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包括示例+PDF)
自我实现预言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含10个例子+PDF)
1 May 2018
自我实现预言(包括10个例子和定义 + PDF)
1 May 2018 by Courtney E. Ackerman, MA.
科学审查人 Jo Nash, Ph.D.
你是否曾经对未来的事情做出过准确的预测?
你可能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占卜者,但你可能会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你对自己未来的预测会出奇地准确。
例如,你可能会预测一个你正在做的项目将会非常成功,并且当你努力工作并且项目受到好评时,你会对自己的预见能力感到自信。
另一方面,你可能会预计在某个工作活动中需要发表的演讲会非常糟糕,并因此当你在演讲时结结巴巴、口齿不清、频繁忘记下一句话时,你不会感到惊讶。
虽然你可以把这些情况视为证据,证明你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很好的了解(这可能是真的),但你可能没有考虑到你的期望对你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无意识地让信念和期望影响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就是在经历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它如何在心理学和社会学中发挥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加剧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障碍的。
在继续阅读之前,我们建议您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心理学练习。这些基于科学研究的练习将探索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方面,包括优势、价值观和自我同情,并为您提供工具来增强客户、学生或员工的幸福感。
本文包含
-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
-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
- 社会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罗伯特·默顿理论简介
- 罗森塔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 自我实现预言的循环
- 自我实现预言与抑郁
- 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
- 它是如何塑造沟通的?
- 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6条名言
- 书籍推荐 + PDF
- 收尾信息
- 常见问题
- 参考文献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一个人对未来事件的信念或预期,这种信念或预期会因为个人持有它而实现(Good Therapy, 2015)。
例如,如果你醒来后立刻想到——可能没有任何特别的原因——今天将是糟糕的一天,你的情绪可能会让你的预测成真。你可能会无意识地通过忽略正面的、放大负面的,以及采取不太可能带来愉快一天的行为,来证实你的信念。
这一概念在文化和艺术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
一个经典的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来自希腊故事《俄狄浦斯》。在这个故事中,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奥斯被告知他的儿子最终会杀死他。为了避免命运的发生,他遗弃了自己的儿子,让他死去。
俄狄浦斯被养父母发现并抚养长大,认为他们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有一天,他同样面临一个可怕的警告——他将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了寡妇母亲。当然,俄狄浦斯并不希望杀死他认为是父亲的人或嫁给认为是母亲的人,所以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和养父母,前往城市。
在城市里,他遇到了一个陌生人,最后与他发生了一场争斗。一旦俄狄浦斯杀死了这个陌生人,他便娶了他的寡妇。后来,他得知被他杀死的人实际上是他的亲生父亲,新婚的妻子实际上是他的母亲。通过试图避免命运,拉伊奥斯和俄狄浦斯都实现了预言。
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帮助自我实现预言成为文学和电影中流行的主题,但它也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被广泛研究的概念。
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
心理学家们发现了我们信念和期望对结果的强大影响,尤其是当我们坚信自己的预测会实现时,即使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种信念。
心理学中一个常见的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Isaksen, 2012)。安慰剂效应是指在科学研究或临床试验中,参与者即使没有接受任何有意义的治疗,也会表现出改善的效果。参与者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治疗”体验。
