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依恋是否通过解离导致精神病?
============================================
精神病
思维和感知与普遍共享的现实有显著差异,包括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
不安全依恋
从不一致、不可用或令人恐惧的照顾中发展出的依恋风格,导致对关系的焦虑、回避亲密或行为不可预测。这些包括焦虑型、回避型、混乱型和恐惧型依恋风格。
解离
思想、感受、记忆和经历在意识和记忆中的正常整合缺失。范围从常见的走神到失忆、去人格化和感觉分裂成多个自我感。
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依恋行为模式,是对令人恐惧的照顾者的反应而发展的。
Liotti(1992, 2009)将混乱型依恋概念化为早期的解离过程。他提出,在令人恐惧和困惑的童年照顾关系背景下,不同的内部工作模型同时但独立地(分离)发展。这为成年后的解离提供了基础。
Puckett, J., Sood, M., & Newman‐Taylor, K. (2024). 不安全依恋是否通过解离导致精神病?文献系统综述。《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 https://doi.org/10.1111/papt.12521
关键点
- 在临床和非临床样本中,混乱型依恋与解离始终相关。
- 混乱型依恋通常与偏执有关,但对于声音和其他精神病体验的研究结果则不一。
- 解离与声音和偏执都有关联,且在临床样本中的联系更强。
- 解离可能在不安全依恋对临床群体中听到声音和偏执的影响中起作用。
理由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临床和非临床人群中,[不安全依恋]和精神病之间存在稳健的联系(Carr, Hardy, & Fornells-Ambrojo, 2018; Gumley, Taylor, Schwannauer, & MacBeth, 2014; Korver-Nieberg, Berry, Meijer, & De Haan, 2014)。
[解离]也与幻觉和偏执等精神病体验有关(Longden, Branitsky, Moskowitz, Berry, Bucci, & Varese 2020; Pilton, Varese, Berry, & Bucci, 2015)。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解离是否解释了不安全依恋和精神病之间的关联(Lavin, Bucci, Varese, & Berry, 2020)。
本综述采取理论驱动的方法,考察精神病连续谱上的假设因果关系。
方法
搜索策略和术语
作者根据PRISMA指南进行了[系统文献综述]。他们全面搜索了5个数据库(PubMeD, Web of Science, PsycINFO, CINAHL 和 British Library EThOS),使用了解离、依恋和精神病体验的搜索词。
搜索于2023年8月进行,包括已发表的经验研究和未发表的博士论文,涉及依恋、解离和精神病。
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进行了手工搜索,独立研究人员重复了搜索过程,以确保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供审查。
纳入标准
- 定量方法,
- 标准化的依恋测量,
- 标准化的解离测量,
- 标准化的测量
排除标准
- 非英语出版,
- 仅使用定性方法
- 书籍、书评、书章、会议摘要、案例报告或其他综述。
结果
依恋与解离的关联
- 混乱型依恋在临床和非临床样本中与解离始终正相关(小到中等的相关)
- 关于解离与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关联证据不一
依恋与精神病/精神病体验的关联
- 混乱型依恋通常与偏执正相关(小到中等的相关)
- 关于混乱型依恋与幻觉/其他精神病症状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一
- 有些证据表明,在非临床群体中,焦虑/回避型依恋与精神病体验正相关,但在临床群体中的证据不一
解离与精神病/精神病体验的关联
- 解离在临床和非临床群体中与幻觉和偏执正相关(小到强的相关)
- 与非临床群体相比,临床群体中的联系更强
证据表明,解离可能在临床样本中不安全依恋对听到声音和偏执的影响中起作用。
见解
本系统综述综合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依恋风格]和解离在精神病个体中的关系。
将混乱型依恋和解离与精神病症状的相对一致的关联支持了精神病的发展模型(Liotti, 1992, 2009; Moskowitz et al., 2019)。
这些模型提出,混乱型依恋源于早期的关系创伤和令人困惑/恐惧的照顾关系。
这为后来生活中的解离倾向提供了基础,这些倾向在压力下可能被触发,产生如幻觉和偏执等精神病体验。
该综述提出了在区分精神病人群中的焦虑、回避和混乱依恋模式时的重要概念和测量考虑。
对于[焦虑]和[回避型依恋]风格的混合发现引发了关于当前自报告是否能准确区分精神病中的依恋模式的问题,或者只是代理混乱/恐惧型风格。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澄清病因模型。
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定当前的自报告依恋测量是否能在临床群体中准确可靠地反映这些假设的不同风格,或者这些模式是否倾向于在此背景下共存(Alexander, 1992; Paetzold et al., 2015)。
解决这些问题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对精神病的病因模型。
临床意义
研究结果表明,不安全依恋和解离可能是精神病的易感因素,可能触发症状。临床医生应常规评估早期逆境、依恋风格和解离。提供了敏感询问童年创伤的原则(Read et al., 2008)。
- 临床医生和多学科团队应常规评估[早期生活逆境],这可以为个案概念化和治疗计划提供信息。
- 心理学家特别应评估依恋风格和解离,并讨论解离在增加幻觉风险和可能在焦虑依恋模式背景下保护免受偏执的影响中的可能作用。
- 对于具有不安全依恋风格的来访,临床医生应优先建立一致和有边界的治疗关系,采用技术以激发安全感。
- 通过心理教育和接地技能管理解离也可能有益。
- 应考虑以创伤为中心的方法,特别是在早期逆境和解离是核心问题的情况下。
- 在服务或系统层面,标准化的精神病护理路径应规定评估创伤、依恋和解离的时间表。
- 内部审计流程可以监测社区和住院团队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Alexander, P. C. (1992). 依恋理论在性虐待研究中的应用。《咨询和临床心理学杂志》,60(2),185–195.
