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变稀缺心态:8种策略
匮乏心态,也称为贫穷心态,正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一种心理健康和福祉的挑战。
作者和思想领袖提出,一种富足心态对于福祉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心态有控制权。
然而,对于那些觉得自己陷入困境并难以摆脱匮乏心态的人来说,这也可能带来一些困扰。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讨论其原因以及如何支持我们的来访从匮乏心态转变为更积极的富足心态。
在继续阅读之前,我们建议您下载我们的三个感恩练习免费版本。这些详细的、基于科学的练习将帮助您或您的来访者与更多积极情绪建立联系,并享受感恩的好处。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 评估匮乏心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挖掘根本原因
- 匮乏创伤的4个例子及其后果
- 富足心态对福祉更好的6个理由
- 如何转变匮乏心态:8种策略
- 来访应尝试的8份工作表
- PositivePsychology.com提供的有用资源
- 总结信息
- 常见问题解答
- 参考文献
评估匮乏心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匮乏心态的特点是对资源(包括财务、情感或社交资源)的稀缺性普遍存在信念(Kalil等,2023)。换句话说,具有匮乏心态的人通常专注于他们缺乏什么。
这种心态导致了持续的担忧和恐惧,认为永远不会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需求。它驱使人们采取囤积、竞争和自我保护的行为(Mitsui,2022)。
缺乏心态与富足心态
相比之下,富足心态是相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供所有人使用(Geyer等,2023)。这种心态促进乐观、合作以及关注成长和潜力。
富足心态鼓励人们看到世界充满了可能性。它促进了安全感、信任和社区感,强调合作而非竞争(Freebairn-Smith,2010)。拥有富足心态的个体更有可能抓住机会、拥抱变化,并追求机会而不受不断失败的恐惧束缚(Yost等,2019)。
将匮乏心态转化为富足心态需要认识到并挑战我们关于限制和不足的根深蒂固的信念(Kizer & Hinueber,2022)。
这需要有意的实践,如专注于感恩、设定以成长为导向的目标,并围绕积极影响建立自己(Saunders,2015)。这种转变可以带来个人和职业上的成长、更好的关系以及更加充实的生活。
挖掘根本原因
理解匮乏心态的根本原因是解决和转变这一局限性视角的重要一步。
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似乎匮乏心态往往源自各种深层次的原因(Peterson,2020)。
匮乏心态的根本原因的例子包括童年经历、社会和文化影响、个人创伤和挫折,以及认知偏差(Belk等,2023;Jiang等,2024)。
如果你正在与有匮乏心态的来访者一起工作,挖掘他们的根本原因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并采取步骤向富足心态转变。这种转变需要识别他们根深蒂固的信念,挑战这些信念,并采用新的习惯,这些习惯能促进一种富足和可能性的感觉。
Elaine Starling提供了有关匮乏心态及其如何从匮乏转向富足的一些有趣观点。请观看她在TEDx演讲中的分享。
富足是一种选择 - Elaine Starling
匮乏创伤的4个例子及其后果
匮乏创伤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用来指代由长期暴露于实际或感知到的基本资源不足所引起的心理和情感影响。
长期的财务、情感或社交资源不足已被链接到负面心理效应的发展,包括匮乏思维(Peterson,2020)。
匮乏创伤的后果可能是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职业前景和整体生活质量。了解这些创伤及其潜在影响有助于支持有匮乏心态的来访者。
以下是几个匮乏创伤及其潜在后果的例子。
财务不稳定
长期遭受经济困难的人常常生活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恐惧之中(Rocha等,2006)。这可能导致慢性压力、焦虑和囤积资源的倾向。
处于这种情况的人可能会变得过于节俭,避免承担财务风险,并由于对生存的即时关注而难以制定长期计划。
情感剥夺
在一个缺乏情感支持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导致人们感到不值得爱和连接(Huang等,2023)。童年时期的情感忽视是一种匮乏创伤,可能导致自尊心低下、形成健康关系的困难以及寻求不健康方式的认可。