这一现象是在临床试验中被发现的,并且如此强大,以至于新措施被制定出来以弥补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关于安慰剂效应的研究证明了信念可以是非常强大的东西。
社会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罗伯特·默顿理论简介
不仅自我实现预言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社会学领域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该现象最初是由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和定义的。
默顿于1910年出生于贫困的东欧移民家庭,在费城长大。他在上大学时开始对社会学产生兴趣,参加了一门课程。
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并开始跟随当时一些顶尖的社会学家学习。
到他在哈佛大学的第二年,默顿已经与这些顶尖的社会学家一起发表了文章,并最终成为最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Calhoun, 2003)。
也许正是他在费城南区贫民窟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毕竟,他是“美国梦”的一个经典案例,通常伴随着对自己才能和能力的强烈信念。
默顿创造了“自我实现预言”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
“一种虚假的情境定义引发了新的行为,使最初错误的概念变为现实。”
Merton, 1968, p. 477
换句话说,默顿注意到有时一种信念会带来后果,导致现实符合这种信念。通常,处于自我实现预言中心的人并不明白他们的信念导致了他们预期或害怕的结果——这通常是无意的,不同于自我激励或自我信心。
这些预言可以涉及内在过程(即,一个人的信念影响他或她自己的行为)和/或人际过程(即,一个人的信念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
安慰剂效应就是一个内在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对配偶出轨的预期导致配偶实际出轨(Biggs, 2009)。
尽管自我实现预言可以在多种方式中体现,默顿最感兴趣的是理解这种现象如何在种族偏见和歧视中起作用。他注意到,有种族偏见的人很可能会以一种导致他们偏见得到确认的方式对待其他种族的人。
例如,那些认为有色人种智力低下的人可能会避免与他们交谈,从而让他们无法证明这种种族主义者是错的。
毫不奇怪,当一个群体的人被整体看待为“其他人”或“劣等”,那么该群体的平均表现就会较低。这是一个不幸的循环。
罗森塔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些研究暗示,不仅我们对自己期望的影响结果,我们对他人期望也会影响我们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1960年代,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伦诺尔·雅各布森进行的一项经典实验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这项研究(以及其他后续探索)表明,教师对学生期望的影响比任何天赋或智力差异更大。
研究人员在一所公立小学进行实验,随机选择一组儿童,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接受了《哈佛词汇发展测试》并被识别为“成长加速者”。他们解释说,这些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并将在未来一年内经历大量的智力增长。
他们收集了所有学生的成绩数据,并比较了“普通”学生和“成长加速者”的进步。研究人员发现,被老师期望表现良好的学生(随机选择的“成长加速者”)实际上确实表现出更大的进步。
由于孩子们并没有被告知他们的假测试结果,唯一能解释这些结果的原因是老师的期望影响了学生的表现。
这种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是人际过程中自我实现预言的一个例子。正如罗森塔尔所说:
“当我们期待某种行为时,我们很可能采取行动,使这种期望更有可能发生。”
Rosenthal & Babad, 1985
自我实现预言(定义+例子)
自我实现预言的循环
很难看不到自我实现预言会导致思考和行为的循环——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当我们相信关于我们自己的事情时,我们更有可能表现出与我们的信念相符的行为,从而加强我们的信念并鼓励同样的行为。
同样,当我们相信关于他人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以促使他们确认我们假设的方式行事,从而加强我们对他们最初的信念。
我们不会过多考虑这些循环,当结果是积极的时候,但当我们谈论负面结果时,这些循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恶性循环。
一个不断怀疑自己在工作中能力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自我破坏。因为他确信自己的工作不合格,他可能会避免投入时间或精力去做它,甚至完全不做。
这会导致缺乏实践和经验,只会使他的工作更加不合格,从而进一步加深自我怀疑和更低的自尊。
右侧的图片提供了人际自我实现预言循环的视觉展示:
- 首先,我们怀有一种关于自己的信念或信念体系;