Berry, K., Varese, F., & Bucci, S. (2017). 听到声音的认知依恋模型:证据基础和未来影响。《前沿精神病学》,8,111.
Carlson, E. A. (1998). 依恋混乱/定向的前瞻性纵向研究。《儿童发展》,69(4),1107–1128.
Carr, S. C., Hardy, A., & Fornells-Ambrojo, M. (2018). 依恋风格与精神病谱系症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元分析。《临床心理学评论》,59,145–158.
Gumley, A. I., Taylor, H. E. F., Schwannauer, M., & MacBeth, A. (2014). 依恋与精神病:测量、构念效度和结果的系统综述。《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报》,129,257–274.
Hardy, A. (2017). 从创伤到精神病体验的途径:后创伤应激在精神病中的理论模型。《前沿心理学》,8,697.
Keen, N., Hunter, E., & Peters, E. (2017). 整合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精神病症状:使用想象再处理策略的病例系列研究。《前沿精神病学》,8,92.
Korver-Nieberg, N., Berry, K., Meijer, C. J., & De Haan, L. (2014). 成人依恋和精神病现象学在临床和非临床样本中的系统综述。《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87(2),127–154.
Lavin, R., Bucci, S., Varese, F., & Berry, K. (2020). 不安全依恋与精神病中偏执的关系:系统文献综述。《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59(1),39–65.
Liotti, G. (1992). 依恋混乱/定向在解离障碍病因学中的作用。《解离》,5(4),196–204.
Liotti, G. (2009). 依恋与解离。见 P. F. Dell & J. A. O’Neil (编),《解离和解离障碍:DSM-V及以后》(第53–65页)。Routledge.
Longden, E., Branitsky, A., Moskowitz, A., Berry, K., Bucci, S., & Varese, F. (2020). 解离与精神病症状的关系:元分析。《精神分裂症通报》,46(5),1104–1113.
McGonagle, G. (2017). 恐惧依恋和解离是否介导创伤与精神病中听到声音的关系?[未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曼彻斯特大学.
Moskowitz, A., M. J. Dorahy, & I. Schäfer (编) (2019). 《精神病、创伤和解离:严重精神病理学的演变视角》。John Wiley & Sons.
Ogawa, J. R., Sroufe, L. A., Weinfield, N. S., Carlson, E. A., & Egeland, B. (1997). 发展与碎片化的自我:非临床样本中解离症状的纵向研究。《发展与心理病理学》,9(4),855–879.
Paetzold, R. L., Rholes, W. S., & Kohn, J. L. (2015). 成人混乱依恋:理论、测量及其对浪漫关系的影响。《普通心理学评论》,19(2),146–156.
Pearce, J., Simpson, J., Berry, K., Bucci, S., Moskowitz, A., & Varese, F. (2017). 依恋和解离作为童年创伤与精神病体验之间联系的中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治疗》,24(6),1304–1312.
Pilton, M., Varese, F., Berry, K., & Bucci, S. (2015). 解离与听到声音的关系:系统文献综述和元分析。《临床心理学评论》,40,138–155.
Read, J., Fink, P. J., Rudegeair, T., Felitte, V., & Whitfield, C. L. (2008). 童年虐待与精神病:回归真正整合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临床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2(3),235–254.
Read, J., & Gumley, A. (2008). 依恋理论能否帮助解释童年逆境与精神病之间的关系?见 J. Schwarz (编),《依恋:心理治疗和关系心理分析的新方向》(第1–35页)。Karnac Books.
Sitko, K. (2015). 解离调节依恋与偏执之间的关联 [未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利物浦大学.
Williams, J. (2017). 早期逆境与精神病关系的心理机制 [未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曼彻斯特大学.
继续学习
- 临床医生如何根据这些关于依恋和解离的发现调整精神病的心理疗法?可能有哪些注意事项?
- 改变依恋风格在治疗中的论据是什么?这一目标如何与症状减轻相关?
- 社会对早期育儿方式的变化是否可能影响人口中混乱依恋和后来解离的发生率?需要什么证据来支持这一想法?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