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现象学

什么是现象学?

现象学在质性研究中以理解个体视角下的生活经验的意义为特点。

与测试假设或试图将发现推广到更大的人群不同,现象学研究旨在阐明具体的经验,并通过揭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感知来挑战结构或规范假设。

这种方法对于深入了解人们的动机和行为特别有价值,并且有助于打破习以为常的假设和常识。

现象学研究的目的

现象学研究的目的是达到对生活经验意义的现象理解和洞察。

这些洞察应该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和“原始意义上的”,照亮所研究的具体经验。

现象学研究试图揭示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生活经验的意义。换句话说,现象学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这种(原始)经验是什么样的?”

为此,现象学研究考察意识中出现的经验,力求避免任何先入之见或假设。

现象学研究不仅仅是描述参与者所说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隐含的意义,揭示参与者的生存世界。

这不仅仅是做出一般性的陈述,而是从个体的视角理解经验。

目的不是提供因果解释或对经验进行理论化,而是“恢复每个经验内部标记其内在存在的本体论密码”。

现象学的特征

现象学最好理解为一种激进的、反传统的哲学风格,强调描述现象在意识中出现的方式。

它不是一套教条或系统,而是一种做哲学的方法。

以下是现象学的一些关键特征:

  1. 关注经验: 现象学关注“现象”,即任何以它出现在意识中的方式出现的事物。这包括经验、感知、思想、感受和意义。
  2. 第一人称视角: 现象学强调第一人称、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它试图理解个体如何生活和体验世界。
  3. 意向性: 意向性是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意识朝向某个对象的指向性。这意味着意识总是某种东西的意识,这种指向性塑造了我们如何体验世界。
  4. 悬置(Epoche): 现象学研究通常涉及“悬置”或搁置关于世界的先入之见和假设。这使研究人员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近现象,专注于它们在经验中如何出现。
  5. 描述性重点: 现象学优先考虑描述而非解释或解释。目标是提供丰富而细腻的经验描述,而不强加理论框架或试图用外部因素来解释它。
  6. 寻找本质: 现象学感兴趣的是揭示经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这涉及超越个别经验的具体性,把握使它们成为其所是的共享特征。
  7. 整体方法: 现象学寻求以整体方式理解经验,认识到心灵、身体和世界的相互联系。它拒绝仅仅用部分来解释经验的还原主义方法。
  8. 使用例子: 现象学研究人员经常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和探索经验的意义。这些例子可以来自个人叙述、文学或其他提供丰富生活经验描述的来源。

现象学是认识论还是本体论?

现象学跨越或颠覆了传统上认识论和本体论之间的区别。传统上,认识论被理解为我们如何理解和获得世界知识的研究,而本体论是研究现实本身性质的研究。

  • 现象学通过关注现象来探讨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现实的本质。通过考察事物如何出现在我们面前,现象学分析我们体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时解决关于对象本身及其表现模式的问题。
  •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通过现象学才能实现本体论。根据这一观点,分析我们的存在-在-世界是理解现实本质的关键。

与其分离主体和客体或知者和被知者,现象学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心灵本质上是对世界开放的,现实本质上是可以向我们显现的。

探索现象学:三个关键视角

1.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

埃德蒙·胡塞尔将现象学视为“意识本质的科学”,强调意识行为的意向结构。

对于现象学心理学而言,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理解至关重要,即我们有意识时总是意识到某物,研究者的任务是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其出现中”的事物体验(Langdridge, 2007, p. 13)。

  • 意向性: 这一关键概念描述了意识朝向对象的指向性——我们的经验总是“关于”某物。这种“关于性”不仅限于物理对象,还包括回忆、想象甚至恐惧等心理活动。
  • 本质高于存在: 胡塞尔的现象学侧重于揭示意识的不变结构,旨在揭示知觉、思想或情感等经验的本质。它不关心经验的对象是否实际存在于世界中。
  • 先验还原: 为了把握这些本质,胡塞尔引入了“悬置”,这是一种方法工具,用于悬置我们对世界的自然态度。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世界的存在;而是将焦点从对象本身转移到它们如何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
  • 例子: 当我们感知一张桌子时,我们通过不同的侧面或视角体验它。我们不能同时看到所有侧面,但我们仍然将桌子作为一个统一的对象来把握。先验现象学研究使这种从多种外观构成对象的意识结构得以显现。