- 这些信念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行为;
- 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按照我们对他们的信念行事,影响他们的信念关于我们;
- 他们的信念导致他们以符合这些信念的方式对待我们,从而加强了我们最初的关于自己的信念。
这种情况可以应用于许多场景和情况,但在以下情况下更容易识别每个步骤:
- 教师可能对某些学生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们认为有些学生天生聪明,前途光明,而其他学生则是麻烦制造者或智力低下;
- 一位教师可能会无意中按照他们的信念对待“有前途”的学生(例如,给他们更多的帮助,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和对待“麻烦制造者”学生(例如,决定不花太多精力教他们,允许他们在平庸的工作中滑过去);
- 学生可能会看到自己就像老师看待他们一样——有前途的学生感到自信和有动力,而麻烦制造者学生则感到智力不足和自卑;
- 学生可能会按照他们对自己的信念行事,从而加强教师最初的假设。
对于“有前途”的学生来说,这个循环是有益的,但对于那些被认为无能或缺乏能力的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来说,这个循环可能会造成伤害。
自我实现预言与抑郁
不出所料,这种循环性质的自我实现预言可以在抑郁的发展和加深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会有一些非常消极的想法,比如:
- “我是无用的”;
- “我不能正常运作”;
- “我不值得爱”;
- “没有人喜欢我,他们都认为我很消极”;
- “既然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朋友”。
像“我是无用的”和“我不能正常运作”这样的想法可能会说服她放弃自我发展,不再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或增强情感韧性。“毕竟,”她想,“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怎样都不会成功。”
如果她的想法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她可能会发现自己真的不能再正常运作了。她可能会变得太抑郁,以至于连最基本的功能也无法完成,如与他人交谈、做饭或洗澡。
像“我不值得爱”、“没有人喜欢我,他们都认为我很消极”和“既然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朋友”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现实。她可能会完全避免与他人互动,因为她确信他们会不喜欢她的陪伴,这会使她没有朋友。
她可能会与他人互动,但以消极和不友好的方式,因为她确信他们会对她不友好或不欢迎,这会导致与她互动的人形成与她消极想法一致的观点。
抑郁尤其具有恶意,因为它具有这样的循环。Dr. Allan Schwartz给出了抑郁恶性循环的描述:
“我们都必须摆脱这种‘可怜的我’的思维方式。这不仅没有帮助,而且不现实。消极思维是有传染性的,因为它导致了消极的谈话和自我实现预言。如果你说服自己生活很糟糕,那么你就会去使生活变得糟糕。”
Schwartz, 2010 段落7
为你的个性化资源提供免费的测验
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
除了上面列出的例子之外,自我实现预言现象还可以在生活的许多其他领域看到。
以下是两个领域的例子。
工作场所的例子
工作场所中最显著的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可以在第一次职场互动——面试中看到。想象一下,有两个拥有相同资格的人:相同的教育背景、相同的经验、相同的技能。一个对自己能够成功面试充满信心,而另一个则对自己的面试技巧感到不安全,预测自己不会得到这份工作。
自信的个体可能会带着微笑进入面试,并优雅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而感到不安全的个体可能会结结巴巴地回答问题,并怀疑自己的资格。
你觉得谁更有可能得到这份工作?显然,那个对自己有信心并以此行事的面试者比那个预期失败的面试者更有可能得到工作机会。
这种预言甚至可以在某人被聘用后继续存在。如果一名员工被分配了一个她认为超出她能力范围的新任务,她可能会想:“我根本做不到。我会失败。”这名员工可能会无意识地减少对项目的投入,认为这是徒劳的。她可能会避免向他人求助,因为她认为这个项目注定会失败。
当项目确实失败时,她可能会想:“我猜对了,我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而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几乎注定了项目的失败。
工作场所也可以作为人际过程中自我实现预言的舞台。想象一下,上述例子中的员工得到了不同的态度。她可能会对承担新任务感到紧张,但她知道自己有能力。
然而,她的经理对此并不确定。他决定不投资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个项目上,因为他认为它不会成功。他没有将她与需要交谈的人联系起来,也没有让她参加培训,因为她觉得这将是浪费她的时间和公司的钱。
因为她没有获得完成项目成功的所需资源,所以它确实失败了——但经理才是导致它失败的原因,而不是员工自己。
关系中的例子
在关系中有很多自我实现预言的例子。
如果一个女人在开始约会时认为对方并不是真正适合恋爱或婚姻的人,她可能会不太认真对待这段关系,并且不太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
这种缺乏投入可能会导致她的伴侣产生疑虑,并感到她疏远和不可用,那么为什么要坚持并投入艰苦的对话呢?
