而不是总是会发生的情况,我们可能会更愿意放下它。
可以在四分钟内改变你的认知吗? - Pari Majd
控制点与人格理论
大多数关于控制点和其如何与人格特质相互作用的研究都是在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结果领域进行的(Strauser, Ketz, & Keim, 2002; Spector & O’Connell, 1994)。
五大人格特质(情绪稳定性、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在这些领域的成果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特质已被研究以了解它们与控制点的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工作和健康(Ng, Sorensen, & Eby, 2006; Boysan & Kiral, 2017; Mutlu, Balbag, & Cemrek, 2010)。
总的来说,情绪稳定(以前称为神经质)和尽责性与内部控制点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相信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情境结果的人自然会在有意愿的情况下更努力地工作。
相反,具有外部控制点的人被证明有更高的压力水平甚至抑郁(Benassi, Sweeney, & Dufour, 1988)。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有人感到自己处于外界力量的支配之下,感觉自己的生活不在自己手中,这可能导致焦虑和习得无助。
习得无助与外部控制点之间的关系由Martin Seligman(1975年)提出。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具有抑郁症的人有一种心态,反映了一种无助状态,这意味着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行为会对生活的结果产生积极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可能反映了外部控制点,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Abramson, Seligman, & Teasdale, 1978)。
文化谦逊与控制点
文献中尚未充分探讨的一个因素是,控制点如何受到制度性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等系统性压迫的影响。
外部控制点通常被描述为将结果归因于诸如运气、命运或偶然事件等事物。但如果某人因为老板歧视他而得不到晋升,或者因为性取向或种族而不能获得贷款买房,那又该怎么办?
对于被压迫或边缘化的群体来说,客观上存在对其生活结果控制权的威胁。他们的控制点差异可能反映了这些压迫体系,而不是自我决定的缺乏(Sue, 1978)。
关于控制点及其对个体结果影响的研究鼓励了帮助人们走向更大内部控制感的项目(Twenge, Zhang, & Im, 2004)。
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内部控制感的人往往有更好的结果(Rotter, 1966; Lefcourt, 1982; Twenge et al., 2004)。但在我们应用普遍适用的项目之前,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项目经常忽视可能真正影响个体控制感的系统性问题(Brown, Rosnick, & Segrist, 2017)。
免费个性化资源 - 参加测验
3 个引人入胜的研究发现
由于控制点有如此广泛的应用,我们来看三个研究发现。
健康与动机
在COVID-19疫情期间,专家们鼓励社交距离作为一种减缓病毒传播的方法。
Itani 和 Hollebeek(2021年)发现,内部控制点与愿意进行社交距离的意愿呈正相关,表明如果个人相信自己的行为对其健康有积极影响,他们就更愿意遵守建议。
临床心理学
全球5.1%的女性和3.6%的男性患有抑郁症,4.6%的女性和2.6%的男性患有焦虑症(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
Churchill、Munyanyi、Prakash和Smyth(2020年)研究了这些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纵向数据,并发现了有趣的结论。研究人员检查了超过20,000名澳大利亚人在心理健康和控制点测量上的得分。
他们显示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发现一致的显著性别差距。他们还显示,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具有外部控制点。最后,通过回归分析,他们展示了单位增加的内部控制点比任何其他变量,包括就业和婚姻状况,对这一性别差距有更大的影响。
环境
研究表明,控制点是亲环境行为的关键因素(Peyton & Miller, 1980)。Chiang、Fang、Kaplan和Ng(2019年)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研究了环境行为、控制点和情绪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情绪稳定性这一人格因素对亲环境行为有积极影响。他们还通过结构方程建模表明,情绪稳定性可能是内部控制点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
高水平的耐心和冷静(情绪稳定性的积极方面)可能会导致更高水平的内部控制感和对帮助地球的希望感。
心理学家的 7 个练习与练习
为了帮助客户了解他们如何感知控制,我们创建了几份练习表。
面向儿童的练习
我能/不能控制
这份练习表是一个检查表,帮助孩子们学会识别他们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控制的事情。
失控或可控
在这份练习表中,孩子们会收到一份他们可能有的反应列表,如打人、踱步和与朋友交谈。这项练习要求他们将这些反应分为三列:失控、可控或两者都有。
自我控制发现活动
这份练习表给儿童八个不同的活动,让他们识别和分类为自我控制或非自我控制。
面向青少年的练习
是什么让我生气
这份练习表帮助引导青少年看到,让人生气的不是人或事件本身,而是他们的想法。
关系中的控制
改变依赖模式
这份练习表针对关系,列出了一些否认、自卑、顺从、回避和控制的例子。对于每个模式,练习表提供了依赖性反应和安全反应的例子。
生活中的控制
控制-影响-接受模型
在这项练习中,客户被要求展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况,然后评估哪些可以控制或影响,哪些需要接受。
我们最喜欢的 2 本书籍
以下是关于控制点主题的两本推荐阅读书籍。
1. 选择或机遇:理解你的控制点及为什么重要 - Stephen Nowicki
[]
](https://www.amazon.com/dp/1633880702/)
临床心理学家诺维斯基博士毕生致力于研究和撰写关于控制点的文章。
这本自助书指导读者识别自己的控制点以及它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适合那些希望深入研究研究并了解它如何应用于自己的生活的人。
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2. 教内部控制:一种积极心理学应用程序 - Russ Hill
[]
](https://www.amazon.com/dp/0983346402/)
因为内部控制点与更大的幸福感和工作、学校更多的成功密切相关,毫不奇怪,人们想知道是否有办法成为更多的内部化者。
这本书教授六步行为策略,帮助学习者学会更“内部化”,感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
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
收尾信息
控制点最初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有些行为会蓬勃发展,而有些行为却从未开花。
这个理论在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它被视为自我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在其中自我效能、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也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把生活中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力量时,我们可能会发现自己感到无力去改变。
但我们的控制水平实际上常常只存在于我们的感知中。在这个真实的和感知到的控制水平之间,有一个选择,相信我们自己并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我们就会更愿意冒险并对自己更有信心。这种信念可以在早期阶段培养,但也可以在一生中塑造。通过微妙的心态转变,我们可以开始感受到自己对未来有更多的控制。
希望您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免费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常见问题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有什么区别?