2.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

马丁·海德格尔虽然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但强调了解释学——解释的艺术——在现象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 存在-在-世界: 与胡塞尔关注纯粹意识不同,海德格尔将其现象学植根于Dasein的具体存在——他用来描述人类存在的内在存在-在-世界的概念。
  • 事实性和历史性: 海德格尔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不是作为中立的观察者遇到世界,而是通过预先存在的解释和实践的镜头。
  • 现象的自我遮蔽性质: 海德格尔认为,事物并不总是完全展现出来。我们的理解常常被偏见、假设或存在的固有模糊性所遮蔽。因此,现象学成为一个揭示隐藏意义和质疑习以为常的假设的过程。
  • 例子: 考虑使用锤子的行为。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与对象的中立互动。它揭示了一个与我们对世界的实用参与、我们对“为了什么”(建造某物)的理解以及我们共享的文化实践相关的整个意义网络。

3. 梅洛-庞蒂的知觉观念

莫里斯·梅洛-庞蒂进一步发展了现象学,强调身体在我们体验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 知觉的首要性: 梅洛-庞蒂挑战了传统上将知觉视为被动接收感官数据的观点。他认为知觉是与世界的主动和具身化的互动。
  • 身体-主体: 梅洛-庞蒂拒绝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对他来说,我们的身体不仅仅是世界中的一个对象,而是我们体验和理解世界的媒介。身体是“在世存在的载体”。
  • 知觉作为基础: 梅洛-庞蒂将知觉置于其现象学的核心。他将其视为所有其他认知活动的基础,包括思维、语言和人际间性。
  • 例子: 以触摸天鹅绒的经历为例。这不仅仅是我们接收到触觉感受。我们的手积极地探索布料,感知到的质地从我们移动的手和抵抗的表面之间的动态互动中浮现。这种体验不能简化为纯粹的心理表征或天鹅绒的客观属性;它源于感知主体与世界的具身化互动。

现象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

现象学研究关注理解生活体验,因此依赖能够揭示个体主观体验的定性数据。

因为现象学旨在按其自身的条件来考察体验,所以对在数据上强加预定义的类别或结构持谨慎态度。

许多现象学哲学家和研究者避免使用“方法”一词,而更倾向于谈论现象学的“方法”。

访谈

访谈 是现象学研究中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访谈,优先考虑开放式问题,允许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描述他们的体验。

这些访谈旨在引出具体体验的详细、具体的描述,而不是抽象的概括。

例如,与其问“友谊对你意味着什么?”,研究者可能会问:“你能描述一次你感到特别与朋友连接的时间吗?”

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有助于研究者访问现象的前反思、生活体验,揭示其纹理和细微之处。

研究者还可以使用后续问题来澄清或更深入地理解参与者的回答。

现象学访谈通常探讨多个维度的体验:

  • 身体感觉: 访谈者可能会问:“在那次经历中你的身体发生了什么?”或“那种情况让你感觉如何?”这些问题有助于揭示体验的具身化方面,这些方面在更注重认知的方法中常常被忽视。
  • 思想和认知: 问题如“你对那次经历有什么看法?”或“那次经历时你脑子里想了些什么?”有助于探索参与者对其体验的认知解释。
  • 情感反应: 访谈者可能会问:“那时有哪些情感存在?”或“那种情况让你在情感上感觉如何?”允许参与者不带判断或解释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至关重要。
  • 关系动态: 在探讨人际关系体验时,访谈者可能会问:“在那个事件中与那个人在一起是什么感觉?”或“你与那个人的关系如何塑造了你的体验?”认识到体验不仅限于个体,还受到社会和关系背景的影响,是现象学探究的核心。

除了访谈,现象学研究可能采用多种其他方法,包括:

  • 讨论: 参与者之间的开放式讨论可以揭示现象是如何被体验的共同点和差异。
  • 参与观察: 这种方法涉及研究者沉浸在特定的环境或社区中,以获得所研究现象的第一手体验。
  • 个人文本分析: 参与者的日记、信件或其他书面记录可以提供对其主观生活世界的宝贵见解。
  • 创意媒体: 研究者可以使用艺术、舞蹈、文学、摄影或其他创意媒体来鼓励参与者以非言语的方式表达他们的体验。

