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恐外症?类型与影响
恐外症是指对陌生人或被视为外来者的人的恐惧、仇恨或偏见。它涉及对外群体的敌意和感知到的冲突。
恐外症源自希腊语中的“xenos”(陌生人)和“phobos”(恐惧)。因此,从字面上讲,它描述了对陌生人的恐惧。
然而,在常用语境中,恐外症还包括对移民、外国人和文化局外人的一般歧视、负面态度和敌对行为。
什么是恐外症?
恐外症是对被视为与自己不同的人的恐惧或仇恨。这可能基于一个人的种族、民族、国籍、宗教或其他显著特征。
恐外症常常导致歧视行为和态度,如偏见、种族主义甚至暴力。认识到并解决恐外症很重要,因为它会对个人和社会整体产生有害影响。
这通常源于根深蒂固的信念,即个体的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存在冲突。
恐外症患者可能在与不同群体的人相处时感到不适,拒绝与这些人交朋友或交往,不认真对待外群体成员,或者认为自己的内群体优于外群体。
虽然种族主义是认为一种种族优于另一种种族的信念,但恐外症是基于恐惧而对外来者的仇恨,这可能导致对外来者的优越感。
恐外症是一个问题,因为这种思维方式将人们分为内部人和外部人,最终可能导致恐惧、仇恨和羞辱等态度。
恐外症还可能导致人们感到被排除在他们希望生活的文化之外,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导致暴力。因此,恐外症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负面体验。
它是一种精神障碍吗?
恐外症未被认定为精神健康状况,因为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没有相关的诊断标准。
一些研究人员争论是否应为恐外症制定独立的标准或作为其他条件的亚型。Poussaint(2002)建议,极端的恐外症态度应被视为妄想障碍的一种亚型。
其背后的理由是,因恐外症而产生的极端暴力行为应被视为精神健康状况,而不将极端恐外症视为病理状态可能会使这些观点正常化和合法化。
因此,研究者提议在妄想障碍的诊断标准下增加一个“偏见型”,以解释极端的恐外症态度和行为。
相比之下,其他人认为不应将极端恐外症标记为精神健康状况,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健康问题(Bell, 2004)。
尽管恐外症包含“恐惧”一词,这是一种可诊断的精神健康状况,但它并不像其他临床恐惧症(如广场恐惧症或幽闭恐惧症)那样极端。
虽然有可能对所有陌生人有临床恐惧,但这些人会害怕所有陌生人,包括那些与他们同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对所有陌生人有恐惧的人即使只是想到陌生人也会出现与恐惧症相关的焦虑症状。
他们还会尽可能避免所有陌生人。因此,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
虽然恐外症不是可诊断的精神健康状况,但它可以成为其他精神健康状况的症状。例如,源自恐外症的极端种族主义观点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的症状。
同样,恐外症可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结果。如果某人在另一个国家经历恐怖主义和暴力后发展出PTSD,他们可能会因此发展出恐外症态度。
恐外症的类型
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恐外症:
文化恐外症
持有文化恐外症观点的人可能拒绝与另一群体相关联的对象、传统或符号。
例如,这可能包括其他文化的传统服装、不同的语言或传统音乐。
文化恐外症患者可能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优于其他群体的文化和传统。
这种类型的恐外症可能表现为对文化传统服装发表负面评论,或在他人使用另一种语言时发表贬低言论。
移民恐外症
表达移民恐外症的人可能拒绝他们认为不符合其内群体社会的人或群体。
这可能涉及拒绝不同宗教或国籍的人,避免与肤色不同的人交往。
这种类型的恐外症患者可能认为自己社交或文化群体中的成员优于其他人,避免移民人口密集的地方,或对属于其他文化和国家的人发表负面评论。
恐外症的原因可能很复杂。进化心理学家可能认为,恐外症可能是遗传行为遗产的一部分,因为对外部群体的恐惧保护了祖先免受威胁。
因此,我们可能仍然倾向于对外群体保持警惕,并更倾向于与类似的人相处。这一点也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在这些经典研究中,当婴儿被留在一个房间里与陌生人相比,与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出焦虑(例如哭泣,不愿意靠近陌生人)。
影响恐外症态度的因素主要被认为是内在和外在的。内在因素包括基因和人格特质,而环境因素则涉及群体间关系和教育。
Kocaturk和Bozdag(2020)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人格特质与恐外症态度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得分高的“宜人性”(与同情和善良相关)的人具有较低的恐外症态度。
相比之下,得分高的人格特质如自恋和反社会性与较高的恐外症态度有关。
虽然有些人可能更容易恐外症,但很多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例如,如果人们在一个恐外症的家庭中长大,他们可能会将这些信念传递给子女。
同样,如果人们在多样性较少的地区长大,或在学校里主要与同一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他们可能对自身文化或国籍以外的人了解较少。
这种缺乏知识也可能影响某人对他人的容忍度,从而增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感觉。
社交媒体和新闻媒体也可能加剧恐外症态度,例如政客利用政治宣传武器化恐外症,操纵社区内的情绪紧张以推进其议程。社交媒体使找到志同道合的个体和社区变得更加容易,这些社区可能持有相同的恐外症态度。
此外,社交媒体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观点,如果某些信息以某种方式呈现,可能会改变他们的看法。
之前宽容的人可能会接触到不宽容的观点,从而改变他们的看法,就像那些不宽容的人可能会找到使他们的观点更加极端的信息一样(Bursztyn et al., 2019)。
影响
恐外症态度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包括文化态度、经济、政治和历史。
恐外症已与以下方面相关:
- 战争和种族灭绝
- 对“他人”的敌意
- 外群体的社会和经济增长减少
- 歧视
- 恨罪
- 关于某些文化的虚假信息传播
- 隔离
- 有争议的政策