当她的伴侣离开时,她可能会认为自己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伴侣并不是恋爱关系的人。然而,她的假设可能影响了她的行为,导致她一开始就没有给予这段关系足够的重视。
另一方面,自我实现预言也可以在关系中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一个男人开始与他认为“命中注定”的人约会,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爱”。因为他预计这段关系会长久且幸福,所以他以爱和尊重对待他的伴侣;然后他可能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使这段关系变得充实。
因为他的预测这段关系会是长期和幸福的,他以支持这种预测的行为行事,结果他预测的结果就实现了。
它是如何塑造沟通的?
上面的例子展示了自我实现预言如何在关系中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影响是由我们如何相互交流促成的。
当我们对某人持有内在信念或期望或做出预测时,我们往往会按照这些信念和期望的行为对待他们。
例如,如果我们被告知即将遇到的人是一个有趣且性格开朗的人,我们很可能会和他们交谈,表现得比平时更友善,并提出很多问题。当他们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兴趣时,他们会以更热情的方式回应我们的提问。因此,他们的行为遵循我们的行动。
不管我们是否有意识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信念和期望都会渗透到我们与他人的沟通中。
这种现象可以在如何形成和强化刻板印象中看到。一个人可能会被告知关于某一族裔的人如何行为,然后对同一族裔的所有人形成一个全球性假设。
下次他们看到同族裔的人时,他们很可能会按照他们的假设对待这个人。这种方式很危险,因为它是一个需要缓解的社会问题。
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当人们被当作勤奋和有能力的人对待时,他们更倾向于努力工作并相信自己的能力。
相反,当人们被当作不友好或智力低下的时候,他们更可能表现得不友好或怀疑自己的智力,并将更深层次的想法藏在心里(Aaronson, 2005)。
6条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名言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简单的真理来提醒自己,而一句好名言就能做到这一点。阅读下面的名言,帮助你记住你自己的信念和对他人的期望的重要性。
“我们对待一项艰巨任务的态度,将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影响成功的结局。”
威廉·詹姆斯
“无论我们多么自信,还是多么悲观,都是正确的。”
布莱恩·特雷西
“如果你认为战斗是无法克服的,那么敌人就是你。”
康卡·尼贾罗·阮
“无论你认为你能还是不能,你都是对的。”
亨利·福特
“如果人们把情况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就会成为现实。”
W.I. 托马斯
“自我实现预言是一个错误的定义情境,引发了一种新的行为,使最初错误的概念成为现实。自我实现预言的虚幻有效性维持着一个错误的统治。”
罗伯特·K·默顿
书籍推荐 + PDFs
如果你对自我实现预言和皮格马利翁效应感兴趣,想了解更多,请尝试以下书籍: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 Practical Guide to Its Use in Education by Robert T. Tauber (亚马逊)
-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xpectancies by Russell A. Jones (亚马逊)
- Your Life is a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Timeless Wisdom for Modern Teens by M. E. Forbes (亚马逊)
- Social Perception and Social Reality: Why Accuracy Dominates Bias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by Lee Jussim (亚马逊)
- _How the Economy Works_: Confidence, Crashes,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by Roger E. A. Farmer (亚马逊)
-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 Expectation and Pupil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by Robert Rosenthal and Lenore Jacobson (亚马逊)
为了更快地了解这一现象,而不是从书中找到,可以查看这些关于自我实现预言的期刊文章:
-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by Robert Merton (文章)
-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by Geraldine Downey, Antonio L. Freitas, Benjamin Michaelis, and Hala Khouri (文章)
- “Social Perception and Social Reality: Why accuracy dominates bias and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by Lee Jussim (文章)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A Literature Review” by Nidhi Sharma and Keshav Sharma (文章)
收尾信息
自我实现预言无疑是一个在学术领域和个人生活中都有意义的概念。
现在你知道了我们的信念和假设如何影响我们自己的行为以及周围人的行为,一定要记住这个现象——特别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和你自己的内心对话中。
消极的想法可以成为现实,但自我实现预言的好消息是,积极的想法也可以成为现实。
你对自我实现预言有什么看法?你有没有经历过自我实现预言在你身上发生的例子?请在评论中告诉我们。我们希望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话题。
我们希望你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免费下载我们的三个积极心理学练习。
常见问题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是一种信念或期望影响行为,从而使其成真的现象。例如,如果某人认为自己会在某项任务中失败,他可能会无意识地表现不佳,从而使预期的结果实现。
自我实现预言是如何影响行为的?