内部控制意味着个人相信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结果有控制权。相比之下,外部控制涉及相信外部力量,如命运、运气或其他人的控制结果。
内部控制的例子有哪些?
例子包括相信努力工作会导致成功或承认自己的错误有助于改善未来的结果。
内部控制与自我控制有什么区别?
内部控制是指对外部事件的控制信念,而自我控制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和冲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 Teasdale, J. 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1), 49–74.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87.1.49
- April, K. A., Dharani, B., & Peters, K. (2012). Impact of locus of control expectancy on level of well-being. Review of European Studies, 4, 124–137. https://doi.org/10.5539/res.v4n2p124
- Bandura, A. (2010). Self-efficacy. In I. B. Weiner & W. B. Craighead (Eds.),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4th ed.). John Wiley & Sons.
- Benassi, V. A., Sweeney, P. D., & Dufour, C. L. (1988). Is there a relation 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depress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7(3), 357–367. https://doi.org/10.1037//0021-843X.97.3.357
- Boysan, M., & Kiral, E. (2017).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crastination, personality, perfectionism,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45(3), 284–296. https://doi.org/10.1080/03069885.2016.1213374
- Brown, D. L., Rosnick, C. B., & Segrist, D. J. (2017). Internalized racial oppress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values: The mediational role of academic locus of control among college African America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Black Psychology, 43(4), 358–380. https://doi.org/10.1177/0095798416641865
- Chiang, Y. T., Fang, W. T., Kaplan, U., & Ng, E. (2019). Locus of control: The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Sustainability, 11(3), 820. https://doi.org/10.3390/su11030820
- Churchill, S. A., Munyanyi, M. E., Prakash, K., & Smyth, R. (2020).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gender gap in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78, 740–758. https://doi.org/10.1016/j.jebo.2020.08.013
- Hill, R. (2011). Teach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 positive psychology app. Will to Power Press.
- Itani, O. S., & Hollebeek, L. D. (2021). Consumers’ health-locus-of-control and social distancing in pandemic-based e-tailing services.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 Lefcourt, H. M. (1982). Locus of control: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Mutlu, T., Balbag, Z., & Cemrek, F. (2010). The role of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and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predicting hopelessnes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 1788–1792.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0.12.401
- Ng, T. W., Sorensen, K. L., & Eby, L. T. (2006). Locus of control at work: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7(8), 1057–1087. https://doi.org/10.1002/job.416
- Nowicki, S. (2016). Choice or chance: Understanding your locus of control and why it matters. Prometheus.
- Peyton, R. B., & Miller, B. A. (1980). Developing an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as a prerequisite to environmental action taking. In A. Sacks (Ed.), Current issues VI: The yearbook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pp. 173–192). ERIC/SMEAC.
- Rotter, J. B. (1954).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Prentice Hall.
-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https://doi.org/10.1037/h0092976
- Rotter, J. B. (1975). Some problems and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 of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3(1), 56–67. https://doi.org/10.1037/h0076301
- Schunk, D. H. (1990). Goal setting and self-efficacy du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71-86. https://doi.org/10.1207/s15326985ep2501_6
- Seligman, M. E. P.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W. H. Freeman.
- Spector, P. E., & O’Connell, B. J. (1994). Th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negative affectiv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Type A to the subsequent reports of job stressors and job strai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7(1), 1–12.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25.1994.tb00545.x
- Strauser, D. R., Ketz, K., & Keim, J.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work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68(1), 20–26.
- Sue, D. W. (1978). Eliminating cultural oppression in counseling: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5(5), 419–428.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25.5.419
- Twenge, J. M., Zhang, L., & Im, C. (2004). It’s beyond my control: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f increasing externality in locus of control, 1960-2002.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8(3), 308–319.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57pspr0803_5
-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pringer-Verlag.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Author.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乐观与心态
8 种策略转变匮乏心态
15 七月 2024
0
30 八月 2024
匮乏心态,也被称为贫穷心态,正迅速被公认为心理健康和福祉的挑战。作家和TED演讲者都在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carcity-mindset/)
[
乐观与心态
如何放手及为什么这对幸福感很重要
13 三月 2024
0
12 九月 2024
放手的艺术有着古老的亚洲根源。特别是在道教和佛教中,放手涉及到非依附,即释放我们对欲望的执念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ow-to-let-go/)
[
乐观与心态
显化的科学有效性:如何支持客户
15 一月 2024
0
2 十月 2024
“显化”是自我帮助和成功行业的一大趋势。由于许多人积极尝试实践显化策略,因此 [...]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anifesting/)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共情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悲伤与哀悼 (19)
- 幸福感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与心态 (30)
- 积极CBT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工作场所 (35)
- 生产力 (17)
- 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疗法类型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