遭受恐外症态度的人可能难以在社会中生活。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少的工作机会、住房准入和权利。
这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感到社会孤立或抑郁。
他们还可能感到不安全、被忽视、脱节,并不断感到受到威胁。
一项关于美国华人老年人恐外症经历的研究发现,他们抑郁水平增加,健康状况较差,孤立风险增加,自杀念头的可能性更大(Dong, Chen, & Simon, 2014)。
另一方面,表达恐外症观点的人也可能面临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失去与持不同观点的朋友,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他们的恐外症行为被举报,可能会失去工作。这可能导致这些个体感到社会孤立或抑郁。
当前的问题也可能加强恐外症态度并造成负面影响。例如,近年来全球移民的增加可能强化了恐外症态度(Yakushko, 2009)。
2001年9月11日纽约的恐怖袭击之后出现了反穆斯林的恐外症。同样,2016年英国的欧盟公投也看到了对移民的恐外症态度显著增加,2016年6月报告的种族攻击事件比2015年6月增加了41%(内政部,2016)。
最近,COVID-19的爆发引发了对亚洲社区的恐外症态度增加,2020年3月至5月期间,美国记录了超过1700起反亚洲仇恨事件(Le, Cha, Han, & Tseng, 2020)。
抵制恐外症
对于持有恐外症态度的人,接受能够改变他们对他人错误和有害认知的治疗可能是有益的。
许多恐外症可能源于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这些信念很难改变。如果持有这些信念的人想要接受治疗,治疗师应提供非评判性的方法来帮助个体。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利用方法来挑战不合理的思维和信念,并旨在将其调整为更现实或更有帮助的思维。
这在患有异国恐惧症的人经历焦虑或对他人有非理性恐惧时也可能有效。
情绪管理
此外,对于那些更容易对不属于他们内群体的人表现出暴力或威胁性爆发的人来说,情绪管理可能是一个选择。
通过情绪管理,个人可以学习技能来管理他们的负面情绪,如恐惧和焦虑,以克服这一点。
扩展经验
否则,那些认识到并希望改变其异国恐惧态度的人可能会从扩展其经验中受益。他们可以前往自己国家的其他地区或另一个国家,那里的文化和语言不同,这有助于他们容忍他们认为与自己不同的人。
这可能与暴露疗法有关,这是一种常用的做法,用于患有恐惧症的人,其理念是,一个人对某事物的接触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该事物的恐惧就越少。
教育
个人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自我教育,例如观看讨论其他文化的纪录片、阅读信息丰富的书籍、参加讲座或加入社交团体,这些团体旨在让那些想更多了解不同文化、种族、语言等的人参与进来。
考虑与“外群体”的相似之处
此外,在与被认为是“外群体”一部分的人交谈时,寻找与该人的相似之处可能很有用,例如共同的兴趣。
这可能会增加他们与他人的联系感,因为他们可能会注意到人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比他们最初想象的要多得多。
他们还可以尝试从遇到的人那里学习一些东西,例如从他人的角度理解情况。
人们对未知者的了解越少,他们在这些人周围感到不适的可能性就越小。
应对异国恐惧症
如果有人经历过针对自己的异国恐惧言论,这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也可以考虑接受治疗,具体取决于他们受影响的程度。
如果个人因为异国恐惧而经历抑郁或焦虑,他们可能会被开抗抑郁药来帮助对抗一些症状。然而,这并不总是作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反应来推荐。
他们还可能考虑咨询或团体治疗,以讨论他们的感受并找到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在线社区和支持小组是另一种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方式,这些小组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些团体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人们被倾听,并提醒他们并不孤单。
对于任何注意到社会上存在异国恐惧现象的人来说,如果安全的话,指出异国恐惧言论或干预可能很有用。这可以告知表现出异国恐惧行为的人,他们的行为有问题,他们可能不太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由于异国恐惧态度可能始于童年,因此从小教育孩子可能有助于防止根深蒂固的异国恐惧形成。
诚实地与孩子谈论异国恐惧可以帮助他们学会挑战这种行为,例如为班上可能成为目标的孩子发声。
最后,应对异国恐惧的其他方法包括:如果安全的话,报告公共场合和网络上的事件,分享关于异国恐惧经历的故事以提高意识,指出媒体使用异国恐惧语言的行为,并支持人权组织。
进一步的信息
Choane, M., Shulika, L. S., & Mthombeni, M. (2011). 对南非异国恐惧的原因、影响和后果的分析. 非洲洞察, 3(2), 129-142.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归属需求:人际依恋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 心理公报, 117(3), 497.
参考文献
Bell, C. (2004). 种族主义:一种精神疾病?精神病服务, 55(12), 1343-1343.
Bursztyn, L., Egorov, G., Enikolopov, R., & Petrova, M. (2019). 社交媒体与异国恐惧:来自俄罗斯的证据 (No. w26567). 国家经济研究局.
Corcoran, H., Lader, D., & Smith, K. (2016). 仇恨犯罪,英格兰和威尔士. 统计公告, 5, 15.
Dong, X., Chen, R., & Simon, M. A. (2014). 美国华裔老年人的歧视经历. 老年医学杂志系列A:生物医学科学和医学科学, 69 (增刊_2), S76-S81.
Kocaturk, M., & Bozdag, F. (2020). 大学生中的异国恐惧:与五因素模型和黑暗三人格特质的关系. 国际教育方法学杂志, 6 (3), 545-554.
Le, T. K., Cha, L., Han, H. R., & Tseng, W. (2020). 反亚裔异国恐惧和亚裔美国人COVID-19差异.
Poussaint, A. F. (2002). 是的:它可以是精神病障碍的妄想症状. 西部医学杂志, 176 (1), 4-4.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