“例子”在现象学研究中尤为重要。 现象学不是将个别体验视为一般概念的简单说明,而是理解例子为提供现象本质的独特窗口。

研究者仔细选择和分析例子,以揭示和阐述生活体验的本质特征。

现象学研究中的参与者数量

现象学研究没有规定所需的参与者数量。一些研究者可能会选择包括更多的参与者。

现象学研究强调对生活体验的深入理解,而不是统计上的泛化。

因此,样本量不如从参与者那里获得的数据的丰富性和深度重要。

然而,包括超过少数参与者的现象学研究可能会变得肤浅,并可能错过现象学的精神。

以下是一些关于现象学研究中参与者数量的方法示例:

  • 三到六名参与者 被认为可以提供足够的变化。
  • 一名参与者 可用于个案研究。
  • 研究者也可以使用 自传式反思
  • 单个案例研究可以识别出说明差异和系统失败的问题,并照亮或引起对“不同”情况的关注,但如果没有少量参与者,很难做出积极的推断。
  • 一旦因素开始在 多名参与者 中重复出现,推断的强度会迅速增加。

现象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进行现象学研究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有多种。

现象学研究中的多种方法使得学生难以导航,因为没有固定的规定或程序。

现象学研究中使用的具体分析策略取决于研究者选择的方法和所研究现象的性质。

一些研究者提倡一种更为正统的现象学研究方法,重视严谨的描述,旨在揭示体验的基本结构。

描述性现象学

这种方法以Giorgi和Wertz的工作为代表,强调捕捉体验基本结构的严谨、描述性方法。它涉及搁置假设,专注于前反思体验,寻求可推广的见解。

例如,Giorgi的描述性现象学方法涉及一个多步骤程序来分析生活体验的描述:

  • 通读整个描述以获得整体理解。
  • 将描述分为较小的意义单位。
  • 阐明每个意义单位的心理意义。

诠释现象学

其他研究者虽然仍然将他们的工作扎根于现象学哲学,但强调解释在理解个体独特的生活体验中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以van Manen等研究者为代表,重视解释和对话在理解个体独特生活体验中的作用。

例如,van Manen的诠释现象学强调解释和反思在揭示生活体验中的意义的作用。

它承认研究者在塑造解释中的角色,强调从前反思体验向概念理解的过渡。

Van Manen建议研究者应阐明自己的假设和偏见,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假设和偏见如何影响他们对数据的解释。

他的方法还强调理解从前反思体验向概念理解的过渡的重要性。

解释现象学分析

如果你正在学习现象学,感到材料难以理解是正常的。

解释现象学分析(Interpre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为初学者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结构,但其固定的结构可能导致研究者过于关注方法而忽略了所研究现象的本质。

由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Smith)开发的IPA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旨在深入了解个体如何体验和理解特定情境。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经验和解释,而不是试图揭示普遍的本质。IPA借鉴了胡塞尔之外更广泛的现象学思想家。

与描述性现象学不同,IPA包含了解释成分,承认个体在意义建构过程中是内在参与的。

批判现象学

批判现象学扩展了传统现象学,通过考察社会结构对权力和压迫的生活经验的影响。

批判现象学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等社会结构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世界,这些影响无法完全消除。

批判现象学的一个关键目标是识别挑战压迫结构并促进解放生活方式的实际策略。

在心理学中,现象学与批判实在论认识论相关联;这里,现实世界存在,但由于我们对它的体验总是经过中介的,因此无法完全发现(Shaw, 2019)。

无论采用哪种具体方法,现象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 注重描述:现象学研究旨在描述现象的生活体验,而不是解释或理论化。
  • 关注前反思体验:研究者应努力超越参与者最初的表面描述,揭示其体验中更深层次的、往往是隐含的意义。
  • 采取整体视角:彻底的分析考虑了体验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性、主体间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现象学研究中的反思性