情感剥夺也可能表现为对他人不信任,导致孤立和孤独(Cacioppo & Hawkley,2009)。
职业局限
经历重大职业损失或职业生涯挫折可能会使人对职业失败产生恐惧(Rocha等,2006)。这些人可能会变得风险厌恶,避免成长和创新的机会。
这种心态可能会限制职业发展,并导致职业停滞,进一步强化有限的成功机会的信念。
社交孤立
长期的社会孤立可能会让人觉得永远无法融入或被接受(Cacioppo & Hawkley,2009)。这可能导致社交退缩、对批评的高度敏感以及形成和维持社会关系的困难。
富足心态对福祉更好的6个理由
富足心态,即相信有足够的资源和机会供每个人使用,显著提高了整体福祉(Putnam-Walkerly,2021)。
以下是几种原因,说明为什么拥抱富足心态可以带来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Pavlov & Lunov,2023)。
减少压力和焦虑
富足心态消除了对缺乏的持续恐惧。当人们相信资源是充足的时,他们对未来生活压力和焦虑的担忧会减少。这会带来更放松和积极的生活观,促进心理健康和平稳(Schroder等,2017)。
改善关系
拥有富足心态的人更可能信任他人,并建立协作和支持性的关系(Yost等,2019)。
他们可能更愿意在时间和其他资源上慷慨大方,从而加强个人和职业关系。这种信任和合作可能创造一种社区感和归属感,增强情感福祉。
增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富足心态鼓励人们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威胁(Gale等,2021)。这种视角可能会激发创造力和创新,因为人们在探索新想法和解决方案时感到更有信心,不会受到失败的恐惧影响。
提高幸福和满意度
专注于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是缺少的东西可以培养感恩和满足感(Nath,2024)。富足心态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活的积极方面,从而提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增强韧性和适应能力
相信有无限的机会可以让人们更有效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Nath,2024;Pavlov & Lunov,2023)。他们更可能将失败视为学习经验,并更好地适应变化,这增强了他们的韧性。
更高的成功水平
富足心态鼓励抓住机会并承担有计划的风险。这种积极的方法会导致更大的成就和个人及职业领域的成功(Nath,2024)。
总的来说,富足心态促进了更健康、更积极、更充实的生活(Pavlov & Lunov,2023)。它从匮乏和竞争转向成长、感恩和合作,显著提升了整体福祉(Zhao等,2021)。
为你们提供的个性化资源 - 完成测验
如何转变匮乏心态:8种策略
转变匮乏心态为富足心态需要有意的努力和一致的实践(Nath,2024)。
以下是几种策略,帮助实现这种转变。
练习感恩
通过开始每日感恩练习,专注于你拥有的而不是缺少的东西。列出你感激的事物可以帮助你从匮乏转向富足(Emmons,2013)。
重新构建消极想法
挑战并重新构建源自匮乏思维的消极想法。使用现实的观点,用积极肯定语句替换消极想法。例如,不要想着“我永远不会拥有足够的”,试着说“我有足够的资源来创造机会”。
围绕正能量
建立一个由朋友、家人和导师组成的积极支持网络。与那些激励你积极和扩展思考的人交往。
投资于个人成长
不断投资于你的职业和个人发展。参加研讨会、阅读心理健康书籍,并参与促进成长和学习的活动。这会培养一种信念,即无限的可能性存在。
回馈社会
参与慈善行为和慷慨之举。帮助他人可以强化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信念,并促进一种社区感和联系。
练习正念和冥想
正念和冥想可以帮助你保持当下状态,减少对未来焦虑(Hofmann & Gomez,2017)。这些练习鼓励平衡的视角,更容易认识到和欣赏富足。
限制接触消极影响
注意你消费的媒体和社会影响。寻找积极和鼓舞人心的媒体内容,并减少接触促进匮乏思维的媒体。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难独自改变心态,请考虑寻求治疗师或辅导员的帮助,他们专门从事认知行为疗法或积极心理学。
通过实施诸如这些策略,匮乏心态可以转变为富足心态,从而带来更大的福祉、成功和满足感。
来访应尝试的8份工作表
转变匮乏心态为富足心态可以通过结构化的练习和工作表得到显著帮助。
以下是几份工作表,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这一关键转变。
感恩日记
一份每日感恩日记可以帮助来访者专注于他们所拥有的而不是缺少的东西。这份感恩日记工作表将帮助你的来访者识别他们感激的事物,减轻他们对感恩和机会的障碍,迈向更丰富的富足心态。
设计肯定语句
这份设计肯定语句工作表引导来访者设计和使用积极肯定语句来对抗消极想法。它提供了一个分步指南,帮助设计有意义、积极的肯定语句。
