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损失厌恶偏差

心理学中的前景理论:损失厌恶偏差

=================================================

prospect-theory

2022年11月3日

前景理论最初由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于1979年提出,是一种描述人们如何评估损失并获得洞察的心理学理论。

与期望效用理论不同,后者通过建模完全理性代理人的决策来描述决策制定,而前景理论旨在描述个人的实际行为,并在行为金融学和经济学中找到应用。

前景理论认为,个体更容易受到损失可能性的影响,而不是等价收益的可能性(Tversky & Kahneman, 1981)。

此外,当提供确定的收益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的收益而非概率性的收益。

在此背景下,当向个体提供各种选项时,框架效应变得明显,这些选项仅在一个框架内呈现(Druckman, 2001)。

损失厌恶态度作为行为偏差感觉比较概念。经济中非理性心理情绪的痛苦和快乐收益不均匀水平可视化。

关键点

  • 前景理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试图数学上描述人们的态度如何影响其对风险、不确定性、损失和收益的决策。
  •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开发了前景理论,以解释人们在风险下的决策制定,通过一系列控制的“彩票”实验。
  • 前景理论挑战了决策制定的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计算每个可能选项的效用(或价值)来做出决策。具体来说,它解释了决策制定中的两个关键人类偏见:损失厌恶和倾向于更重视低概率结果而不是高概率结果。
  •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基于这些选项的感知结果做出决策,而不是实际效用。
  • 尽管存在局限性,前景理论被发现比期望效用理论更能准确地描述人类的决策制定,并且在经济学和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赞誉。其应用范围从国际关系到是否购买保险。

概述和历史

前景理论是一种决策制定理论,试图解释人们的态度如何影响其对风险、不确定性、损失和收益的决策。

总体而言,它断言人们受系统性无法正确评估概率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强烈地受到避免损失的动机驱使,而不是获得等价收益的动机(美国心理学会)。

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73年进行了一系列控制研究后,首次提出了前景理论,将其作为一种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在经济学、金融学和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还被用于帮助解释各种现象,包括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次优决策,他们如何在决策时使用心理捷径(启发式),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做出不同的决策(Kahneman & Tversky, 1973)。

前景理论的工作原理

前景理论基于关于人类决策制定的一系列关键假设(Kahneman & Tversky, 1973)。

首先,它假设人们更关注避免损失而不是实现收益。这被称为损失厌恶。

其次,它假设人们相对于一个参考点来看待收益和损失,这个参考点通常是他们的当前情况。这意味着人们更愿意冒险以避免损失,而不是为了获得收益。

最后,前景理论假设人们难以准确评估概率,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的可能性,低估高概率事件的可能性。

这些假设导致了关于人们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一系列预测。

总体而言,前景理论预测,人们在避免损失方面比在获得收益方面更加规避风险。

这意味着人们更有可能采取最小化损失的行动,避免可能导致损失的行动。

前景理论还预测,人们在经历损失时比在经历收益时更愿意承担风险。

这是因为人们更关心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而不是获得额外的收益。

参考点

参考点是前景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它是人们在做出收益和损失决策时的起点。参考点可以是实际的或想象的起点。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1973)提出,参考点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

  • 过去的经验
  • 当前的情况
  • 文化规范
  • 个人偏好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还建议,参考点并不总是静态的。它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新信息或新体验的变化而变化。

决策分析:决策过程的阶段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分为两个阶段:编辑和评估。

在编辑阶段,人们通过忽略一些信息和使用心理捷径(启发式)来简化复杂情况。

在评估阶段,人们使用他们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来选择不同的行动方案(Levy, 1992)。

编辑阶段

编辑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它决定了评估阶段将使用哪些信息。

这意味着如果人们没有所有相关信息或使用简化的启发式方法,他们的决策可能会产生偏差。

例如,如果人们只考虑少数选项或只关注最可能的结果,他们可能会做出次优决策。

编辑阶段也很重要,因为它使人们能够根据结果的可取性决定和排名结果——甚至决定哪些是重要的。他们可以将较小的结果视为损失,较大的结果视为收益(Levy, 1992)。

编辑阶段旨在减轻任何框架效应,这是一种积极的偏差,源于结果是以积极还是消极的方式呈现给某人。

它还试图解决隔离效应,这种效应源自一个人倾向于孤立地看待概率而不是一起考虑它们。

编辑过程的子阶段称为编码、组合、分离、取消、简化和优势检测(Levy, 1992)。

  • 编码 是将结果转换为数值的过程。这使得人们可以比较不同的结果,并更容易将它们组合成单个值。
  • 组合 是将多个结果组合成单个值的过程。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将值相加(线性组合)或将值取平均值(加权组合)。
  • 分离 是将正负结果分开的过程。这很重要,因为人们倾向于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收益和损失。
  • 取消 是取消等量但相反结果的过程。例如,如果有人有50%的机会赢得100美元,也有50%的机会失去100美元,那么这两个结果相互抵消,留下的人没有预期的收益或损失。
  • 简化 是减少需要考虑的结果数量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忽略无关结果或将相似结果分组来完成。
  • 最后,优势检测 是从一组选项中选择最佳选项的过程。这可以通过仅考虑最可能的结果(最大化)或考虑所有可能的结果(满意化)来完成。