现象学研究承认研究者是积极参与者,他们将自己的视角和体验带入研究过程。

研究者需要通过反思性实践来搁置自己的假设和先前知识,以便通过参与者的生活体验重新看待世界。

这一过程称为悬置,旨在以“新鲜的眼睛”接近研究,避免受到先入为主的假设的污染。这包括:

  • 采取自我批评的、反思性的元意识:这意味着质疑“常识”和理所当然的假设,以揭示主观性的本质。
  • 避免对世界的对象的真实性或现实性做出判断:例如,如果参与者提到看到鬼魂,研究者应关注鬼魂对个人的意义以及他们的主观体验,而不是质疑鬼魂的存在。
  • 认识到完全去除主观性的不可能性:研究者不应试图消除主观性,而应积极认识到其影响,并与自己的(相互)主观性互动,以更好地理解他人。

悬置是一个需要正念、好奇心、同情心和“真正不知”的立场的持续过程,以保持对新理解的开放性,避免将研究者的偏见强加于数据。

这是严谨的现象学研究的关键,因为主观性是研究的核心。

然而,现象学内部的不同流派对悬置的不同方面有所强调:

  • 描述性现象学家专注于反思性地搁置先前的理解,以优先考虑参与者的视角。
  • 诠释学现象学家力求在其解释中保持透明。
  • 批判现象学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父权制等社会结构塑造了我们的生活世界,这些影响无法完全消除。

通过承认研究者的作用并强调反思性,现象学研究旨在确保研究结果植根于参与者的实际生活体验,避免强加研究者自己的假设或偏见。

现象学研究的陷阱

现象学研究的一个常见陷阱是未能充分理解现象学哲学的细微之处。

例如,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IPA)的一些研究未能充分承认其诠释学基础或参与 Epoché 的必要性,后者有助于限制研究者的预设理解。

没有这种哲学定位,研究就只是主题分析,而不是现象学。

现象学研究的其他陷阱包括:

  1. 忽视现象:研究者不应仅仅关注观察到的内容或参与者所说的话,或仅仅是重复参与者陈述。相反,他们必须揭示隐含的意义和对参与者生活世界的洞察,提供现象的个案或一般描述。过度关注分析可能会掩盖现象,而过多的主题结构可能导致呈现“结果”而非现象学描述。
  2. 误解现象学态度:胡塞尔的悬置常常被误解为追求客观性,而实际上它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知世界的深刻主观行为。重点不在于判断现实,而是探索体验的出现并揭示习以为常的体验方面。仅重复参与者的言语而不超出其习以为常的理解会导致研究陷入“自然态度”。
  3. 呈现不完整整体账户:现象学研究不应只探索意识或体验的一个方面而不考虑主体间性。仅研究个体的思想或感受而不考虑身体或社会背景会错过现象学的要点。好的分析承认存在的维度和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如身体性、关系、时间和空间。
  4. 将认知或情感视为个体内的:将认知或情感仅归因于个体会延续现象学试图拆解的二元论,如个体/社会、身体/心灵、自我/他者和内在/外在。现象学强调通过关系、共享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的世态矩阵,突出个体与世界的互联性。
  5. 试图科学严谨而扼杀现象:包括大量参与者以错误地试图推广研究结果的现象学研究可能流于表面,错过现象学的本质。同样,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或冷漠的“科学”语气的报告会损害实际生活体验的描述。

令人信服的现象学研究应:

  1. 提供丰富而生动的现象描述。
  2. 关注前反思体验和意识,而不是重复参与者陈述或研究者假设。
  3. 植根于现象学哲学。
  4. 涉及具身性、主体间性和生活世界意义的多层次复杂性和模糊性。

尽管学者们对如何应用现象学的最佳方式存在持续争论,但他们共同致力于一种开放和好奇的方法。

这要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纪律、实践和耐心。现象学有潜力揭示实际生活体验的新见解。