自我实现预言通过强化期望来影响行为。消极信念导致行为导致不良结果,而积极信念可以促进成功。
自我实现预言可以是积极的吗?
是的,自我实现预言可以是积极的。例如,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可能会提升信心并带来更好的表现。
参考文献
- Aaronson, L. (2005).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Expectations of stereotypes will come to pass if people believe in them.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articles/200503/self-fulfilling-prophecy
- Biggs, M. (2009).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In P. Bearman & P. Hedstrӧm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nalytical sociology (pp. 294-314).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93/oxfordhb/9780199215362.013.13
- Calhoun, C. (2003). Robert K. Merton remembered.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asanet.org/sites/default/files/savvy/footnotes/mar03/indextwo.html
- Good Therapy. (2015).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Good Therapy PsychP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odtherapy.org/blog/psychpedia/self-fulfilling-prophecy
- Isaksen. J. V. (2012).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Popular Social Scien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popularsocialscience.com/2012/12/27/the-self-fulfilling-prophecy/
- Merton, R. K. (194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The Antioch Review, 8, 504-521. https://doi.org/10.2307/4609267
- Rosenthal, R., & Jacobson, L. (1968).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The Urban Review, 3, 16-20. https://doi.org/10.1007/BF02322211
- Rosenthal, R., and E. Y. Babad. (1985). Pygmalion in the gymnasi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3, 36–39.
- Schwartz, A. (2010). Woe is me, the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MentalHelp.net – Disorders & Issu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ntalhelp.net/articles/woe-is-me-the-self-fulfilling-prophecy/
- Tartakovsky, M. (2015). How to step pessimistic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from shaping your life.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from https://psychcentral.com/blog/how-to-stop-pessimistic-self-fulfilling-prophecies-from-shaping-your-life/
博客文章
相关文章
[
乐观主义与心态
如何转变稀缺心态的8个策略
15 Jul 2024
0
30 Aug 2024
稀缺心态,又称贫穷心态,正逐渐被公认为对心理健康和福祉的挑战。作家和TED演讲者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作者和TED演讲者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scarcity-mindset/)
[
乐观主义与心态
如何放手及为何这对幸福感很重要
13 Mar 2024
0
12 Sep 2024
放手的艺术有着古老的亚洲根源。尤其在道家和佛教中,放手意味着不执着——即,让我们从欲望中解脱出来。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how-to-let-go/)
[
乐观主义与心态
实现的科学有效性:如何支持客户
15 Jan 2024
0
2 Oct 2024
“实现”是自助和成功行业的一大趋势。因为这么多人积极尝试实践实现策略,因此对实现的支持非常重要。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manifesting/)
类别
按类别阅读其他文章
- 身体与大脑 (53)
- 辅导与应用 (40)
- 同情心 (24)
- 咨询 (41)
- 情商 (23)
- 感恩 (19)
- 悲伤与哀悼 (19)
- 幸福感与SWB (40)
- 意义与价值 (27)
- 冥想 (17)
- 正念 (41)
- 动机与目标 (42)
- 乐观主义与心态 (30)
- 积极认知行为疗法 (29)
- 积极沟通 (24)
- 积极教育 (38)
- 积极情绪 (33)
- 积极领导力 (17)
- 积极育儿 (14)
- 积极心理学 (22)
- 积极工作场所 (35)
- 生产力 (17)
- 人际关系 (47)
- 复原力与应对 (40)
- 自我意识 (22)
- 自尊 (38)
- 优势与美德 (31)
- 压力与倦怠预防 (34)
- 理论与书籍 (44)
- 治疗练习 (39)
- 各种疗法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