正念
指导性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来访者保持当下状态,减少对未来焦虑(Hofmann & Gomez,2017)。这些练习促进平衡的视角,更容易认识到和欣赏富足。有一些基于正念的工作表可以帮助来访者摆脱匮乏心态,迈向富足心态。
例如,这份挣扎还是接受工作表是一种接纳承诺疗法工作表,旨在帮助来访者接受超出他们控制范围的事物,并致力于提升生活质量的行动。这可以应用于他们对自己关于匮乏和富足的感受和信念的关系。
消极想法检查清单
来访者可以使用这份消极想法检查清单识别和重构源自匮乏思维的消极想法。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挑战并用积极、现实的想法取代这些想法。
自我同情
认识到匮乏心态可能引发羞耻感,来访者可能需要帮助来处理这个问题,以便向前迈进,并开始努力发展富足心态。这份自我同情信件工作表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宽容自己,并重新关注对自己和他人的接受、关怀和支持。
个人成长跟踪器
帮助来访者创建一个日志来跟踪他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活动。这份工作表帮助来访者专注于持续的成长和学习,这是富足心态的关键组成部分。
成长心态
这份采纳成长心态工作表将帮助来访者识别机会,从固定心态转向成长心态。
积极媒体日志
鼓励来访者创建一个追踪表来监控和选择积极的媒体和影响。来访者列出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书籍、播客和其他媒体,促进积极的视角。
这些工作表可以成为希望从匮乏转向富足心态的来访者的强大工具,增强他们的整体福祉和成功。
PositivePsychology.com提供的有用资源
积极心理学非常注重成长和富足心态(Wong & Roy,2017)。因此,PositivePsychology.com 的许多资源都可以帮助你和你的来访者转向积极心态。
我们建议你从这篇文章开始阅读:什么是感恩,为什么它如此重要? 这篇文章将进一步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感恩在积极心理学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很容易看出它与富足心态之间的联系,我们上面提到的感恩练习也将是有帮助的。
另外两篇高度推荐的文章是如何在孩子中培养成长心态,以及我们文章提供的18个最佳成长心态活动、工作表和问题。
你可能还想看看我们的一些更深入的内容,比如我们的积极心理学工具包©,这将让你获得所有上述工具以及500多个其他工具。
或者,你可能想要参加一个大师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你看看最大化优势大师班©。这个大师班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六模块辅导套餐。你将学习技能,帮助你的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潜力,做能激励他们的事,感受真实,迈向富足心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基于科学的方法来帮助他人利用感恩的好处,查看我们提供的17个经过验证的感恩工具。使用它们来帮助他人转向更积极的心态,并更深刻地体验生活的乐趣。
总结信息
将匮乏心态转变为富足心态是改善心理健康和整体福祉的一种有力方式。通过了解匮乏思维的根本原因并实施策略来培养富足心态,你可以帮助减少压力,提升来访者的关系,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取得更大成功和满足感。
帮助你的来访者拥抱富足之旅,要知道,心态转变会打开新的机会之门,带来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
记住,富足的关键在于你的视角以及你为培养更积极和扩展的视角所采取的有意步骤。
我们希望你喜欢阅读这篇文章。别忘了下载我们的三个感恩练习免费版本。
常见问题解答
匮乏心态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匮乏心态的三个特征是对所缺乏事物的持续关注、对资源的高度焦虑和紧张,以及囤积或争夺资源的倾向。这些行为源于一种普遍信念,即永远不会有足够的资源,导致一种持续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哪些心态与匮乏心态相似?
与匮乏心态相似的心态包括固定心态和基于恐惧的心态。固定心态涉及相信能力和智力是静态且不可改变的,而基于恐惧的心态是以恐惧和谨慎做出决策的特征,通常是由于对安全或资源缺乏的感知。
拥有匮乏心态是否不好?
拥有匮乏心态可能会限制机会,并导致以恐惧驱动的生活方式,通常会阻止成长和创新。相比之下,富足心态更注重可能性、资源和积极的视角,通常被认为更具生产力。
匮乏心态能否传给下一代?