进一步信息

  • Dorfman, E. (2009). 生活世界的历史: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 今日哲学, 53(3), 294–303.
  • Hanna, R. (2014). 胡塞尔的危机与我们的危机. 国际哲学研究杂志, 22(5), 752–770.
  • Held, K. 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 在 D. Welton (编), 新的胡塞尔:批判读者 (第 32–62 页). 布卢明顿, IN: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 Nenon, T. (2015).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生活世界的社会维度. 在 L. Učník, I. Chvatík, & A. Williams (编), 现象学批判数学化及其责任问题 (第 175–184 页). 海德堡: 斯普林格.
  • Dillon, M. C. (1997). 梅洛-庞蒂的存在论. 第 2 版. 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 西北大学出版社.
  • Overgaard, S. (2007). 维特根斯坦与其他心灵:与维特根斯坦、列维纳斯和胡塞尔重思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纽约和伦敦: 鲁特ledge.
  • Steinbock, A. (1995). 家与超越:胡塞尔之后的生成现象学. 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 西北大学出版社.
  • Theunissen, M. (1986). 他者:关于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布伯的社会本体论研究, 译者 C. Macann. 马萨诸塞州剑桥: MIT 出版社.
  • Berger, P. L., & Luckmann, T. (1991). 现实的社会建构:社会知识论论文集. 哈蒙德沃斯: 企鹅.
  • Ferguson, H. (2006). 现象学社会学:现代社会中的洞察与体验. 伦敦: SAGE 出版社.
  • Garfinkel, H. (1984). 民族志学研究. 剑桥: 波利提出版社.
  • Heritage, J. (1984). 加芬克尔与民族志学. 剑桥: 波利提出版社.
  • Schutz, A. (1972). 社会现实的问题:论文集 I. 海牙: 马丁努斯·尼霍夫.
  • Broome, M. R., Harland, R., Owen, G. S., & Stringaris, A. (编). (2012). 莫兹利现象学精神病学读本. 剑桥: 剑桥大学出版社.
  • Finlay, L. (2009). 讨论现象学研究方法. 现象学与实践, 3(1), 6–25.
  • Gallagher, S., & Zahavi, D. (2012). 现象学心灵. 第 2 版. 伦敦: 鲁特ledge.
  • Katz, D. (1989). 触觉的世界, 译者 L.E. Krueger. 新泽西州希尔斯代尔: 劳伦斯·厄尔鲍姆联合公司.
  • Fodor, J. (1987). 心理语义学. 马萨诸塞州剑桥: MIT 出版社.
  • From, F. (1953). 对他人行为的体验:对人类行为现象学的贡献. 哥本哈根: 新北出版社.
  • Galileo, G. (1957). 伽利略的发现与观点. 纽约: 锚屋.
  • Gadamer, H. (1991). 真理与方法 (J. Weinsheimer & D. Marshall 译; 第 2 版). 纽约: 十字路口. (原著出版于 1975 年)
  • Herman, J. (1992). 创伤与恢复. 纽约: 基本图书.
  • Kohut, H. (1984). 分析是如何治愈的? (A. Goldberg & P. Stepansky 编).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Orange, D., Atwood, G., & Stolorow, R. (1997). 工作中的主体间性:心理分析实践中的上下文主义. 新泽西州希尔斯代尔: 分析出版社.
  • Stolorow, R., & Atwood, G. (1992). 存在的背景:心理生活的主体间性基础. 新泽西州希尔斯代尔: 分析出版社.
  • Connell, R. W. (1985). 教师的工作. 悉尼: Allen & Unwin.
  • Glaser, B., & Strauss, A. (1967). 扎根理论的发现:定性研究策略. 芝加哥: 阿尔丁.
  • Gorden, R. L. (1969). 访谈:策略、技巧和战术. 伊利诺伊州霍姆伍德: 多尔西出版社.
  • Husserl, E. (1970) 译者 D Carr 逻辑研究. 纽约: 人文出版社.
  • Hycner, R. H. (1985). 对访谈数据进行现象学分析的一些指导方针. 人类研究, 8, 279–303.
  • Measor, L. (1985). 访谈:定性研究中的策略. 在 R Burgess (编) 教育研究策略:定性方法. 刘易斯: 法默出版社.
  • Shaw, R. (2019). 解释现象学分析. 在 M. Forrester & C. Sullivan (编), 定性心理学研究:实用指南 (第 2 版, 第 185–208 页). SAGE.
  • Landridge D. (2007). 现象学心理学. 英国哈罗: 皮尔逊教育.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