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是人们做出最终决定的地方。

在这个阶段,人们权衡每个选项的潜在收益和损失,并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可能带来最佳结果的选项。

这种结果的权衡被计算为“效用”,这是基于潜在结果及其各自概率的数学计算。

前景理论预测,当风险较高时,人们会更加规避风险;而当风险较低时,人们则更倾向于冒险。这意味着,人们更可能采取最小化损失的行动(Levy, 1992)。

批评

前景理论在行为经济学中受到广泛赞誉。然而,它也有局限性。例如,批评者认为,在任何给定的情境中,参考点都难以精确确定。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参考点,使其难以定义收益或损失(Kozsegi & Rabinn, 2007)。

其他批评者指出,虽然前景理论试图预测人们的选择,但它未能充分描述实际的决策过程。

Berg 和 Gigerrennzer(2010)声称,前景理论过于认知密集,无法反映实际的神经决策过程。

例子

购买手机保险

当人们购买新手机时,通常会被提供购买保险的选项,以防手机损坏或被盗。

前景理论可以通过考虑人们对损失的偏见以及概率权重函数来帮助人们做出这一决定。

根据前景理论,人们更可能采取最小化损失的行动。

这意味着,如果某人认为手机损坏或被盗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就更可能购买保险。

然而,人们也往往对小概率事件反应过度,对大概率事件反应不足。

这意味着,即使手机损坏或被盗的概率很低,如果人们认为不购买保险的后果严重,他们仍可能购买保险。

从数学角度来看,假设保险风险的概率为10%,潜在损失为500英镑,保险费为50英镑。

应用前景理论首先需要设定一个参考点。这可以是当前财富或最坏情况(损失500英镑)。

将框架设定为当前财富,决策将是支付50英镑以确保安全。这具有v(-50)的前景效用,

或者,参与一个可能的结果为0英镑(90%概率)或-500英镑(10%概率)的彩票。

根据公式,低概率(10%的损坏或丢失手机的机会)会被高估。

这意味着,尽管购买和不购买保险的绝对效用相同(平均50英镑的损失),决策者可能会倾向于购买手机保险。

确实,这种对不太可能结果的高估可能导致某人支付超过50英镑的保险费,即使从纯粹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

战争:国际关系

前景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政治决策,并在政治和国际关系分析中表现出有效性。

例如,当政府考虑是否开战时,必须权衡这样做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开战的预期效用可以通过考虑获胜的概率、战争失败的潜在损失以及价值函数来计算。

根据前景理论,人们更可能采取最小化损失的行动。

这意味着,如果政府认为输掉战争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就不太可能发动战争。

然而,人们也往往对小概率事件反应过度,对大概率事件反应不足。

这意味着,即使输掉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如果政府认为不发动战争的后果严重,他们仍可能发动战争。

从数学角度来看,假设获胜的概率为50%,战争失败的潜在损失为1000条生命,价值函数为线性。

将框架设定为当前情况,决策将是发动一场有50%获胜机会且涉及1000条生命的战争。

这具有v(-500)的前景效用,或者不发动战争。

根据前景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可能发动战争,即使预期效用为负。

这是因为他们会高估小概率的胜利并低估大概率的失败。

进一步信息

Levy, J. S.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prospect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171-186.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2). The psychology of preferences. Scientific American, 246(1), 160-173.

Shah, A. K., & Oppenheimer, D. M. (2008). Heuristics made easy: an effort-reduction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 207.

Marewski, J. N., & Gigerenzer, G. (2012). Heuristic decision making in medicine. 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14(1), 77.

Del Campo, C., Pauser, S., Steiner, E., & Vetschera, R. (2016). Decision making styles and the use of heuristic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86(4), 389-412.

参考文献

Berg, N., & Gigerenzer, G. (2010). As-if behavioral economic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in disguise. 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 18 (1), 133-165.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 (2), 207-232.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3). On the psychology of predi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0 (4), 237.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 (4157), 1124-113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2). The psychology of preferences. Scientific American, 246 (1), 160-173.

Kőszegi, B., & Rabin, M. (2007). Reference-dependent risk attitud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7 (4), 1047-1073.

Levy, J. S.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prospect theory. Political psychology, 171-186.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3). Extensional versu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90(4), 293.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
(4), 297-323.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