匮乏心态可以通过家庭中的学习行为和信念传递下去,影响后代如何看待机会和资源。克服这一点通常需要有意识地努力,推广富足思维和韧性,以惠及后续世代。
参考文献
- Belk, R. W., Das, G., & Jain, S. O. (2023). The ubiquity of scarcity.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51(6), 1191–1196. https://doi.org/10.1007/s11747-023-00984-w
- Cacioppo, J. T., & Hawkley, L. C. (2009).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nd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3(10), 447–454. https://doi.org/10.1016%2Fj.tics.2009.06.005
- Emmons, R. A. (2013). Gratitude works! A 21-day program for creating emotional prosperity. John Wiley & Sons. https://www.amazon.co.za/dp/1119178665/
- Freebairn-Smith, L. (2023). Abundance leaders: Creating energy, joy, and productivity in an unsettled world. John Wiley & Sons. https://www.amazon.co.za/dp/1394178492/
- Gale, A. P., Chapman, J. O., White, D. E., Ahluwalia, P., Williamson, A. K. J., Peacock, K. R., Akagbosu, R., Lepine, T. M., Arizor, I., Bone, L. A., Brown, J., Fahrngruber, A. M., Goldberg-Flood, A., Kovirineni, S., Lamb-Laurin, S. J., Zia, N., Innocent, S., Lee, W., Moran, G. … Cooke, S. J. (2022). On embracing the concept of becom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 solvers: The trainee perspective on key elements of success, essential skills, and mindset. Environmental Reviews, 30(1), 1–9. https://doi.org/10.1139/er-2021-0040
- Geyer, L. T., Cunningham, T., Rastorguieva, K., & Ritenour, C. W. (2023). An abundance mindset approach to support nurse well-being: The feasibility of peer support. Nurse Leader, 21(4), 489–493. http://doi.org/10.1016/j.mnl.2023.03.013
- Hofmann, S. G., & Gómez, A. F. (2017).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on. Psychiatric Clinics, 40(4), 739–749. http://doi.org/10.1016/j.psc.2017.08.008
- Huang, L., Li, X., Xu, F., & Li, F. (2023). Consequences of scarcity: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scarcity on executive functioning and its neural basi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7, Article 1158544. https://doi.org/10.3389/fnins.2023.1158544
- Jiang, Y., Hu, J., Feng, L., & Ren, Q. (2024). The effect of scarcity mindset on the executive function in children living in poverty and its mechanisms.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2(5), 728–737.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4.00728
- Kalil, A., Mayer, S., & Shah, R. (2023). Scarcity and inattention (No. 2022-76)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https://bfi.uchicago.edu/wp-content/uploads/2022/06/BFI_WP_2022-76.pdf
- Kizer, M., & Hinueber, J. (2022, December 1). When confronting poverty, think abundance, not scarcity. ASCD Educational Leadership, 80(4).
- Mitsui, K.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mechanisms and the scarcity mindse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2(2), Article 21. https://kb.gcsu.edu/undergraduateresearch/vol2/iss2/21
- Nath, H. B. (2024). Mindset magic: The keys to unlocking infinite possibilities. Author.
- Pavlov, A., & Lunov, V. (2023). Reframing prosperity: Abundance as the universal master signifier in shaping human well-being and civilization’s narrative (a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SSRN, Article 4555339. https://dx.doi.org/10.2139/ssrn.4555339
- Peterson, L. (2020). The mindful millionaire: Overcome scarcity, experience true prosperity, and create the life you really want. St. Martin’s Essentials. https://www.amazon.co.za/dp/1250261910/
- Putnam‐Walkerly, K. (2021). The power of an abundance mindset for changemakers. Leader to Leader, 2021(99), 52–57. https://doi.org/10.1002/ltl.20547
- Rayburn, S. W., McGeorge, A., Anderson, S., & Sierra, J. J. (2022). Crisis‐induced behavior: From fear and frugality to the famili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46(2), 524–539. https://doi.org/10.1111/ijcs.12698
- Rocha, C., Hause Crowell, J., & McCarter, A. K. (2006). The effects of prolonged job insecurity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workers.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33(3), Article 2.
- Saunders, O. (2015). Tomato economics: Shifting economies from scarcity to abundance. Xlibris Corporation. https://www.amazon.co.za/dp/1514411814/
- Schroder, H., Yalch, M., Dawood, S., Callahan, C., Donnellan, M., & Moser, J. (2017). Growth mindset of anxiety buffers the link between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0, 23-26.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7.01.016
- Wong, P. T., & Roy, S. (2017). Critiqu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ositive interventions. In N. J. L. Brown, T. Lomas, & F. J. Eiroa-Orosa (Eds.), 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ritical positive psychology (pp. 142–160). Routledge.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chapters/edit/10.4324/9781315659794-12/critique-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interventions-1-paul-wong-sandip-roy
- Yost, P. R., Terrill, J. R., & Chung, H. H. (2019). An economy of abundance: From scarcity to human potential in organiz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fe.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1(7). https://articlearchives.co/index.php/JABE/article/view/881
- Zhao, S., Du, H., Li, Q., Wu, Q., & Chi, P. (2021). Growth mindse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boos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8, Article 110301.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0.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